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素红
批注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正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没有批注的阅读,只是蜻蜓点水一般,浮于文本内容的表层。纵观当下学生的阅读状态,批注意识可谓是参差不齐:有的学生能够紧扣关键词句,写出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可能受到时间的限制,批注往往是只言片语,并不深入;有的学生批注全程,捉襟见肘,批注的内容往往是一个符号或者一个孤立的词语。因此,教师可以在正式教学这个单元之前,就有意识地渗透到与批注相关的方法。统编版教材四上中《普罗米修斯》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学习上,方法比知识更为重要。积累知识,可以获得方法;获得方法,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吸收知识。在学生初次接触时,教师不宜完全将任务交还给学生,而是要从学生的原始能力入手,对学生进行相机渗透:圈画出富有感受的语句和关键词,以这些关键性词句作为教学的支撑点,为学生感知和习得批注方法做铺垫。
以这篇课文的第六自然段为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感受普罗米修斯为了人类盗取天火的奉献精神呢?教师先组织学生自主阅读这段文字,并鼓励学生将那些使得自己深受感动的语句圈画出来,随后进行朗读与及交流。此时,教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动笔批注,因为很多学生尚缺乏最基本的认知经验,提早动笔学生必然会抓耳挠腮,最终会挫伤他们的批注热情。在学生朗读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再集中性出示课文语句:“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日夜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然后将其修改为:他既不能动弹,也不能睡觉,遭受着风吹雨淋的痛苦。学生在品析中认识到“日夜”看似简单,却点明了遭受痛苦的时间之长,更能展现出普罗米修斯无私奉献的精神。教师相机鼓励学生,自己有什么想法就表达出来,这就是批注。学生顺势而下,思维也逐步被打开,对“日夜”的批注也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局面:有的学生批注了词语的意思,有的学生批注了词语所包括的感情;有的学生则分析了词语所形成的表达效果。教学至此,学生看似已经掌握了什么是批注,并利用“日夜”一词小试牛刀,进行了实战演练。为此,教师就可以相机引导学生进行实践交流,并借助这个支撑点,嵌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体悟普罗米修斯遭受折磨时的痛苦,并化身成为他的代言人,将人物内心的话语表达出来。
在这一板块中,学生正是在教师的带领下进行了实践与思考,更好地促动了内在认知思维的调整,并掌握了批注的基本步骤:圈画语句,关注重点、理解感知、想象浮现、写出感受,也经历了批注的完整过程,对批注进行了初步性接触。
有了初步的帮扶经过,学生获取了方法,但并不意味着就形成了批注的能力,能力地形成还需要进行多维度地展示与实践。当学生能够更好地关注文本的核心,并将自己的感受与理解自然地流淌表达出来,批注的实践价值才能得到真正意义上地发展和迁移。
我们还以《普罗米修斯》一文为例,教学第七自然段时,教师进行了这样的引领:首先,回顾了批注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说说这一段我们该如何展开批注;其次,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性探究,在自主阅读中圈画语句,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理解词语,想象画面,并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推动小组合作的深度;最后,组织学生将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选择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进行感知与交流。很多学生围绕着文本中的关键词句,感受到了普罗米修斯在遭受折磨时的心境,并体会到他顽强不屈的内心世界。此时,教师再相机组织学生的将自己的感受以批注的形式表达出来,提升学生的批注质量,起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并没有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地指导,而是与学生共同学习,放手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感受批注的实践过程。虽然没有教师的帮扶,但学生能够凭借批注的基本方法,对批注进行二次巩固运用,在趁热打铁的过程中进行了巧妙地融通,在实践操作中将融入到自己的能力体系中,更好地推动学生认知能力地不断发展。
方法是学生走进批注大门的钥匙,教师还可以拓展师生、生本之间的对话,引领学生向着文本的最深处、最广处迈进,实现多维度、多渠道的立体式对话,不仅可以有效地拓展学生关注的范畴,同时也能够历练学生深度批注的能力。
“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哈姆雷特”,不同的学生对文本的感知与理解是不同的,对文本表达的情韵和主题认知也是完全迥异的。我们就需要引导学生在针对同一个价值点,能够形成不同的认知,并在相互融通、相互对比的思维模式下,展开富有针对性的实践和思考。为此,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性表达,并能够及时地吸收他人的意见,在对比、整合和融通的基础上,生发出全新的批注。比如,统编版教材在小泡泡中提示:我知道火神为什么要敬佩普罗米修斯。很明显,编者借助这样的提示,其实是引导学生紧扣故事情节、紧扣人物的言行来,尝试感受人物内在的精神品质,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一提示展开教学,引领学生感受人物的内心想法,想象普罗米修斯在与火神对话时的表情以及说话时的语气;也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再现并还原两人对话时的场景,并尝试与人物进行角色交替的置换式思考:如果我就是普罗米修斯,此时我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说些什么?有了这样引领,学生的感受和批注就会有效的规避千篇一律的尴尬,从而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与思考,在丰富阅读感受的同时,对相同的价值点进行不同维度地解读,使得批注也逐步向着深入化迈进。
每一个学生都是具有鲜明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他们对文本的解读会带有自身的感情色彩,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并进行相应的点拨处理,鼓励他们形成多元化、个性化的解读,让学生的思维朝着更深处迈进。比如,这篇课文的学习,有学生提出宙斯心狠手辣,毫无爱心,不配做主神;但有的学生却认为宙斯秉公执法,铁面无私。两个阵营一个不服一个,都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此时,教师不要急于做出自己的评价和判断,而要认识到这是一个引领学生进行深度批注的绝好契机。为此,教师鼓励学生重新回到课文中,寻找相关的依据和信息。学生对宙斯的感知就不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而能够从课文中文本语言的信息中捕捉自己的依据。学生在文本的阅读中有着鲜明的方向性,并找到了自己认知的佐证材料,更好地推动了对文本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的揣摩。
这样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绽放的过程,阅读文本、获取证据,让他们的观点更加言之有理、言之有据,提升了批注的整体效益。
批注能力地形成需要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教师要将其作为学生能力训练的重要范畴,让学生经历从扶到放的过程,助推语文核心能力地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