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院校思政课筑根基砺警魂的实现路径探索
——以四川警察学院为例

2020-02-22 11:22马中全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育人思政

马中全

(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围绕高校思政课建设发展先后出台若干改革举措,中央先后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都亲自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在此背景下,2019年8月14日,中办国办又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贯彻落实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规划了路线图和施工图。在近年来几次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上所作的标志性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寄予了深切希望,希望我们“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

进入新时代以来,全国已经基本规范化了思政课的组织领导、教学方式、教师队伍和教材使用,思政课课程体系也日趋立体完善,高校思政课建设进入到了稳中求进、强化提升、整体突破的发展阶段[1]。在国家已为高校思政课建设做出顶层制度安排并相继出台系列政策支持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面临的首要任务是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对思政课进行“提质增效”。为此,各高校理应突出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核心地位和灵魂地位,紧密围绕为什么办思政课、办什么样的思政课和怎样办好思政课这三个基本问题,创新探索出遵循教育规律、符合时代特征、体现院校特色的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路径。

目前,学界围绕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人根本任务展开广泛研究,形成了丰富成果:以靳诺、沈壮海为代表的学界专家,从政治和人才培养战略高度出发,围绕牢牢把握铸魂育人中心工作,突出强调构建思政大格局,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以吴潜涛、夏永林为代表的学者教师,从提升教学实效的现实角度,围绕思政课改革创新,突出思政“慕课”建设、思政“金课”打造、思政实践教学改革、思政教学模式创新以及在互联网新技术运用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还有一些研究者从个案研究的微观角度,围绕思政课教学中个案进行分析,突出探索思政课教学方式的典型经验做法等等。这些研究成果对公安院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警根本任务无疑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但却无法兼顾关照公安院校特殊性、警院生差异性以及体现公安院校思政课鲜亮特色。与此同时,公安院校同行对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铸魂育警根本任务的积极探索,强调了行业院校特殊性,总结了不同院校的个性化经验,为推进富有公安院校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改革做出了大胆尝试,但其成果在体现思政教育规律性、顶层设计系统性、实现路径可复制性方面尚有进一步研究空间。为此,需要立足新时代公安人才特殊规格要求,进一步探索体现规律性、符合时代性、具有可复制性的公安院校思政课铸魂育警的实现路径。近年来,四川警察学院立足新时代警务人才的特殊要求,突出思政课在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中的首位作用,坚持战略性思维、注重制度化安排,在思政课铸魂育人的实现路径上做出了不少创新探索并取得明显成效。

一、目标导向:突出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政治责任担当能力叠加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指出,“从严治警一刻都不能放松。要坚持政治建警、全面从严治警,着力锻造一支有铁一般的理想信念、铁一般的责任担当、铁一般的过硬本领、铁一般的纪律作风的公安铁军。”“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育警铸魂、固本培元的战略工程常抓不懈”[2]。赵克志部长要求公安机关“要突出政治建设,牢牢把握‘公安姓党’的根本政治属性,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贯彻党对公安工作的全方位领导……不断夯实高举旗帜、听党指挥、忠诚使命的思想根基。”[3]公安机关是党和人民的忠诚卫士,是党和人民手中的“刀把子”,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捍卫者[4]。公安机关的特殊性质赋予了人民警察特殊的职业规定性,要求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必须始终把确保国家政治安全放在首位,牢记职责使命、强化责任担当。

公安院校是公安机关的重要组成,担负着培养预备警官,培养共和国忠诚卫士,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和忠诚捍卫者的特殊使命。因而,政治性是公安院校的第一属性,政治合格是公安人才培养的第一标准,政治育警、忠诚铸魂是公安院校的第一任务[5]。习近平总书记对公安队伍建设提出的“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公正、纪律严明”总要求,成为新时代人民警察和预备警官最基本的政治素质和政治品质要求。为此,公安院校尤其是思政课必须在学生立志从警的“拔节孕穗期”筑根基砺警魂,培养坚定的政治信仰,筑牢忠诚的政治灵魂。筑根基,即筑牢学警的思想根基,就是通过强化公安院校青年学警理论武装,从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汲取信仰的力量,补足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信念,把好青年学警的思想“总开关”,夯实思想基础。砺警魂,即磨砺学警的忠诚警魂,就是通过铁一般的纪律作风的警营熔炉淬炼和参与重大安保任务的实战磨砺,使忠诚品质融入青年学警的血脉之中,激发使命担当,自觉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捍卫者。

