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星 彭华民
2020年9月24日,中国社会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韧性中国:社会福利创新与重大危机应对”论坛以线上会议形式拉开帷幕。本论坛由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共同主办,由彭华民教授、王春光教授、张翼教授、庄勇教授担任论坛召集人与负责人。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教授、青年学者等260余人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参与了线上会议。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委会理事长、南京大学社会学院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系彭华民教授主持。彭华民教授指出,“韧性”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政策和福利制度建设中的核心理念,本论坛以韧性社会福利创新和重大危机应对为主题,选择研究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的韧性社会、韧性社区、韧性文化如何形成,研究社会福利创新如何支持中国社会的韧性,研究福利多元中的国家、市场、社会如何提供多元化的福利。这些议题构成了本论坛的主要学术目标,本论坛也是基于此而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张翼教授做了《科技创新、社会韧性的建构与社会发展》的致辞。张翼教授指出,“韧性”一词主要是指社会转型或社会面临危机、度过危机时所产生的社会保护能力。社会政策保护越适度,社会越产生积极效应去应对危机或减轻危机对弱势群体的挤压,从而增加社会的韧性。但社会政策保护过强也是缺少韧性的表现,将使企业缺少开发科技创新的动力,这种低效率的稳定会导致社会韧性的损失,因此社会政策应当是适度的而非超越时代的。适度的社会政策一方面可以通过社会保护降低社会动荡的发生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反向刺激增加社会的韧性,使科技创新拉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因此,适度的社会政策是形成危机防范和增加社会动力的重要社会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副所长王春光教授致辞。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庄勇教授做了致辞并指出:论坛主题聚焦于社会福利政策在重大公共危机中应做出的回应,对于贵州等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论坛第一单元聚焦于重大公共危机下的中国社会福利应对策略、韧性中国构建中的社会福利创新等重大研究议题,由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陈树强教授主持。南京师范大学郭爱妹教授对本单元的学术演讲做了精彩点评。中山大学刘军强教授代表其研究团队分享了题为《强制性社会保险的软化——中国私营企业社会保险参保行为的实证分析》的最新研究:提出了私营企业内部特征和制度环境影响参保行为的研究假设,采用2012全国私营企业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私营企业的象征性参保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回答强制性社会保险软化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李迎生教授分享了题为《将社会工作纳入国家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体系》的最新研究,指出:社会工作以其独特的专业情怀和专业理性,在突发公共事业治理中具有难以替代的专业优势,将社会工作纳入国家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体系具有必要性、可行性。因此,应从法律法规保障、应急机制建设、组织机构设置、内部响应机制构建与衔接等四个方面,将社会工作纳入国家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治理体系。云南大学钱宁教授分享了题为《韧性社会建设中的社会福利政策创新》的最新研究,认为韧性社会是一个拥有应对突发危机能力的社会安全体系,韧性社会建设就是发展社会应对突发危机和各种社会风险的硬实力和软实力的能力建设。北京大学熊跃根教授分享了题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中的社会政策与社会福利创新:中国经验的普世意义》的最新研究,新冠疫情后中国社会福利的积极发展是一种技术与服务融合的发展,创新了不同的社会服务模式,通过线上线下两个渠道为有需要的人士提供了不同类型的帮助与服务。