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价值观教育的境遇与实现路径选择

2020-02-22 07:32李建宇
思想战线 2020年4期
关键词:价值观时代教育

李建宇

每一个社会制度或同一社会制度下的不同发展时期,都有相应的价值观教育。无论是孔子的《论语》还是亚里士多德的《尼格马可伦理学》,都从不同侧面指出了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提出,市场需要某种道德情感。大卫·休谟认为,合适的道德行为,或者“道德情操”“同情心”,会支持新的经济活动形式。(1)童建军,许文贤:《价值教育合德性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0页。可见,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价值观,那么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就难以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其发展就不可能健康、快速和持续。

处在新历史发展时期的中国,面临着在经济、科技、文化和军事领域追赶发达国家的压力,意识形态领域渗透和反渗透的斗争仍然十分尖锐复杂,维护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面临新的挑战。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发展主题,每一代人都有其特定的际遇,不同的时代赋予生活在其中的人以不同的责任,认识历史使命、响应时代召唤者就能成为社会发展中的英雄。习近平站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希望广大青年在新的历史机遇期做时代新人,担当伟大时代的崇高使命。(2)武东生,刘朝阁:《论习近平的时代新人观》,《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19年第5期。加强新时代价值观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的意义重大,只有用新时代价值观培育时代新人,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培育时代新人是新时代价值观教育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九大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0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4)《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这意味着,培育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成为新时代的迫切要求。也就是说,新时代价值观教育应当把培育时代新人作为根本任务。

(一)民族复兴大任呼唤时代新人

新时代召唤新青年,民族复兴大任需要青年来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70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对时代新人的价值观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6)《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使他们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纵观历史,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为教育树立了两个伟大的目标:使受教育者聪慧,使受教育者高尚。这里的“使人聪慧”与“使人高尚”,就是我们在教育实践中面对的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对知识教育和价值教育的同等重视,是东西方两大文明的共同特征。无论是中国的孔子时代,还是古希腊的柏拉图时代,所有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将品德与智力看得同等重要,将优雅与识字看得同等重要,将美德与知识看得同等重要。可见,将公民塑造成为用自己的才智惠利他人,就像惠利自己一样,用自己的智慧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的人,是教育的初衷,是教育的理想,是教育的美好追求。

但是,随着近代工业革命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逐步发生了异化。在“知识就是力量”的口号下,人们拼命追求知识的获取,并淡化了对智慧的追求,从而使教育的“双翼”渐渐失去平衡,“使人聪慧”的一翼愈加健壮,“使人高尚”的一翼逐渐虚弱,双翼失衡,教育自然难以展翅高飞。

所以,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作为高等教育管理者,重要的责任就是让教育的“双翼”重新平衡起来,都雄健起来,举托着我们的高等教育振翅高飞,培养出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各类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为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时代新人需要正确的价值观指引

价值观是文化体系中最深层次的内容,凝聚中国力量,最根本的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在价值观上的共识。价值观教育是指用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引导青少年用正确的价值标准来看待社会、人生以及自己的生活、生命,教育他们正确看待社会的作用和认识人生的意义,正确理解生命的价值,懂得关注自己的灵魂,形成自己坚定的信仰,具有健全的人文精神,养成自己的关爱情怀,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开展价值观教育,无论是对于社会的发展,还是对于青年学生的健康成长,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德国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德行是整个教育目的的代名词。”(7)[德]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李其龙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13页。我们必须深刻认识这种意义,才能够真正从内心深处重视对时代新人的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并积极探索有效的路径、方法和举措,扎实推进此项工作,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做出高等教育应有的基础性贡献。

