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幸愚治疗儿科病验案举隅

2020-02-22 08:41孟宏伟
医学研究与教育 2020年4期
关键词:百日咳保定市栀子

孟宏伟

(河北省保定市竞秀区医院内科,河北 保定 071000)

张幸愚(1907—1965),男,汉族,北京市丰台区人,为20世纪50年代保定市中医儿科名医。《保定市志》:“解放初期,中医张幸愚用中医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小儿胃肠疾病颇有声誉,被人们誉为‘小儿张’”。《保定市卫生志》:张幸愚“医治小儿科时令病,重胃肠、擅消导。对消化系统疾病运用‘三承气’,对呼吸系统疾病运用中药兼施针灸、火罐和一些土方、单方、验方,收到良好效果。因治疗儿科享有盛誉,人称‘小儿张’”。新中国成立前张幸愚个人开诊,新中国成立后任保定市西大街中西医联合诊疗所中医师。1958年6月,诊疗所改建为北市区医院。1960年4月,北市区医院更名为保定市路东区人民公社儿童医院。1962年正式更名为保定市儿童医院。张幸愚大夫一直在该院从事中医儿科诊治,因疗效显著,被患者亲切地称为“小儿张”,随着时间的推移,“小儿张”的本名张幸愚反而不为人们所熟知。张幸愚有着丰富的儿科诊治经验,可惜未见著作传世,为了挖掘老中医经验,还原历史真相,呈现一个真实的“小儿张”,把收集到的全部资料,包括大部分内部未正式刊行和小部分已刊行资料,汇集成张幸愚儿科经验,供学术研究及临床参考。为保持原貌,尽量原文摘录,药物剂量换算为以克为单位。因年代久远,处方的现代应用价值尚待验证,但这些资料可以反映张幸愚儿科辨证思路,有一定学术价值,故一并收录。方后按语为笔者所加,不当之处请指正。

1 百日咳

1.1 小儿鹭鹚咳内服方(自拟经验方)

处方:白茅根6 g,天门冬6 g,杭麦冬6 g,葶苈子6 g,百部9 g,清半夏6 g,广橘红6 g,绿竹茹6 g,瓜蒌仁6 g。

用法:水煮2次合兑一起。三至五月的患儿分7次服,六个月至一岁以下者分6次服,一岁至二岁以下者分5次服,二至三岁分4次服。如脉数高热、痰盛、喘息、鼻翼煽动者(合并肺炎)加生石膏9 g;如脉浮、肢冷、高热无汗者加蝉蜕、薄荷、桔梗;如舌润、厌饮、呕吐者将二冬减半;如口干舌燥者去葶苈子;如脉沉实、舌苔厚、腹胀满者加莱菔子、焦三仙、槟榔片。

治验:保定市稻香村食品店家属王XX,男,8个月,患百日咳,经注射链霉素等药十余日无效,后服此方3剂而愈。又保定市铁路房舍工人家属赵XX,女,3岁,经铁路医院确诊为百日咳,服合霉素十余次无效,后服此方3剂而愈。又保定市后营坊10号冯XX,男,5岁,经保定市立第一医院确诊为百日咳,在该院治疗十余日无效,后服此方3剂而愈。

按:张大夫系保定市儿科名医,医学渊博威望甚高,对儿科有独到之境,在治疗百日咳一症,尤为群众所推许,故而介绍。[1]131-132

1.2 主治百日咳,有舌苔白润而不渴,呕逆,大便多溏,小便如常属“偏湿”者

药品:清半夏、百部、前胡、橘红、桑白皮、黄芩、桔梗、款冬花、滑石、泽泻、薏米各6~9 g,葶苈子4.5 g。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剂量可按年龄大小适当加减。

