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流动背景下的新冠肺炎疫情与治理反思

2020-02-22 05:55:00杨菊华
社会科学辑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防控

杨菊华

半个世纪前,美国流行病研究专家A.R.Omran提出了 “流行病转变”(Epidemiological Transition)理论 〔1〕,认为流行病转变会经历四个阶段:(1)传染病与饥荒大流行,人口死亡率极高,人均预期寿命介于20—40岁之间;(2)传染病传播的速度、规模衰减,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均寿命升至约30—55岁;(3)传染病进一步减少,死亡率迅速下降,人均寿命超过70岁,疾病谱演变为慢性退行性疾病主导的模式;(4)慢性退行性疾病仍为主要死因,但死亡年龄推迟,老年人死亡率显著下降。今天,发达国家和包括我国在内的很多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已处于流行病转变的第四阶段。尽管如此,传染病依旧不时肆虐人类;而且,在人口大流动时代,传染病很快从原发地向四面八方传播。

2019年12月8日,武汉确定了新型不明原因病毒性肺炎病例;2020年1月12日,该病毒被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 “2019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 “新冠肺炎”“新冠病毒”、COVID-19)。2020年1月20日,经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之口,国家正式确认这类病毒可人传人;而此时离春节不过4天,一年一度的春运潮趋于顶盛之期,回家省亲、外出旅游等人口流动规模庞大,病毒借助移动宿主,迅速将新冠肺炎由武汉带到全国各地,甚至播散到国外,世界卫生组织也于北京时间2020年1月31日凌晨将新冠肺炎列为 “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国乃至全球的疫情防控压力空前加大。

无论是专业人士、政府还是普通民众,对这种新型病毒都有一个认识过程,对疫情的发展方向和传播模式的研判也应慎重,故真实和准确的权威信息发布需要时日,任何新型疫情爆发初期的失控都难以避免。在确定新冠病毒具有 “人传人”的危险后,中央和地方政府立即采取各种可能的防控措施,据实更新诊疗方案,闭关、封城、断路,内防扩散、外防输出;动中央之威,举全国之力,驰援武汉、支援湖北,联防联控、群防群治,以遏制病毒的进一步大规模传播。2020年2月3日后,除湖北外,全国疫情确诊病例数持续下降。

当下,疫情仍在继续,对很多问题的深入研判都还有待时日。笔者拟从源头、过程和治理视角,谈谈对大流动背景下新冠肺炎的爆发及其社会治理的粗浅思考。

一、野味的 “魅力”与野蛮的行为

从病毒产生的源头上看,目前普遍的说法是,部分新冠病毒始于武汉华南海鲜市场非法销售的野生动物。在此市场测试的585份样品中,33份标本检测出新冠病毒;其中,在售卖野生动物的西区抽检的33份样本中,31例呈阳性病毒,故可以得出此次疫情与野生动物交易高度相关。由动物引起疫情而肆虐人类社会的先例并不鲜见。1910年东北的鼠疫、2003年流行的SARS,亦与对多种野生动物的食用密切相关。本次的新冠肺炎也再次印证了 “病从口入”的道理。

科学早已证实,“野味”并无特殊营养价值,但这一科学常识尚未被百姓所熟知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相反,在神秘主义文化叙事与营销技巧的加持下,“吃野味”成为一种可用来炫耀的手段。我国在快速迈向现代化之时,人们的思维模式却普遍停留在小农社会。于是,我们观察到一个悖论现象:许多人在拥抱最先进的科技产品的同时,却普遍迷信野生动物的所谓 “特殊”和“神奇”功效。这无疑是对文明社会的一大讽刺,我们也应该反思,文明不仅仅是器物和技术层面的文明,更是认知和行为层面的文明。

