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有效教学途径

2020-02-22 06:20吴雅琪
英语教师 2020年14期
关键词:艾伦批判性辩论

吴雅琪

引言

新课改实施之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必将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模式转变。《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应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教育部 2012)。因此,任何教学活动都应围绕学生展开,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主观能动性的驱动下自觉主动地投入学习这一过程。开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得到全面发展,进而提升个人素质与能力。当然,课堂教学虽然推崇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代表教师将放任不管与不作为。教师只是把学习的舞台交给了学生,让作为主角的学生闪亮登场。与此同时,授课教师作为配角及幕后工作人员,身上的担子也并不轻,要事先确定演出流程,设置舞台场景,并引导主角发挥潜能,绽放自身的光芒。美国教育家布鲁纳(Bruner)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主动、积极的知识探究者。教师的作用是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我们教一门学科,不是要建造一个活着的小型藏书室,而是要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参与知识获得的过程。”授课教师是引路人,并将运用一切教学手段为学生服务,创造一切机会,尽可能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发自内心地亲近课堂,投入课堂,产生共鸣,并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如此一来,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受益终身的能力。

下面,以牛津译林版《英语》七年级(下)Unit 5 Amazing things中Welcome to the unit为例,从创立教学主线、创设具体情境、创造辩论环节三大途径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一、创立教学主线,激发学生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一课时中各教学板块之间进行“无缝”对接,通常需要授课教师在课程设计中花费一番心思。若各板块之间是割裂的、断层的、杂乱的,学生盲目地跟随着教师的节奏学习,难免会逐渐丧失学习兴趣。Unit 5 Amazing things中Welcome to the unit板块在本册书中是比较难处理的部分,因为教材中只是客观地罗列了一些并没有太多联系的“Fun facts”,且它们与Comic部分之间的关联度并不高。那么,在教材给出的内容无法顺畅衔接的情况下,不妨转变一下视角,自行引进一个新的支点,创立教学主线。主线就像寻宝图,学生跟着地图一步一步走,就能尽情地在知识之林中自行探索。在解谜一样的过程中,在慢慢揭开主线神秘面纱的新奇体验中,学生对于未知的兴趣将逐渐加深。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对一眼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但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就本课而言,既然授课教师在Comic部分不可避免会教授UFO,何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Have a guess.What’s in the UFO?”继而顺利引出艾伦(Alien)这一主线人物,导入“A trip to the Earth”并进行展开。学生在带领艾伦先生到地球参观的同时,学习教材中Welcome to the unit部分出现的一些“Fun facts”,这也是本课时的重难点。作好充分的铺垫之后,可进入下一环节,艾伦返回自己所在的星球,与妻子谈论自己地球之旅的收获。

Mrs.Alien:Do you know any fun facts about the world on the Earth?

Mr.Alien:Yes.The Sun is about 1 300 000 times larger than the Earth.

Mrs.Alien:That’s interesting!What about fish?

Mr.Alien:Fish sleep with their eyes open.

Mrs.Alien:Oh,really?

Mr.Alien:Isn’t that amazing?

授课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甚至可以让他们自由发挥,完成对话的改编。最后,以艾伦和妻子在对话时产生的分歧展开辩论,在全班的辩论中完成知识的输出与情感的升华。在艾伦这一中心人物的带领下,与他相关的一系列活动汇合成一条教学主线,指引着兴趣盎然的学生不断前行探秘。

