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产阶层的心理焦虑与符号消费之困

2020-02-21 14:53吕庆春
社会科学辑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欲求中产阶层阶层

吕庆春

中产阶层是最能彰显现代社会财富、品位和声望的社会群体,他们具有良好的教育背景,较高的收入水平,中产阶层往往最能引领社会大众的品位和消费,同时也最能引领社会风尚。但是,中产阶层既有来自上层阶层的挤压,也有来自下层阶层的顶托,承受着巨大的身份与地位压力。为了缓解这种心理压力,中产阶层往往具有很强的自励精神,在不断提振自我的同时,也通过各种符号来证明和激励自己。中产阶层在形象方面追求格调,在消费方面注重时尚,在生活方面突出品位,建构了浓郁的符号消费特色。心理焦虑与符号标识进而也成为现代中产阶层的普遍特征。

一、心理焦虑成为现代中产阶层的基本色调

中产阶层构成了现代社会的阶层主体,是社会中最具有持久影响力和自身魅力的代表。然而光鲜的背后,中产阶层人士的心理困扰和焦虑日渐显著,他们为阶层地位的下降而恐慌,为子女能上升阶层而耗尽心力,为维系着阶层消费符号拼尽全力,甚至心力憔悴、不堪重负。

(一)中产阶层因心理困扰而焦虑

中产阶层的心理困扰源于其阶层地位。来源于不同的社会层面,有着不同的经济、社会与家庭生活条件、内在修养和特质的中产阶层人士,其价值取向、心理因素等方面也存在不同。“只要考虑一下我们白领世界模糊不清的界限,就不难理解这份职业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互相冲突的理论,它的总体形象何以如此不同了。” 〔1〕中产阶层以职业白领为主,财富、消费、教育、地位和荣誉等是中产阶层的立身之本,很多人为维系阶层身份深感力不从心。

1.被阶层身份的界定法则所困

社会阶层身份不具有可继承性,随时可能被重新划定,其界定标准大多遵循马克斯·韦伯所创立的财富、权力和声望原则。中产阶层人士为守住其阶层身份,常常为能否跟进此阶层不断提升的需求与品位而感到焦虑。这个阶层与其父辈相比,其教育层次、职业地位、收入水平以及社会声望等都有大幅跃升。但是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较高的心理预期丝毫没有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反而为跟进甚至超越更加心力交瘁。究其根源是受到阶层的界定法则的困扰。由于阶层地位无法世袭,使得阶层代际之间的身份变得扑朔迷离,也使得阶层在任何社会都将成为一个严肃而又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美国,阶层应该是一个严肃课题,因为我们缺乏一个衡量世袭的头衔、层级、荣誉的可行的标准体系,每一代人都不得不全部重新界定他们的社会层级地位。”〔2〕阶层的重新界定法则导致人们不得不终生为获得或保住较高阶层身份而奋斗。

受到阶层身份界定法则的支配,中产阶层不得不成为一个致力于不断向上攀爬又坚决捍卫自己身份的突出阶层。下层中产阶层尤其如此,他们出生的家庭境况相对较差,要想实现社会阶层的垂直向上流动,就必然需要有自我奋斗与砥砺前行的精神并付诸相应的行动,这样的精神和行动或激励或裹挟着他们不断向前发展,进而引领着整个社会。在实际调研中,一位身处中产阶层的母亲的教育理念较为典型,她深知阶层身份的代际重新界定法则,非常担心其子女下滑到其他阶层。她说:“她的小孩一生下来就住别墅,不可能让他们长大、成家之后住高层楼房或棚户区。要保住现有的阶层身份地位,就必须从教育入手,因为良好的教育是再造社会阶层的主要形式。”于是,在她自己不断努力工作的同时,尽全力培养子女,力求子女就读的小学、中学都是所在城市的名校,并租住学校老师的房子,便于老师随时去关心和帮助小孩,以求通过让小孩接受良好的教育来延续中产阶层的职业声望和阶层身份。中产阶层有向上流动的欲望,也有担心沦落下层的忧虑,他们财富和名望的积累不足以支撑他们的后辈在阶层身份上高枕无忧,因此阶层身份重新界定的法则对中产阶层而言尤为奏效。

