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书写新范式

2020-02-22 07:32周济民
思想战线 2020年4期
关键词:思想史政治经济学经济学

张 林,周济民

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史的研究,过去是在中国政治经济学史或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的学科名称下开展的。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个概念正式提出以来,由于它代表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取得的最新成果,是经过长期积累形成的,因此学界普遍认为,可以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涵盖中国政治经济学史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1)参见李家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研究对象、功能与架构》,《政治经济学报》第16卷,上海:格致出版社,2019年;周绍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开端》,《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年第4期。书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就是书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历史。本文尝试从区分经济学史(history of economics)与经济思想史(history of economic thought)入手,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写法。

一、从经济思想史到经济学史

研究经济学发展史的学科,习惯上一直被称为“经济思想史”,或者具有相同含义的“经济学说史”。它主要关注的是经济思想或者经济学说的产生发展过程,包括的内容主要是经济思想本身、推动经济思想发展的人物、与经济思想发展密切相关的方法的发展,也涉及造就了特定思想或人物的时代背景。虽然理论、人物、方法是经济学的主体,但并非全部。要研究经济学这个学科的历史,需要突破思想史或学说史的范围,从经济思想史或经济学说史拓展到经济学史。

经济学史研究是对整个经济学或者其中某一种经济学体系的产生发展过程的梳理。完整的经济学史包括三个元素:第一,理论发展过程。它包括理论本身的发展(及其时代背景)、对理论发展作出贡献的人,以及与理论发展密切相关的方法的发展。这也就是传统的经济思想史或经济学说史的研究范围。第二,经济政策史或经济政策思想史。它涉及三个层次:某种经济政策所依据的经济学理论或思潮、这种理论或思潮指引的政策方向、政策方向下实施的具体经济政策的效果或影响。第三,学科事件。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事件是指经济学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大事情,它们影响了经济学学科、理论和话语体系的发展进程。学科事件不同于经济理论的历史背景的地方在于,学科事件发生在经济学学科进程内部,不是一般历史上的或者经济史上的事件。其包含了理论、人物、历史背景和方法论这些传统元素,事件研究关注的是各种学科事件本身的发生发展终结过程,及其对学科发展的重大影响。

传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一个元素——经济思想史或经济学说史,对后两个元素的重视不够。近年来,贾根良力倡开展经济政策史或经济政策思想史研究,(2)贾根良:《“新经济思想史”刍议》,《社会科学战线》2010年第1期。我们把第三个元素称为事件研究,(3)参见张 林《经济思想史事件研究的价值和方法》,《经济思想史评论》第2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贾根良等借用弗雷德里克·李(Frederic Lee)的用语,称之为“学界史”(history of community)。(4)Frederic Lee,A History of Heterodox Economics,Oxon:Routledge,2009,p.11;贾根良,兰无双:《经济学学界史:经济思想史新的研究对象与目的》,《教学与研究》2017年第6期。严格地说,事件研究这个元素长期被强调思想沿革延续性的研究方法所掩盖,没有被独立出来进行系统研究。本文把学科事件作为一个独立元素,一方面是因为它本身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另一方面是因为学科事件元素的加入,将大大拓展经济思想史学科本身的研究空间。经济学学科的发展是由各种事件把理论和人物(以及方法论)串连起来而发生的。只有把经济政策史、学科事件和经济思想史这三个元素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连续地展现经济学的历史。

作为完整经济学史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应该如何书写?本文首先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起点和阶段划分问题,然后分别从思想史、政策史和事件三个元素的角度,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写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起点和阶段划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起点,不等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起点。关于历史起点,当前有几种代表性看法,有认为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参见周绍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开端》,《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年第4期;李家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创新发展阶段研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9年第5期。有认为始于1956年中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6)参见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有认为始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7)参见简新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内容体系思考》,载顾海良《体系与结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六人谈》,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8年。这些观点大多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第一个发展阶段看作探索期。而任何一种经济学的探索期,正是这种经济学史的主要研究对象。因此,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历史起点的界定,无意中界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起点。显然,这种界定是有问题的。

无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还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更不用说开始改革开放,都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起点,因为在这些时间节点之前,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诸多学者已经在思考与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关联的问题。如毛泽东在1925年写成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30年写成的《反对本本主义》、1934年写成的《我们的经济政策》等文献,(8)《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已论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包含的方法、政策甚至经济思想。又如王亚南在1946年出版的《中国经济原论》,倡导创立中国自己的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现了同样的理论自觉和自信。(9)参见王亚南《中国经济原论》,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8年。他们的思想成果和学术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产生了影响作用。理应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研究对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开始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开始中国化的时间,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起点。这个时间至少可以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大规模传播算起。从这个时候起,李大钊、李达、毛泽东等党的领导人,以及陈豹隐、王亚南、孙冶方等学者意识到,要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并科学地分析论证了中国的社会性质、发展方向、工业化等问题。(10)参见王 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研究述评》,《经济学动态》2013年第7期。这些成果对后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同时,它们本身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

