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建构

2020-02-22 08:51许奕锋
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多党合作理论体系政党

许奕锋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要从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1]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是理论工作,其任务之一就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探索、制度实践和制度发展提供理论指引。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理论构成的对某一问题给予阐释或解答的有机整体,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就是由若干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相互联系的制度理论构成的有机整体。厘清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产生和发展历史,研究其理论根据、基本内容、基本原理和结构层次,[2]对于揭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规律,深刻领会“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科学内涵,积极响应中共中央提出的“要深入研究我国政党制度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构建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这一时代命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理论根据和实践基础

判断一种理论体系是否成立,首先要考察其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没有理论支撑,无论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实践都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同样需要自成体系的论证逻辑,同样需要以其历史发展和实践成就作为支撑。加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需要对其理论体系进行深入探究和分析,特别是要在一些基本问题和重大问题上进行深化研究和考察,用历史的、辩证的和发展的眼光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出理性的研判。我国70多年的多党合作实践证明,新型政党制度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等伟大历史进程中,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础上,依据人民民主专政理论、民主集中制理论和民主监督理论等确立起来并不断发展和完善的。从发展脉络来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发端于新民主主义多党合作理论,毛泽东作为第一代中央领导人作出了历史性、原创性贡献。此后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历届领导人推动发展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及其体系。特别是随着中发[1989]14号文件的颁发,1993年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根本法律保障。随后中发[2005]5号文件和中发[2006]5号文件等颁发,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得到新的发展,表现在人民民主理论、执政党理论、参政党理论、政党关系理论等方面逐步形成了一个主题日渐鲜明、结构日渐完整、逻辑日渐连贯、系统日渐周全的理论体系。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科学总结和理性研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提出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这一新时代新形态理论体系的重大命题。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正确性,有力地增进了国内各个方面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信心。正因为如此,这一研究主题吸引了政界、学界等各个领域的大量专家学者,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研究正逐渐走向深入。我们需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方向性、规定性和根本性的理论指导下,推动中国政党政治实践的科学发展和创新发展。这既需要我们从制度成就方面梳理总结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在我国政治发展中的勃勃生机和制度活力;也需要我们从制度发展中创新推动,以彰显对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分的吸纳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还需要我们从制度回应中观察判断不同政党制度的是非优劣,主动应对西方政治思潮挑战、批驳错误观点,以厚植中国政党制度优势。有研究表明,世界政党制度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政党政治的发展方向是现代化、民主化、制度化,世界各政党行为需要置于政党制度的规则约束中。从这个维度来看,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建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同样需要我们拓宽理论视野,自觉把握世界政党政治的发展规律,充分吸收世界政党制度发展的优秀理论成果,在充分彰显我国政党制度功能和价值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我国政党制度的国际话语空间。

二、构成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

判断一个理论体系是否成立的标准,主要看构成这一理论体系的基本要素是否已经具备,包括理论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结构,是否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基本观点、基本判断及其本质规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特定的研究对象,就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必然性及其丰富内涵。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中的多党合作理论、统一战线理论、协商民主理论等范畴的确立,构成了该理论体系内在的基本要素。具体而言,从理论渊源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就阐述了多党合作的基本观点,明确主张共产党应该团结其他工人政党,在革命斗争中可以而且应该与其他民主政党结成同盟。马克思认为,共产党与其他政党联合时,必须坚持领导权,而且与革命、进步的非无产阶级政党实行的是有原则的团结合作。因此,这样的多党合作就能够确保共产党在联盟中的领导权,使合作与联盟能够保证正确的政治方向。毛泽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大成者,提出中国共产党同其他政党实行多党合作的理论主张,明确指出要建立统一战线政权,即主张“各党、各派、各界、各军的联合专政”,明确表示中国要建立多党联合政府,这些论述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提供了最为直接的理论依据。总体而言,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对所论对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的科学揭示,不仅系统回答了在中国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怎样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等基本问题,并且科学阐明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基本内涵、基本结构等重大问题,成为贯通马克思主义政治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全面覆盖政治协商、民主决策、委员履职、队伍建设等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从理论基石来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也是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认识路线和思想路线。作为一项理论任务或理论使命,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要着力解决或阐述的基本理论问题,就是如何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如何进一步推动该制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围绕这一基本理论问题形成一系列基本理论观点、主要论断和主要观点,以系统构成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完备要素,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我国政党政治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和人民当家作主思想,为当代中国发展稳定提供政治保证和制度基础。从研究方法和工具来说,需要我们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的研究、党史党建的研究以及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研究等方面去挖掘史料、考证史实等,用深挖历史资源这一历史学研究方法对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进行理论研究。我们还需要注重规范性和实证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既要以社会调查方法、数理统计等为手段的规范研究,也要注重在政党协商、基层治理等方面的实证考究,取长补短,弥补两者研究的各自不足。同时,还需要我们运用比较分析的研究方法,从中西政党制度比较、从中国政党制度不同时期不同形态的比较等方面认真研究政党制度的起源、发展、运行等,从比较中找到优劣,从比较中分析差异,从比较中借鉴有益成分。

