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薇 侯滟斯 梁 栋 林森豹
(四川大学,四川成都 610000)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特别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1]。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作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扩大教育改革开放、对接国际高等教育体系、探索教育模式创新、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的有效尝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如何对中外合作办学机构,特别是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大学生开展更加贴近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特点、学生特点的切实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而保证人才培养方向和办学方向,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界关注的问题。工科性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在以创新实践教育带动和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上有基础和优势,也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丰富的内容,并已逐步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包含了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是指通过对大学生开展我国国情、政治环境以及世界局势、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心理健康及素养能力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教育,实现当代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民族和国家情怀的培育,道德标准的树立和践行,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所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核心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要包含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和素质教育这四个方面,从本质上说,是对人的需求的回应,是帮助大学生个体更好地寻求满足需求的途径。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论文《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他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2]。这五种需求的特点是:只有较低层次的需求得到基本的满足,较高层次的需求才会出现;生理需求永远得不到完全满足;个体需求综合发挥作用;个体的需求层次越高,越难以达到或满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需求的满足并无直接关联,而是通过素质教育提升满足个体生理需求的能力,以道德教育提升满足个体社会性需求的能力,以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来回应个体的发展需求、价值实现需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追求,帮助学生寻求有效途径去实现个体需求以及如何应对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的情况,从而实现个人的健康、向上的发展,引导学生去恰当地追求最高层次需求的满足,也是个体追求向真、向善、向美的最高境界。所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通过对人的高层次需求的预设与建构,帮助大学生个性和人格的正向发展。
因此,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是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只有注重方式方法与大学生个体真实、多维度和多层次发展需求的紧密结合,才能够真正激发大学生的潜能,为培养和造就人才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食粮和思想动力。对于工科性的中外合作办学学院而言,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提高,需要从重方式、重模式向重理念、重途径上转变,真正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相结合,从大学生面的效果向大学生个体效果进行转变,进而真正实现高校的育人功能。
在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必须性,有其必然性,在方式方法和途径上也有其特殊性。其必须性体现在,中外合作办学学院中,外籍教师居多,外来因素也较多,是一个各种文化、信息的交融场,学生在理想信念确定、价值观塑造等方面更容易受到多方面的影响。要在这样一个场合里,更加坚定地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就更加需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必然性体现在,作为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因其特殊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提升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可以为人才多元培养提供助推力,也因此可以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模式的探索提供新的思路。目前,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学生主体依然为中国籍大学生,他们既需要身份的认同感、尊重感,也需要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因此,基于对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家国情怀、道德素养、职业能力等方面的需求,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在线在位,而不能缺位,且更有条件去探索多种途径的教育方式。其特殊性则体现在,因为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往往涉及多方办学主体,学生群体特征也与传统学院学生有一定的差异,所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上,需要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如果说中外合作办学有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独特性,那么,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工科性质的学院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探索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方面则更有其优势和便利性。在中外合作办学的工科性质的学院中,应当通过改革和创新形势政策课的教育体系,积极探索以中外文化比较分析为切入点,以充分体现中外双方的文化根基及文化氛围的国情教育为主要内容,涵盖工程师伦理教育内容、工程师全球竞争力素养教育等,强化学生心理素质及抗压能力,提升学生领导力、创新力、职业素养,从而全方位真正构建起“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
