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颖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桂林541004)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在这样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也受到了更多关注和重视。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50处出现了“法治”二字,新修订的党章也充分肯定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重要价值。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了法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地位,这表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法治是占据重要位置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已基本形成,这是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探索的理论、制度、实践创新的凝结,充分彰显了四个自信,也为世界法治发展进程提供了中国方案。那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该如何理解呢?回应时代的诉求是理论创新的源泉,我们将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个层面来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意蕴。
新时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意味着什么?这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定位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脉络厘清,我们更能明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意蕴。我们从三个方面去展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方略的完善、主要社会矛盾的变化与法治的关系,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定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通过这样的历史坐标更加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局性、整体性的发展,发展的总体布局基本形成,各方面协调推进,成绩斐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历史坐标的确定是基于现实情况的确证,中国精神引领下的中国方案体现出强大生机活力,也展现了全面依法治国的丰硕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展现了中华民族从屈辱到崛起的发展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在这样的飞跃中一方面为其他建设提供重要保障,另一方面完成了自我构建完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提供有利的发展条件。实际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是联动的、紧密联系的。我们可以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这一论断也意味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形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定位,未来的一系列战略部署和实践方略将紧紧围绕这一新定位展开。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鲜明特点还体现在全面依法治国方略的不断完善。党的十八大报告高度评价了法治的重要价值,即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进而强调党领导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要坚持一个重要的治国方略,即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大还诠释了如何落实依法治国这个基本方略,即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制度构建是保障依法治国有效运行的必要基础,要从立法上来体现依法治国的重要方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健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契合法治实践的实际进一步指出要坚定不移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以及坚定不移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并从七个方面丰富完善了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依法治国的重要方略从制度构建到机制构建,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全面依法治国的内容不断丰富,实现了从体系到机制的全面推进,其作为中国治国理政重要方略的作用不断显现。全面依法治国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基本内容,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丰富完善。从不断丰富完善的全面依法治国方略内容和要求来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基本形成,并具有鲜明特点。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是否有密切联系呢?两者的关系又如何?一方面,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这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一部分,这种需要是日益增长的,也就是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法治将成为全社会共识,人民对法治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法治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我国当前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说明在落后的社会生产得到显著改善后,我国各方面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差异明显。我们应当看到,在生产力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却不平衡不充分,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社会主义法治的活力和优越性尚未得到充分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提升空间和潜力是巨大的。因此,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定位,对全面依法治国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也就是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是密切联系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反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新定位———要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
我们党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在深刻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基础上以破解中国法治发展的突出问题为导向,坚持不懈走理论创新之路,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充分彰显了新世纪法治理论的中国智慧。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做了系统论述,新修订的党章将这一重大思想作为了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理论创新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法治实践经验的总结,充满中国智慧。作为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容,这也说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鲜明特点——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关于社会主义法治的实现、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的法治原则和法治规则的论述,它是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法治实践的曲折反复,在新形势下对法治探索的集体智慧结晶。一方面,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继承,才有了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容相当丰富,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对资产阶级法治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法治的初步构想,以及列宁关于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构想与实践经验的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之所以能不断创新,是因为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正是有了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积淀,我们才能够进一步推动理论创新。包括邓小平法制思想、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胡锦涛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思想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等重要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我们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重要体现。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一脉相承、一脉相通的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方面,正是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的发展,以回应时代的需要,才有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这个契合中国国情的新理论强调,实现法治中国的必要条件是民主与法制,要重视两者的协调统一,要走中国特色的法治路径必须立足于国情,在法治机制上强化立法、司法和守法原则,通过科学立法、严格守法、公正司法和全面守法多维度推进依法治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不断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法治问题,做出了科学的判断和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不断丰富,也说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能很好地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不断展现出理论的伟力。
如何坚持依法治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给出的答案是这样:我们要以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建设为目标,从制度、体系、理论方面着力创新,在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强调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扎实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的有机统一,扎实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一体化建设,扎实推进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依规治党的协调一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通过阐述许多契合新时代发展的法治观点,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重要价值在于:回答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这两个重大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实际上充分地回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以及怎样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这两个事关法治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新发展。理论创新回应时代呼唤,因此我们认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充分地体现出创新作用和价值。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体现,法制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方方面面起到了积极的重要作用,尤其体现在促进政治发展、规范市场运作、协调人民生活矛盾等方面。实际上,改革开放之初到党的十五大之前,我们所认为的法制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法制,而是做了扩大解释,法治的意蕴是涵盖其中的,因此这一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实际上就是法治实践。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依法治国方略,一方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实践的总结,另一方面是确立适应新世纪发展的治国方略。党的十六大在总结过去五年依法治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明确要将依法治国在制度上加以落实,从制度层面构建依法治国,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WTO、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进步的新形势。党的十七大结合法治实践明确肯定了依法治国的积极作用,必须要依靠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来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党的十八大围绕过去五年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中的问题,强调要从法律体系构建方面着力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着力解决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方面的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的难点问题。