在当下急剧变革的社会实践中,阶层之间的相互挤压尤为显著,阶层身份随时可能被重新界定。“男生最惨是与官二代和富二代竞争。近年来人们发现,当社会资源和机会更多地被强势群体获得时,那些有个 ‘好爸爸’的人很自然地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已经淡化的身份壁垒一定程度上被加强。”〔3〕在阶层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家庭背景好的人竞争优势明显,较容易保住中产阶层的身份;家庭背景差的人虽然有较多的挤进中产阶层行列的机会和路径,但必须经过更加艰苦和更长时间的努力。很多原生家庭条件较差的人即使挤进了中产阶层,要在这个阶层内站稳脚跟也是一个相当艰难的过程,教育层次、收入水平、消费能力、职业声望等很多方面的指标在随时监测,一些中产阶层人士尤其是家庭负担较重的新晋人士,随时面临着较大的身份洗牌风险,其心理困扰和焦虑尤为加深。

2.被传承乃至跃升后辈阶层身份所困

中产阶层光鲜的背后有着突出的心理困扰,即为保住其阶层地位而自觉为实现其阶层地位跃升而努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跃升到上层阶层十分艰难,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堆叠才能实现。人们一旦步入中产阶层,便极不情愿滑落到社会的下层。在中产阶层的庞大群体中,除了一小部分人对社会上层的地位和生活方式较为艳羡,也很有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或者借助于其他方面的外力爬升到上层之外,大多数中产阶层难有向上层跃升可能,并不怎么渴求获得像社会上层一样的社会地位和声望,能长久地维系现有的社会地位已经需要他们付出极大的努力了。社会上层的身份既然不可企及,唯有中产阶层的身份和地位才是社会大多数人想拥有且可能通过一代人的努力实现的,因此,成为中产阶层变成现代社会绝大多数人追求的目标。竞争者的增加使中产阶层守住自己阶层身份的任务变得更加艰巨,除了自身的刻苦努力、学业有成、事业成就、声望维持之外,还要注重阶层地位的代际传承和阶层跃升,于是促使他们为子女教育和成长拼金钱、耗精力,费尽心力。

中产阶层为维系其阶层地位并传承下去,需要时刻在焦虑中砥砺自己,而重视子女教育便是排解焦虑的重要体现。接受良好教育的人不仅能保住阶层地位,还很有可能提升阶层身份。于是,大多中产阶层寄希望于通过教育进行社会地位的自我复制,实现阶层的代际传承。很多年轻的中产阶层人士凭借自身的良好教育优势,为使子女获得更优质的教育,成为优秀人才而倾其所能,有的人甚至达到近似于疯狂的程度。智课教育和新浪教育联合发布的 《2018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显示,多达67%家庭处于比较焦虑状态,中产阶层家庭的焦虑指数更高。那些身为中产阶层的家长认为,只有通过家长和孩子的共同努力,拼资源、学习和金钱,才有可能使孩子变得优秀或更优秀。〔4〕胎教是小孩教育的起点,1—2岁就给小孩制定学习目标,开始启蒙教育,给小孩英语、绘画、诗词、健美等方面的培育,所选的幼儿园是进行英语教育和交流的国际型幼儿园;从小学开始最优先的选择是就读收费昂贵的国际学校。同时,倾尽全力为小孩上著名小学、中学买学区房,导致学区房的价格奇高。小孩还在读小学二年级时,就给其报奥数、英语班等所谓的能力素质培训班,很多家长以身作则,也进入培训班听课,以便回家后再帮助孩子学习。有的家长对小孩的学习关注到痴狂的地步,甚至在送他们上学或者培训班的路上都要给他们播放英语听力训练的录音。还有中产阶层的父母经常陪同小孩到国外,尤其是到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去旅游,开阔视野,引起小孩学习英语和出国留学的兴趣,于是,留学生大多为中产阶层家庭的子女。

在中产阶层家庭教育的追赶中,母亲显得最为积极和焦虑,扮演着 “教育经纪人”的角色。她们将学校正式的教育与校外名目繁多的辅导、培训紧密结合,以 “职业化标准来追求子女在教育市场中的经营业绩,发挥着维护信息网络、了解教育市场产品与目标学校需求、定制个性化学习路线、规划影子教育学习时间、亲身整合教育资源等一系列功能,以帮助子女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获得优势” 〔5〕。这种倾力追赶甚至是逼迫式的教育模式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使优秀的新中产阶层人士得到代际传承,一些人甚至上升到社会的上层。但是,也有一些子女在 “教育经纪人”安排的过度培训和所谓的 “素质教育”下丧失了学习兴趣。

