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妤
跨文化交际(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指拥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换句话说,指的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们在交流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何兆熊2000)。文化相异,对礼貌的要求也会有差别存在。中西方因为文化、价值观和民族心理的差异,致使在对自己的礼貌言行进行表达的时候,会采用相异的方式。而这种差异会对我们的跨文化交际产生影响。因而,我们要对英语和汉语关于礼貌用语的不同进行比较,以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避免礼貌用语的使用失误,从而有助于交际者使用恰当的礼貌用语达到有效交际的目的。
在英语中,“礼貌”是不断变化、推陈出新的。“礼貌”(politeness)与“城市”(city)、“宫廷”(court)有相近的意思。从词根角度来看,politeness,polite与polis,polit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polis和politeia派生出这两个词根,有着城市或者城市的管理(city or government of city)的内涵。与此同时,单词urbane,courteous和civil是polite的同义词,最初指的都是城市中或宫廷中的人们的谈吐行为。何兆熊(2000)认为:“诸多学者已经证明,礼貌和城市、宫廷之间也存在着必然联系。”
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礼貌”起源于孔子的“礼制”,属于儒家思想,是儒家推崇的重要思想。“礼”起源于春秋末期,由于诸侯争霸,社会动荡不安,孔子为了维护社会的等级制度及社会安定,提出“礼制”思想,此时的“礼制”并非礼貌(顾曰国 1992)。《礼记》是西汉戴申编纂的,其中有这样的语句:“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这意味着当时“礼”已经含有“敬意”“尊敬”等“礼貌”含义。
综上所述,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礼貌”有着截然不同的渊源,其差异使“礼貌”有着不同的内涵。
利奇(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包括:(1)得体原则:尽可能地不让别人受委屈,而让别人受益。(2)慷慨原则:尽可能地少让自己从中获益,而让自己多承受委屈。(3)赞誉原则:对于对方少诋毁,而是以称赞的口吻来交流。(4)谦虚原则:对自己少些夸奖,在适当的时候以谦虚的态度回应对方。(5)和谐原则:使双方的误会减少,从而营造和谐的气氛。(6)同情原则:引起对方的同情心,避免对方产生反感的情绪。
现代汉语的“礼貌”和“礼”与古代汉语中的“礼”有区别。这里所指的礼貌与现代汉语中的“礼貌行车”“礼貌待人”中的礼貌相同,是一种规范,对现代人行事、说话进行制约。顾曰国最早系统地探究过现代汉语中的礼貌问题,其观点是汉语礼貌用语的依据(王君兰 2003)。1990年,他提出汉语礼貌准则:(1)贬己尊人准则:指谓听者与听者相关事务时要“贬”与“谦”。(2)称呼准则:为了能够礼貌交际,在交往中的称呼应该遵循长幼有序、上下有义的原则。(3)优雅准则:指在交流中应该多用雅语,避免使用秽语,可以使用委婉的表达方式,少用宣言进行表达。(4)求同准则:指的是在日常交际时,在尊重对方想法的同时,遵循能达成一致的意愿。(5)德行准则:指在交际中尽量增加对方的益处,并且减少对方的代价;在表达中少表达自己的损耗,多表达别人给予我们的恩惠。
英汉两种语言之间有相同之处,却也存在着不同的重点与差异。汉语看重的是谦逊原则,而英语则重视得体原则。汉语把称呼原则作为一项重要原则,在日常交往中通常贬己尊人,而英语在实施如命令或劝告等指示性言语行为时通常采用得体原则,得体原则同时也是人们日常交际中最常使用的原则(陈斌 2003)。在称呼方面,汉语根据地位与辈分来称呼对方,而英语通常使用“称谓+姓”的方式。汉语和英语都遵循谦逊原则,但在谦逊原则中又存在差异,我们在受到表扬与赞扬时通常会谦逊地表达“哪里”“过奖”,而西方国家的人却认为这是虚伪的表现。在隐私方面,我们通常在谈话中会涉及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薪水等方面,而在西方人看来,这些问题是对个人隐私的侵犯。在价值观方面,我们注重集体主义,西方人注重个人主义。
由于社会背景、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相比较英语而言,汉语在称呼方面相当复杂。在我国,通常情况下,晚辈不可以直呼长辈的名字,学生不可以直呼老师的名字,员工不可以直呼领导的名字,否则会让人觉得没有礼貌(王宏军 2003)。而在英语国家,因为其文化取向、人际关系、社会格局不同,在使用称呼语和解释意义时有着极大的区别,尤其是在称呼语的使用方面,一般不需要特定的称谓,在与领导交谈的时候,不管其年龄大小和职位高低,人们一般喜欢直呼对方的名字,体现人人平等的文化价值观念。
礼貌用语中包括致谢语。当别人花费时间和精力给予我们帮助和恩惠时,为了表达谢意,通常会向对方致谢,这也是有涵养、有礼貌的体现。关于感谢,英语国家的人说“谢谢”的频率要高于我国人,他们在生活中常说“Thanks”,即便对亲人也是如此(张克福 2005)。而我们在亲戚面前很少会刻意表达感谢,否则会给人客套及疏远的感觉;在被赞扬时也很少会说“谢谢”,否则会让人觉得不够谦虚。与此同时,英语国家的人也经常会说“sorry”,在打扰或者冒犯别人时,他们经常会道歉,而我们道歉的频率相对来说较低,这与我国的历史背景息息相关。
我们在礼貌交际中通常贬己尊人,在受到别人夸奖或祝贺时,常常会用“哪里”“过奖”等来表达谦逊之意。在谦词用语方面,汉语中使用“请教”“高见”“贵姓”,英语中使用“will”“would”“could”等来表示礼貌,中文中礼貌和尊重的表达多于英语。
英语国家的人见面打招呼时会说:“Hi!”“How are you?”,在我国,人们会用“你好”来表达问候,或者会问对方“吃了吗?”,即习惯运用日常客套的问候语来表达诚意,但英语国家的人在听到对方问“你吃了吗?”会以为你在邀请他去吃饭,可能会造成误会。总之,每个国家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也会出现不同的表达方式。
根据以上的论述对比很容易发现,由于地区、文化背景、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如果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使用各自认为对的礼貌方式,很可能会出现误会及尴尬的场景,这就需要我们了解造成跨文化交际中差异的成因,使得各个国家文化交流得以发展。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提倡“礼”“谦逊”的为人处世的态度。而在西方国家,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提倡人人平等,个人利益和权益神圣不可侵犯,重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重视个人权利,突出自我,提倡人文主义价值观,个人权利至高无上(李彤 2003)。
人们在对待事物的思维方式上也会有所差异,这是各国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的不同所引起的(高东军 2009)。我们在处理事情时习惯以大局为重,从整体到部分,由大到小,在表达方式上,习惯用委婉、含蓄的方式表达。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在处理事情时习惯于透过事物表面探寻事物本质,习惯进行逻辑分析,在语言表达上,注重语言的真实性,表达比较直接,突出表达事物的真实性。在人际交往中,有时会为了事物的表达与传递而忽视礼貌用语的使用。
根据以上论述内容不难发现,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及宗教信仰,不同民族和国家衡量事物的标准不一。体现在礼貌用语的使用上,不同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和语言表达方式可能难以理解,而“礼”就像文化交际中的切入点,从礼貌用语的使用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之间的关系。了解英语和汉语礼貌用语之间的差异,掌握不同国家人际交往中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有利于更好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掌握英语语言,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如能将礼貌研究的成果用于外语教学,必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希望有更多的同行从外语教学的角度,更广泛、深入地研讨语用理论,使其研究成果能不断丰富外语教学内容,提高外语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