把1917年确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起点,大大延展了其时间上限,将丰富其研究内容。不过,这也带来一个问题:这个时点到1956年之间的阶段,毕竟与“社会主义”没有直接联系,如何把这个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联系起来呢?从经济学史的角度来看,这个时期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前史。这样,结合当前文献的时期区分,就可以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划分为四个时期:前史时期(1917年到1956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体制),探索时期(1956年到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形成时期(1978年到2015年正式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概念),完善时期(2015年至今)。

这个划分与当前文献不尽相同,是从经济学史的角度,根据经济学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或者重大转折作出的划分,便于完整地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前史、探索、形成和完善四个时期中,又可以划分出若干小的阶段,此不再赘述。对这四个时期的研究自然要有侧重和分工,形成时期和完善时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研究重点。对形成时期的研究,目的在于记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取得成功的背景下,从观点、理念上升到系统化经济学说的过程,总结提炼相应的思想,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传统的经济思想史研究较少关注当下“正在发生的历史”,经济学史研究则不然,经济学当前发生的变化也属于经济学史的研究范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完善时期自然也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研究范围。更重要的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是当前中国经济学界最重要的任务,这一研究在其中可以发挥整理归纳观点理论的专长,联系现实的新变化提炼理论,进而完善理论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史研究的重点

作为经济学史元素之一的经济思想史是经济学史的主体,主要关注理论的发展过程和推动理论发展的方法的进步。理论发展是人的思想活动的结果,人和理论又受所处时代的影响。所以,经济思想史由理论、方法、人物和时代背景这四个内容构成。

在这四个方面的研究中,重点是处理好理论和人物的关系。与其他经由经济学家系统化而产生的经济学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理论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这种经济学的贡献要大于经济学家的贡献。因此,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在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上凝结的集体智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主体,它们呈现在党的领导人的文献,以及体现集体智慧的中央文件中。党的历代领导人的文选,以及党的重要文献和历届党代会报告是研究的主要文本。

但是,这并不是说可以忽视经济学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发展作出的贡献,只不过,研究经济学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出的贡献,与研究经济学家在以自身为主体推动发展的经济学中作出的贡献略有不同。以经济学家为主体推动理论发展的经济学,其思想史研究注重的是个人思想之间的启发和继承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史研究的不同之处在于:党的历代领导人和领导集体的思想之间存在明显的传承,老一辈经济学家的思想对后辈也有明显的影响,但很难、也没有必要去证明党的领导人和领导集体的思想与经济学家的思想之间存在关联,也没有必要去证明党的某个理论是经济学家启发的结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史重点关注的是两类经济学家及其成果。第一类是在党的理论产生之前,围绕相关问题进行理论探索的经济学家及其成果。比如,在探索期围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经济规律的探讨,改革开放初期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拨乱反正和大讨论,(11)参见顾海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后来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讨论,等等,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第二类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前史阶段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系统化经济学说的尝试。二是探索、形成和完善阶段,在党的理论产生之后,致力于将其上升为系统化经济学说的经济学家及其成果。第一种情况最早表现为,翻译介绍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著作过程中的我国经济学家及其著述,比如沈志远1935年出版的《新经济学大纲》;(12)参见沈志远《新经济学大纲》,重庆:生活出版社,1940年。第二种情况集中体现为各个时期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和经济学家个人相关著作,包括当前系统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济学家及其论著。

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史研究就要按两条线索进行,一条是党的领导人和领导集体的理论贡献,一条是经济学家的理论贡献。两条线索不是分离的,前一条线索研究的是党的领导人和领导集体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后一条线索研究的是经济学家在这些成果产生之前和之后作出的学理上的阐释。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例,党的领导人和领导集体经历了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到“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探索,最终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在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创举一方面成就了中国经济发展奇迹,另一方面表明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能够结合。在此过程中,经济学家的贡献是去论证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为什么能够结合,对二者的结合给出学理解释,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成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按照两条线索进行思想史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史的理论和人物两个研究重点就能完整呈现。

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政策史

经济政策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重要元素,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特征是问题导向,要用来指导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经济政策本身就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运行层面的内容。不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政策史的研究有着自己的特点。

对其他经济学体系中的经济政策的研究,主要关注的是两个方面,一是支持经济政策的经济思想;二是经济政策的效果。比如,贾根良对“美国学派”的研究表明,美国早期经济学家群体形成的包括生产率立国、保护关税、国内市场等思想在内的一套国民经济学说,有力地支撑了美国发展之初采取的保护主义和内向型工业化政策,这些政策使美国在内战后短短几十年之内实现了赶超。(13)贾根良:《美国学派:推进美国经济崛起的国民经济学说》,《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我们的研究同样包括这两个方面,但在二者之间增加了一个明显的层次:指导经济政策的理念、战略方针和工作原则,不妨把这个层面统称为“方略”。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政策史研究就包括三个内容:经济思想、经济方略和经济政策。比如,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政策,在经济思想层面要研究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经济方略层面要研究新发展理念,在经济政策层面要研究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收入政策等。