加减:如挟食大便秘结,舌苔黄厚,本方减滑石、泽泻、薏米,加厚朴、枳实、酒大黄、莱菔子、焦四仙。[2]160

1.3 主治百日咳,有口渴思饮,呕吐,偏燥症者

药品:天冬、麦冬、清半夏、橘红、百部、瓜蒌仁、竹茹各6~9 g,葶苈子4.5 g。用法:水煎服,每日3次,剂量可按年龄大小适当加减。

加味:挟食者加焦四仙(即神曲、山楂、麦芽、槟榔片),久嗽鼻衄加白茅根。[2]160

1.4 主治百日咳,兼见发热恶寒、舌白、喷嚏症状者

药品:芦根15 g,葶苈子2.1 g,杏仁6 g,薏米6 g,清半夏3 g,橘红6 g,百部3 g。水煎服。

加味:挟食者加焦四仙。[2]160-161

1.5 拔火罐治疗法

方法:用口径一寸六分的小火罐1个,内放酒精棉球,燃着后迅速将棉球取出,拔于预定部位。一般拔10至15分钟即可取下。隔2日拔1次。

拔罐部位:以身柱穴为重点(穴在三四胸椎之间,两侧是肺俞穴)。

注意事项:被拔部位应严格消毒,拔时局部贴一小块湿布或面片,以免灼伤皮肤。患者如有挟食症,应先用药物清理肠胃。

疗效:轻者1次,重者2至3次即愈。疗效100%。

按:内邱县绿岗公社东良地段医生亦曾用拔火罐法,治疗百日咳患儿7例,治愈率达100%。最多者拔六次。[2]163(〈中医经验集锦〉:张幸愚使用拔火罐治疗百日咳“轻者拔一次,重者拔2至3次,即获痊愈。如需连续施行,可隔2日进行1次。用此法治疗百日咳症,既可节省药品,而且疗效很好,手续简便。如发现病人有疼痛感觉,立即掀去。”[3]55-56)

按:口服四方,清半夏、百部、葶苈子三味为共用主药。三药化痰止咳平喘,可用于慢性痉挛性咳嗽,阴虚加天冬、麦冬,痰湿明显加橘红、薏米,痰多加瓜蒌、竹茹,咳重加桑白皮、款冬花,夹食积加焦四仙。目前临床可见百日咳综合征,症状与百日咳类似,但不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而是由包括病毒在内的其他微生物所致,其中腺病毒、肺炎支原体感染较为常见。百日咳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也有初咳期、痉咳期、恢复期。痉咳期可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有特殊的哮鸣音,最后可咳出白黏痰液。多由外邪犯肺,导致痰热壅肺,肝气犯肺所致。治疗当化痰止咳解痉平喘。张幸愚治疗百日咳方药可用于百日咳综合征的治疗。本方也可以辨证用于急性气管炎、肺部感染等,对于普通慢性咳嗽,均可随证应用。

张幸愚善用白茅根治疗慢性咳嗽。白茅根性味功效类似芦根。芦根为清泄肺热要药,用于千金苇茎汤、银翘散、桑菊饮等方剂中。白茅根治咳嗽可见于《圣惠方》如神汤,配桑白皮同用,治肺热咳喘。芦根偏行气分,清热降火,清透气分邪热;白茅根偏走血分,善除血分之热清热凉血,生津止渴,治热病烦渴。张幸愚经验:“久嗽鼻衄加白茅根”,慢性咳嗽,尤其伴鼻出血者为白茅根的适应证。

百日咳拔火罐法疗效良好,目前拔火罐疗法尚未在儿科广泛开展。对于呼吸系统疾病,推拿肺俞穴也有一定的疗效。

2 麻疹

2.1 麻疹治疗经验介绍

“治疗麻疹有四大法:泄心热,清肺金,散风热,滋阴血。辨证论治须分主客,如兼见其他病症,必须注意治疗,不然疹子不能出好,且多变化,主要先注意肠胃症状,如停食腹胀,舌有厚苔,要兼用消导药,内不通,则外不达;小便赤者,泄心火;保护肺经,清肺金;清热解表,散风热;疹后调理,滋阴血。