二、创设具体情境,引起学生共鸣

按照传统教学模式,教师在讲授本课时会将教材中出现的“Fun facts”一一罗列出来,并对文中的词汇和重点句型进行解读并操练。然而,各种“Fun facts”之间的孤立性和无逻辑性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到知识过于专业化和抽象化。例如:“The Sun is about 1 300 000 times larger than the Earth.”与“Fish sleep with their eyes open.”这些知识之间其实并没有太大的关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觉得有些突兀,有些学生甚至会产生“这些枯燥的知识和我的生活好像并没有太大关系”的质疑,或者会很疑惑“我学了这些‘Fun facts’有什么用处呢?反正生活中又用不到。”当然,也有一部分学生认真地跟随教师的节奏学习,教师教什么便学什么,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一切知识。归根结底,这两类学生的内心并没有真心接纳这些知识,因为这些知识并没有触动学生心底的那根弦,学生没有产生共鸣,也就不会有好奇心及求知欲,更谈不上主动学这些知识了。美国教育家布朗(Brown)提出:“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问题的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此时,就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人为制造出这些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春游时,学校组织学生去上海科技博物馆参观,教师巧妙利用这一事件,将课本上出现的“Fun facts”合理融入其中。教师提问:“What did you see in the museum?What did you do in the museum?Did you have a good time there?”带领学生回忆当日师生共游的场景,这些欢乐的回忆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学生对于贴近自己生活的,自己熟悉的并且亲身经历过的场景更有认同感,会觉得这些与自己的距离很近。将新知识置于这些情境之中,学生也更易接受。因而,教师创设了“带领艾伦参观上海科技博物馆”这一具体教学情境,进而细分为三大参观板块:太空馆(The world of space)、人类馆(the house of humans)及动物馆(animals’world)。与此同时,将教材中出现的“Fun facts”及其拓展内容“Amazing things”归纳合并,置于三大馆中。例如,在太空馆中,学习“The Sun is about 1 300 000 times larger than the Earth.”在人类馆中,习得“Our eyes are the same size from birth,but our nose and ears never stop growing.”在动物馆中,收获“Fish sleep with their eyes open.”学生在重温春游之景的同时,不知不觉习得新知识。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教师创设了具体而实际的教学情境,推动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引起他们的共鸣,让其觉得学这些东西都是有意义的,且在真实的生活中会用到。这样的教学更符合现阶段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更易被其接受和掌握。

三、创造辩论环节,开启学生批判性思维

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高阶思维形式,需要思考、分析、判断和评价等多种方式共同作用。1906年,威廉·格雷厄姆·萨姆纳(William Graham Sumner)在《民俗论》(Folkways)中指出:“任何科目的教师,如果他坚持给予学生以准确知识及传统的教学方法或者是对教学过程严格一致,则很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人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应该过多地受到传统的约束,而是应该能够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通过自己的努力寻找相关的证据。”“填鸭式”教学一向为人所诟病,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思考、探究的积极性呢?辩论未尝不是一种合适的途径。“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怀疑的、分析的和批判的,辩论是运用批判性思维最集中、最典型的场合。批判性思维是辩论参与者力图战胜对方的重要方法,辩论的对抗性有助于提高参与者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盛新华2001)。本课例的最后一个环节以辩论收场。当艾伦向妻子讲述了自己在地球上了解的一些“Fun facts”和关于人类的“Amazing things”之后,他的妻子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Humans are amazing,but I think aliens are more amazing.”此观点一出,即产生了辩题:人类和外星人,谁更令人惊奇?然后,将学生分为两组展开辩论。与此同时,会相应给出本课时新学习的一些句子主干作为提示,让学生在知识的灵活运用中,在辩论的氛围中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抛出问题让学生回答。在一问一答或者一问几答的过程中,学生更多的还是单向思考。而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更多地进行双向思考和换位思考,思维的深度进一步加大。同时,现在教学倡导的深度思考在课堂上往往停留于表面,对一个问题的深入挖掘其实并不够,过于点到为止。如很多课堂的最后都以一句谚语结束,学生的感受仅仅是自己又懂得了一个“大道理”。但是,若是换一种形式结束课堂,如让学生在深层思考和意犹未尽的感觉中结束一堂课,更能造就其思维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辩论的结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辩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Amazing”,将情感教育融于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塑造之中,并最终达成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能运用本堂课所学知识在输出的过程中自主思考。总体而言,将辩论与课堂相结合,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开启他们批判性思维的大门。

结束语

新课改背景下,“学”是课堂的中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参与、主动探究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创立教学主线是开展教学的第一步,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前提下,创设具体情境引人入胜,能够引起学生共鸣。在学生置身其中,全身心投入时,过渡到最后的辩论环节,能够促使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升华。总之,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猜你喜欢
艾伦批判性辩论
央行行长们就应对气候变化展开辩论 精读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吉米问答秀
探讨樋口一叶作品中的批判性——以《青梅竹马》为例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如何赢得每一场辩论
思辨读写促进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IBM推出可与人类“辩论”的计算机系统
保罗·艾伦绝不只是微软的联合创始人
风之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