二、流动的社会与行走的病毒

人口地域流动无疑将加速病毒传播的速度与广度。Zimmerman、Kiss和Hossain提出了迁移阶段理论框架,分析了人口流动与传染病传播之间的关系。 〔2〕他们将人们的迁移过程分为五阶段:即迁移前、迁移中、进入迁入地、居留及返乡。不同阶段对传染病的传播影响有别,防控工作也应针对迁移阶段采取不同的措施。我国的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和流出地循环迁徙,即在这五个阶段中反复变换。虽然流动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从公共卫生的角度,循环流动者的健康风险更大;他们既可能是风险的承受者,亦可能是病毒的携带者和传播者。过往的经验和事例都证明,人口的流动,必然加大传染病扩散的风险。 〔3〕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区域发展的不均衡带来的城乡断裂和地区割裂的格局持续显现。然而,高达2.45亿的流动人口是搭建桥梁、弥合割裂的媒介,中国的社会在流动中实现短暂的融合。春节期间,学生、在外工作之人也加入流动大军,辅助这种弥合或融合。然而,人口大流动也是疫情传播的最佳途径,特别是当疫情与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年度性人口流动 (“春运”)、年度性流感和呼吸道感染相叠加并彼此加持时,风险更被无限放大,成为疫情的集中高发期。人口的流动性和空间的压缩性大大提升了各类人群的感染风险。新冠肺炎直接触发了大陆全部31个省区市进入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总人口超过14亿人,任何人都未能置身事外,疫情防控战前所未有,突显出大流动时代的风险传播力和巨大影响力。

三、城市的规模与治理的挑战

中国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与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 “三化”同步。在过去几十年中,中国经历了快速的三化进程,也经历了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过程。在城镇化向纵深发展的过程中,大量人口向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和地区中心城市聚集;城市也都致力于向超大规模方向发展,力图成为地区政治、经济、社会与文化中心以及经济发展的引擎,形成有活力的城市群。城镇化过程往往伴随各类资源和最优资本禀赋的集聚,公共服务的规模效应和管理能力的优化与完善,进而带来居民的健康知识、风险应对意识和平均预期寿命的提升和改善。但同时,城市规模越大、人口聚集度越高、流动性越强,传染病预防的难度也越大、对治理能力的要求也越高。国内外的经验表明,各种突发事件往往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反复出现,成为特大城市难以避免的重大挑战。 〔4〕武汉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城市和经济、商贸、教育文化中心,拥有众多高校和高水平医疗卫生资源,常住人口超过千万。武汉医疗卫生条件好、服务水平高,故理论上应代表了中部地区各种风险应对的最高水平。然而,武汉与全国其他特大、超大城市一样,在城市快速扩张之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却未能实现同步。如储大建所言,城市规模与疫情发生并无必然关联;小城市可发生大疫情,大城市也可遭遇小疫情,关键是城市治理能力,即事前风险防范、事中化大为小、事后举一反三的能力。 〔5〕发生于武汉的疫情不必然是武汉一地的特殊问题,而是特大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

从新冠肺炎疫情的治理来看,以隔离的方式予以抗击和防控,无疑是古往今来的一条有效举措,在当下中国更行之有效。中国强大的国家机器能迅速地利用行政的力量,调动八方资源,提供技术援助,保障物资供应;能利用线上线下,通过组织动员,干部带头示范,强化宣传引导,进行全员管控,全力维护稳定,有效控制扩散,这是我们的制度优势。对一个超千万人口的超大城市进行 “封城”,实为前所未有之举。然而,封城断路、闭关禁足牵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全程性、全局性、全员性的举措;如何有效应对疫情也成为对中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巨大考验。

