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兵 张成林
(1.广东行政职业学院经济管理系 广东 广州 510800;2.韶关学院教育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5)
中国改革开放40 周年来各个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经济领域,中国优先发展经济特区,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先富带动后富,当前很多地方已经先富起来了,眼下正是精准扶贫的关键时期。在教育领域,我们采用的发展战略跟经济领域类似,全国各地在“抓重点,树窗口,增政绩”思想的指导下,建立各种示范性中小学。但是,全国示范性学校,省一级、市一级、区一级学校,各地政府长期按照学校级别高低分配教育资源,把大量资金投入到窗口学校,造成教育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已经引起各种社会问题。[1]
目前小学和初中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问题,即“幼升小”及“小升初”问题特别让家长们焦虑,因为幼儿园公立学位严重不足,加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大量存在,教学质量上区别不大或者难以区别。为此,在家附近就读一家民办普惠性幼儿园是不错的选择,可以减轻家长择校焦虑。进入小学后,小学生既需要接送又是教育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初中毕业后学生会被分流,进入不同层次的高中,直接决定未来的前途,就更被家长重视,所以本文所述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分配问题主要指小学和初中。中小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可以导致同一个城市的人获得的教育资源截然不同,更容易引起社会不满,对比国家精准扶贫战略,当前强校带动弱校刻不容缓,拉平中小学教育资源分配势在必行。对此,教育决策部门应该对当前中小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问题有所作为。[2]
中小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引起家长广泛的关注,导致人们做出相应的决策以消除教育资源不均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
(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引起炒房
“就近入学”政策有利于人们安居乐业,但该政策将户口所在片区与学校挂钩,导致“学区房”相关问题,使得教育服务市场与房地产市场紧密关联在一起,[3]催生一批炒房客。一线城市楼市限购之前,“学区房”是炒房客最青睐的对象之一。中国房地产近二三十年的上涨的事实,让很多人产生了思维惯性,认定买房子是最好的理财方式,认为房子永远不会下跌。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比如广州规定一个家庭可以购买两套房,在广州郊区有房子的家庭就会去越秀区购买一套可以就读省一级学校的“学区房”,既可以让孩子享受优质教育资源,过几年后房子卖掉还可以升值赚到几十万。笔者在广州各大购房群的问卷调查发现,购买二套房是出于购买“学区房”和投资增值考虑的人占比达到了90%。所以,实现中小学教育资源均衡分配,有利于实现政府“房住不炒”的基本目标,让资金更多地流向实体经济,实现我国经济优质高效的发展。
(二)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引起假离婚
以广州为例,初到广州发展的新广州人由于经济条件不允许,一般会在广州郊区购房,郊区就近入学的学校往往比较差。等六七年后孩子需要读小学了,同时手里有了积蓄,就不满足于眼前学校的教育质量,很多家庭考虑买一套优质“学区房”。[4]广州规定购买第二套住房首付要七成,为了降低首付比例,很多年轻的家庭选择假离婚破解政策限制。有的年轻人意识到买房可以增值,但结婚后买第二套住房又比较困难,选择推迟结婚,等到双方都买房后再结婚。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为了提高生育率有些专家学者甚至建议降低法定结婚年龄。假离婚及推迟结婚现象抵消了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效果,不利于解决我国当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三)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引起购房者维权高发
当前全国各地城市因为“学区房”问题维权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究其原因还是中小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引起的问题。根据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教育资源应该公平的分配给每个人;如果不能实现公平分配就应该更有利于弱势群体得到教育资源。[5][6]所以为了实现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必要制定更加公平的制度,打破既得利益,逐步缩小学校间的差距,这样有利于低收入群体的后代获得更优质的教育服务,也有利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从而可以减少因为中小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引起的社会矛盾。如果各大城市的政策都能保证新建学校跟当地现有的强校教学质量相差不太悬殊,也就没有人愿意冒着酷暑去拉横幅,做有悖于建设和谐社会的事情。
(四)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加剧了课外辅导热
