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霞 郭海金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随着核心素养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的教育文件和政策的出台,教育改革从三维目标时代向核心素养时代过渡,新形势下的英语课堂教学目标应如何拟定与叙写?下面将探讨目前小学英语教学目标叙写方面存在的问题。
许多教师对《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认识不足,缺乏教学目标设计和叙写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导致教学目标形式化、笼统化、模糊化,不具备可教、可测性。如“To develop the students’ability of reading,speaking.”“To enhance the students’listening ability”等,这样的教学目标缺乏针对性,放在每一堂英语课中都适用,且使用诸如 train,improve,cultivate,enable 等行为动词,指向不明,表达含糊,不够具体,难以客观度量,增加了教学评价的难度。这样的教学目标实际上是整个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培养目标,而非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有的教师设计的教学目标多而空,堆砌、罗列多条教学内容,貌似面面俱到,实际什么都没抓住,犯了贪多求全的毛病。有的教师喜欢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全部体现在教学目标中,平均用力,看似全面,实质是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搬硬套,割裂了核心素养四个维度之间的有机联系,对教学和学习行为产生了误导作用,导致效率低下。
受“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关注的是“教师教什么”,而非“学生学到什么”,缺乏对学习主体——学生的有效关注,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教学目标描述主体错位,如上述教学目标描述方式,把教师看作是教学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目标三个维度上,偏重知识和能力维度,过程和方法维度轻描淡写,情感态度价值观往往高谈阔论,忽视了素养目标的达成,对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关注不够,不利于他们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长远发展。
新形势下如何叙写教学目标才能使核心素养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呢?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考量。
教学目标设计是否成功、有效,首先要看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取。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学目标应化繁为简,内容应少而精。这就要求教师选取教学内容时必须做到精、简、准。教师需要研摩《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精准解读、挖掘、提炼英语教材,提取教学重点,抓住教学难点,要围绕一堂课的主要内容,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确立教学立意,要让简约的教学内容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应尽可能体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但四个维度并不是均等存在、平均用力的,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已有基础进行权衡,确保教学目标少而精,只有这样,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空中完成有限的教学任务量,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此外,“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涵盖知识、思维、能力和态度,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相互渗透,融合互动,协调发展,是所有学生应具有的、学以致用的基础性综合素养”(教育部 2018)。由此可见,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是一个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坚持四个维度的内在统一性是涵养全人发展的内在要求,四大核心素养要作为一个整体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不能分割开来。
以山科版三年级起点小学《英语》四年级(下)Unit 6 Travel Lesson 3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ere?一课为例,将核心素养分离为四大项教学任务,简单堆砌、罗列教学内容,长篇大论地阐述教学目标是不可取的、无效的。应这样阐述:“能梳理并记录主人公在旅游景点的活动打算,并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用笔记和合作绘制的结构图向大家加以介绍,感悟家乡美、祖国美,养成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
以上教学目标阐述中并没有出现“核心素养”字眼,也没有出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即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但教师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个体或合作探究,把分析、解决问题与实现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养成和提升有效融合在一起。
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学生是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都倡导以生为本,关注学情。因此,能否坚持以生为本,尊重其主体地位成为成功设计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先决条件之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从三维目标时代关注“教师教”转向“学生学”,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分析学情,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初始技能、需要、动机、兴趣、经验、文化、社会等背景因素,尊重他们的不同特点和个体差异。教学目标设计应体现层次性和渐进性,最大限度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既促进全体学生发展和成长,又鼓励个性张扬。
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还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表述方面,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因此不能表述为“培养学生……”,而应是“(学生)能够……”,即通过行为动词的变化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以外研版三年级起点小学《英语》四年级(上)Module 8 Unit 1 We’re going to visit Hainan 一课为例,为体现学生学习主体地位,本堂课教学目标可进行如下阐述:“(1)课前准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按兴趣、特长分组,搜集各旅游景点资料,讨论打算去哪些旅游景点,为什么去那儿,用一两句话描述各景点的特色,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之美。(2)课堂交流。各小组派代表分别汇报成果,小组之间互评。通过师生、生生间互动交流,学生在合作探究中学会用be going to...句型和所学单词谈论在旅游景点的活动,形成对未来的打算和规划,并能发现家乡美、祖国美,养成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
以上目标设计中,课前准备活动分组考虑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学习兴趣和各自特长,有助于他们发挥个性,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小组探究,师生、生生间交流互动,产生情感共鸣,用be going to...句型谈论在旅游景点的活动,了解各景点知识,养成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文化意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和合作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因此,本教学目标设计在彰显“以人为本”的同时达到了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
对于高职院校教师而言,其本身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在高职院校进行微课教学的改革上,教师一方面要对微课教学方式进行不断地学习,另一方面还要处理好教务和学生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有限的精力导致教师对于微课的教学能力普遍不强,在运用微课资源的过程中并没有改善课堂的环境,其对于师生角色的认识还停留在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当中,使得学生不能够真正的体会微课教学的意义,不利于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微课资源开发的正确发展[2]。
核心素养教学目标能否有效实施和达成,关键因素之一在于核心素养是否具有可教可测性。很多教学目标之所以脱离实际,无法有效实施和达成,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没有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或者不懂如何对核心素养进行有效评价,没有体现教、学、评一体化。其实,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具备可操作性,《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进行了详细分解;英语核心素养亦具备可检测性,王蔷、胡亚琳(2017)就对作为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在特定学科中具体体现的学科能力进行解构,并创建了一套可观、可测的英语学科能力表现指标体系。
