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昱彤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5)
微电影教学法是将课堂教学与当代发达的大众媒体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教学方法,是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微电影的编排、拍摄、制作和总结,在实践中学习、体验和领悟真谛,主动接受教育的过程。
微电影教学法是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大众媒体尤其是新媒体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接受外界信息和人际交往的最重要途径之一,而近些年微电影凭借着“微时长(短时播放)、微制作(制作周期短)、微投资(投资少、成本低)”[1]的特征以及传播速度快的特点日益受到大众尤其年轻群体的喜爱。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在探索教育的有效途径时,可以充分发挥微电影的美育功能,通过这样一种集时代性、参与性、体验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方式,强化当代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增强思政课生动性和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一直以来,教师们都在思考如何突破思想道德理课程的课堂说教模式,探索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我校为本科生在大一时开设了《警察伦理与职业道德》课程,基于前期讲授《警察职业道德》课程的基础,笔者开始在本科生的课堂上开展“职业道德场景模拟”的教学训练活动,从随堂的场景模拟,到课堂简短的情景剧表演,再到情景剧视频的拍摄和制作,在此期间学生的想法和建议也给我很大启发,经过三个学期的探索,初步形成了警察职业道德课的“微电影”教学方法。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微电影教学方法正是将教育回归学生的生活,通过“具体的体验——对体验的反思——形成抽象的概念——行动实验——具体的体验”[2]的循环过程,通过一个贯穿的学习经历,让学生自动地完成着反馈与调整、体验与反思的学习过程。这种教学方法创造性地融合了体验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理念,“角色扮演”的社会化理论和“创造性接受”的主体教育思想。
在《警察伦理与职业道德》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警察职业道德为核心,以从警生活为蓝本,选择职业理想、职业荣誉、职业情感、职业规范等内容为主题,自编、自导、自演、自拍模拟警察职业现实工作场景的微电影,通常微电影时间在8-15分钟左右,并结合微电影的主题进行总结,展开相关警察职业道德领域的研讨,进一步提升道德认知。此教学法致力于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交往能力和合作精神,通过对职业道德场景的模拟和角色扮演加深对警察职业及其道德要求的理解,从而达到警察职业道德品质的全面提升。
1.前期准备阶段
本阶段主要包括微电影教学任务的布置安排与组织开展两个环节。
(1)教学任务的布置安排。通常在第一次课上任课教师便会对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并将微电影的教学任务布置下去。首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组,通常一个区队(班级)分为4个小组,每个小组8-12人,并确定组长一名;其次,布置微电影教学的具体要求,将微电影的主题、内容、时长等要求进行详细说明;第三,确定微电影制作和展示时间安排,请各小组进行随机抽签,抽取微电影成果展示的顺序。
(2)教学任务的组织开展。首先,学生团队集体讨论、创作属于本小组的微电影主题和剧本,任课教师对各小组的拍摄主题进行审核,对剧本的编写进行一定的指导,定期询问和跟踪各小组的拍摄和制作进度,及时发现和解答学生在课外研讨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其次,完成前期选材和剧本后,各学生小组开始着手组织拍摄并进行后期制作,形成完整的微电影成果。
2.实践成果展示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包括微电影展播和理论提升环节,在这一阶段,学生不仅可以展示自己的成果、欣赏品鉴其他小组的成果,还要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总结评述,由教师组织讨论和总结。通过这样一个环节促进学生 “知行统一”,不断学习、感悟、提高,最终实现思想境界的提升。
(1)微电影展播环节。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尊重学生的努力,争取将各小组利用课外时间完成的微电影在课堂进行展示。
(2)微电影教学的理论提升环节。展播微电影成果后,各小组选出一位代表对本组的微电影主题进行3分钟的总结陈述,也可以把本组在课外研讨和制作微电影过程中尚未思考成熟的问题提出与老师和同学讨论,这既是对本组学习和工作成果的总结也是对微电影主题的升华,而后学生可以自由发言进行讨论、观点陈述或者提出问题,最后由任课教师进行评价和总结。
3.教学总结阶段
课后,任课教师需要对学生微电影教学成果的成绩进行评定,并总结经验。任课教师根据各小组的微电影成果和学习情况进行成绩的评定,主要以各小组的微电影(70%)和主题总结(30%)两部分成果为依据,在此基础上形成小组成员的基本分(百分制),参考各组成员的参与程度和表现情况在基本分上略调整,分数浮动限制在5分之内(向上、向下浮动的最大限度均不能超过基本分的5分)。
1.成果经验
通过几个学期的尝试,微电影教学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得到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学生参与积极性高,有效地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首先,通过微电影教学方法增加了课程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们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们笑声和掌声不断,课堂氛围异常活跃。学生受到课程的启发,申请建立了 “警察精神”微电影社团,由《警察伦理与职业道德》任课教师为指导教师,将警察道德教育延伸到课外,延续至学生的生活,不仅极大的促进了公安院校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教育,也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和警营文化。
其次,通过微电影教学法,学生不仅仅在思想境界和道德修养上的到了提升,加深了对警察职业精神的理解,也提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拓展了知识面、学会运用各种技术和技能。
第三,在微电影的课外研讨和制作中,我们也看到了同学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合作精神得到提高,许多同学跨组、跨班友情支持赞助,也有许多高年级的师兄、师姐甚至老师也参与到这项实践中来,这不仅彰显了警院学子和老师的团结互助精神,也更大的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激情和热情,可谓是“意外收获”。
第四,辽宁省多次举办了以新媒体为载体的思想政治课学生学习成果比赛,在这些比赛中,我校学生的申报作品在多次比赛中均获得了奖励和荣誉,不论是一等奖还是优秀奖,这些作品都是学生们真实的课程作品,凝聚了学生和老师的心血。这些奖励不仅仅是对我们微电影教学法改革的肯定,也是对学生们努力学习的回报,更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和鼓励。
最后,微电影教学不仅提升了教学效果,也让教师受益匪浅,通过微电影这个平台,让教师更多的了解学生思考问题的视角和态度,让我们能及时反思教学内容和设计,不断加强和改进我们的教学方法和内容。
2.不足之处
与此同时,对于这样一种尚处于探索阶段的全新的教学方法,我们也发现存在的一些不足和有待改进之处,例如:
第一,由于课时和班型的限制,许多环节未能按计划完成,像课堂总结陈述和讨论环节常常只能缩减,有时难免会有虎头蛇尾的效果。
第二,对于刚入校的大一新生来说,有些尚未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方法,有些自主能力较差,缺乏主动学习、搜集资料以及掌握拍摄和后期制作技术的能力,最主要的是,学生对警察职业性质、工作环境和专业技能等了解的太少,这给许多同学在创作微电影过程中留下了很大遗憾,有同学在观赏其他小组的成果后表示希望重新编排自己小组的情景剧,相信一定能做得更好。
第三,关于学生小组的分配以及成果成绩的评定方面,如何在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保证参与度的前提下,更为合理、客观、公正地评价成果,给出成绩是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
微电影教学法在《警察伦理与职业道德》教学中的应用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我们会总结经验和不足,吸取校内外专家的意见和先进的经验,不断探索这一实践教学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争取在公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发挥更为重要作用,不断提升课程教学的吸引力和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