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红色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

2020-02-21 15:39
社科纵横 2020年8期
关键词:红色旅游甘肃甘肃省

海 敬

(甘肃省社会科学院文化所 甘肃 兰州730000)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为基础,经过长期的革命斗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不断积累、丰富、创新而形成的先进文化。甘肃是一片红色土地,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甘肃省作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几支重要部队都经过的唯一省份,是红军长征活动范围最广、活动时间最长、部队达到人数最多的省份,也是红军三大主力军成功会师的省份。以陕甘边革命根据地为主的南梁精神、以西路军歌名斗争为主的西路军精神、以会宁三军会师为主的长征精神,都是甘肃红色文化资源长期积累的宝贵财富。新中国成立后甘肃的铁人精神、莫高精神、防沙治沙精神、庄浪梯田精神等,无不体现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的实干作风,彰显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担当和责任,承载着党的优秀传统和永不磨灭的革命精神,这些都是我们尤为珍贵的精神财富。甘肃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内涵和教育启示意义,是甘肃省促进文化发展、推动经济进步和提升文化内涵和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原生动力。

一、甘肃红色旅游资源的主要特点

甘肃省是中国开展革命斗争的重要区域,也是中国革命早期的根据地之一,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从早期的中国革命开始,到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再到解放战争时期所形成的红色文化,为中国革命积累了丰富的史料,为甘肃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大量的红色血液。

(一)资源数量多,覆盖面广

从2010年至2012年,甘肃省党史部门用了两年时间对省内红色遗址遗迹进行了全面普查,截至2012年,甘肃省14个市州共统计出现存红色文化资源720处。2011年以来,新增红色遗址遗迹69处,其中革命遗址遗迹24处,纪念场馆45处[1]。有当年打开红军通往陕甘宁革命根据地胜利之门的迭部天险腊子口战役遗址;有决定红军长征最终去向和目的地的宕昌哈达铺会议遗址;有抗日战争期间为营救被俘的红军西路军将士、为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巨大贡献的兰州八路军办事处;有陕甘宁边区最早的红色革命政权华池南梁苏维埃政权遗址,还有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岷县三十里铺“岷州会议”遗址、迭部“俄界会议”遗址、通渭县“榜罗会议”遗址、静宁“界石铺会议”遗址、泾川县红25军四坡战役遗址、环县山城堡战役遗址以及洒满红军西路军热血的景泰索桥渡口遗址、靖远虎豹口渡口战役遗址、古浪县横梁山战役遗址、武威市永丰战役遗址、临泽县倪家营战斗遗址、高台战役遗址、肃南“红窝山会议”遗址等[2]。由此可以看出,红色文化资源在甘肃各市州分布较为广泛。

(二)资源丰富,精品较多

2004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为了突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革命精神,按照革命的历史背景、事迹发展的线索,以全国地域特点为基础划分了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甘肃的很多红色文化资源与这些旅游区和旅游精品线相互交织,比如中共中央西北局盐井会议纪念馆、陇右工委纪念馆(陇西)、苏维埃政府纪念馆(渭源)等正好处于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红色旅游圈”之中,将资源较为突出的白银、庆阳、张掖等地区与延安、固原等资源亮点地区形成区域联动、资源互补,共同发展陕甘宁红色旅游市场。甘肃有两条红色旅游线路被纳入国家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第一条是涵盖八路军驻兰办事处、岷州会议纪念馆(定西)、哈达铺红军长征纪念馆(陇南地区)、腊子口战役遗址(甘南州迭部县)、巴西会议遗址(若尔盖县)等红色文化资源在内的“兰州—岷县—宕昌—迭部—若尔盖—松潘—成都”线,第二条是包括先前提到的岷州会议纪念馆、榜罗镇革命遗址(通渭县)、红军长征会师旧址(白银市会宁县)等红色文化资源构成的“兰州—定西—会宁—六盘山—银川”线。甘肃除了上述了两条精品线中提到的景区还有高台烈士陵园、南梁红色旅游景区和两当兵变旅游景区等10个国家红色经典景区。从红色旅游线路和经典红色旅游景区的确定可以看出甘肃红色旅游在全国的红色旅游部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也为甘肃红色旅游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资源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首先,从时间发展顺序来讲,甘肃红色文化资源从早期的土地革命时期开始,经历了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一直延续到了新中国建立至今。南梁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华池县,早在土地革命时期,习仲勋、刘志丹等共产党人坚持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经过积极探索创立了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后又建立了以习仲勋为主席的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为后来各路红军提供了落脚点;中国工农红军第一、二、四方面三大主力军在会宁会师是长征胜利的标志,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千万名将士都在会宁留下了永不消逝的足迹,也是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重要转折点;甘南农牧军在肋巴佛的率领下攻打临潭县城后和陇南各地起义军会师成为了解放战争红色文化资源的标志。其次,因甘肃独特的地理环境形成了一系列的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遗迹遗址,例如在长征期间,红军穿越草地、翻越岷山、横跨六盘山、渡过渭水河就产生了数量众多的遗址遗迹。最后,甘肃是一个多民族省份,具有较为突出的民族特色。红军长征时期,先后两次到达甘南藏族自治州的玛曲、迭部、临潭、卓尼等地区,在此留下了大量的如腊子口战役遗址、俄界会议遗址、茨日那革命遗址、临潭县苏维埃等革命遗址和革命足迹。

