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燕
(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 四川 成都 610106)
十九大报告提出:“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由此,文化产业发展进入了新时期,文化产业专门学术研究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在数十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相继建立,相关研究从借鉴西方到研究中国理论、从宏观到微观,不断深入和贴近实践,成果丰硕。在当前高等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实践中,如何将文化产业研究成果和产业前沿实践成果融入高等音乐教育实践,如何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人才培养需求,是高等音乐教育题中应有之义,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文化产业”的定义是:“以无形、文化为本质的内容,经过创造、生产与商品化结合的产业。”胡鹏林、刘德道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定义是:“文化创意产业就是通过人的创造力来激发文化的生命力、融合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产业聚变效应的新兴产业形态。”[1]“是以创意为核心,可以分为文化创意内容的生产、文化创意产品或服务的传播、文化创意产品或服务生产和传播过程中的软硬件支撑等三类。”[1]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文化创意产业关键点在于文化是基础,创意是核心,产业是目标。文化是创意的源泉,创意是产业的立足之本,而产业则是创意得以实现生产、传播和实现文化创意价值的依托。
中外在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上,都围绕着文化创意产业的特点,对文化创意人才培养的素质提出了综合的、全面的要求。其中,创造、创新、营销能力是文化创意人才的核心能力。此外,还应包括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可持续发展、决策等综合能力和良好的文化素养。当前,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还处于新时期人才培养探索实践的阶段。
文化创意产业就是要将创意、创新出来的文化艺术作品加工出来加以市场推广和传播,以文化的独特魅力去感染、教育、启发广大受众。“音乐课程各领域的教学只有通过聆听、演唱、演奏、综合性艺术表演和音乐创编等多种实践形式才能得以实施。”(1)《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 年版)》。音乐创作、演奏(唱)、欣赏,都需要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深切感受,其音乐审美能力、音乐表现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提升,音乐通过其实践性来实现其创造性。
音乐有助于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核心能力培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也为音乐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无论是作曲家的一度创作还是表演者的二度创作,都离不开创造二字,音乐赋予人的想象和创造性是由音乐本身所决定的。“音乐的美育功能还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意动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都有帮助。”[2]而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新性,需要文化创意人才良好的创造、创新能力,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这正是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文化创意产业蓬勃发展的今天,音乐创意人才的培养是高等院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发展方向。
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背景下,为文化创意产业培养通专结合的音乐文化创意人才,就要求学生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关注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首要的就是更新理念,以引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方向。
1.国际化的视野
要培养学生具备创新、创造能力,国际化的视野是必要的、重要的。中国有句老话: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2)最早出自(唐)李世民《帝范·崇文第十二》(卷四):“当择圣主为师,毋以吾为前鉴。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自非上德,不可效焉。”意为:要选择圣人作为学习的榜样,不要学我。以上等作为准则来效法,只能得到中等的效果;以中等作为准则来效法,因此只能得到下等的效果。我没有好的德行,没有可学习效仿的。。就像学习中国画,我们不可避免要研习宋画,因为北宋初年,宫廷已设立翰林图画院,各地名家云集,很多重要的绘画都是围绕画院进行的。这个时代出现了赵佶、赵孟頫、范宽、米芾等足以影响后世的诸多大画家;学习书法,我们要研究晋代,以王羲之、王献之为代表的晋人书法,是后学无论如何都绕不开的。文化创意人才不要着眼于仅仅学会某种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学习开拓与创新精神,在一定层面建立起国际化的大视野。
例如声乐表演,从现有的研究成果而言,人们认识到我国传统声乐在千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早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发声和表演体系,其理论和实践涵盖了咬字吐字、行腔润腔、情感表达、舞台表演。我们不仅要继承和发扬它,也要紧跟时代,与国际发展接轨。
文化创意产业和时代的发展联系十分紧密,这就要求培养的音乐文化创意人才具有开阔的视野,能紧紧跟上时代步伐。当前科技进步一日千里,有没有现代化的知识与本领,有没有把握发展潮流与趋势的洞察力,有没有远见与魄力,都需要基于眼界的开阔。大观则大见,小观则小见。因此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文化创意人才,首要需要认识到,不能只当井底之蛙。不能只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会某种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将国际化视野培养贯穿于音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开设相应的学术前沿讲座,引导学生开展音乐产业前沿的调研等,在一定层面建立起国际化的大视野。
东亭的人们此时才发现,其实不光去东湖难,去博物馆去美术馆以及上东湖路,都不再容易。快速路把所有进出路口都封死,整条马路只有东湖宾馆出行方便。东湖宾馆是贵地,以前毛主席喜欢住在这里。中央客人和省里官员也都喜欢住在这里。路是为他们修的。东亭满街哗然过后,便只有沉默。
2.前瞻性的眼光