新时代公安机关肩负的“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确保社会大局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特殊职责使命,公安院校学生招录培养体制改革的特殊制度性安排以及公安院校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可靠接班人和忠诚捍卫者”的特殊角色定位,都决定了他们除了需要具备普通院校大学生一样的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政治素质外,还应当有着更高的政治责任担当能力,包括具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清醒的政治鉴别力、准确的政治判断力、坚定的政治执行力、重大的政治责任担当力。

基于此,四川警察学院秉承70 年办学历史中“政治建校、政治建警”办学传统,凝练形成“铸造忠诚警魂、培育时代新警、服务公安工作”的办学宗旨,牢牢把握公安院校“姓党”的政治属性,始终强化政治建设首位意识,明确提出以学生的政治素质与政治责任担当能力叠加培养为首要育人目标,把“立德树人、育警铸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切实担负起为党和人民培养忠诚卫士的职责使命,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警。这种叠加培养,体现了思政课特殊的教学要求。即学生不仅要将思政课教学内容内化于心,成为自己的理想信念,而且还要外化于行,体现在自身躬行践履;这种叠加培养,还体现了警察职业的特殊要求。即作为预备警官,不仅要具备职业应有的政治素质,而且还应具备职业要求随时挺身而出的担当精神与能力。

二、制度安排:推动思政协同育人的制度性支持体系构建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中国处于社会变迁的大时代。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争夺较量静水流深,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趋凸显,中国社会发生变化的幅度和急剧程度世所罕见,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前所未有。大时代之下教育领域发生的许多新的变化,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话语体系等都面临改革创新考验。与此同时,实际工作中,不少高校思政教育相关部门仍然各立“山头”,各唱各的调,缺乏横向协作,这直接导致高校思政课教学与日常思政教育分离,使得高校思政教育力量分散用力,甚至产生相互掣肘,更难言形成合力[6]。面对新时代新变化新问题,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对思政课建设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进行谋划,要求党对思政课的领导,由宏观理念上的领导,进入全面领导的新时代。这既是时代创新之需,也是思政课本身带来的问题意识和目标意识的自我超越[7]。

在此背景下,2019 年中办、国办印发的《意见》作为新时代党对思政课建设发挥全面领导作用的纲领性文献,明确要求“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的标志性工程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8]为此,各高校应在实践中大胆探索思政课建设中如何强化党的全面领导的理念革新和制度创新。

近年来,四川警察学院认真落实思政课建设的主体责任,主动把抓好思政课建设作为党委的第一责任,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调思政课建设顶层设计的系统性,整合各种参与思政课建设力量与资源,形成推动思政协同育人的体系化制度性安排。学院党委按照“大课堂大思政大资源大团队”的理念思路,坚持全院一盘棋,书记亲自挂帅,党委主动谋划,注重顶层制度设计,推出实施“‘大思政’育人工程‘863’工作机制”(即:以“八大工作机制”为保障,以“六支专属队伍”为支撑,以“三大工作平台”为阵地),解决了不少高校普遍存在、困扰制约思政协同育人的支持主体缺位、支持机构缺失、支持体制不全、支持机制不灵、支持条件保障不力等问题,确保了思政教育教学主体、资源、载体联动联通协同,构建了思政协同育人的制度性支持体系,初步形成了教学主体多元拓展,教学资源、教学时空、教学载体立体延伸的公安院校思政大课堂教学格局。