为确保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需要准确把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参照其要素划分,借助具体、直观、可教、可测的行为动词制订和叙写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如山科版三年级起点小学《英语》四年级(下)Unit 6 Travel Lesson 3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ere?一课中,有的教师将教学目标描述为“能读懂对话、文章大意”“能提升听、说、读的能力”“能养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文化意识”等,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缺乏对教材内容的精准解读和提炼,表述过于空泛,使教学活动无法操作。而“能梳理并记录主人公在旅游景点的活动打算,并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用笔记和合作绘制的结构图向大家加以介绍,感悟家乡美、祖国美,养成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这种具体表述使教学目标中的核心素养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通过该目标,学生能了解本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明白本堂课后自己要能做什么,有助于核心素养在具体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
要让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具备可检测性,教师必须要准确、全面把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水平划分和质量描述,全方位、多角度、多元化地对核心素养达成情况实施评价。要坚持评价主体多元化,师、生、家长共同参与、交互作用,学生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各评价主体多方反馈信息,共同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方法要具有多样性,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前者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表现,后者考量学生的学习结果。如山科版三年级起点小学《英语》四年级(下)Unit 6 Travel Lesson 3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ere?一课中“梳理……记录……介绍”就属于终结性评价,具体评价方式可采用纸笔测验、口头测验等形式。而“感悟……养成……”则属于形成性评价,具体评价方式可采用访谈、观察记录、情感态度评价表等。就评价内容而言,要体现综合化、多维度。既要评价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又要关注学生英语素养的达成,即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
核心素养背景下英语课程的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的过程,更是学生发展语言能力、培养情感、感悟文化的过程,因此,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应涵盖语言交流、文化意识培养、思维品质形成及学习能力提升等方面,具体阐述如下:
1.强化语言知识的建构与运用,培养语言能力
单纯地进行知识、信息的传授并非英语学科本质要求的全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在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提升的基础之上进行。同时,知识学习、技能发展不是孤立进行的,应将其融入主题、语境、语篇、语用之中,让学生在各种语言运用实践和迁移创新活动中通过分析、解决问题运用知识、发展语言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如山科版三年级起点小学《英语》四年级(下)Unit 6 Travel Lesson 3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ere?一课,其教学目标设计注重对主题意义和学习内容的把握,即主人公在旅游景点的活动打算,将相关词汇、短语及be going to...句型的学习与听、说、读技能发展融入主题、语境、语用之中,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所学词汇和be going to...句型理解和表达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很好地实现了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目的。
2.强调文化理解与认知,培养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文化意识、人文修养和行为取向(教育部 2018)。具体到小学英语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就是要通过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使学生“获得文化知识,理解文化内涵,比较文化异同,吸收文化精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自尊、自信、自强的良好品格;具备一定的跨文化沟通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能力”(教育部 2018)。如通过听力和阅读学会用英语了解和吸收西方优秀文化;通过对比探究等活动,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学会用英语讲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自信;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养成良好品质。
如山科版三年级起点小学《英语》四年级(下)Unit6 Travel Lesson 3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there?中,教学目标为“能梳理并记录主人公在旅游景点的活动打算,并能在教师的帮助下用笔记和合作绘制的结构图向大家加以介绍,感悟家乡美、祖国美,养成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该教学目标设计注重教材解读,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情感、文化内涵并进行直观输入,使学生在语言操练、模仿、表达的过程中切身体悟语言中的情感和文化,即感悟家乡美、祖国美,养成国家认同感和家国情怀,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旅游观和公共意识。
3.注重培养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教育部 2018)。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行通用的各个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中,其教学内容都具有较强的知识性、思想性,同时每一单元、每一对话都配有插图及相关音频、视频材料,这些插图、音频、视频直观、形象,便于教师为学生创设生动、鲜活、真实的语言环境,有助于他们理解所获取的语言信息,能较好地培养他们的思维品质。教师在进行目标设计时应充分利用教材的优势,结合学生的实际,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如思维导图、简笔画、故事改编、自编对话、情景再现等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
以外研版三年级起点小学《英语》四年级(上)Module 8 Unit 1 We’re going to visit Hainan 一课为例,为体现对学生逻辑性、创造性等思维能力的培养,该堂课教学目标可进行如下表述:能借助课文中的几幅插图并运用本课所学重点单词、短语和be going to...句型介绍主人公在家中、机场及海边的活动打算;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发散思维,充分想象,创造性地构思新的故事结尾,并运用所学语言讲述出来。
4.加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培养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指学生积极运用和主动调适英语学习策略、拓宽英语学习渠道、努力提升英语学习效率的意识和能力(教育部 2018)。具体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英语学习,“进一步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保持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具有明确的目标意识,能够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有效规划学习时间和学习任务,选择恰当的策略与方法,监控、反思、调整和评价自己的学习,逐步提高使用英语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意识和能力”(教育部 2018)。
如外研版三年级起点小学《英语》四年级(上)Module 8 Unit 1 We’re going to visit Hainan 的教学目标设计:(1)课前准备阶段,“学生按兴趣、特长分组,讨论打算去哪些旅游景点”;(2)课堂交流阶段,“各小组派代表分别汇报各自成果,小组之间进行互评”。该目标设计通过group work的活动形式,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生在课前进行前置作业的预习,在课堂上以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探究和展示,师生、生生间互动交流,产生情感共鸣,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运用英语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目标设计要坚持“简约实效、以人为本、可教可测”,关注学生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养成,以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统领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有效发挥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的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