首都师范大学田国秀教授分享了题为《激活抗逆力,教师增能赋权的路径选择》的最新研究,指出教师增能赋权是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研究认为,应通过激活抗逆力实现教师增能赋权:观念上倡导教师内外资源对接,内容上兼顾内外保护因素协调,策略上推行导航与协商双线推进。南开大学万国威副教授分享了题为《中国农村儿童虐待的流行率、创伤后抑郁及风险因素:性别的分析视角》的最新研究。研究关注不同性别儿童虐待的流行率、创伤后抑郁情况、风险因素三个问题,采用七省份实证调研数据进行定量分析。研究发现,不同虐待亚型之间存在儿童虐待流行率的性别差异;女童的创伤后抑郁比男童更为严重;虐待成因的性别异质性小于性别同质性,家庭互动不足和暴力循环是目前农村家庭儿童虐待最有力的预测因素。
论坛第二单元关注重大公共危机下韧性社区构建、韧性理论与服务评估等研究议题,由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委会副理事长、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钱宁教授主持。首都师范大学田国秀教授对本单元的学术演讲做了精彩点评。郭爱妹教授及李琴分享了题为《心理韧性与成功老化——基于知识图谱的分析》的最新研究。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文献共被引分析、关键词共现分析方法,对心理韧性与成功老化研究领域进行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探究了老年心理韧性的概念及测量、心理韧性促进成功老化的作用机制。严志兰教授分享了题为《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价值取向及其社会政策意涵》的最新研究。基于个案剖析和田野调查经验,研究认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应以满足更高老年生活质量为价值定位,以实现有效需求为目标,以产业化递送为创新方向,并以市场为导向推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社会政策创新。袁同成副教授分享了题为《从危机应对到工作家庭平衡:弹性工作安排政策的疫情动因与应然发展方向》的最新研究,通过对疫情期间弹性工作安排政策进行内容分析,发现弹性工作安排实质是在非常态背景下为应对危机而采取的应急管理措施,旨在减少员工集聚、稳定工作岗位、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休闲旅游并兼顾儿童照顾,因此,促进工作-家庭平衡是后疫情时代我国弹性工作安排政策的应然方向。亓迪副教授及硕士研究生张晓芸分享了题为《儿童发展账户对儿童发展影响效果的系统评价研究》的最新研究。研究发现儿童账户制度对儿童发展的积极效应体现在: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正向积极效应,对儿童教育结果有积极影响,对于儿童社会参与等方面也有积极影响。朱浩讲师分享了题为《后疫情时代民政部门职能定位的适应性调整和社会韧性构建》的最新研究,对民政部门如何发挥自身职能的问题进行了剖析。研究提出从弱势群体保障、社群共同体培育、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推动复工复产实现经济对社会韧性的支撑等四个方面实现社会韧性的构建,并认为后疫情时代民政部门应该基于构建社会韧性的目标,重视对社会包容性、社会连接性和社会能动力的建设。
论坛第三单元关注重大公共危机下国内外社区福利服务评估、重大公共危机与福利治理等研究议题,由安徽工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袁同成副教授主持。贵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李凌霞讲师对本单元的学术演讲做了精彩点评。房莉杰研究员分享了题为《发展与秩序的变奏:“社会建设”在中央文献中的演变》的最新研究。该研究在“发展型国家”理论基础上,建立以“社会建设”平衡发展与秩序的分析框架,研究认为社会建设的定义服从经济建设的主题且有自己的发展逻辑;未来社会建设重点在于社会的能力建设,以实现一个更具主体性、更具自我治理与发展能力的社会,在发展型国家的基础上,构建发展型社会。金英爱副教授代表其研究团队分享了题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国际社区福利输送系统成效研究》的最新研究,以韩国大邱社区团队开展的跨国抗疫志愿服务为例,发现:通过防疫物资支援和提供在线陪伴,提升了其心理适应及社会性重建能力,构建了家国互动网络韧性社区;专业之间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团结协作,“专业性+可及性+可持续”“专业性+可持续+协作性”“非专业性+责任性+可及性+可适时中断”三条典型路径,可实现精准稳与综融益的国际社区福利目标。