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

2020-02-21 17:51赵红艳
社科纵横 2020年3期
关键词: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

赵红艳

(中共青海省委党校 青海 西宁 810001)

从历史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是在与各种新旧思潮的碰撞中彰显真理力量,为中国的先进分子所推崇和接受的。中国实践极大地受益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都没有忽视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与探讨,目的在于根据实践丰富理论,然后通过理论指导实践。当前,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注和研究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时代在发展变化,“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P121)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适应中国的特点,也在不断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成果,比如在唯物辩证法中加入系统论思想,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加入建构论思想,在历史唯物主义中加入人学研究等等,还在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文化学等学科中专门开展哲学研究,这些拓展研究突破了传统哲学只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真理的维度,开拓了应用哲学和部门哲学的多维度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多维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凸显其本身的重要性,在当代色彩纷呈的各种哲学流派中仍然是最能够担当和称得起是科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哲学。[2](P16)

一、世界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逻辑理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于19 世纪,马克思对哲学的认识与阐述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对宗教的批判中确立了自我意识的原则,即自我意识是人的动能性的思辩表现,到用人的眼光看政治国家及其异化;从《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全面阐述异化劳动理论,到《神圣家族》肯定《手稿》中的观点,进一步阐发历史唯物主义;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把实践观与历史观结合起来,再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主客体关系在历史视域中得到解决等等,这些理论观点是一步步形成的,恩格斯对马克思的哲学理路是赞同的,他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并超越于黑格尔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是唯一的真正结出果实的派别”。在世界范围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并不仅限于中国,也包括前苏联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所以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前苏联的教科书哲学、卢卡奇的物化理论、科尔施的马克思主义观、葛兰西的实践哲学构想等等,这些理论的形成与当时的国家社会发展形式紧密相关。苏俄的社会生产力较低、处于自然经济状态,所以当时主要是探讨国家的发展问题,生产力生产关系的研究就比较重要;而西方国家的生产力比较发达,商品经济的发展使他们不用过多关注物质资料的生产,继而转向意识形态方面的研究。[3]在这两种视野下,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它们都发生着联系,首先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源起于苏联,因为苏联的生产力状况与当时的中国差不多,主要探讨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它基础理论,随着中国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现在更多的是关注意识形态方面的内容。一种理论的形成总是由浅入深,革命道路的探索也是由黑暗走向光明,根据理论和革命的发展特征,能够对我国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起到提示性的作用。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借鉴马克思主义首次提出创新理论,中国学者在此视野下沿着马克思的足迹,“结合人类实践的新发展,在深入挖掘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实践的观点。”它是区别于常规实践的实践形式,是“当代人类实践的主导形式”,[2](P27)其研究者有庞元正、董振华等,他们认为创新实践在技术、制度、知识方面的应用是推动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重要动力,给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价值哲学的研究和发展紧扣时代主题,指在现实向度里客体对主体的满足程度,所以价值哲学十分关注中国的现实问题,探讨和研究中国特色、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背后的价值及价值观,也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对象,落实到个体是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价值问题,主要研究者有朱辉宇、杨军、兰久富等。还有制度哲学、和谐哲学等都是在世界的大视野下,结合中国实际在不同领域进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它们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多元化,虽然方向不同,但是同宗同源,都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的具体研究。

二、世界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重要价值

在世界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研究不限于教科书上的教条理论,更不限于人们对它的肤浅解释,它是在中国实践中丰富和发展并能够指导实践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中国化研究上它与具体科学相结合产生了不同的研究领域,其主要内容还是从两个方面进行阐释,一是辩证唯物主义,二是历史唯物主义,二者相互贯通、互相支持,在思想逻辑上不可分割。因为历史唯物主义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和前提,否定辩证唯物主义意味着在唯心主义和机械唯物论思想上建立历史,这不符合规律;而辩证唯物主义则因为有了历史规律而上升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特别强调的是辩证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特别坚持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历史唯物主义”,这句话界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属性和历史属性,因此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命名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全正确的。[4]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指导中国进行社会主义伟大建设的重要法宝,“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其中国特性当然应归因于中国的实际”。[5]理论来源于实践,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其理论特征具有中国特性,例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来源于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中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是对特定历史阶段的经验教训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来的,是现在和将来对待具体情况和问题的方法论指导。生产力标准是指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它也是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根基,这一观点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矛盾学说,毛泽东、邓小平等领导人都曾强调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两对基本矛盾,其四个方面从不相适应到相适应再到不相适应,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中国现在的发展与改革就是这一原理的运用。群众观点来源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观点,其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党的群众路线,明显具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是实践,许多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实践的重要作用,但对它的解释不尽相同,格尔里奇认为实践是真正变革世界的活动,马尔科维奇认为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和社会的活动,波什尼雅克认为实践是人的革命的和实际批判的活动,[6](P528)这些人对实践的理解是作为外在联系嵌入主体存在和客体存在中间的部分,是各种活动运动发展的场域。在此世界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实践观点更具中国特色,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是为了反对党内存在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对中国革命进行了哲学总结,认为一切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源泉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在实践中谈实干、谈兴邦,并要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在实践中丰富理论,再用拓展的理论指导实践,这些观点中的实践更多的偏向于创新实践。

三、世界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创新路径

世界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哲学发挥了巨大作用,并展示了自己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理论解释功能,成为指导社会发展的思想武器,如中国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些思想理论和方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脉相承的,不仅能给中国的发展提供直接指导,也给其它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但是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由于面临的新问题而降低自身的理论解释力和自洽力,这就需要进行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与时俱进的哲学。一是把文本与实践相结合,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首要的、基本的观点,“而创新实践是人类实践的高级形式和当代社会实践的主导形式”。[2](P30)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创新的路径之一是把文本与实践相结合,这种研究方式是对理论多元化的吸收借鉴及对当代社会实践的深刻把握,文本指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优秀思想、西方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及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实践指各种生产实践、生活实践、交往实践、工作实践等,以及在实践中的科学、技术、知识的创新,恩格斯指出,“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第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也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7](P281)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品格;二是借鉴世界与立足中国相结合,既要关注世界的大环境,借鉴他国经验,又要注重联系中国实际。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是民族化和多元化的,所以借鉴各个国家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果,不会带来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思想的改变,相反还会不断丰富它的内容。在世界背景下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会遇到许多困难,因为每个国家的社会存在不同,决定其社会意识和思维方式不同,所以广大研究者必须摒弃浮躁,静下心来认真研究;三是驳斥反马与加强自省相结合。在世界范围内,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声音层出不穷,驳斥反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真理就是在相互辩论与碰撞中产生的,同时,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过时观点进行纠正和创新,这是自省,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内圣外王,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正确发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

猜你喜欢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统一——以《资本论》第一卷为例
历史唯物主义的五种西方重构模式解析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正义观再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知识产权制度未来发展试析——基于辩证唯物主义观视角
例谈数学教学中辩证唯物主义的渗透
记者的时代观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