泄心火药物:栀子、竹叶、灯心。

清肺金药物:桑白皮、杏仁、贝母、桔梗、枇杷叶、牛蒡子等。

散风热药物:银翘散加升降散。芦根、酒大黄,可以酌情用,不必要时不用。

滋阴血药物:麦冬、知母等。

随症加减法:里实大便秘加厚朴、枳壳、焦三仙、莱菔子、大黄,这些药虽攻下破气,但有益无损。

疹出发黑、发紫、高热,狂躁不安,无胃肠症状者,是毒气盛,加紫草、大青叶、红花、桃仁;表证重者高烧是表实,加葛根;口渴大热,加生石膏。

险症:发热四日,不出而回,病毒犯肺,喘促气短,鼻翼煽动,仍当透表,失表则危。疹出三日而回,不能确定是否出好者,以滋阴解毒法,用甘寒养阴药加薄荷、芦根。咳嗽发呛,用养阴清肺汤,合并抽风,大便不实,用一般镇惊药,生赭石、石决明、菖蒲、郁金、双钩、羚羊角,再加清表药物。”[2]80

2.2 麻疹防透两用方

药品:生石膏60 g,川贝母12 g,葛根30 g,红花10 g,桔梗24 g,荆芥24 g,地骨皮24 g,归尾30 g,甘草12 g,赤芍15 g,牛蒡子15 g,陈皮15 g,桑白皮30 g,枳壳18 g。

用法:共为细末,每次9~15 g,每日早晚各服1次;亦可作煎剂,早晚两次煎汁服之。

治验:无病服之可以预防,如麻疹将出,服之可使麻疹透发顺利。[2]148

按:麻疹目前并不少见,常有小范围流行,临床应有麻疹防范意识,20世纪中叶,无麻疹疫苗,麻疹为儿科常见疾病,张幸愚善治儿科,对本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总结出治疗本病的主要病证及用药,对麻疹治疗有重要临床实用价值。本经验为张幸愚麻疹诊治心法,方药治法明晰,应认真体会。麻疹防透两用方为张幸愚防治麻疹经验方,可于临床辨证选用。

3 黄疸

“小儿传染性肝炎,中医叫湿热发黄,属于黄疸范畴。据本人多年临床所见,患此病者以5至9岁者为最多。最明显的临床症状是:目黄,尿黄而量少,有的大便白色,肝脏肿大,舌滑润多有湿象,脉多滑大。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将小儿黄疸分为阳黄、阴黄两大类型,认为阳黄乃脾象湿热,阴黄乃脾湿肾寒;我多年来在临床上所遇到的病例,皆属于湿热发黄,很少见到属于虚寒的。

古人治疗湿热发黄,主张用清热渗湿之药;本人每用大橘皮汤加减治疗,都能很快治愈患者,复发者极少。惜以往未建病历,虽治愈多人,无法整理。只有最近治愈的4例,但观察的时间太短,为了交流经验,介绍出来,请同志们予以指正。

病例一:患者张××,男,5.5岁,省委家属,住省医院,病历号70758,诊断:传染性肝炎。1958年3月17日患者家属邀本人去医院治疗。患儿体温37.8 ℃,目黄、尿黄、大便白色,肝肿大出肋缘下2 cm,剑突下5~6 cm。舌无苔,脉象滑数大,予以大橘皮汤加减治之。

处方:陈皮6 g,炒白术6 g,泽泻6 g,赤茯苓7.5 g,猪苓7.5 g,广木香3 g,茵陈3 g,生槟榔片6 g,滑石12 g,生栀子6 g,甘草3 g,竹叶4.5 g。

3月19日复诊,体温37.8 ℃,目黄微减,食欲、精神较佳,其他症状同前。

处方:滑石9 g,竹茹6 g,栀子9 g,甘草3 g,泽泻6 g,猪苓6 g,赤茯苓6 g,木通9 g,黄芩6 g,茵陈12 g,枳壳6 g,夏枯草6 g。

3月21日复诊,黄疸减轻,食欲、精神均较好,舌苔垢厚,脉滑大,依19日处方加鸡内金、酒大黄、焦三仙、焦榔片、龙胆草等药,继服。

3月24日复诊,大小便转为正常,目微黄,食欲甚佳,依21日处方加青皮,继服。

3月26日复诊,黄疸已大部消退,仍令按上方继续服药2剂,然后停药观察。

4月15日,化验结果正常,无任何症状,痊愈出院。

病例二:患者郭某某,女,6岁,保定市人,1958年3月13日入XX医院住院治疗,病历号16030,诊断为传染性肝炎。3月19日初诊,患者体温37 ℃,全身皮肤及巩膜发黄,无出血点、无瘙痒。肝肿大出肋缘下二横指。无压痛、质软、尿黄量少、舌苔白厚,乃湿热郁阻更兼停食,以大橘皮汤加减治之。

