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政治思想核心理念与当代价值

2020-02-22 06:38宁顺颖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论语儒家孔子

宁顺颖

(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基础部,济南 250200)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科学回答了当代中国究竟“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发展成果由谁享有”的基本问题,指明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方向,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

一、儒家政治文化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文化来源

“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不是无源之水也不是无本之木,它坚持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吸收和借鉴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理念,在不断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目前理论界对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理论渊源的研究中,学者们大多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方面阐述理论来源,王岩、竟辉(2017)在“国内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研究述评”中综合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史观,但通篇未提及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来源[1]。虽然比较少,但确有一些学者在研究中论及中国传统文化这一来源,如陈平其、何锡辉(2018)认为马克思主义人民观、党的历代领导人的人民观、中华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是其理论来源[2];孙浩翔(2018)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中蕴含着的重民、富民、济民的理念以及爱民、养民、安民的价值取向是中国文化的珍贵遗产,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3];朱文良、镡鹤婧(2019)分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三大理论渊源,其中之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认为传统民本思想主要包括重民爱民、富民利民、察民情顺民心等方面,同时指出传统民本思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但是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最终确立人民的主体地位,不可避免地具有阶级性和局限性,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传统民本思想中的合理成分进行吸收借鉴的同时,对民本思想在主体选择、价值目标、最终归宿方面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4]。由此可见,学者们对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理论来源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中华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合理内核方面的阐述,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更丰富更深厚的文化来源并未做深入研究系统阐述。

任何新思想能够产生发展并能得到广泛认同必然有文化基础,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和价值取向,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5]171,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渗透于中国人的血脉中,是中国人日用而不知的价值准则,其中,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儒家文化,一直以修齐治平,内圣外王作为自己的核心理念和政治追求,它“坚持经世致用的原则,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6],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政治思想和治国方略,蕴含着最深层的百姓认同,反映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理想,两千多年以来一直深刻影响着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重要文化来源。我们要真正学深悟透,达到融会贯通,领会其中的精髓,有必要从历史文化中从思想本源上对儒家政治文化做全面深入系统和具体细致的研究。本文以儒家文化经典《论语》为主要依据,梳理并提炼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理念,一方面可以明晰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之内在联系,揭示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深厚文化底蕴,从思想文化源头上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另一方面更能于儒家政治文化的经验和智慧的感悟中获得治国理政的有益启示和借鉴。

二、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理念

儒家文化包含着丰富而独特的政治思想,它以“仁”为核心,把伦理、政治、法律、教育贯通一体,追求“天下归仁”的政治理想和“无为而治”的治理境界,政治实践中主张以民为本,实行仁政德化,强调以礼治国。

(一)儒家政治的终极理想:天下归仁

儒家的全部政治学说都是以人本身作为直接的对象和最高目的的,在孔子看来,政治是人性的一种表现,是人性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活动的结果,是满足人类要求的努力[7]43。而且孔子所谓的“治”不同于我们今天通常所理解的治,“古之所谓国家者非徒政治之枢机,亦道德之枢机也。使天子、诸侯、大夫、士各奉其制度、典礼,以亲亲、尊尊、贤贤,明男女之别于上,而民风化于下,此之谓治。”[8]13王国维的这段话恰如其分地揭示了古代之“治”的内涵,其主旨不在于诸如如何取得政权、组织政权、管理民众等进行的活动,而在于为政者如何通过修齐治平,建立和提供一种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制度,使所有社会成员都能以此为条件,在其中获得人性的合理发展和合理满足,从而人人实现道德本性而达到真实、快乐的存在之境,“天下归仁”,这是儒家政治的终极理想。

(二)“治”的理想境界:无为而治

“无为”一词在《论语》中只出现过一次,《论语·卫灵公篇》中“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然而体现这一思想的却不止一处,如《论语·为政》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再如《论语·尧曰》中“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无为”是孔子思想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孔子所追求的治国理政的理想境界。何谓“无为”?钱穆这样解释:“北辰动在微处,其动不可见。居其所,犹云不出位,自做己事,非一无所为。”[9]22从中可以看出,“无为”的关键在执政者“自做己事”,那么什么是执政者该做好的“己事”?