(四)与周边优质的旅游资源互补

甘肃是红军到达陕北之前经过的最后一个省份,革命先辈在此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因较长的活动时间、强烈的社会影响、特殊的革命地位,给甘肃留下了以“南梁精神”“会师精神”“治沙精神”“铁人精神”等辉煌灿烂的红色文化,衍生出了众多红色旅游品牌和一系列主题旅游线。同时,甘肃还拥有着古老的丝路文化,数千年来,众多的仁人志士和中外游客在四大古文明唯一交汇的地方东来西往、交流互鉴,在这条拥有奇特自然景观、浩如烟海的人文景观之路上产生了敦煌莫高窟、嘉峪关、悬泉置、麦积山等世界文化遗产。甘肃还拥有独特的黄河文化,众所周知,发源于青海的黄河在甘肃境内流经甘南、临夏、兰州和白银四市州共900余公里,形成了以民族风情、草原湿地等为核心的涵纳名胜古迹、黄土高原民间艺术、民族风情于一体的黄河都市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此外,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省内现有55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多民族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其中花儿(回族)、格萨尔(土族)、环县道情皮影戏3项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目录,伏羲祭奠、陇剧、庆阳香包刺绣、陇剧、秦腔等68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民勤骆驼客、崆峒派武术等493项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甘肃因其包容性、开放性在1600多公里的境内代代相继,形成了多元的大地湾文化、彩陶文化、简牍文化、黄河文化、佛教文化等与红色文化相互补充构成了甘肃鲜明的文化旅游景观。

二、甘肃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2017年2月,甘肃省委办公厅和省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甘肃省2016-2020红色旅游发展实施方案》。按照《方案》的指导要求,甘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教育方式来传承红色基因。在原有爱国主义教育基础上,树立甘肃红色旅游“长征丰碑、红色陇原”新形象,创新省级甘肃红色旅游景点景区体系,通过创建国家级红色旅游创新发展基地、红色旅游研学基地推动红色革命老区的地方振兴、社会发展和文化繁荣。《方案》提出要在全省重点打造30个3A级以上红色旅游景点景区,其中要有三分之一达到4A级景区标准,到2020年,每个4A级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当年接待量达到50万人次以上;全省红色旅游接待人数突破4,000万人次,年均增长25%以上;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3]

(一)景区建设 成效显著

多年来,以红军会师旧址为核心景点的会宁县坚持以红色旅游文化引领县域经济发展,本着建设“全国红色旅游名城”、打造“全国红色旅游城市”的目标,制定了“景城一体化、产城一体化”等一系列发展目标,围绕着会宁会师旧址建设完成了大墩梁国家级红军烈士陵园等6个景区的改扩建工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国家4A级的会师旧址成为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我心中的长征纪念地”、全国廉政教育基地和中国旅游志愿服务示范基地。历史上,红军长征途中两次经过甘肃迭部,不仅给迭部县留下了俄界会议旧址、茨日那毛泽东旧居、腊子口战役旧址等20余处革命遗迹,还留下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甘肃省迭部县始终把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推手,借助县域内丰富的生态资源,通过对现有红色文化资源的挖掘、整合、开发,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大力发展生态红色旅游。坐落在甘肃省华池县的南梁红色景区是甘肃省唯一规划建设的“5A”级红色旅游景区,目前,该景区已完成了旅游专线等配套设施的建设,主景区由一处大型纪念广场和“一馆四中心”构成,逐渐修复、改造了南梁革命纪念馆、陕甘边苏维埃政府旧址、抗大七分校旧址、军民大生产旧址、列宁小学旧址、寨子湾陕甘边区军委旧址等八大景点,形成了红色集群景区。甘肃省平凉市红色文化资源丰厚,仅革命遗址就有61处,平凉市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以红色旅游景区为主线,大力推进红色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对长征界石铺纪念园、吴焕先烈士纪念馆、灵台工委纪念馆等列入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的红色纪念场馆,国家、省级、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分批次地进行了改造,初步构建了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体系。甘肃省高台县的红西路军纪念馆因西路军的历史和精神而闻名全国,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百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示范基地,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2008年该纪念馆扩建改造形成以英雄群雕、红西路军纪念碑、亡烈士公墓为主体的红西路军纪念馆。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到高台嘱托“这是一片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土地,一定把她建设好”,高台县政府随即结合当地红色文化资源现状提出了将西路军纪念馆作为一个基地,包含西路军干部学院、西路军主题公园、红色会展中心、红色旅游小镇、国防教育科普园、河西文化体验景区等在内的八大板块,拟形成“1+8”的大景区模式,目前,该项目正在招商中。