处方:枳壳6 g,广陈皮6 g,赤茯苓6 g,猪苓6 g,泽泻6 g,滑石12 g,甘草3 g,木香3 g,槟榔片6 g,栀子6 g,茵陈9 g,黄芩6 g,竹叶4.5 g。

3月20日复诊,体温37 ℃,舌苔消失、黄疸减轻;小便增多微黄、精神活泼、食欲增加、大便转黄色。原方去枳壳、黄芩,加炒白术,让其连服2剂。

3月23日复诊,体温37 ℃,目黄消失,大小便转为正常,惟肝脏微显肿胀。原方去枳壳、黄芩、猪苓,加白术、青皮各6 g,让其连服2剂,然后停药观察。

4月9日患者去某医院检查:化验结果已基本正常,一切症状消失,停药。

病例三:患者靳某某,女,6岁,住保定市半亩园5号。1958年4月7日初诊,体温37.5 ℃。目黄、尿黄量少、大便色白微溏、精神倦怠、食欲不振、肝脏肿大,乃湿热发黄,予以大橘皮汤加减治之。

处方:广陈皮6 g,炒白术9 g,木香3 g,槟榔片6 g,赤茯苓6 g,滑石12 g,泽泻6 g,猪苓6 g,甘草3 g,栀子3 g,茵陈9 g,竹叶4.5 g。

按上方共服3剂,一切症状消失,痊愈停药。

病例四:患者阎×,女,2.5岁,住保定市琅瑚街50号。经省医院确诊为传染性肝炎。1958年5月5日初诊,症状与上例相同。

处方:广陈皮4.5 g,炒白术4.5 g,木香2.4 g,滑石9 g,泽泻4.5 g,猪苓4.5 g,甘草2.1 g,栀子6 g,赤茯苓4.5 g,槟榔片4.5 g,茵陈6 g,竹叶3 g。

按上方连服4剂,一切症状消失,停药。

附加减大橘皮汤方:广陈皮,泽泻,猪苓,滑石,木香,栀子,炒白术,茵陈,赤茯苓,甘草,槟榔片,竹叶。

加减法:舌苔厚,腹胀者,去白术,加炒枳壳、鸡内金。大便秘者,加酒大黄。大便已通者,仍去酒大黄。发热者加黄芩。如黄疸已退而肝脏肿大不消者,加青皮、厚朴。”[4]

按:中医认为湿热黄疸为湿邪久郁化热,熏蒸于外。脾主运化湿邪,如湿热久郁,脾失运化,可导致皮肤黏膜发黄。张幸愚善用加减大橘皮汤治疗小儿湿热型黄疸性肝炎。加减大橘皮汤为张幸愚临床经验方,“主治:小儿湿热性黄疸病,肝脏肿大,目黄,尿黄量少,大便白。处方:广陈皮6 g,炒白术6 g,建泽泻6 g,猪苓6 g,赤茯苓6 g,滑石6 g,木香6 g,槟榔片6 g,茵陈6 g,栀子6 g,竹叶4.5 g,甘草2.4 g。用法:水煎2次合在一起,分服。腹胀者去白术加枳壳、内金;热盛者加黄芩;便秘者加酒大黄;肝脏肿大而不消者加青皮、厚朴。”[1]134-135大橘皮汤见于《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卷八:橘皮一两,木香一分,滑石六两,槟榔三钱,茯苓一两,猪苓、泽泻、白术、官桂各半两,甘草二钱。主治湿热内甚,心腹胀满,水肿,小便不利,大便滑泄。加减大橘皮汤以五苓散、六一散利湿加入行气燥湿的橘皮、木香、槟榔,去温阳化气的官桂,加入茵陈、栀子、竹叶清利肝经湿热,导肝经湿热从小便而出,含茵陈五苓散及茵陈蒿汤方义。茵陈味苦有生发之性,入厥阴肝经,可导出厥阴肝经湿热之邪。小儿尿黄量少,故不用通便泻下的大黄,以竹叶清心导赤,使肝经湿热下行阴器从小便而去。