3.被中产阶层的消费水准所困

在中产阶层身份维系的过程中,诸多新的不确定性也在困扰着他们。大多数中产阶层人士有较高的收入,但在追赶时尚、维系品位、养儿育女等方面也开销较大,在股票等资本运作和投资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可又要以时尚品牌等符号消费方式撑起 “门面”,这使得他们在很多时候显得很焦虑,受到心理、金钱、品位等多方面的困扰,甚至陷入困境。就像 《中产阶级歌》中描述的那样:心理的包袱很沉重,硬撑着面子流浪在人群之中,并且害怕过一夜就被人遗忘。与中产阶层身份相匹配的是良好教育、职业声望、住房的档次、财富的存量与增量等因素,同时也需要有品位的消费。中产阶层讲求体面和品位的符号消费特色需要有足够的财富作为支撑,这给很多人带来相当大的经济压力。很多人为此受到繁多的、带符号的、有品位的消费需求的困扰,有些人甚至因为陡增的消费需求或因为子女出国留学的庞大支出而成为金钱的奴隶,如房奴、车奴、卡奴、孩奴等。

(二)中产阶层因地位恐慌而焦虑

中产阶层在社会中的大众引领作用举足轻重。他们既因对自己的阶层身份的焦虑而努力奋进,又引领着社会大众的消费品位。中产阶层的阶层身份是最不具有稳定性的。在其之上的社会阶层,其中的一部分人可能因为经济、教育、声望等因素不佳而跌入中产阶层;身处中产阶层的人也可能因为阶层的衡量标准不断提高而滑落出本阶层;中产阶层之下的社会人士,他们中很多人通过刻苦自励,获得良好教育、财富、职业声望等资质而跃升到中产阶层。在遭受到上层阶层的挤压和下层阶层顶托双重压力的状态下,中产阶层会因其地位不稳而愈加心理焦虑。

1.生活细节体现中产阶层的地位恐慌

地位恐慌是中产阶层心理焦虑的反映。中产阶层的地位摇摆不定,总是处在压力之中。由于中产阶层获取社会承认的标准在提高,获得他人承认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因此,所享有的财富、社会名望等处于稳定之中。“对声望的享有常常受到侵扰,处于不稳定状态。获取声望的依据,其表达方式和承认方式都是可敬的,可现在遭遇到很大的阻力。因此,人们经常处在实际上的地位恐慌状态之中。” 〔6〕教育背景、职业声望、住房、消费符号和行为举止等因素成为衡量中产阶层的重要指标,中产阶层的心理焦虑和恐慌症状也从与之相关的诸多细节中体现出来。如为维系中产阶层的地位,在住房方面努力选择别墅,如果住不上别墅,就选择有档次的花园洋房或者大平层房;在职业方面尽力进入有体制保障的行业或从事体面的职业,以保证其职业声望。再如,网上热议的一位年收入近80万元人民币的滴滴员工,回家过年遭到他的一位亲戚漠视,因为这位亲戚与之年龄相仿的儿子博士毕业后在一所本科大学内任教。对良好教育、有保障的、体制内职业人士的追捧,除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之外,也是地位恐慌的中产阶层心理焦虑的表现。

2.用一丝不苟的风格掩饰中产阶层的地位恐慌

中产阶层最担心和焦虑的是阶层地位下滑,为维系地位,常常做事一丝不苟。“一种变得非常焦虑的倾向暗示,作为一名中产阶层人士,对其地位下滑一到两个等级是非常紧张不安的。”〔7〕为了维持自身的社会阶层地位,处处变得小心谨慎。中产阶层的人们因生活在焦虑中而不敢苟且。整洁可视为中产阶层的身份符号,为保持整齐与洁净,人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如除了清洁家里的草坪、宠物之外,还要把自己打扮得整洁光鲜,这些都暗示着中产阶层在意他人对自身阶层身份的评价。毫无瑕疵的衬衫领口,系得十分标准的领带结,“过分操心送去干洗的衣物,所有这些都暴露出他是个缺乏自信的人,或者是一个心怀不安的人”〔8〕。对于其他阶层而言,这些细节反而显得不那么重要。社会的上层人士,他们对穿着打扮相反不太注重。“如果系得整齐、端正、不偏不斜,显示的是中产阶层品味的效果;如果系得有些歪斜,好像是漫不经心或者不大在行,是中上阶层品味的呈现;甚或如果领结系得足够的笨拙,那无疑是上层阶层的表现了。” 〔9〕米尔斯认为,“对外表形象的尊崇蕴含着内心的自我否定” 〔10〕。用一丝不苟的风格来不断强化中产阶层的身份是中产阶层用来掩饰其地位恐慌的手段之一。