(二)创新载体 融合发展

甘肃各地紧扣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的爱国教育功能,创新形式,在春节、清明节、“八一”建军节等重要节日组织策划了一系列教育活动为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少年提供一个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场所,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红色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深度发展将历史文化和政治资源优势转化成为了巨大的经济优势,也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甘肃会宁在着力打造红色文化的基础上积极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制定文化强县战略,实施了会师大道、钟鼓楼等一系列文化旅游项目,资料显示,会宁县2018年红色旅游接待人数约为428万,较2017年增长22%,全年旅游综合收入约为26亿元;甘肃省华池县为了进一步彰显红色景区的教育功能,将南梁精神和红色旅游充分结合创办了“南梁干部学院”,截至2019年6月,该干部学院共承办培训40多期,培训人次达到7000余人,随着“一馆四中心”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这些红色景区的文化符号也愈加明显。随之而产生的红色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南梁红色旅游小镇共建有特色餐馆48户、旅店11户、特色商品加工销售门店8户,建成“南梁壹号院”等床位工程16户68张。先后开发非物质文化类、农副产品类、工艺品类等红色旅游产品5大类23个小项896种;有1500多人直接从事红色旅游产品的开发、制作和销售[4]。红色旅游成为当地居民致富的新路径。

甘肃省迭部县着力加大红色旅游开发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先后实施了俄界会议遗址、茨日那革命遗址、腊子口战役遗址、崔谷仓等景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3亿元,当地政府还推出了红色旅游和农业、林业、牧业旅游相结合的高原生产、生活体验游,通过打造精品红色旅游线路和打造参与性较强的体验式项目形成了融民族民俗风情、自然生态、红色革命于一体的旅游模式;高台县深入开拓西路军红色文化资源,为传承红色基因、开展红色教育完善基础设施,同时,积极搭建教育平台,创新教育宣传模式,围绕参观红军遗迹、弘扬红军精神策划了“穿红军衣、走红军路、吃红军饭”等一系列教育培训活动,吸引了甘肃省内14个市州的企事业单位近81个团队参加,截至2019年8月,该纪念馆共接待游客近33万人次。

三、甘肃红色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红色旅游产品供给能力有待提升

甘肃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近几年与其他文化旅游资源融合发展的线路和产品也凸显特色,但从全国红色旅游的角度来看,还存着一些问题和差距。首先红色旅游的衍生产品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红色经典是红色旅游的核心,当前甘肃的红色旅游地区大部分还是停留在红色遗址遗迹、纪念馆的传统参观形式上,内容也主要是图片和物品的展示,这种传统单一的观光模式对于游客来说没有太强吸引力,更谈不上体验性和参与性,品牌的传播力也就减弱了。其次,甘肃红色资源从土地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革命精神,虽然一些红色文化大县主动将红色文化与其他文化元素相结合,但是多数景点还是以革命遗址遗迹、展览馆、纪念馆等形式为主,缺乏与自然资源、民俗文化、历史文化资源相融合,市场化程度不高,经济效益低,就文化内容呈现来讲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最后,甘肃红色旅游资源遍布14个市州,资源分布较为分散。虽然各地政府积极主导制定规划,但市州之间、县区之间各自为政,缺乏交流、互动,没有形成全省一盘棋的联动机制,现出“大而弱、散而乱”的现象,影响全域红色旅游的发展。