德才兼备是我们衡量人才的重要标准。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做到既注重“德”的培养,又重视“才”的养成。显然,在“才”的养成方面,我们已经有了一整套高效可行的教育系统,已经有了丰富厚实的教育理论,而且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实际效果。但是,在“德”的培养方面,我们还需要通过深入持久、富有实效的价值教育,才能帮助青年学子养成高尚的品格,成为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关于才和德的关系论述很多,北宋司马光所作的深刻解读,我们至今依然熟悉。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8)《资治通鉴》,北京:中华书局,1956年,第14页。可见,“德”“才”相较,“德”为“才”先。因此,作为“德”之养成的价值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涵,同知识教育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经提出,如何能使人有一个美满的人生是伦理学、教育学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可见,有效的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建立一套有系统的价值观,并深刻认识怎样培养自己的品格,怎样建立起人生观、怎样丰富自己的精神、怎样高尚自己的道德、怎样塑造自己的信仰、怎样净化自己的灵魂、怎样能够有一个美好的人生、怎样使自己成为幸福的人等等这些问题。有了对这些问题的清晰认识,个体就不会一味沉迷于对名利的追逐,就能够在遇事时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而这也是我们要尽力追求的目标。

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必然依托于良好的价值认同,只有人人摆脱各自的私心,尊重彼此的生存发展权,才能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否则,在一个人人自私自利、价值观扭曲的社会环境中,只会人人自危,无从谈论个人幸福。当一个人心中有家国,那么他就会自然而然地为国家和集体贡献力量,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也就更容易成就一番事业。当人人心中都有家国,那么就非常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助力“中国梦”的实现。

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包括了一系列新的“价值承诺”,如民主、公正、法治、安全等。因此,要正确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中的“价值承诺”与共产主义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关系。在这个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观先导”功能,要为解决社会主要矛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9)吴宏政,辛 欣:《“价值观先导”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的基本功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年第5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10)《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人民日报》2018年9月11日。青年一代只有形成经得住考验的品德修养,才能担负起实现“中国梦”的光荣使命。个体的品德修养是通过社会化形成的,价值教育必然要求关注青年的品德修养。

具体来说,加强品德修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本遵循。“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1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4年10月15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中国最高层次的价值理念,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

时代新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价值观教育的重大任务,是带领时代新人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铸魂工程,是在世界文化激荡中保持民族精神独立、凝聚民族精神力量的战略支撑。以此来传承和延续中华民族思想精髓、精神基因和文化血脉,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和中国力量,使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需要积极培育时代新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新时代价值观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时代新人价值观的培育取决于很多外部因素,与其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密不可分。在通讯不发达的时代,人们能够接触到的信息非常有限,也几乎不会面临太多的价值选择。而在当下,全球化拉近了世界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不同国际主体之间的交流越来越紧密,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不同价值观念的传播。

摆在人们面前的价值选择呈现多元化的状态,对于尚未形成稳定成熟价值观的青年学生来说,更容易迷失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中,难以抉择。而信息化的发展,在为主流价值宣传提供更多路径的同时,也为此带来了不同程度的阻碍。开放的网络环境为人们畅所欲言提供了平台,但是其中也不乏偏激的声音,甚至被不法分子欺骗利用。因此,新时代价值观教育培育时代新人面临着一定挑战。

(一)社会思潮多样化和多元文化导致价值观评判体系不稳定

当前,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阶段,社会处在一个重要的转型期。在这种条件之下,社会思潮的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进而也加速了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更多的冲击,致使青年一代往往容易感到不适和迷茫,随之社会意识、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

多元化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在当代大学生身上表现出精神世界空虚、社会信仰缺失、国家精神淡漠、国家荣誉感弱化等情况。对于大学生而言,思想思维都是活跃的,但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能够完全形成和确立,由于大学生社会经验尚浅,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对于接触到新生事物,缺乏辨析,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中出现的问题,便无法正确看待和分析。

与此同时,这也是一个多元文化并行的时代,各种风险和挑战前所未有,这必将影响新时代的价值观教育,而且这种影响是双向度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多元文化的社会环境极大地丰富了新时代价值观教育的内容,也增加了青年学生的智力和理解社会的能力;多元文化激荡、多元思潮各领风骚,极大地拓宽了价值观教育的思路,也拓展了价值观教育的思维方式;多元文化的交汇,为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从消极的一面来看,多元文化在丰富价值观教育内容的同时,也使价值观教育必须面对价值认同危机、其他价值文化冲击等问题;多元文化在拓展价值观教育思维方式的同时,也容易形成多元价值观评判体系,导致青年学子无所适从;多元文化为价值观教育提供新的发展空间的同时,也容易造成价值观教育中“价值相对主义”的形成。