首先是正己。孔子认为做政治领袖主要在其德性,老百姓的行事依“上”者的表现为转移,执政者自身要有仁爱之德,行为端正,所谓“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形成上行下效的气氛,民众自然对道德良善自觉追求。所以未正人先正己,《论语·颜渊》中孔子说:“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子路篇》中孔子又多次论及:“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皆是强调政治的根本是执政者发挥其道德表率作用,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秩序合理及德行端正。

其次,选拔贤才,知人善任。儒家认为用人是否得当对政治关系极大,任官得其人才能以德化人,无为而治。所谓“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论语·为政》),政治即在得人心,举用正直德才兼备之人,不仅能使直者服,而且“能使枉者直”(《论语·颜渊》)。所谓贤才,就是孔子要培养的君子——品行高尚且拥有才能安百姓、平天下的人,他们不仅具有很高的自身修养和品行,能够“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论语·尧曰》),还能够通过以身作则,将自身所具备的良好的道德修养传递和推广给他的民众,使他们得到自觉的教化,“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如何识得贤才?孔子认为要由迹以观心,由事以窥意,细致入微地进行辨识,“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论语·为政》),“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同时对于贤才要重大节而疏小过,“无求备于一人”。

再次要取信于民。《论语·颜渊》篇中子贡曾经问政于孔子,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孔子说:“去兵。”子贡又问:“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孔子回答:“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段问答中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无意于否定“足食、足兵”的重要性,对于国家而言三者缺一不可,但如果要在“信”与“食”、“兵”之间作取舍,他会毫无犹豫地选择“信”。在他看来“信”是一国“立”的条件,执政者与百姓之间的诚实互信、以德相与是治国的最重要的因素。

(三)实行仁政德化:以礼治国

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体现在政治实践中就是“仁政”,执政者以仁爱之心施政,“为政以德”(《论语·为政》),就起到道德教化的作用,民众自然对道德良善自觉追求。仁政德化要通过具体的礼实现,所以在现实层面上孔子重视以礼治国,要“为国以礼”(《论语·先进》),他说:“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论语·里仁》)“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这样,以“仁”为核心,伦理、政治、法律、教育贯通一体,从而形成儒家极具特色的“礼治”思想体系。

为什么要“为国以礼”?因为礼是最有效的治理工具。礼在孔子时代,虽没有法之名,实质上却是最广泛的法律,起码包括了典章制度、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等,以礼治国就是“约之以礼”,用礼来约束和规范人们的一切行为,使人人无论上下高低贫富贵贱皆能各守其分,社会井然有序。关于礼治与法治之别,孔子有一句经典的论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刑”在古代有两种含义:一指罚,一指法。“刑”之法与“礼”之法都可以让人有所不为,但一个是迫于政令、惧于刑罚而不为,最终将由于民众失却了自觉心而引起更大的社会混乱,一个是自愿地服从政令,自觉地遵守规矩而不为,这样就可以减少刑罚,甚至可以不用刑罚,孔子说:“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论语·颜渊》)可见,孔子并不反对政和刑,只是不主张独任政刑,迷信严刑重罚,他的“礼治”不排斥“法治”,而是包含了“法治”的。

(四)以民为本:关注民生,富而后教

儒家最重视人,孔子以“仁”为核心的全部学说都是以人为本,围绕人,以人为最终旨归,体现在政治上就是要求为政者的一切作为均应以民为本,以民心的向背为依归,以仁爱之道对待民众,以民生的安足为重。

以民为本,首先要爱民、重民、养民、惠民。“仁者爱人”,孔子始终强调为政者要修身正己拥有仁爱之德,“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应“居敬以行简,以临其民”(《论语·雍也》)。为政者还要重视人民在安邦定国中的地位和作用,《荀子·哀公》篇记载孔子答鲁哀公的一段话:“且丘闻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为政者做事应考虑到民众的利益,“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要如子产那样“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论语·公冶长》)要薄敛轻税,藏富于民,《论语·颜渊》中记载,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要公道公正,缩小贫富差距,使人人各得其所,各安其分,因为财富的不平衡是引起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论语·季氏》)

其次,对民众要庶、富而教。“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在使人民经济生活提高的同时,还须教化人民,也只有在人民生活富足的前提下,才有更好地教化人民的条件。《论语·子路》篇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庶、富、教三者有着内在的先后逻辑顺序,要富而后教,同样的道理,当子贡问为政之道,孔子的回答是“足食、足兵,民信之矣”,把足食放在前面,可见,为政者首要的责任是让百姓丰衣足食,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化人民富而好礼,知道礼义廉耻,最终民德归厚。