(二)红色旅游品牌影响力有待加强

2019年,甘肃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开展了以“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的全省红色旅游创新融合发展行动,甘肃省文旅厅借助此次机会推出了融体验式、研学式、课程式于一体的“红色教育高台模式”以及三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该路线涵盖了甘肃重要的红色遗址等旅游资源,但根据市场化的反应来分析,甘肃红色旅游品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有待加强。第一,因为政府在红色旅游品牌的宣传中处于主导地位,所以大部分的红色旅游资源缺乏自主意识,自身对红色旅游资源的品牌传播积极性较低,再加之甘肃省各地虽然实施了不同规模、不同方式的品牌宣传活动,但整体缺乏协同、合作传播意识。第二,甘肃省诸如高台、会宁、南梁等大规模的红色景区主要依靠于大型节日活动进行红色主题活动和纪念活动,而不是举办长期、连续性的传播活动,从整个宣传上来讲缺乏系统性,民众对于红色旅游品牌的认知不足。第三,目前甘肃省文旅厅和各市州文旅单位都比较注重红色文化的网站建设,随着新媒体的深入发展,官网、微博、微信公众号都相应建立,但也存在着内容更新慢、各地文化特色不明显、网站服务功能弱的问题,直接降低了游客的便利体验。

(三)红色旅游服务信息体系有待强化

经过多年发展,甘肃建成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红色旅游景区,这也成为促进甘肃省内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但从产业聚集化水平来看,红色旅游产业的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一是红色旅游的服务信息体系不健全,甘肃省市州旅游网站多数是对红色景点的介绍以及相关活动的介绍,缺乏和红色景点相对应的酒店、就餐等信息,也未建立起一个对接红色旅游现代化管理型的信息共享平台。二是就红色旅游景点宣传而言,建立的宣传网站有强有弱,网络信息更新普遍较慢,没有建立起融旅游个性化定制、特产购物于一体的服务平台。

四、进一步推进甘肃红色旅游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管理机制,实施旅游全域化

红色旅游发展是政府主导性最强的文化产业,发展红色旅游产业急需旅游的全域化发展,在文化产业领域、产品设计各方面实现产业融通、融合,充分利用国家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有利契机,通过打造红色主题公园的思维以及开发体验式、情景式旅游的理念,引领红色旅游新发展,推动红色旅游的综合效益最大化,实现独具特色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跨界融合发展,建立一个类似于红色旅游管理协调的机构,将交通管理部门、文旅部门、住建部门等政府其他部门协调起来,实现“红色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文化旅游、康体旅游、养生旅游、乡村旅游以及森林旅游的“行业联动”格局,进一步丰富红色旅游的内容,扩大民众参与红色旅游的范围,通过提高红色旅游的竞争力与吸引力,将甘肃的红色旅游景点向“全域旅游”转变,推进红色旅游发展。

(二)加大基础投入,打造产业链条

甘肃在红色旅游这一方面应该结合自身优势,把自身置于全省、全国红色旅游的大发展中,充分发挥红色景区运营、管理等机构的品牌传播作用。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加强红色旅游与甘肃省特有的始祖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草原文化、民族文化之间的深度融合发展,展现出具有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特点的品牌形象;同时,借助重大节日组织一系列以红色旅游为主题的旅游文化营销,有效提升当地红色旅游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积极推进“红色旅游+”和“互联网红色旅游”,利用民众好评较高的携程等旅游平台,将文化和旅游产品相结合,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红色旅游风格,促进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通过打造红色研学基地深入挖掘甘肃红色文化价值,建设红色小镇,打造综合性的旅游服务中心,深化当地群众的文化认同感,从而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到红色旅游产业发展中。

(三)加强区域联动,实现互利共赢

加强“复合行政”可以很大程度上打破各景区各自为政的现状。由于甘肃红色景区的分布较广,各地区又因政策不同,就红色景区的开发力度也不同,而“复合行政”可以有效改善甘肃各市州之间在旅游开发方面存在的这种现象。建议甘肃在各市州红色景区之间建立某种资源利益共享机制,形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的共同发展优势,实现红色旅游景区间信息共享、客源一体、效益共赢的局面。除了通过“命运共同体”方式着力打造甘肃红色旅游景点品牌,还应该加强甘肃与其他周边省区的红色旅游互动,诸如与陕西、宁夏等知名的红色旅游胜地从市场客源、旅游线路、旅游产品等多方面建立长期性的跨区域合作关系,将分散的红色资源依托周边各省较为强大的红色资源优势联合起来,向全国红色市场迈进。

猜你喜欢
红色旅游甘肃甘肃省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行走甘肃
甘肃卷
大美甘肃,我们来了
东征村:红色旅游助力脱贫换新颜
甘肃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