社会亚文化的形成和传播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价值观教育的效用,很多亚文化以新鲜感、刺激性等特质深受年轻人喜爱,导致对主流价值观念的漠视。在文化传播过程中,要特别警惕非法分子的渗透,这不仅不利于价值观教育的开展,并且极有可能危害社会。在纷繁复杂的价值选择和文化选择面前,青年学生要是意志力不够坚定就极易迷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多元化导致价值观评判体系不稳定。

(二)全球化弱化了主流价值观

当前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贸易往来频繁。尤其表现在文化方面,由于经济对文化的决定性作用,先进或发达国家的文化开始起到主导地位,具有显著的吸引力。这会导致文化霸权在全球贸易中突显,这对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多样性和民族性有着极大的威胁。从而致使发展中国家的价值体系、思想体系和信仰受到巨大的冲击而变得异常不稳固,使得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文化受到威胁和冲击。

从国内环境来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面临着一个空前丰富、开放和自由的世界。全球化使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文化思潮比以前更为迅速地传播进来,各种价值观念层出不穷。这种态势对于我们开展价值观教育同样具有双向度的影响。从积极的角度来看,全球化有助于人类共同价值观念的形成;全球化为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发展的契机;全球化的发展使价值教育的地位更加突出。从消极的角度看,全球化一方面使如何在全球伦理、普遍伦理与各个民族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它们的伦理道德之间形成平衡成为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中,意识形态的渗透也在加剧,国家的主流意识和传统文化被削弱和淡忘,民族认同感受到一定程度的消减和弱化。

此外,全球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掀起了消费主义的浪潮,人们的物质欲望越来越强烈。当传统义大于利的观念与拜金主义狭路相逢,谁赢谁输还不好说。倘若大部分人都只盯着自身利益,那么共同利益就难以实现,此时价值教育就未必能说服青年学生。不得不承认在物欲横流的社会,我们丢失了很多优秀的传统价值观念,这既是价值观教育面临的挑战,也从侧面说明了实行价值观教育的迫切性——只有以一种崇高的理想再次将大家凝聚在一起,才能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三)信息化改变了价值观念认知结构

信息化和网络时代的来临,引起了社会生活诸多方面的深刻变革,为人类生活带来了一系列的便捷与优势。与此同时,也对价值观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体现在互联网悄无声息地改变着青年的道德认知结构和价值观念:第一,信息网络在为价值观教育提供新的途径和方式的同时,也弱化了价值观教育的可控性。当各大网络平台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主流价值观教育就有可能被淹没,而社会亚文化有时候更接地气,更具有新鲜感和刺激性,对于部分青年学生来说,也就更具有吸引力。第二,在信息化条件下,价值观教育在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同时,也容易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网络使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成为可能,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无需再通过面对面完成。久而久之,一些诸如团结友爱的美德就会流失,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也将出现危机。第三,信息化社会的广阔交流空间,为不良价值观的养成和传播提供了温床。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青年学生因人生阅历有限,不可避免地在辨别信息上出现误判,迷失在海量信息当中,无从做出正确的价值观选择。

多元文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给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挑战,并不是说要抵制这些发展趋势,而且也不可能抵制,而是要尽可能扬长避短,善于发现这些发展趋势为价值观教育带来的机遇并牢牢把握住,同时也要想方设法规避不良影响。况且,价值观教育越是面临挑战,就越能说明其实行的迫切性。价值观教育总是要为它所处的社会服务,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与阶级性,这一代人理应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而这也是所有中华儿女的共同利益所在。因此,新时代价值观教育应致力于引导青年立大志,将个人的奋斗历程与国家发展建设结合起来,厚植爱国情怀,为社会主义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新时代价值观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的对策路径

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的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套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因此,价值观教育必须强调理论学习,帮助青年理解我国现阶段的指导思想,树立“四个自信”。同时,价值观教育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必须付诸实践,才能内化为青年的精神力量,指导青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

