基于文本细读的问题设计艺术

2020-02-22 19:48:32
语文天地 2020年7期
关键词:林黛玉祥林嫂语境

文本细读是一种以文本为核心,研究语境对语义影响的分析方法,在展开文本分析的时候要注重上下文语境、文本内部结构等因素。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由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升,思维的能力有所发展,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展开自主阅读的时候要鼓励学生逐步深入下去展开探究,采用文本细读的方式挖掘文本的深意。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提出合理的问题,让学生找到文本细读的方向,使探究更为深入。

一、标题入手,寻找密码

文章的标题是文本的眼睛,教师若能紧扣文本的题目展开分析,那么文本细读的效果就会更好。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从文章的标题入手,探究文本标题隐藏了怎样的信息,然后在阅读课文的时候结合自己挖掘的信息展开对比,看看文章的内容是否和文章题目的暗示一致。

《像山那样思考》的题目就有一种耐人寻味的感觉,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围绕文章的标题展开思考,看看文章的标题给人怎样的感受。“文章的题目说‘像山一样思考’,那么,山给人的感觉是怎样的?山思考的时候又是什么样子的呢?为何作者要像山一样思考呢?”这些问题促使学生展开深入思考,探究文章的密码。有学生提出:“我觉得作者是想要提出换位思考,如果我们能像山一样思考的话,那么是不是就不会做出各种破坏山的事情呢?”还有学生认为:“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它静默、沉稳,给人一种安定感,我觉得作者是要我们安静下来思考,好像山一样,多考虑一些人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事情。”在学生自主领悟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展开文本阅读,看看文章所写的内容和自己想象的内容是否一致,这样就促使学生逐步深入下去展开探究,找到破解文章主旨的密码。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该是面向每个学生的个体阅读。在围绕文本标题展开探究的时候,每一个学生个体的理解也会有所不同,此时,教师不要干涉学生的自由思考,而要在学生充分思考后鼓励学生对照课文进行阅读,这样才能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收获。

二、语境入手,抓住矛盾

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发现在作品中有一些难以理解的词句。若只是围绕文字的表面进行理解,的确很难体会其中的深意,这个时候就要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理解,感受这些经过作者陌生化处理后的词句,体会其中隐藏了怎样的深意。教师鼓励学生围绕其中的矛盾点进行分析,学生就能一步步揭示作品隐藏的内涵。

在学习《祝福》的时候,有学生发现了文章中的一个矛盾点,提出:“文章中祥林嫂一开始出现的时候,大家都叫她祥林嫂,这我能理解,因为她是祥林的妻子。可是后来她再次出现的时候,不是又嫁给了别的人吗?这时候还叫她祥林嫂,是不是不合适呢?难道仅仅是因为大家叫习惯了吗?”围绕这个矛盾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展开分析。首先鼓励学生思考:“大家看看文章中不同的人物对于祥林嫂两次婚姻的看法,大家是否认可她的两次婚姻呢?”经由教师指出的探索方向,学生发现:“应该是不认可的,从柳妈的态度就能看得出,她若是认可的话,就不会建议祥林嫂去赎罪了。”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深入思考:“可是,不是祥林嫂的婆婆硬逼迫其嫁人的吗,怎么大家反而不认可了呢?”教师鼓励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学生就能很清晰地看到封建伦理制度对妇女的压迫和毒害。

在文本细读的过程中,是否理解到位,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文本细读时要抓住文章的特色,扣紧文本的内容,结合上下文语境展开理解,这样就能走进文本的世界,完成主题的探究。

三、细节入手,揣摩情感

在解读作品人物形象的时候,教师要鼓励学生抓住其中一些看似平淡,其实却蕴藏深意的地方展开阅读,揣摩作品中流露出的真实情感,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在揣摩人物细节的过程中,学生更接近作者的创作意图,求知欲望和阅读兴趣得到提升。

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学生阅读林黛玉和贾宝玉见面的相关内容,并探究林黛玉此时的内心世界,看看她对于贾宝玉有着怎样的情感。学生发现:“一开始林黛玉对贾宝玉是有些反感的,因为她从其他人那里听到的消息是,这是一个顽劣之人,自然心中不喜欢。”“那么,当林黛玉看到贾宝玉之后,态度是否发生了什么转变呢?”通过研读文本细节,学生认为:“是的,她首先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此后又产生了一见钟情的感觉。”“可是,他们此前从来都没有见过,而且林黛玉对其印象原本不好,为何此时会突然改观呢?”学生认为:“这或许是一种潜意识的作用,因为通过了解小说的背景我知道,他们两人有着前世的情感纠葛,所以这时候感到熟悉是正常的。”还有学生认为:“作者想要展现的是对美好、自由爱情的追求,所以这里也体现出两人不受其他人的阻碍,通过自己的判断来了解对方。”这样学生便从背景、创作意图等细节入手,体会到了人物的情感。

学者王荣生认为,教师要根据文本体式确定教学内容,对于小说类的作品,由于其有丰富的人物形象,所以,结合人物细节描写揣摩人物内心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学习内容。这样能让学生抓住“这一篇”的特点展开分析,阅读效果会更好。

四、结构入手,把握风格

抓住文章的结构展开阅读,有助于顺藤摸瓜地探究文章的创作思路和创作主旨,所以,在文本细读的时候教师也要鼓励学生结合文章的结构展开分析,把握作者的创作风格,这样的阅读也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文章。

《荷塘月色》一文的结构很有特点,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风格,就要鼓励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入手展开探究,感受作品的风格。首先鼓励学生找出文章中展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句,然后对比一下此时作者所看到的景物是怎样的,发现其中的逻辑关系。学生很快就发现文章表面上写的是作者行动的路线和所看到的景物变化,实际上却隐藏着内心情感的变化。学生认为:“作者的心情从不宁静到宁静,再回到不宁静,用一种环形结构来表现内心的变化。”“那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通过合作探究,学生很快意识到:“这样写展现出了作者内心的纠结和挣扎,他想要脱离现实,但是最终还是不成功。”通过这样的分析,学生把握住了文章的结构,对文本的阅读也更为细致深入。

在文本细读的时候学生要注意文本谋篇布局的特点,作品的结构能很好地展现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所以,在阅读的时候不仅要读懂文字蕴藏的内涵,还要结合文章的结构加以品味,这样的阅读才更深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中直接灌输的教学方法,也要避免在提问的时候采用“碎问”的方式,而应该从文本细读的角度入手,提出一些能促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的连贯问题。这样的问题能让学生抓住文本阅读的关键,解开文字神秘的面纱,挖掘出作品的深意。

猜你喜欢
林黛玉祥林嫂语境
深挖文本
深挖文本
——祥林嫂的悲剧原因解读
课外语文(2023年1期)2023-02-06 14:37:46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名家名作(2022年18期)2022-12-16 04:37:28
林黛玉该不该吃五香大头菜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3
跟踪导练(三)2
林黛玉眼中的“大”和“小”——《林黛玉进贾府》建筑居室的探究
语文知识(2015年9期)2015-02-28 22:01:43
从林黛玉之死看刘心武的荒谬语言
小说月刊(2014年6期)2014-04-18 13:15:1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祥林嫂与二姑姑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