这种经济政策史研究要达到的目的,是通过对中国经济实践的得失,及其与经济方略和经济思想间关系的梳理,总结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意义。为此需要:第一,厘清经济思想、经济方略和经济政策间的相互作用。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探索、形成和发展时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新的经济思想,指导经济方略和经济政策调整,保证了中国经济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实践是理论之源,各历史时期的经济建设实践催生了新思想,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完善。第二,注重对经济政策史上教训的研究。我国经济建设的历史中不乏深刻教训。探寻经济方略和政策失误的原因,研究它们如何违背了经济规律,阐明错误的方略和政策如何得以纠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政策史必不可少的内容。这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能表明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勇于承认错误、善于纠正错误的党。总之,这一经济政策史研究要表明的是,中国经济在各历史时期取得的成功,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的结果;反之,在各历史时期经历的曲折和出现的问题,主要原因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经济政策史研究需要处理好两方面关系。一是经济政策史与经济史材料的关系。经济政策史研究需要大量经济史材料的支撑,这些材料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因为,我们把经济政策史上的教训作为研究重点之一,从而可以客观面对这些材料,避免了对历史的“任意打扮”。二是经济政策史与政策评估的关系。经济政策史要研究政策效果,自然离不开政策评估,但政策史视角下的政策评估更加注重的是长期影响,不能简单地从一时一地的影响来评判经济政策的效果。

五、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事件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事件研究,重点关注的是它的发展进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的学科事件:即哪些事件推动了它的发展,哪些事件阻碍了它的发展。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期开始(改革开放以后),它就面临一个竞争局面:与西方主流经济学竞争。(14)这里不讨论西方主流经济学是否值得借鉴,是否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只是客观描述改革开放以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发展进程中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政治经济学的边缘化有自身的原因,但诸多竞争性事件的影响也是重要因素。

研究不同学术传统竞争中的事件,科学知识社会学中的“行动者—网络分析”(Actor-Net Analysis,简称ANA)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一种科学知识或者学术传统的建构过程中,除了这个学术传统的思想、理论、方法本身,还涉及到包括人的因素和非人的因素在内的“行动者”,比如科学家、学科从业者,再比如研究经费、学术组织、成果发布渠道,等等。这些“行动者”作为元素构成了一个学术传统的“网络”,网络中的各个元素相互支持。不同学术传统的竞争,实际上就是它们各自“网络”的竞争,“网络”越强大,竞争优势越突出,就越有可能击败竞争者成为主导性的学术传统。(15)参见[法]布鲁诺·拉图尔《科学在行动:怎样在社会中跟随科学家和工程师》,刘文璇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年。

运用这种方法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事件就会发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竞争中,前者的“网络”力量逐渐衰减,后者的“网络”力量则逐渐增强,各种事件清晰地刻画了这个过程。比如,2016年启动的中国高校第四轮学科评估就是一个典型事件。在这一轮学科评估中,经济学科最初公布了一个“A类期刊”名单,作为评价各高校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水平的标准。该名单中,国外期刊全都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核心期刊,国内期刊绝大多数是只刊发按照西方主流经济学模式撰写论文的期刊。(16)尽管“A类期刊”名单最后被取消,但它的导向作用已成既定事实。按照这样的评价标准和导向,政治经济学学科进一步边缘化定是不可避免的。政治经济学学科的“网络”力量虽然不够强大,但这个“网络”有一个特有的元素,那就是政治上的正统地位。西方主流经济学一方面一直在争取这个元素,另一方面也一直在消解政治经济学所依靠的这个元素。尽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公开表示要重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且,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但即便如此,第四轮学科评估的“A类期刊”中,仍然鲜有体现政治经济学知识体系的专业期刊。可见,西方主流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网络”所依靠的政治上正统地位这个元素的成功消解。(17)张 林,徐士彦:《学科评估:经济思想史发展的主要事件——英国经验及启示》,《中国社会科学评价》2019年第4期。

事件研究更重要的目的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为此,事件研究可以从两方面发挥作用。第一,学习竞争者强化“网络”的方法。从西方主流经济学在中国的发展史看,教学体系、学术资源和公共舆论是其强化“网络”力量的重要元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应从这三方面强化自己的“网络”,同时削弱竞争者的力量。第二,总结巩固、强化自身“网络”力量的主要措施。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个概念提出以来,政治经济学界出现了诸多可喜的发展,比如学术组织纷纷涌现、学术活动越发频繁、理论研究不断取得进展等,这些“行动者”的加入,持续增强着政治经济学的“网络”力量。事件研究就是要探寻它们如何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总结出更加行之有效的措施。

六、结 语

把思想史、政策史和事件三个元素串连起来,就能完整呈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三个元素相互支撑,互有交叉,各有侧重。当然,本文倡导的这种经济学史写法与这个领域的传统方法有所区别,目的是抛砖引玉,希望与同行一道在不断创新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式从来都是史论结合。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本身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亟待完善,作为历史的亲历者来写史,是治史者莫大的荣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史的研究者理应不遗余力,为它寻根,为它正本,为它添砖加瓦。

猜你喜欢
思想史政治经济学经济学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简明经济学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夯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的优雅
费孝通学术思想史识认
苏联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政权
中国近代军事思想史的奠基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