首先,新冠肺炎疫情是对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一次大考。我国现代社会治理体系还处于摸索完善阶段。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点强调了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所谓治理体系,是指在党统一领导下国家管理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等制度安排,覆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诸多领域,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它由五个分支体系构成:基层治理体系、矛盾化解体系、治安防控体系、公共安全体系、社区服务体系。 〔6〕公共卫生作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领域,不仅跨涉了这五大体系,而且也直接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密切相关。然而,在疫情防控的初期,经济等各个领域之间、社区服务等各子系统之间、维持社会治理体系正常有序运行的人财物保障等,都有较多的漏洞。迄今为止,社会治理依靠的主要不是有效的制度和体系,而是 “人”。危机应急管理中,领导者的角色固然十分重要,但防控治理体系和预警体系的现代化同样重要;它们是现代文明的象征;只有良好的治理体系,才能做到不仅及时防控、有效应对,而且可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其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大考。习近平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要讲究辩证法,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 〔7〕尽管社会各界对于治理能力的界定存在较大分歧,且对政府治理能力、国家治理能力、社会治理能力之间的划分还很模糊,各执一词、莫衷一是,但笔者相信,无论学界、政府还是社会,对于此次疫情充分暴露出社会治理能力不足这一认识是一致的。在流动的社会和大流动的时期,我们的风险感知和预判能力、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防控和处置能力等都较为低下;一旦有重大突发事件,有效应对往往严重滞后,17年前的SARS和今天的新冠肺炎疫情都是惨痛的教训。有效的组织管理与布局、快速且合理的人力和物资配置、精准且与时俱进的信息发布、人性化的工作方式与工作方法等,都是治理能力的集中体现。然而,此次疫情初期,信息传导不及时,社会对此完全未加注意;疫情的 “人传人”确定后,在缺乏全面统筹的情况下,进行封城断路;不可否认,尽管这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如果说,在传统小农社会,封城断路是防控手段单一而不得已之举的话,今天依旧单纯依靠这种最原始、最粗暴甚至最野蛮的 “人治”方式,就突显出疫情防治现代化中的一个短板。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把专项治理与系统治理、综合治理、源头治理结合起来,以保证有效、追求高效、着眼长效为目标,提升治理能力,则是最有效、最高效、最长效的 “疫苗”。这类 “疫苗”我们宁可备而不用,也不应需时无备。

再次,新冠肺炎疫情是对信息化时代信息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疫情在首次确认后的一个多月中,在钟南山院士接受媒体专访后,才真正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此前,关注新冠肺炎的媒体寥寥无几,且传播 “不当”信息则可能遭受牢狱之灾;疫情确定初期,舆情沸腾,一片哗然,但权威信息发布的严重滞后导致各种消息铺天盖地、鱼龙混杂,不同声音层出不穷、真假难辨,人们不得不按自己的偏好和经验予以解读、传播及应对。以2020年1月20日或23日为界,舆情发生翻转,人们由对此事的漠视或无视变为极度焦虑和恐慌。1月23日武汉封城之后,一个充满活力的江城变为一座死城。在此之后,有出现 “500万”人逃离武汉之说 (实际上,1月22日武汉各火车站累计发送29.96万人),也出现外地人视武汉人为 “病毒”的情况。疫情不仅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引发了难以估算的社会代价。在新冠疫情发展过程中,广大民众在信息的不确定、不对称及后验性中备受煎熬。一方面,权威信息披露不足,百姓对疫情认识不足、警惕不够,进而延误疫情的控制,使得事态更为严峻;另一方面,夸大疫情程度,或所采取的措施让人觉得事态十分严重,则可能触发群体的非理性行为,引起混乱,同样有害无益。在数字化和自媒体时代,信息具有即时性;在一切都不确定、未可知的情况下,信息爆炸或滞后,都会让焦虑和惊慌失措的民众对主流媒体的言论的公信力产生强烈质疑。事实证明,时效性和权威性信息的滞后与缺位,就是谣言和谎言的温床,只会引起社会的混乱。