二、中产阶层心理恐慌和焦虑引发的社会现象

人是社会性动物。社会越发展,人的生存和发展与他人、组织、机构和群体等的联系越紧密。虽然受到其出生地域、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影响,但是人的身份和地位无法世袭,要奠定自身的社会身份与地位,需要自己的努力拼搏,尤其是那些先赋条件较差的人,更需要竭尽全力打拼。由此便引发了一系列反映中产阶层焦虑心理的社会现象。

(一) 借地位①借地位,米尔斯认为中产阶层倾向于从更高的身份元素中 “借地位”,以维系其阶层地位。参见C.Wright Mills,White Collar: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p.257.

中产阶层中的很多人通过 “借地位”来掩饰其地位恐慌。为此,很多中产阶层往往通过显示更高的修养或与上层阶层有关联的高级时尚元素等外在的形式和符号来实现彰显地位的目的。“中产阶层人士需要累积更多的信用卡,订阅 《纽约人》杂志,这些被想象成中上层阶层品位的标志。中产阶层对那份杂志,可能是对其中的广告的钟情,体现了米尔斯对中产阶层描述的很好范例,作为这样一个阶层,注重 ‘从更高级的元素中来借地位’。” 〔11〕通过超越阶层的消费符号来 “借地位”被很多中产阶层人士所遵从。

一些中产阶层人士还通过更换生活地点和方式进行 “借地位”。“到了每个周末,或许是一个月的一个周末,他们可能有计划地把自己抬升到更高的地位,换上不同的衣服,更换不同的餐馆或者吃上不同风味的食物,买到剧院最好的座位去看戏。”〔12〕有些人通过在周末或假期更换住地来“借地位”。在周末、暑期、春节等时间住到不同地方的居住,如度假房、避暑房、暖冬房等,以显示自己的经济实力和生活品位;有的人没有那么多住房,就不定时地去酒店住。之后将行踪和住处以清晰的图片、微视频等形式,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形式向朋友圈和外界进行展示,以此彰显自身的身份和地位。

为了显示自己的消费品位,中产阶层人士注重通过装点的风尚来 “借地位”。在崇尚物质财富与修养的社会里,一些中产阶层人士往往通过家庭装饰、朋友聚会、微博、微信等方式 “借地位”。一是,通过展示家居格调借地位。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传播平台展示其宅第,例如,在风景如画的地方购买的依山傍水的别墅,室外的草坪、游泳池,室内奢华的装饰、名贵字画等。二是通过展现学识水准 “借地位”。一些中产阶层人士为了显示自己的学识与修养,将一些难啃的学术名著放在床头柜上装饰;一些人就像社会上层人士那样,将一些线装书籍、真皮封面书籍放在书架上,也将一些著名人物传记、学术和艺术大师的作品放在显眼的位置,显示其学识与修养。三是通过显示审美情趣 “借地位”。一些人喜欢用留声机播放那些作为艺术经典和审美旨趣的西方古典音乐,在墙上挂着艺术大师的绘画、书法等,还不时播放一些经典的民族音乐等,彰显其审美情趣与艺术内涵。通过这些方面的格调展示,彰显其在学识、艺术修养等方面品位,强调自身的与众不同。

(二) 做标志①做标志,中产阶层倾向于以自认为本阶层有优越感的特征作为区别于下层阶层的标志,来为自身贴上标签。参见C.Wright Mills,White Collar:The American Middle Classes,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51,p.257.