(一)加强时代新人的理论学习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评〉导言》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说。”(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1页。理论学习是新时代价值观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方式,通过理论学习来使青年理解国家和社会发展,进一步在价值理念上进行引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要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领导和指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各方面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13)《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由此可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应当加强高校思政课的建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宣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阵地,是新时代价值追求的凝结,也必然是实行新时代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场所。

理论学习的首要,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14)《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规律。马克思主义自传入中国以来,指导着中国的革命、改革和建设,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被中国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体系,这是价值教育最首要的基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味着价值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整个过程必须以人民为导向。也就是说,要教育青年心怀家国,立志为人民群众做贡献,把个体融入到伟大事业中。中国共产党的利益诉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诉求是高度统一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谋福利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因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也内在包含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教育。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才能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才能理解社会主义的发展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并不意味着要将马克思主义教条化,而是要在价值教育过程中紧抓马克思主义的学理性和系统性,使青年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

理论学习要采用中国话语体系。既是新时代价值观教育,也代表了一定阶级的思想和主张,在国内实行价值教育,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受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不够健全、多元信息带来的冲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很多社会现象的阐释上,我们仍依赖西方的理论体系。但由于国情差异却借助同一套理论体系,往往得出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结论,造成一些不必要的误解。为了避免或减少这样的现象出现,一是哲学社会科学学者要深深扎根于中国现实,从中国现实中提炼出能够解释中国现象并能回应西方理论与中国现实之间张力的中国理论,再通过学科间的合作,形成一套中国自己的社会科学理论体系,供广大青年学习以理解中国,提升青年的理论水平;二是要求直接与青年接触的教育者要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尤其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把握要十分准确。在教育引导青年的过程中,注意话语表达,兼顾政治性与学理性,力求传达给青年最准确的时代声音,引导青年做出正确的价值评判。而这个过程,必然伴随着对国家发展战略的认知。此外,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提炼出与当前社会发展相符的价值理念,以此引导教育青年。

理论学习要注重改革创新。思想政治课一度被不少高校学生视为“水课”,极少受到青年学子的追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来自各个方面,但最主要的一点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形式与青年的喜好不一致,容易给人一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感觉,不够贴近青年,价值教育的目的难以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5)《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人民日报》2016年12月9日。核心是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反思以往的教学工作,总结可行的教学经验,弥补不足。在课程改革创新中,必须从当今中国的现实需要出发理解二者统一的实践基础,做到理论教育与价值引导相统一,思想性与学术性相统一,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的动态平衡、相互渗透、有机融合,不断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6)王新生,张欣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坚持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9年第5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坚持中国话语表达的基础上,可创新理论学习的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学有所获。需要牢记的是,理论学习并不是最终目的,它服务于价值教育,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引导青年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

(二)增强时代新人的理想信念教育与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价值观教育首先要担负起教育引导青年坚定理想信念的重任。习近平总书记曾把理想信念比作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页。对于青年群众来说也是如此,只有坚定理想信念,才能成长为顶天立地的人。

习近平指出:“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1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45页。回顾我党的历史,正是因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无数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万死不辞,以血肉之躯书写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悲壮历史;正是因为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当年嘉兴南湖游船上那点点的星星之火能够燎原,积贫积弱的中国能够打败精锐的日本军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动力,共产党员带领全国人民历经磨难、艰苦奋斗,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征程。“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1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页。理想信念是政治上的“定海神针”,无数共产党员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取得事业的前进,都是因为有理想信念的支撑。有了它就能够地抵制各种诱惑,经受住各种考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共同理想,时代新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实现共同理想过程中必然遇到很多现实的矛盾和问题,但是我们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立场,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在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等重大原则问题上必须立场坚定、态度坚决,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共产党人在复杂的社会实践中要牢记使命,用坚定的理想信念练就“金刚不坏之身”,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在利益诱惑面前立场坚定,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理想信念也为新时代青年立志指明了方向,这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中国青年应当坚持的理想信念,也是对教育工作者在引导青年立志方面提出的要求。青年只有树立远大的理想,才能不被眼前的诱惑蒙蔽,才能将个人的前途命运融入国家发展之中。并且,国家的未来终究在青年手中,培养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杰出青年,也就培养日后堪当重任的接班人,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在当前,青年当中偶有奢靡享乐之风,高校中不乏“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些都是因为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导致的,只沉迷于一时的贪图享乐和一人的荣辱得失,难以担负起时代重任。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尽可能消除这些现象,引导青年走正道,立大志。