三、路径选择:探索彰显公安院校特色的思政课铸魂育人实现路径

公安院校是公安队伍建设的源头和人才培养基地,其突出的政治属性、鲜明的公安职业特性以及相对有限的学生规模,决定公安院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既要遵循普通高校一般规律,又要符合公安院校自身特点,必然要求其实现路径在深度上的掘进和广度上的拓展,探索体现公安院校特色、突出警察职业特性的“铸魂育警”崭新路径。

(一)塑造多维度育人场域打造英雄熔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完全把“宝”押在思政课上,而要以思政课为主渠道,坚持“课堂渗透”和“课外熏陶”相互补充。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单一的,它必须要有微循环的密切配合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如果不重视微循环的利用,只依靠主渠道,搞“单打一”,那就难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覆盖,形不成满盘皆活的气象[9]。社会学领域的场域理论主张,个体的行为受所处的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即场域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也认为,人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也能反作用于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可以人为地设计、创造和优化,即人们可以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择、加工和创设符合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需要、符合人们思想品德发展需要的具体环境[10]。可见,思政课应具有宽宏视域,扩大其教育教学功能,实现由学科育人走向全员育人,由思政课堂育人走向全过程育人。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公安院校要主动创设并有效利用环境的积极因素,把思政元素的“盐”均匀地溶解在环境中,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吸收,使环境成为思政教育的自觉手段,充分发挥其促进警校生健康成长的作用。公安院校的育人目标和人才规格决定其育人场域既要具有普通高校的基本要素,更要凸显公安院校特殊属性和鲜明特色。应当秉承公安院校政治建校、政治建警的办学传统和特色优势,着力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个层面,构建起红色文化、警察文化、传统文化、网络文化“四位一体”的校园文化,打造培塑忠诚警魂的特有氛围和育人场域,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格局,从而让每位警校生身上都流淌爱国的血液、注入英雄的基因。

以四川警察学院为例,学院依托校园特殊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构建了以泸州起义纪念遗址古龙透关和“党史浮雕墙”为代表的红色文化,以毕业生和在校生中涌现出的英模、功臣和烈士为素材设计建造的“英雄墙”以及“校史馆”和“铸剑池”“大练兵群雕”等为代表的警察文化,以“长庚宫”旧址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共同组成了物质文化环境,使学警在校园里处处受到环境熏陶、引领思想方向;以塑造“忠诚警魂”为引领,构建了以升旗仪式、警服着装仪式、警察职业荣誉仪式等为代表的仪式教育,以公安英模报告、警界精英讲座、“十大最美警察表彰”等为代表的专题报告或表彰会,以“立志从警”主题迎新晚会、“为祖国建功立业”主题毕业送别晚会等为代表的警营文化活动,以“红色领航、爱上警院”官微为代表的网络文化,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讲习所、青马集训营、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共同构成的“青马工程”以及警官艺术团、金盾之声、警苑文艺、金盾影视艺术中心等为代表的社团文化活动共同组成的精神文化环境,使学警时时受到文化浸染、塑造职业精神;按照公安院校“政治性、严格性、统一性”的要求,全面从严治警,严格警务化管理,严格一日生活制度,构建起以法纪为准绳,令行禁止、整齐划一的崇法守纪、严谨有序的制度文化环境,使学警长期经受熔炉淬炼、培育过硬作风。

(二)构建合成式教师团队领航从警志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1]。但是,思想政治教育既要防止思政课“单打独斗”,更要避免思政课教师“唱独角戏”。应当更新树立多元主体共同育人理念,大胆突破思政课教师与学生间封闭循环,主动引导校内专业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党务干部,校外社会模范、行业精英、优秀校友等加入,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主体,充分发挥各类主体的积极作用,努力形成协同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多元主体格局。