中国的老话说“站得高,看得远”,中国象棋讲究布局,讲究走一步看十步。这就是前瞻性的生动阐释。事实证明,只有那些拥有前瞻性眼光的人,才能成为发掘趋势性行业的先驱。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文化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其人才的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培养前瞻性的目光,是创造、创新意识的基础。首先教师要有前瞻性的眼光,教师要勇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勇于挑战、勇于尝试,及时更新知识体系。一项知识和技能从研究到形成成果并应用到教材,需要3-5年的周期。教师紧贴科技和学术前沿开展科研和创作实践,带领学生进入科研和创作实践团队,是培养学生前瞻性目光的有效途径。
3.营销的意识
文化创意产业兼具文化属性和产业属性,“文化产业源于文化,通向经济,最后又回归文化”[3]56,创意产品要通向经济市场就要求文化创意人才具备良好的营销意识。
营销不是推销,营销是照顾客户,从客户需求出发,而推销是争取顾客,营销在处理“顾客终身价值”上获利,营销要建立品牌。
中国老话说“好酒不怕巷子深”“是金子就要发光”,其实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营销手段,比如姜太公钓鱼、三顾茅庐。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在思想日益开放的今天,如果营销不好,好酒也怕巷子深,金子常有埋没时。营销于音乐艺术工作者尤其是音乐文化创意人才十分重要,需要他们具备营销的意识、学习营销的知识、锻炼营销能力。大到品牌的创立、小到个人价值的增值,都需要营销。最终把所有工作重心放在建立需求的挑战上。这种需求是建立在国家的要求、社会的需求、个人的追求上的。
1.传统文化素养的提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4]音乐教育要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艺工作者,更需要重视对学生传统文化的培养,避免重“技”轻“艺”、重“艺”轻“文”倾向,将具有厚重文化底蕴作为一名音乐工作者的根基。这既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音乐文化创意发展的宝贵文化资源。而音乐创意文化中,内容的生产才是其核心,脱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式上的创新,难以具有生命力和艺术价值。
2.科技素养的培养
数字科技的发展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当前我国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主要基于学科设置,缺乏文理学科交叉性和融合性,造成了文理科专业教学体系中相互缺乏另一体系知识的现状。音乐专业的学生,其科技素养深度和广度不能适应新时代数字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变革的需要,尤其欠缺高新技术知识和国际科技前沿知识。从而局限了其将创造、创新和现代科技融合的能力。因此,培养音乐专业学生的科技素养,一方面要开设相应的课程,讲授科技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注意科技素养教育紧跟时代科技发展动态和前沿,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爱好。学会利用虚拟仿真、人工智能、大数据、5G、互联网等新技术,从而使学生的科技素养和综合素养同步提升,主动适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
3.经济素养的培养
“经济素养教育的核心要旨在于把教育与学生的生活及未来生活紧密联系起来,目的是为未来的经济主体过好经济生活作充分的预备,这既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每个公民的强烈愿望。”[5]音乐教育培养课程体系中,经济类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开设的情况是较为少见的。实际上,从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现状看,“文化学者不懂或不重视经济学、经济学者不懂或不重视文化的现象依然非常突出。”[3]56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今天,音乐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其产业的属性决定了其经济属性。因此,音乐教育要重视学生的经济素养的教育,才能使学生主动适应音乐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高等音乐教育要服务于音乐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所需人才培养的需要,首先要抓住文化创意产业的三个核心内涵:即文化、创意和产业。紧扣创意产品的三个环节:创意产品的生产、传播、软硬件支撑。发扬团队精神,按照个人→小组→特别组合→跨系组合的方式,以工作室方式整合团队构建平台,师生进入工作室,以项目为协作载体,从小型项目(课程开发、教材开发等)→系统项目→企业项目。以音乐剧为例,需要剧本的创作、作曲配器、音乐制作、导演、声乐、舞美设计、灯光、音响等相关专业师生来协作完成。围绕音乐剧这个项目,将相关和相近专业的教师组合为小组或成立工作室,开展创作和演出排练实践,通过模拟或真实的企业环境,将单个课程运用到项目中,从而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综合训练。
这里的音乐文化创意教学平台搭建,有别于完全商业化的企业项目,是尊重学校的主体地位,以培养人才为目标,以学校为本位;是基于现有的教学系统(包括理论课、实践课、实习实训安排等),整合资源,专业群对接产业链,为学生提供完整的符合实际的学习环境和过程,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这种平台的建设思路,第一学年主要是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第二学年在基础课程的学习同时开设小型项目(如独唱、合唱等节目策划和实施)进行跨专业的联合实践教学;第三学年开始进行综合性的项目训练(如小型音乐剧、音乐会、文艺演出、音乐作品创作与网络平台推广等);第四学年到企、事业单位实习,同时可以组织团队完成毕业项目、创意项目等。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整个音乐文化产业的生产、传播等流程,培养学生的创意实践能力。
艺术创意学应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需要而兴起,是一门新兴的边缘性交叉学科,“艺术创意学是对文化创意产业中艺术创意产业进行研究的学问。它着重于对涉及艺术领域的创意理论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找出艺术创意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为创意学的艺术实践做理论深化和指导。”[6]
充分运用好艺术创意学这一新兴学科成果,融入音乐学科建设,使学生能够在音乐创作各个环节中,在艺术创意学基本理论指导下,把握音乐创意的来源及运用方式,将这一研究性的工具应用于学习和创意。将艺术创意学纳入音乐学科建设,既是音乐学科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音乐学科紧贴时代发展,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音乐作为实践性和创造性很强的一门艺术,在创造性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时,音乐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创意产业的一部分,让音乐的人才培养能够和科技、经济结合,充分发挥音乐艺术本身实践性和创造性的特点。培养符合创意产业发展需要的音乐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就需要音乐教育工作者积极融入蓬勃发展的创意产业中,主动适应时代的要求,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为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的支持和实践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