爱国主义是人民对一个国家的热爱之情,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正是深厚的爱国情感,促使无数仁人志士肩负起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重任,使我们的民族一次次克服艰难险阻并绵延不绝。“当代青年是新时代的同行人,爱国报国是其作为时代新人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使命的基本要求。”(20)冯秀军:《时代新人树立正确国家观的几个基本问题》,《思想理论教育》2019年第1期。当下我们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加需要爱国主义青年投身国家的建设。

厚植爱国主义是价值观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也是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的。因为只有教育引导青年培育爱国主义,才能帮助青年走出“小我”的局限,建立宏大的人生格局。同时,要引导青年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并培养青年为国家奉献的精神。一是,加强爱国主义的历史教育,让大学生了解不同阶段爱国主义的鲜明特色,不同时代赋予爱国主义不同的内涵。二是,着力爱国主义与文化结合的教育,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需要将中华有效传统文化、民族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融入其中,形成文化自信,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三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与国内外重大事件相结合,与大学生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

最值得注意的是,要将爱国主义与实践结合的教育。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以“社会调查活动”为主要形式。社会调查活动不仅能够让大学生深入社会体察民情,还能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最终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社会调查活动开展的过程,也就是大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的过程。

通过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对社会的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可以用理性认识反过来指导实践活动,在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通常采用演讲、征文、讲座等方式开展实际的教育,那么,在教育内容上要新,要有新的拓展,联系新的时事内容,给大学生全新的知识感受和知识信息传播。突出了“新”,学生愿意学新东西、听新内容,对新的知识感兴趣,就会在无形中增加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消除学生在思想上的抵触情绪和反感心理,从而达到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接受教育的目标。

(三)着力培育时代新人的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代新人应当继承这一优秀思想文化精髓。新时代价值观教育必须包含对时代新人奋斗精神的培养,正如习总书记所言:

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从积贫积弱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发展繁荣,靠的就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顽强拼搏,靠的就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当前,我们既面临着重要发展机遇,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奋斗。(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年,第52页。

无论是革命时期、建设时期还是改革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带领广大人民群众砥砺奋斗,克服重重障碍,才有了今天的中国。“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2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42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长期发展的事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各个领域,也不乏困难和挑战。

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根本保证。(23)陈志超:《高校应大力加强大学生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年第6期。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青年一代的奋斗和拼搏。因此,青少年能不能坚持和发扬老一辈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直接影响到青年一代能否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当前,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极大提高,青年也被一些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逐步侵蚀,导致部分青年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盛行、享乐主义思想激增,摒弃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价值观教育就是要让青年意识到,奋斗精神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必需品,是任何时代都不能或缺的精神力量,并在整个社会范围内营造一种崇尚奋斗的良好氛围。时代新人的奋斗精神,既是其精神风貌的写照,也是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支撑。

(四)注重时代新人的教育实践,强化榜样示范力量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出发点和归宿。人类社会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均由实践创造出来,实践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仔细研读马克思的文本不难发现,马克思自始至终都非常重视实践的意义。在马克思那里,正是‘实践’,才是使人成为人的根本;也正是‘实践’,使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个现实特质得以生成。”(24)宋惠芳:《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实践生成论及其意义》,《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4期。可见,价值观教育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被真正化为青年的精神力量,帮助青年形成健全的人格,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坚持正确的价值判断,也只有实践中才能检验价值教育的成效。

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众多,其中最能体现实践育人的是实际锻炼法。实际锻炼法是使学生在提高思想、道德认识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价值观标准,通过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方法。

实际锻炼的方式包括学习活动、社会活动、生产劳动和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等。换言之,就是将一定的价值观念贯穿于实践中,让青年在实践中感悟、体会这样的价值理念,并进行必要的引导。通过实践锻炼,为青年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提供磨炼平台,从而彻底打通青年学生通向成功的奋斗渠道。实践锻炼时增强青年学生奋斗本领,是行之有效的形式。(25)侯玉环:《论新时代青年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6期。当下,使青年投身于脱贫攻坚战和乡村战略的实施当中,并在此过程中坚定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加强自身道德品质修养,培养砥砺奋斗的精神。类似的实践活动还非常多,要让更多的青年参与到其中。