4 小儿麻痹症(脊髓灰质炎)

“小儿麻痹,以1至5岁发病最多,夏秋之间为好发季节。仅介绍1963年治疗29例的辨证施治心得供同道参考。本病是一种急性流行病,早期主要症状为发热烦躁或伴有腹泻呕吐等,一次发作后有数日之减轻,几无症状,随又出现高热及较前严重之症状,三四日后出现麻痹症状。

中医认为此病之发生,内因于患儿体弱,元气不足;外因于感受暑湿时邪,湿热郁蒸,津液受灼,筋脉失于濡养所致。祖国医学文献记载:〈内经·痿病论〉说:‘肺热叶焦则生痿躄…’;〈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说:‘若风挟寒气者即拘急攀痛,若挟于热即缓纵不随’;〈千金方〉有石膏汤治小儿手足不遂的记载;〈小儿药证直诀〉有全蝎散治疗小儿手足偏废的记载。说明祖国医学几千年来已对此病有了病因的认识和治疗方法。

个人对本病的诊断治疗认识:本症发热时之主要特征:(1)拒抱(肢节痛怕人抱);(2)尿黄(湿热郁于膀胱)。治疗方法,要认清本病是风湿热三淫致病,须攻其主邪,如见发热而只去退热,必致出现麻痹之后遗症。现将个人摸索到的几点诊断治疗规律列表如下。

病例一:刘××,男性,2岁,保定市小刘庄人,患者于1963年6月间突然发烧,体温39 ℃,经某医院治疗,注射青霉素等无效,6月26日来我院门诊治疗。患儿营养中等,体温38.5 ℃,出汗,颜面潮红,舌质红润,小便短赤,脉洪,烦躁不安,怕人抱,特别是下肢怕人按摸,诊断:小儿麻痹前驱期症,证属风与湿热之邪侵淫为病,宜导利湿热佐以清解之法。

处方:木通6 g,竹叶3 g,栀子3 g,龙胆草2.1 g,生石膏12 g,牛膝4.5 g,防己4.5 g,蝉衣3 g,薄荷3 g,羚羊角0.3 g。水煎服。

6月27日复诊,体温37.6 ℃,出汗较少,烦躁啼哭减轻,夜间睡眠安稳,惟小便仍黄短,仍用原方木通改为9 g。

6月28日三诊,全身症状消失,饮食正常,惟小便仍黄,原方减生石膏、羚羊角再服。

6月29日四诊:痊愈停药。

病例二:张×,女性,3岁,保定市四里营人,患者于1963年7月4日突然发烧,在某医院治疗,注射青霉素等不效,5日来我院治疗,患儿发育中等,体温39 ℃,脉浮无汗,尿微黄,舌白不欲饮,烦躁,急哭不安,拒抱,诊断:小儿麻痹前驱期,宜清散风热、润便、利尿之法。