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以专题讨论的方式分析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个影响国家全局发展的关键问题,提出包含七个方面核心要点的具体方案,为进一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提供了重要指导。党的十九大强调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要在以往的基础上将实践做深做细,因为这是一场深刻革命,一场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关键革命。以上这些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容,体现的是我们党对上一阶段法治实践的经验总结,是实践中凝练的理论成果。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时间,我们在积极推进法治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进一步丰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此同时也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治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走的是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政治道路,西式民主并不适合中国土壤,我们的政治发展道路必须要因地制宜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紧密结合统一于全局,这样具有中国特点的政治发展道路也为世界呈递出一份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法治发展的中国方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不断推进,也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容表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从点到面的转变,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鲜明特点。
从实践逻辑上来阐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必须要明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深化依法治国实践。要理解深化依法治国实践,首先要回顾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到党的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历程,其次要认识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最后要重点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从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到党的十九大提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不断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格局已基本成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呈现出不断深化实践的鲜明特色。
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提出依法治国方略。党的十六大报告总结过去五年的法治实践成果时用了“成效显著”这个词,强调我们要在胜利的基础上乘胜追击,继续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总结过去五年的法治实践用了三个词“基本形成”“切实贯彻”“不断深化”,充分肯定了五年来法律体系构建、治国方略落实、体制改革等方面的不错成绩。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于过去五年法治实践的总结用了“迈出新步伐”的字眼,充分肯定了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改变,体系构建和法治国家建设成效卓著。
党的十九大报告则以“迈出重大步伐”来评价法治实践,从十八大的新步伐到十九大的重大步伐,我们在这五年间扎实推进社会主义国家民主法治建设,促进法治国家—政府—社会的一体化建设,在以往法律体系不断健全的基础上加强了法治体系的建设,不断增强社会成员的法治观念,这些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不断深入,由点到面的成效较为明显。与此同时,我们关注一下中国法治实践存在的问题又有怎样的变化。从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方略,经过了十年的实践,我们一方面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另一方面也逐步发现了突出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司法体制方面弊病直接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务必要整改以符合为人民服务的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明确司法体制方面的问题还要继续解决的同时,将矛头指向了执法方面,司法执法都涉及到司法体制改革的问题,只有大力改革这些问题才会消失,人民才会满意。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从全局高度指出我们的法治建设中还存在许多突出问题,实践中暴露出一些与社会主义法治相背离、侵害人民利益、阻碍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这是我们推进全面依法治国要花大力气去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任务依然繁重。这些论述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逐步深入,法治实践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回顾从党的十五大到党的十九大2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成效的显著和困难的加剧也展现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鲜明特点。
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以及重要保障,这来源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思想论述。首先,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调以人民为中心,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共同富裕,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目标主要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两个方面,目标的确定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全面依法治国归根结底要服务于人民的发展和共同富裕。其次,全面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障。全面依法治国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决定了人民当家作主必须要真正落实,全面依法治国是促进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保障,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紧密结合的具有中国显著特点的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才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真正落实到公权力和公民权利中。最后,全面依法治国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发挥重要作用。全面依法治国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能有效发挥市场的规制作用,保证经济建设有序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在深化政治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过程中能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治化和规范化,进一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全面依法治国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过程中能有效防控意识形态安全问题,保障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全面依法治国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能有效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全面依法治国在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过程中能有效调整市场主体参与环境治理的法律关系,协调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全面依法治国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要求和体现,当前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关键是要契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全面依法治国体现了新时代新要求,凸显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鲜明特点。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回答了“为什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会搞得好”这个问题,那是因为我们的一条重要基本经验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在依法治国实践中的一以贯之。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要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这进一步强调了党的领导在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中的关键作用。首先,为了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专门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这是以往所没有出现过的提法。这一重大部署强调了我们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在全面依法治国实践中的一以贯之,党的领导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过程中体现出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实现全覆盖零死角。从中国近代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情况来看,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依法治国是行不通的,这是必然的结论。强化党的领导是深化依法治国实践的必由之路,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状况,通过成立新机构加强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更有利于凝结共识、戮力同心,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其次,务必要坚持党的领导在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依法治国具体实践过程中的一以贯之。强调党的领导对立法工作的组织、监督以及协调作用,改善立法制度建设,形成立法机关主导、多方积极有序参与的立法局面。强调党的领导对各级政府行政部门严格执法、依法行政的重要督导作用,推动依法执政与依法行政相协调一致。强调党的领导对公正司法的引领作用,从而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让公平正义最大程度上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实现,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中的公平正义需求。强调党的领导对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增强社会法治观念的指导作用。全社会法治知识、法治意识、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的丰富、提高、强化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从而营造出全民守法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良好局面。最后,要坚持党的领导在新时代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实践中的一以贯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14条基本方略中强调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坚持党的领导。正是在党的领导下,我们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新局面,党的领导是我们的重要法宝,在新时代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征程中,我们要继续坚持党的领导,这是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加强党对于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符合人民利益、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需要,这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显著特点。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结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有三个方面的内在意蕴: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历史性飞跃;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全面性锻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需要我们明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意涵,只有如此才能明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发展目标,目标决定道路,道路决定方略,方略决定成败。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三个维度的剖析回应时代的呼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已基本形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