就公安院校而言,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和学生特定的警察职业发展需要出发,理应放眼全社会和公安行业,尤其是要让公安行业领域内英雄模范、警界精英、杰出校友参与到思政课教学中,为青年学警领航导向,推动构建院校与行业育人共同体,形成共同办好思政课的格局。应当看到,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师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精深的学养学理,思政课教师的儒雅之风,使他们能够以真理力量感召青年学生、以人格魅力赢得青年学生;而公安一线的警界精英具有高强的业务技能,丰富的从警阅历,警察职业特有的精神气质,使他们与青年学警天然心理亲近,容易成为青年学警心中的从警标杆。身处院校的思政课教师与战斗在一线的优秀警察在培育青年学警方面都拥有各自的独特优势,可以形成完美互补与良性互动。一方面突出言传身教,让校园内有理想信念、有高尚情怀、有敬业精神的思政课教师通过浸润式教学为青年学子领航未来人生;另一方面强化看齐意识,让行业内有忠诚信仰、有警察情怀、有使命担当的精英楷模通过从警感悟和真情告白为青年学警笃定从警志向。

基于此,四川警察学院充分发掘并利用公安行业独特优势资源,通过“英模进校园、功臣上讲台、教师到一线”的“互派”机制,构建由专任教师讲理论、公安英模讲事迹、优秀校友讲励志的合成式教师团队和教学组合,发挥思政课教师、公安基层教官及优秀校友铸魂育警的叠加作用。

(三)突出靶向式理论供给筑牢思想根基

网络时代的扁平化信息共享和信息技术发展普及提供的空前便捷这一新的变量出现,使得作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年学生主体地位前所未有地凸显,基本实现了与教师信息平等共享和同等话语权,同时也使得教师以往的信息优势丧失和话语权威被打破。而思政课教学的本质是把社会主流的思想观念、政治意识、道德规范,通过施加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品德。思政教育这一特殊性奠定了教育主体供给侧的特殊地位,必然要求思政教育的供给侧具有足够强大的引领力。显然,在舆情多变、思潮多元、信息高度共享的现时代,一味强调理论灌输,无视学生的需求和个性,必然导致效果不佳,而过于迎合学生的需求,忽视供给自身必然具备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导向,教育效果同样受到影响。因此,高校思政教育也应当有“供给侧改革”思维[12]。思政课必须“把脉”需求侧,明确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进行靶向式理论供给,实现供需匹配与有效供给,真正做到社会主导价值“主流”与青年学生思想“潮流”相结合。

思政课要实现精准靶向式供给,既要体现在供给内容上,又要体现在供给呈现方式上。从供给内容来看,要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引领时代之思、回应学生之需。网络时代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者对信息资源及其供给的垄断控制的同时,也赋予了大学生更多的核心价值信仰选择自由,大学生更趋向于理想信念的自主选择[13]。在此前提下,思政课的理论供给必然需要进行战略调整,精选优化教学内容,盘活存量、做优增量,突出靶向式精准供给,避免重复性、同质化、低端化内容供给导致供需错位。这对思政课教学提出极高挑战,既要把握时代脉搏,回应时代课题,回答时代之问,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阐释及现实社会问题的实践性回应,又要关注学生心理特点和成长需要,帮助青年学生厘清信息过载带来的思想困惑、成长烦恼,解决实践验证、选择困挠,促使青年学生思想“潮流”与社会价值“主流”合流。从理论供给呈现方式来看,要善于采用现代媒体技术、利用网络资源、借用网络话语。网络不仅改变了信息传播模式,更引发了信息呈现方式、载体的变革。在互联网时代,数字化、网络化已成为青年学生的生活方式,更成为青年学生的媒介习惯和偏好,深刻影响了青年一代对信息的选择和接收。思政课应敏感意识到需求侧学生生态的变化,因势而新,将理论供给的呈现形式结合网络技术和现代媒体进行转化,同时要密切关注网络文化和舆情动向,熟悉网络话语表达方式和新兴潮流文化,创新思政课话语表达方式,主动适应网络时代学生的媒介偏好,使思政课教学话语表达更接地气。

(四)实施递进式实践教学提升践行能力

《尚书》中曾有“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说法,认为行比知更困难。公安院校思政课的育人功能主要是通过向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价值观,让学生了解、掌握并心悦诚服地接受社会所需要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可见,学生的践行能力既是公安院校思政课育人的最终目标,又是思政课育人成效的检验标准。“无论内化还是外化,都需要作为接纳主体的学生的积极参与,离开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掌握的理论就难以有效地内化为理想信念,从而导致‘知而不信’的状况,而学生的理想信念如不外化为支持和指导个人的现实行为,就会表现为‘知而不行’”[14]。因此,实践育人是新时代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课堂教育的延伸和升华,也是全面提升学生践行能力的重要实现路径。