三、儒家政治思想理念的当代价值

儒家政治思想理念虽然是依托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而产生,但其基本的政治原理和精髓却是超越时代的,正如习近平所说,“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重要启示”,“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6]我们今天“以人民为中心”治国理政的许多内容不仅与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理念一脉相承,而且更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党的十九大报告对“以人民为中心”这一重要命题的丰富内涵作了深入的阐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10]21在总结改革开放40 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在文化本源上与儒家所始终提倡并成为中国政治传统的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多次引用古话阐述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比如“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治政之要在于安民,安民之道在于察其疾苦”,“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等等,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为官、为政经验和智慧的总结,也是当今治国理政的重要遵循。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6],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一条重要经验就在于,我们确立了一套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这既是对当代中国发展理念的重大贡献,也是对中华文明优秀传统的最好继承与创新。

(二)重视发挥道德在全面依法治国中的教化作用和支撑作用

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全面依法治国必然要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和支撑作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我们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条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不仅提出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而且再次明确要求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这种认识与儒家思想深度契合,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在于治理人心,人心治理的根本在教化,孔子仁政德化礼治的思想固然比较理想化,但其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德治思想和注重道德教化,由长远处着眼,在人的思想深处下功夫,把道德、政治、法律、教育贯通一体的德治实践而形成的这些宝贵经验,决定了儒家政治文化在当代法治国家建设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因此合理借鉴和应用儒家政治文化中宝贵的思想和经验,对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文明素质,发挥好道德的教化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全面依法治国的支撑作用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源头活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5]168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引领,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公民层面凝练出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价值准则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与中国文化传统一脉相承而呈现出民族特色。“我们生而为中国人,最根本的是我们有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有百姓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我们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充分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升华。”[5]171“仁者爱人”、“和而不同”、“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喻于义”、“不患寡而患不均”、“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等这些被传颂了二千多年的儒家思想理念不仅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精神血脉和深厚沃土,更是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源头活水。“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6],在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实践中,要真正深入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首先正确理解中华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的优秀传统,深入挖掘和阐发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深度契合点,发掘儒家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现代价值,从中汲取丰富营养,使儒家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四)以上率下,强化勇于自我革命的责任担当

儒家强调政治的根本是为政者发挥其道德表率作用,因此为政者自身的素质至关重要,钱穆曾就此评价说:“孔子言政治责任在上不在下。下有缺失,当由在上者负其责。陈义光明正大,若此义大昌于后,居上位者皆知之,则无不治之天下矣。”[9]289“政治责任在上不在下”,这种文化传统正是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和文化的根据,是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政治勇气的文化基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6]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承担着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重大使命。使命呼唤担当,这要求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自身建设,直面自身存在的与党的性质、宗旨和奋斗目标相违背的问题,勇于自我革命,始终保持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成历史使命的政治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的基本思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全面从严治党提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党的十九大鲜明提出“打铁必须自身硬”的庄严承诺,并提出了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总体要求。“打铁必须自身硬”、“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中国共产党强烈的使命意识和担当精神正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继承和弘扬的具体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在多个场合引用儒家政治名言,如“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等阐释中国共产党人修身立德、率先垂范的重要性。因此,学习和借鉴儒家政治文化,能帮助我们从思想本源上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增强实施执政为民的自觉性和责任感,更好地实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落实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

(五)立足优秀传统文化之根,坚定文化自信

儒家政治文化的核心价值及其实践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并将继续深刻影响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进程。今日之中国是从历史之中国发展而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由我国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决定的,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我们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如习总书记所说,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的认同、肯定和坚守。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文化自觉,即对自己的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11]。没有深刻的文化自觉,就不可能有坚定的文化自信。之所以我们提倡的“文化自信”是可以真正践行的,正在于这种自信是建立在我们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深厚根基之上的,这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今天我们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能不先要了解我们自己的政治文化传统,了解儒家文化的深层价值理念,了解中国人的政治智慧,如此我们方能坚信所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是正确的,前景是无限光明的,也才能形成关于民主法治的正确观念,避免言民主必曰西方的狭隘,以此为根基,方能吸收外来文化精华,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 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5]29惟有立足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我们才能真正保有这份自信,才能保证中华民族的持续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论语儒家孔子
从“推恩”看儒家文明的特色
孔子的一生
如何读懂《论语》?
孔子的一生
郭店楚墓主及其儒家化老子学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儒家视野中的改弦更张
半部《论语》治天下
从“以直报怨”到“以德报怨”
——由刖者三逃季羔论儒家的仁与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