处方:僵蚕6 g,蝉衣6 g,薄荷6 g,姜黄0.9 g,酒大黄3 g,栀子4.5 g,竹叶4.5 g,元参4.5 g,羚羊角0.3 g。

7月6日复诊,体温38 ℃,烦躁啼哭减轻,食睡较好,原方减羚羊角再服。

7月7日三诊,体温37 ℃,无明显症状,原方再服一剂停药。”[5]109-112

按:脊髓灰质炎为急难重症,不少患儿遗留下肢残疾,终身受累。目前本病因脊髓灰质炎疫苗的普及,新发病例在中国已经绝迹。小儿痿证,小儿痹症,如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等,可出现类似本病方证,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故保留本病案例。张幸愚把本病分为五型。(1)风邪重,湿热轻。症状:脉浮无汗,发热,尿微黄,舌白,不欲饮食,烦躁,不时急哭,拒抱。治法:轻散风邪,润便,佐以利尿。方药:僵蚕、蝉衣、薄荷、栀子、竹叶、酒大黄、姜黄。加减:口干加元参、麦冬,热甚者酌加羚羊角。(2)湿热重,风邪轻。症状:脉洪有汗,发热尿赤涩,舌质红润边白,口渴不欲饮水,烦躁,不时急哭,拒抱。治法:引导湿热下行,从小便而解,少佐清解之剂。方药:木通、竹叶、栀子、龙胆草、生石膏、牛膝、防己、蝉衣、薄荷。加减:口干加元参、麦冬,热甚者酌加羚羊角。(3)风邪独盛。症状:脉浮紧,发热无汗,有时四肢冷,尿黄,舌白苔薄,烦躁,啼哭急剧,拒抱。治法:清肝热,温散风邪,润便止痛。方药:羌活、防风、栀子、竹叶、生大黄、龙胆草、当归、川芎。加减:口干加生石膏,热甚加羚羊角。(4)风湿热并重。症状:脉数有力,舌红润而腻,时有拘急恶寒现象,尿赤涩,烦躁拒抱。治法:导赤利尿、透邪、清胃热。方药:木通、竹叶、牛膝、生石膏、栀子、防己、菊花、桑叶、薄荷、木瓜、羚羊角。加减:如小便显著赤涩者可重用木通。(5)发热期兼病挟食。症状:舌苔黄厚、腹胀。治法:消导。方药:枳实、大黄、炒麦芽。加减:大便秘结甚者可酌加元明粉。本病治法以散风湿,清湿热,息风解痉为主,随诊加减,对于风湿热性痿痹症当有效验。