榜样示范法也是实践育人的方法之一。所谓榜样示范法,就是运用别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秀品德和卓越成就来教育、影响学生的一种价值观教育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把抽象的说理教育代之以具体生动的典型人物或榜样,具有很大的感染性、情境性、形象性和说服力,对青年良好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价值。青年在学习榜样的优秀品质的同时,能够反思自己的行为,见贤思齐。另外,这个过程也是对被视为同辈典范的青年的鼓励,可以激励他们更好地投身于实践,在各个领域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榜样示范法的关键是做好宣传工作,能够对典型事迹保持敏锐性,并对榜样在价值观念上的先进性作针对性宣传,即某一位榜样人物的杰出表现在什么方面,要有所侧重。同时,激励办法的选择,也是可以再一次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契机,一般来说,精神激励应该大于物质鼓励,要引导青年避免陷入消费欲望中,节制自己的物欲。此外,西方学界的“美德袋”模式、“认知—发展”模式、“价值澄清”模式、社会行动模式、“体谅”模式、“价值商谈”模式等价值教育方式,也值得我们吸收借鉴。

实践育人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保证青年参与的覆盖面。要为更多的青年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机会,鼓励青年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参与。同时,要强调实践的有效性,理想状态是既达到价值教育的目的,又能对现实生活带来一定的作用,使实践育人的效益尽可能延伸。二是要避免实践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效应。现实的生产生活必然与书本知识有一定差距,实践育人的目的是立德树人,但是也必须要保证不给现实生活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与第三方合作时,需要尊重行业规定、地方规定等。实践应该是有序、有目标的,而不能为实践而实践。此外,实践育人要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在融入国家建设的过程中达到育人的目的。三是要加强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是影响价值观教育成效的重要因素,只有源源不断地培养经得起考验的师资队伍,才能不断为青年的教育输送新鲜血液,也才能使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方式方法与时俱进。四是要及时跟进实践育人的进程,不断探索实践育人的更优方式。现实情况瞬息万变,实践育人的具体方案也应该及时调整,避免固守成规。同时,要因地制宜制定实践育人方案,使理论与实践不断统一起来。

四、结 语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591页。同时,社会意识相对独立于社会存在,并对社会存在起反作用。可见,培养共同的、能够确保一个社会欣欣向荣的价值观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因此,价值教育十分重要,十分迫切,如果我们不能给社会成员提供一套值得信仰的人文价值系统和政治信念,那么,这个社会就必然出现价值观紊乱、精神危机和信仰真空。

大学生群体是青年中的精英群体,未来将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将肩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因此,在时代新人中开展扎实有效的价值观教育,意义特别重大,我们必须将其作为教育全过程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的转型带来诸多价值观的矛盾、冲突和斗争,这其中有代与代之间的价值观冲突,有传统与现实的冲突、有利益与道德的冲突、有公平和效益的冲突。要化解这些冲突,唯一的路径就是进行时代新人的价值观教育。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在全社会范围倡导这些价值理念,形成相互理解、彼此尊重、互为宽容的文化氛围,以求同存异,共同营造和谐和美的社会环境。

价值观教育关注青年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关心个体与时代的关联,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在当下中国,价值观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教育工作者要引导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引导青年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注重自身思想品德修养,磨炼意志,培养奋斗精神,将个人的生命历程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之中。

实行有效的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培养优秀人才,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个体谋求幸福生活。多元文化、全球化和信息化给时代新人的价值观教育带来了一定挑战,但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要善于应对挑战,勇于发现机遇。

在价值观教育的实现路径方面,除了依托于理论学习,也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培育奋斗精神,注重实践育人。让时代新人加强对经典理论的学习、增强对党史国史的了解,进而通过实践将理论内化为精神力量,指导青年人的行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猜你喜欢
价值观时代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我的价值观
题解教育『三问』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e时代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