最近几年课外辅导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存在令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获得不同的教育资源,加剧了教育不公平问题。[7]高昂的辅导费用让普通家庭望而却步,却让有钱人的后代获得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中小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的不公平是清华北大等名校学生来源于落后地区的比例逐年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是国家制定政策规定清华北大等名校照顾贫困地区学生的现实依据。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强校和弱校之间教学质量差距明显,就读弱校的学生家长会选择课外辅导来缩小这一差距。为了应对激烈的升学竞争,课外辅导现象越来越被家长接受,很多家长从小学就让孩子参加文化课辅导,严重妨碍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违背了国家制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战略。让各类中小学学校均衡发展,缩小强校和弱校教学质量之间的差距,可以让家长降低心理落差,减少家长不必要的课外辅导支出,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幼升小”及“小升初”引起的社会焦虑问题如何破解,专家学者都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和意见。最近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的措施如:“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全覆盖”,“民办义务教育学校招生纳入审批地统一管理,与公办学校同步招生”等无不牵动家长的神经。如何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有的专家学者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出发,从补短板的角度给出提高弱势学校的教学质量的措施,比如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和教师队伍建设,[8]这个属于把蛋糕做大做强,属于生产促进公平。
《意见》还提出“发挥优质学校示范辐射作用,完善强校带弱校、城乡对口支援等办学机制,促进新优质学校成长。对提高教育质量成效显著和发挥示范辐射作用突出的学校,应给予支持和奖励”,这一措施是从公平正义角度考虑,把现有教育资源再分配,从而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从而解决“择校热”问题,化解社会矛盾。具体实现发挥优质学校示范辐射作用,完善强校带弱校的方法,本文在《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抛砖引玉,希望大家共同探讨。教学质量差的学校都有其历史成因,现有的资源约束条件下,教学质量的提升是比较缓慢的,只能通过打破既有的中小学教育资源分布局势,才能真正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引起的教育不公平问题。
(一)为了快速实现教学资源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需要打破现有的有失公平的教育资源态势。人人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权利,不因社会和家庭出身而被区别、排斥、限制或特惠,这是自然法学派强调的教育权利平等原则,并已取得共识,体现在联合国的《世界人权宣言》和《反对教育歧视》中。[9]按照《意见》提出的“发挥优质学校示范辐射作用,完善强校带弱校”的思路,执行强校和弱校结成战略联盟,实行教师资源重新配置。以家长比较关心的初中为例,弱校的每个班级的教师队伍中,语数外3 科至少有一名教师来自于强校,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的教师至少有3 名是从强校对调过来的教师,对调周期3 年或者6 年。一个周期结束后换另外一批教师继续进行教师队伍互换。
(二)开始从区内的强校和弱校联盟到最后的区与区之间的强校和弱校联盟,最后推广到整个城市。比如家住广州从化区,孩子就读于家门口的学校,孩子所在班级至少有一半的老师是来自于越秀区省一级学校的老师,家长不会再担心教学质量问题,自然不需要选择假离婚来实现低首付购买“学区房”。
(三)中小学校领导班子成员互相学习,学校管理制度相互借鉴。带动弱校提升教学质量成为评价强校业绩及校长政绩的主要指标,鼓励强校积极参与到强校和弱校联盟的政策中来。强校和弱校教师资源对换,管理理念相互借鉴,确保新建学校每个班的教师,至少有一半来自于省一级或者市一级学校,当强校和弱校教师队伍互换成为常态化,可以真正实现新建学校被强校带动发展。开发商承诺配建“学区房”而不兑现导致购房的家长拉横幅维权的现象就消失了。可见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问题是很多社会问题的根源。
强校和弱校联盟制度的落地还需要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调整。比如调整评优评先及职称评审制度;教师教学成果评价指标体系不仅要看重结果更要看重转化,引导教师因材施教;把挖掘学生的潜力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鼓励教师把所谓的差生培养成个性化人才,挖掘出学生的爱好和特长,培养出体育、音乐、美术、围棋、编程等各类人才;制定相关政策引导改变传统观念评判生源质量的标准,重视学生素质的转化评价,使之作为评价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标准。培养所谓的差生也可以实现教师的价值,鼓励教师进入弱校任教。
强校和弱校教师对换不仅实现了教育资源均衡发展,解决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让弱校的教师可以通过进入强校任教,学习借鉴经验成长起来。强校和弱校教师资源对换,管理理念相互借鉴作为常态化的制度安排,根据强校和弱校相互帮扶的效果,作为强校评优评先的一个标准,可以逐步缩小学校的差距,减少因为中小学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引起的社会矛盾。只有就近入学才能让家长安居乐业,才能有更多时间陪伴孩子,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有利于实现教育强国战略。只有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均衡发展才能让就近入学的每个孩子平等获得教育资源,才能缓解家长对择校的焦虑,才能解决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购买“学区房”问题,为了买“学区房”引起的假离婚问题,看似是人们的婚姻道德观念下滑,其实是制度设计本身有问题。一个城市各区的教育质量差距缩小了,“学区房”问题自然消失了,北京天价“过道房”及“走廊房”自然无人问津,从根本上消除购买这种没有任何居住属性房子的奇葩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