三、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逻辑层次

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的目的是为了依据我国多党合作实践发展中的规律去推进我国政党制度的发展,其逻辑结构和逻辑层次必须与其规律性相契合。当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是多元的、系统的、变化的、复杂的,制度理论体系设计应该是立体的、动态的。有研究表明,构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可以在重大意义、原则方法、理论基础、基本概念和范畴、基本框架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3]如果从逻辑层次来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可以根据分层理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探寻制度顶层设计新的理论支撑,进行整体规划。有研究表明,理论体系的构建,既可以是一个包括史论、基本理论、专业理论等完整的知识体系,也可以是由基本原理构成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理论的集成,还可以是一个包括本质论、对象论、结构论、功能论、方法论、机制论等高度抽象的理论形态。[4]从逻辑层次的结构来讲,理论体系可以划分为多个层次,即大体系包含小体系,小体系包含更小的体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就是这样一个多层次的理论体系,需要深入系统考虑其制度层次、制度基础和制度格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我国政党政治发展相结合的制度产物,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可以界定为第一层次。第二层次是基本制度,包括多党合作制度、人民政协制度、统一战线制度等。不难理解,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一个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于一体的制度体系,[5]与多党合作制度、人民政协制度和统一战线制度的作用功能发挥密不可分。在我国政治生活中,以“各民主党派是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为突出标志的概念提出,推动了多党合作理论的创新发展。多党合作制度化建设随着一系列统一战线和多党合作法规文件的出台,取得了显著成效,也推动了新时代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效能提升。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优势发挥和政治功能实现,一定程度上是通过人民政协的有关制度、机制、渠道和程序进行的,我们需要把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作为坚持和完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重要方面。[6]此外,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是基于我们党对统一战线和政党制度认识日益深化的,统一战线这一中国制度方案具有鲜明中国特色、明显制度优势和强大自我完善能力,需要我们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蕴藏的优势、韧性、活力和潜能,通过统一战线内在优势的发挥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坚持和完善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如果说前面两个层次的制度体系是宏观层面的,即从宪法、党章、法律、纲要、规划等体制性安排在宏观层面探索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完善路径,那么也需要我们从中观层次,即相关法律和法规、规则、规章、条例等机制性安排考量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基础性制度,这就是第三层次,包括组织制度、会议制度、工作制度、监督制度、委员履职制度等。同时,也需要我们从微观层次,即各种具体制度安排、对策、做法和经验来考量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末端层次,即第四层次,比如组织制度包括政党协商制度、政协协商制度、政协民主监督制度等;比如工作制度包括资政建言制度、调查研究制度等。此外,我们必须考虑到,制度的运行离不开配套保障,即第五层次保障制度,比如时间保障制度、物质保障制度、经费保障制度、权益保障制度等。总之,无论是基本制度、基础制度,还是具体制度或保障制度,都包含了十分丰富的概念、范畴和内容。不难发现,制度理论中内含的组织制度理论、会议制度理论、工作制度理论、监督制度理论[7]、自身建设制度理论等与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紧密衔接和配套支撑。也正是这些制度理论通过制度层次的呈现,系统构成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逻辑严密、层次分明的理论体系。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在传承中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是推动中国多党合作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的坚实基础。建构一套符合我国国情、彰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内在逻辑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可以为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8]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不断发展的开创性事业,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也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面对多党合作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伟大实践中,要以创新的理论观点和理论思考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理论体系。

猜你喜欢
多党合作理论体系政党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浅谈内经气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其应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