最后,新冠肺炎疫情是对社会信任一次大考。社会信任反映对个体陌生人或社会上多数人的信任,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构成 〔8〕,事关集体凝聚力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同时,社会信任也包括个体对其他主体 (政府、社会、团体组织等)的信任。作为社会和谐程度的重要度量指标,较高的社会信任度,可给 “善治” 起到润滑剂的作用,从而缓解集体行动的困境,降低经济与社会的交易成本。 〔9〕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的社会信任体系受到巨大冲击。特别在此次疫情发生与防控工作中,普通群众对信息披露不及时、不精准的不满,对某些组织机构对物资分配的不满,部分地区民众对其所在地区政府的不满等,是各主体之间信任资本的巨大耗费,也是社会信任危机的具体呈现。习近平曾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 〔10〕。在互联网时代,政府部门的一举一动都被无限放大。尤其是在疫情防控过程中,地方政府部门的防控工作备受关注。从武汉市公安局谣言查处、武汉市政府的封城决定,到1月26日第一次湖北省新闻发布会后对相关领导的质疑,以及媒体对地方官员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问题的曝光,再到2月24日武汉市政府发布的公告在极短的时间内撤回等,地方政府的社会信任遭受极大的负面影响,社会舆论风起云涌。虽然媒体的监督、组织部门的考察对地方政府防控疫情起到了一定的行为约束、及时止损的作用,但在疫情面前任何不作为、乱作为的行政后果,都将造成以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代价的重大折损,引致政府公信力的危机。同时,在疫情期间,个体之间的信任危机也被激化。人的自保动力和能力都大大增强;自保是人之本能,保护好自己,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基于此,为阻断疫情的传播,全国各地,无论是城市社区还是农村地区,都采取了硬核的治理措施和手段,在村口与社区门口,出现了很多让人心生焦虑甚至恐慌的防控标语,给民众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可以理解的是,这些都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手段,是民众自发组织且行之有效的实践经验;但换个思路看,它们也是组织对普通百姓的不信任,尽管这种不信任可能源于民众防控意识的淡薄。当下更有的做法是,不仅把疫情视为敌人,而且也把亲戚朋友、邻里乡亲视为敌人。很多地方先是对武汉人,后发展到对所有湖北人,再到对与湖北人尤其是与武汉人有过接触的人,甚至路过武汉并在武汉停留过的人避之唯恐不及。在流行病爆发与蔓延之时,严格防控是必须的,但病毒必须隔离,而人心却不应疏离。这种人人自危、人人他危的局面,透视出的是社会中基本信任的缺失,原有对处于危机中人的怜悯、同理心与同情心都丧失殆尽。这不仅是社会信任危机的集中表现,而且可能引发更严峻和更长远的社会问题:即便疫情能在短期内得以控制,但原本基础就已经动摇的社会信任,其恢复和重建之路将更为艰难。

四、闭关和禁足与心理的危机

必须承认,人类的风险防控能力是有限的;面对新的疫情,很多应对决策是在不确定性的情境下作出的,故不可避免地会触发新的风险。面对这种 “看不见、摸不着”且具有不确定性的风险,出现不安、焦虑与恐惧是人之常情;自己和亲戚朋友会不会感染?能不能治愈?治愈后会不会受到歧视?多久才能恢复正常生活?这些风险应对的不确定性反映出人们对疫情本身的恐慌。

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和空前的防控力度,多数人都选择在家中自我隔离,但闭门也会引发恐慌。美国耶鲁大学教授C.Alderfer于1969年提出的ERG理论认为,生存 (existence)、相互关系(relatedness)和成长发展 (growth)等三类人们共存的核心需要拥有共时并存的特性。 〔11〕闭门或可自保,但任何一个社会单元都是关联在一起的,为了生存,人要吃饭,故需上街购物;为了更好地生存,人同时需要有效能感、要发生面对面的社会交往,故而需要出门。而现在大家都不敢出门,对核心需求的人为抑制,一旦跨过了某个临界点,无疑会带来心理健康隐患。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于春节期间,而春节在中国的文化环境下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外游子的归家与相聚,亲朋间的问候与礼物的流动,维系着乡土人情和农村社会的文化风情,也延续年节的象征意义。尽管很多人已厌倦了春节期间面对面的人情应对,更愿通过电话或数字媒体相互问候、传达惦念,但一旦这种形式为外部强制而非自我选择阻断时,则随着自我隔离时间的延长,个体原有的内生动力将逐渐流失,社会孤独感和隔离感将随之上升,进而滋生或激化不安和焦虑情绪。心理学实验表明,无论个体的内心有多强大,这种负面情绪也难以避免。被圈限在家庭之内,少儿有少儿的焦躁,年轻人有年轻的烦恼,中年人有中年人的郁结;普通人有普通人的不安,特殊人群 (如孕产妇、非冠状疫情的病人,白喜事等)有特殊人群的惊惧,人们的正常生活节奏和安排都被打乱。在这里,笔者特别想强调的是,老年尤其是农村老年群体尤为值得关注。若春节子女未能归家或归家子女更愿意面对手机荧屏而不是与长辈沟通交流,则老年人熟悉和期盼的日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冷清、孤寂、焦灼与焦躁的情绪增多。