5 儿科杂病治疗经验

张幸愚对于儿科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水泻:小儿脾虚久泻面色憔悴,发稀,凡用过消补、寒热、健脾、渗湿等药无效者。处方:好江米120 g炒淡黄,芡实60 g,莲子60 g,茯苓60 g,生山药60 g。上药共研细末(注意研药前必须将药碾擦洗干净,恐沾染其他药之味气,小儿不愿吃),研细后再将药面置于大瓷盘内,用大笼屉蒸2小时取出,再用大砂锅或铜锅微火炒干为度(不要炒黄),炒干后,再将药面倒在大纸上,放于阴凉过风处,俟热气去净,再装在大瓶内密藏备用。用法:1岁儿,每次3 g;2岁至3岁用6 g;大儿酌加;药内加半量之白糖(即30 g药面加糖1.5 g)。1天3次,泻止停服。”[6]116-117“小儿脱肛。药物:五倍子(烧存性)。用法:先用葱汤熏洗肛门,再用五倍子面托上二三次即愈。”[7]“高热惊厥:截风丹。主治:小儿高热抽风。药物:白附子、全蝎、僵蚕、南星、天麻各7.5 g,朱砂3 g,蜈蚣1条(酒制),麝香0.03 g。共研细面,蜜丸如梧桐子大。用法:每服3丸。以金银花、薄荷煎汤送下。”[8]“少年白发属于血热者。处方:当归30 g,白芍30 g,柴胡15 g,香附24 g,生地30 g,川芎18 g,何首乌60 g,大黑豆60 g,丹皮30 g,焦栀子24 g,生石决60 g,牛膝15 g,甘草18 g。制法:将何首乌、黑豆用水浸湿放在碗内,蒸3小时,晒干,再与其他药物共研细面。用法:女子用:将药面再加益母膏60 g,炼蜜为丸,每服9 g,1日服2次。男子用:药面每服4.5 g,1日2次,白开水送下,童便送下更好。禁忌:贫血者或有寒者忌用,并忌食辣椒、香椿。治验:保定铁路工程处张XX的侄女,20岁,于1947年患满头白发,用其他疗法治疗6年未见功效,用此药2剂,白发变黑至今未复发。”[6]3-4“治大人小儿一切牙关紧闭之症,无法灌药解救,但用此法牙关立开,使患者能即时服药。处方:生南星6 g,冰片少许。用法:共为细面,用指蘸淡生姜汁,再蘸药面,放大牙根反复擦之,牙关立开;如不开者,将上药面用水调稀糊含在病人口内,用笔管插入病人鼻中用气吹入,其关立时即开,此法极效。治验:此方乃过去常用之效方。如患儿郭XX,1957年7月因患急惊风,牙关紧闭,用针刺牙关不开,用此法当时开口,即时服药,病即痊愈。”[6]31“疥癣:小儿一切顽固性湿癣、湿疹、刺痒、湿淫,或全身糜烂常年不愈。处方:紫背浮萍、苍术、苍耳子、苦参、黄芩、僵蚕、钩藤、豨莶草各等分。制法,以上诸药共为细末。用法:1至2岁的,每服1.2 g;2至4岁的每服1.8 g;年岁再大者酌加。白开水送下。治验:李XX,3岁,四里营村人,患湿疹,全身糜烂,瘙痒,治疗一年多未见效;用此药10日愈。禁忌:羊肉、鱼虾、鸡蛋并禁喝糖水,但在服药时不忌糖。”[6]85“一切牙疼。处方:白碱(即蒸馒头用的碱)不拘多少。制法:放在铜勺加水熬干,将碱面取出,每碱面3 g加梅片0.3 g,共研细末。用法:用药面少许吸入鼻孔内,以打喷嚏淌眼泪为止。反应:闻上发呛。治验:保定市周家花园25号,孔X,男,50岁,患牙痛久治不愈,仅闻此药2次即愈。”[6]15“小便不通:大人小孩,热结膀胱,小便不通,少腹胀满,狂躁不安,服各类清热利尿剂不效者。处方:青螺(即河内所生俗名大田螺丝)。用法:大人用240 g,小儿用120 g,捣烂。大人加麝香0.6 g,小儿加麝香0.3 g,涂于肚脐至关元处,用布包裹,多不过1小时,小便即通。治验:1951年,患儿刘XX,男,5岁,住保定永庆寺4号,发烧,小便不通,狂躁不安,用导赤散无效,用此法30分钟,小便如泉下。”[6]115“骨哽外用方:橄榄散,选自<验方新编>。主治:鸡骨鱼刺哽阻咽喉。处方:橄榄核30 g,梅片1.5 g。制法:先将橄榄核焙焦研细面,再加冰片合研即成。用法:每次用0.3 g吹患处,30分钟骨即软化疼止,一次不效者再次,最多不过3次即愈。治验:治好病人很多,未作记载,主要由我个人体验特效。1954年,因食鸡肉卡住咽喉,疼痛万分,它药无效,用此散吹2次痊愈。按:据供方人亲身体会效果良好,故推广试用。”[1]18“主治:大肚痞(即黑热病)。处方:鲜柏叶不拘多少,剪碎放在砂锅内水熬3小时,去渣再熬成黏糊药膏,每药膏30 g加芒硝面6 g搅匀即成。用时将药膏摊布上(如铜钱厚),贴在病块上,3日1换,轻者9天,重者18天可愈。”[6]119

按:从以上治验可见张幸愚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之下,西医思维介入较少,这些中医大部分都是通过纯粹中医思维诊治疾病,这种中医思维在目前看来是最为珍贵的,一些经验也是非常有效的,这些在临床实践中形成的诊疗经验,目前仍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6 结语

中医儿科有着悠久的历史,对儿科诊治有着独特的优势,传承老中医有效诊疗经验,对于儿科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张幸愚为新中国成立后保定市中医儿科名医。从以上资料可见其对于儿科疾病,有着丰富的诊治经验,所治病种能够反映当时的儿科疾病发病情况,内容涉及儿科常见病及疑难病,包含儿科多学科的诊疗。通过整理,希望对张幸愚其人及其学术经验能够有所了解,呈现一个真实的保定“小儿张”,使其有效的学术经验得以传承。

猜你喜欢
百日咳保定市栀子
中国人民银行保定市中心支行
保定市
阿奇霉素在小儿百日咳的应用
中国人民银行保定市中心支行
保定市
小心百日咳
清热消暑山栀子
栀子(赵润怀 摄)
百日咳
六月栀子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