在这其中,以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为载体,打造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场景,是工科性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开展思政教育更易为中外合作双方所接受、更容易实现的有效途径。长期以来,国外高等教育、特别是美国高等教育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方面形成了较为成熟和体系的做法,他们强调为学生的奇思妙想提供空间、创造环境,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注重在各个环节强化规范与责任意识。工科性的中外合作办学学院,既有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也具备了其他学院所没有的理念优势和设备条件基础,可以在充分引入和借鉴这一模块的基础上,将学生的内在需求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以思想政治教育强化高度站位和家国情怀,以工科创新实践能力教育强化素养,从而真正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实现工科性中外合作办学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充分体现创新精神的实践教育环节是本科人才培养的有效第二课堂,是体现“教学做合一”“知行合一”教育思想的有效模式,以实践教育、创新教育中最贴近学生生活及学习的实际体验方式,更好体现思政教育的现实价值,也更有利于学生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和接受。
如果说高校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缓冲阶段,企业实践则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提前熟悉和适应期。国外工科性院校通常都高度重视学生的实习实践,以美国辛辛那提大学为代表建立的校企合作实践项目(Cooperative Education)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开展也引入了国内。调查表明,在校期间参加过校企合作实践项目的大学生,往往比没有该经历的学生有较好的就业前景和较高的就业薪酬。因为课程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大学生可以提前了解岗位需求,从而做好职业规划,强化自身职业素养;同时也可以提前了解社会,发现自身不足及缺点,增加社会交往的有效性。
一是以企业实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理想信念追求,强化思政育人前提。思政育人、实践教育,从目标来看都是要帮助学生提升能力、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中寻找到自身的价值感、满足感和成就感。因此,在学生正式进入实践环节之前以及实践环节进行过程中,指导老师应当引导学生客观认识、切实体会社会现状、就业局势、国家期望和行业现实需求,在边学边做的过程中帮助学生自然而然地树立起正确的成才观、奋斗观。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实践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相互交织,使学生能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进行职业规划的调整,从而不断明晰甚至校准自己的奋斗目标,形成符合社会发展的行为准则及正确的道德理想价值观念,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可接受性也将得到显著增强。特别是在企业的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够非常直观地感受到国家的进步和优势所在,也能感受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就能够更强烈地激发起学生对国家的发展前途的关注,从而产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是思政育人、实践育人的根本性目标所在。
二是将实践过程中接触的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大学阶段基本上是学生接受知识教育的最后一个阶段,通常学生在走上社会后,迫于工作压力,心智会成熟得更快,各方面能力也提升得更快。因而,大学的文化熏陶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而企业的文化无疑也会对学生走上社会产生更加直观的影响。以通用电气公司(GE)为例,其“坚持诚信,注重业绩,渴望变革”的企业文化不仅对其生产、运营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凝聚组织合力、促使GE人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使GE人感到GE是自己的事业、是实现理想和自身价值的场所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生通过提前进入GE实习实践,就可以提前感受到这强大的组织文化,感受到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合作、理想与现实、奉献与索取之间的关系,增强对社会的认同感、对工作与生活的责任感,从而更加辩证地看待自身理想信念追求与社会、与国家、与民族的关系,这对于帮助学生从思想、理想上提前“成才”有着重要作用。
在深耕企业文化的同时,强调实习实践与见习相结合,厚植中国传统文化、爱国情怀。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工业产业处在近乎于无的状态。经过两个十年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过改革开放、工业化战略内的结构调整,从2000年至今,我国工业已逐渐融入全球,制造业快速壮大发展,逐步从全球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我国的工业发展历程实际上就是新中国的奋斗史、改革史和成就史的缩影,中国工业目前正处在转型升级阶段,急需有能力、有道德、有担当的工程技术人才。因此,在带领学生赴企业实习实践的同时,指导老师可以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在了解行业的同时,也了解我国工业的发展进程,从而提升其工程师素养与民族情怀、爱国情怀。
近年来,源于美国的创客教育在我国的高校人才培养中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工科性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中尤为突出。创客教育强调为有创新意识、热衷实践的大学生提供空间、场所及其他条件,帮助他们将创新想法转变为现实,是对我国传统知识教育、应试教育的有益补充,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背景、文化素养、道德品格、工程师素养,是在工科性中外合作办学学院开展思政育人的良好入口和平台。可以说,工科性学院的创客空间是实现专业教育、创新实践教育、思政教育三者合而为一、无缝融合的最好平台。
一是以创客空间的进入为教育契机,为培养社会需要的工程技术人员的基本素养教育奠定基础。工科性学院着力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技术类人才。这批人才,不仅能影响国家行业的技术走向,其自身的道德素养、职业素养、人文情怀,也决定了技术是能够发挥正向还是反向的作用。因此,在大学生进入创客空间进行创新实践之前,开展相关法纪教育、安全教育、工程师伦理教育等,以具备相关知识为准入的基本条件,使这些未来的工程师们明白行为的底线、职业的底线、行业的底线、人类伦理的基本要求,从而帮助其更好地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安全及法律意识。
二是结合专业及实践教学,在创客空间活动的内容准备上准确把握工匠精神与专业技能融合的切入口,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在学习中做到知行合一,逐步形成“专业基础培训+老师指导+学生动手创造+职业认证+科技孵化”的全过程的体系。引导学生结合专业在学习中做到知行合一,实现专业学习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结合。
以某工科性中外合作办学学院的创客空间为例,在学生的创客培育中开设3D打印的培训、制作及认证模块,以促进学生对机械及制造行业的了解及应用。在该模块中,首先将中华历史文化引入课程内容,例如我国的印刷文化、印刷发展史以及打印发展的历史,以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在带领学生了解3D打印技术的过程中,向学生介绍我国在较美国起步晚十余年的情况下在哪些技术层面或领域已经超越了美国。在3D打印技术的应用前景中,将该技术与中国历史文物的立体扫描、数据采集、绘画模型打印等相结合,以文物修补甚至复刻的方式向学生直观呈现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学生3D打印的操作及资格认证过程中,则带领学生熟悉国际认证标准、国家标准的过程,以创造法治意识的教育与养成的良好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