五、结语与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是检验大流动时代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的试金石,也是对社会凝聚力和个体心理承受力的巨大考验。中国人口突破14亿,任何重大突发事件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此次疫情至少在短期内会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形成巨大冲击,迄今为止的全面应对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对此,未来我们应做些什么呢?

坚决取缔野生动物交易市场、禁止食用野生动物,引领健康生活方式与饮食习惯,从源头上尽可能阻断疫情传播。通过猎杀野生动物而满足口腹之欲或作为炫耀资本,人类社会已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扭转这种心态、改变这种行为,仅靠科普还不够,仅局限于执法层面或停留在市场规范与卫生整治层面也不够,因这些都只是治表——没有需求,就不会有野味上市。我们更需要做的,是从社会心理层面对人们 “吃野味”的行为认真反思,改变落后和不科学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从 “衣”“食”着手移风易俗,以免疫情过后的健忘。从社会规范而言,当个体的生活方式可能影响到公众福祉时,这种方式就应受到约束。敬畏自然,尊重生命,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应是从这次疫情中吸取到的教训。

通过推动公共卫生与疫情防治领域的供给侧改革,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强化疫情治理能力。运用系统思维,分析重大疫情防控领域的各种问题和复杂关系,建立统合型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完善法律制度,强化组织机构,整合物资资源,加强物资储备,引领社会组织,强化群众意识,构筑全程性、全局性、立体化、多层次的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网络。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防控是全方位工作,涉及医疗卫生、交通通信、社会治安、食品安全、信息传播、水电等众多部门,必须统筹安排,综合施策。在完善疫情防控过程中,完善信息采集、传递、存储、分析、保密等环节的大数据使用机制,建立网格化管理问责制度,实施 “无缝化管理”。

通过各类媒体,提供人文关怀,减轻疫情过后的社会创伤,改善治理的社会后果。在疫情期间,通过社工、社会组织和社区,利用线上方式和熟人社会的线上互动,加强对所有人群尤其是重点人群的心理疏导。同时,卫生健康部门、医疗行业协会和社工协会等单位和组织,也要为心理疏导者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护指南,提供必要的医学防护支援等,以保障他们的身心健康。此外,加强隔离期公众的精神文化建设,如广电总局等部门联合作家、曲艺家协会等,沟通文化娱乐公司,创作、引流、投放有助于老百姓闭关禁足期间心理健康的文化作品;多种渠道推送丰富多样的娱乐节目,让所有人都能找到自己之乐,愉快地度过突如其来的空闲时间,从而缓解、转移民众的焦虑和恐惧。这些举措既是建立一个共建共治的社会治理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意涵。

黑格尔曾说,我们从历史中得到的唯一教训就是,我们从没有从历史中得到过教训。希望这次疫情成为提升我国公共卫生和重大突发事件治理水平的一个契机,成为提升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个新起点。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防控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环球时报(2022-04-25)2022-04-25 17:20:21
新冠疫苗怎么打?
今日农业(2021年2期)2021-11-27 19:19:53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今日农业(2021年15期)2021-10-14 08:20:1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38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人大建设(2020年3期)2020-07-27 02:48:40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认识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