范慧讲师分享了题为《公共卫生危机下社区治理的风险透视及规避逻辑》的最新研究。研究发现,面对公共卫生危机的风险特性及次生风险,要真正防范和规避风险,社区治理需遵循从管理嵌入型向共同体内化型治理意识转变、从单向问责型向风险共担型治理主体转变、从行政管制型向德法并济型治理机制转变、从传统应急型向专业预警型治理能力转变,形成“风险识别-精准防控”的风险规避逻辑。唐咏副教授分享了题为《基于政策工具视角的33份临终关怀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的最新研究,以1994-2018年间国家出台的33份临终关怀文件为研究对象,将政策分为强制型工具、混合型工具和自愿型工具,运用内容分析法展开分析。研究发现自愿型政策工具占据临终关怀政策的主导地位,混合型政策工具不足,相关强制型政策工具处于缺位状态。建议适当降低自愿型政策工具的使用频率并优化其内部结构,增加强制型政策工具的比重,有效加大混合型政策工具的实施力度。
论坛第四单元关注韧性中国构建中的特定人群福利、重大公共危机下的韧性社区建设等研究议题,由深圳大学唐咏副教授主持。南开大学万国威副教授对本单元的学术演讲做了精彩点评。姜山等分享了题为《Bullying Victimization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School-aged Children: Does the Mechanism differ by Migration Status?》的最新研究。研究发现,与本地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受欺凌频率和抑郁水平更高,学校归属感更低;关系欺凌比外显欺凌的影响强度更大;外显欺凌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对本地儿童没有显著影响;关系欺凌对本地儿童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对流动儿童没有显著影响。王化起讲师代表其研究团队分享了题为《家庭监护对儿童福利获得的影响:基于脆弱性和韧性整体模型的分析》的最新研究。研究发现家庭监护脆弱性显著影响儿童获得保障的水平,主要监护困境下儿童的保障水平显著高于次要困境下的儿童,贫困困境显著增加了保障水平,但严重的监护缺失可能显著降低了保障水平;家庭监护韧性整体上对困境儿童健康并无显著影响,仅有父母陪伴时间这一点例外,即父母双方或单方不在家显著损害儿童的身体健康。田宏等分享了题为《粗暴养育、情绪反应与攻击行为——基于差异优势条件过程模型分析》的最新研究,讨论了粗暴养育、情绪反应与攻击行为的关系。在韧性、文化主体性等视角下,引入差异优势条件过程模型,提出了家庭韧性、个体韧性的提供策略。麻莹及她卓拉姆分享了题为《住房所有权及居住条件对儿童学业成绩的影响》的最新研究,采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6年的横截面数据,从住房所有权和居住条件两个方面,运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住房所有权对儿童的语文成绩有影响,而对数学成绩无影响;居住条件对儿童的语文成绩和数学成绩均有影响。研究认为提高家庭的住房所有权和居住条件有利于儿童学业成绩的提高;相对于住房所有权,更应该注重住房条件的改善。银小青等分享了题为《对一个农村再婚女性家庭抗逆力生成过程的探究》的最新研究,剖析了家庭抗逆力生成过程。研究发现家庭抗逆力的开发可以帮助农村再婚女性立足社会,促进农村再婚家庭的稳定,助力农村社会的和谐和发展。赵东曙分享了题为《强化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系统重点在社区》的最新研究。研究发现:城市治理现代化是建设韧性社区的基础;良好的社区治理模式是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基石。
论坛闭幕式由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福利专委会理事长、南京大学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研究院院长彭华民教授主持并做总结发言。彭华民教授指出,本次论坛的论文定量研究的水平显著提高,一些论文研究达到了国际水平,体现了论文作者及其研究团队的长期努力。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副院长刘军强教授对本次论坛做了总结点评。他指出,本次论坛的论文质量上乘,处理了社会福利、社会工作、社会政策中的许多核心议题、前沿议题、重要议题,并以参会论文为例进行了点评与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院长赵一红教授对本次论坛做了总结发言。指出,今年论坛发言质量很高,发言人中青年才俊较多,社会福利论坛、社会福利专委会和彭华民教授的辛勤努力结出了硕果,带出了一批青年才俊,收获满满。最后,彭华民教授宣布2020中国社会福利专业委员会“韧性中国:社会福利创新与重大危机应对”论坛胜利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