承载服务公安实战的使命,突出创新应用型警务人才培养,要求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成为践实笃行的风向标。通过课内实践到课程协同实践再到课程集中实践的模块化、分阶段、递进式、全过程的实践教学(即:课程课内实践,主要激发兴趣热情、理解领悟知识、培养理论思维;课程协同实践,主要注重理性思考和理论思维能力培养;课程集中实践,主要强化践行意识、提升践行能力),以此实现由虚拟到虚实结合再到全真实践的不同阶段的实践体验和历练,育养忠诚警魂,达成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递进深化、渐次提高。

四川警察学院经过不断总结完善,建构了以学生政治素质与政治责任担当能力叠加培养为核心目标的梯级模块化实践教育教学体系,推进了由课程课内实践、课程协同实践、假期集中实践组成的梯级模块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课程课内实践:根据各门思政课程特点组织开展的课内实践教学,在“基础”课实施“‘六个一’工程”(即学生阅读一本好书、观看一部经典电影、聆听一场精彩报告、撰写一封感恩家书、参加一次公益活动、寻找一次生命感动),“概论”课开展学生“精彩一讲”,“原理”课举办哲学沙龙,“纲要”课进行现场教学,初步形成“一课一品”特色。课程协同实践:利用国家重大事件或重大活动,各门课程协同开展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如利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 周年”“庆祝改革开放40 周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等重大活动思政各门课程协同开展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假期集中实践:利用放假后留校一周举办“人民警察理想信念与职业精神”主题实践活动,设计了“忠诚警魂、为民宗旨、公平正义、党纪警规”四个模块,开展专题讲座、英模访谈、参观考察、红歌比赛、情景剧表演等形式的实践活动,邀请公安英模、警界精英与学警们分享公安职业的荣光与从警的心路历程,认识公安工作的使命与挑战,明晰警察职业素质和能力要求,进一步培养警校生警察英雄情结,植入红色基因。通过三个模块、三个阶段彼此衔接、有机联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同步交融地贯穿于培养过程始终,使学生的政治素质与政治责任担当能力得到渐次发展和逐级提升,最终实现合格警务人才所需的政治素质和能力结构的目标要求。

(五)参与实战化安保警务淬炼责任担当

人民警察特殊的职业规定性赋予其特殊的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要求这支队伍关键时刻能够拉得出、顶得上、打得赢。而这种使命意识与责任担当只有在实战环境下才能得到淬炼并经受检验。这就要求公安院校思政课既要把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网络实践、社会实践结合起来,走出思政课自身“小循环”,融入社会“大循环”,更要让学生参与到重大安保警务实战中,按照“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实战有所需,教学有所应”的要求,让警校生经风雨、受磨砺、助成长。通过参与重大安保任务的实战化环境艰苦历练、真情参与、实战体验,以实际行动践行预备警官立志从警的铮铮誓言,经受“政治关、体能关、业务关、纪律关、作风关”考验,实现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战场,从学员到警员的转换,达成人民警察职业岗位所需的政治素质与政治责任担当能力的叠加培养。

四川警察学院推行“教学练战”一体化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院承担各类重大急难政治任务的契机,使学生真正走出“象牙塔”,了解感知真实的社会,紧跟贴近公安实战。通过成建制派遣学警赴四川藏区参加驻训维稳、深圳特区参加警务援助、厦门参加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安保以及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安保、新冠肺炎重大疫情防控等,在参与国家重大活动、重大事件警务活动中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锻造学生的担当意识担当精神,通过警务实战锻造一支“特别能战斗、特别讲团结、特别讲奉献、特别守纪律”的铁军。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精细化管理视角下公安院校研究生培养改革
公安院校大学生身体意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