身处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拥有的自由支配时间不同,生活方式和兴趣爱好也不同。人们对闲暇时间的利用,几乎可以成为区分其所处阶层的标志。就时间长度而言,阶层地位越高,虽然很忙碌,也很劳心,但是其自由度较大,支配时间的自由度较高。同样是一件毛衣,不同的阶层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情趣不同,所做的标志不一样,即使标志上的细微差别,也能区分其阶层地位。“如果一位妇女为家人和朋友做许多刺绣活,她很可能属于中上阶层。但是如果她在织完一件毛衣后还缝上一个小标牌,上面写着 ‘格特鲁德·威莉丝手工制品’,那么她是位中产阶层女性。如果标签上写的是 ‘格特鲁德·威莉丝手工编织艺术品’,她无疑是位上层贫民妇女。” 〔13〕在当今社会,织毛衣的时代已经过去,但是中产阶层人士用符号做标志仍然显得很用心。很多人将自己的出游地、家居装点等方面的标志晒在微信、微博等自媒体里面,做出消费等级和时尚符号的标志。

就身材管理而言,不同的阶层人士显示出不同的体态特征。生活在物质贫乏的年代,肥胖是上层人士的标志,瘦小或苗条是下层穷人的标志。在福塞尔看来,人的身材肥胖或健美已经成为其社会阶层的代言或标志,即你的身体就是你的社会层级宣言。“一个世纪以前,肥胖是成功的标志。但是那已成为明日黄花。当今,肥胖已是中下阶层的标志。与中上层阶层和中产阶层相比,下层中产阶层的肥胖率是前者的四倍。”〔14〕现在的中产阶层对体重和身材非常注重,他们在拼命地减肥或锻炼。苗条或者较为匀称的身材是中产阶层、中上阶层的标志,肥胖已经成为下层人士的象征,于是,中产阶层参与练瑜伽、打球、跑步、爬山等健身项目最为活跃。在健身房里,中产阶层人士最多;在运动场上或者家里的跑步机上,中产阶层人士最为积极。身材是人们赢得社会地位与尊重的重要方式,也是中产阶层追寻的标志。

为了彰显品位,一些中产阶层人士在收藏方面做标志。很多中产阶层人士喜欢收藏书籍和艺术品,像典籍、字画、古玩之类的。但是,有的人购买不起名贵的字画和昂贵的古董,于是,就去买一些复制品或赝品,通过这样的方式做标志。很多人的客厅、书房、休闲厅等分别挂着名画,也摆放着一些古董,但是,“关键的社会地位分界是:看屋里摆设的是真迹的艺术品,或者古玩是真品还是被复制品代替”〔15〕。对艺术品的喜好和追求是中产阶层对其阶层身份进行的标志,以显示其修养和格调。

三、中产阶层的符号消费之困

(一)消费价值观:中产阶层符号消费之困的根源

中产阶层用于强调自身阶层地位的种种做法,构建了中产阶层特有的符号消费特色,他们对消费的引领促进了大众消费价值观的改变,形成了时尚消费、符号消费和欲求消费,同时也强化了其自身的符号消费之困。

1.中产阶层促成了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当下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中产阶层快速成长,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随之形成。中产阶层为了保持自身阶层地位的消费不仅契合刺激经济增长的需要,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边际效用,而且促使其从原来的边缘角色变成了时代的主角。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引领下,大众的一般性消费不断攀升,时尚消费勃然兴起。对时尚消费的不懈追求成为拉动社会消费的强大引擎,引发了消费社会的到来。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驱动下,人们衡量消费的价值尺度不再是产品的实用性,而是产品所蕴含的时尚属性和符号价值。换而言之,消费以时尚和符号为价值评价尺度。为追求时尚,能赚会花成为当下社会最为推崇的消费理念。加上 “互联网+”“金融+”各种消费形式的出现,金融创新和各种衍生工具的使用,使时尚消费的门槛一再降低。于是,贷款消费、透支消费、抵押消费等成为社会消费中屡见不鲜的状况。然而,这极容易造成超出经济能力的透支消费,其后果必然导致消费主义价值观的形成。

2.消费主义价值观造成中产阶层透支消费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消费方式由物的消费逐渐过渡到符号消费,使消费的符号化特征更加明显。一定时期的符号消费形成了某种形式的消费文化。在符号消费的作用下,消费附加了明显的身份认同、地位象征等明显的话语和符号特色。由此,在符号消费中突出假性消费能力和支付能力现象随之日益凸显。便捷的信用卡、支付宝、微信等代表着新型的支付形式,也进一步固化了消费的符号性,而这恰恰又使一些中产阶层人士被卷入符号消费的困扰之中。银行推出的信用卡、支付宝等消费形式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以方便、轻松和快捷等多个优点迅速为广大消费者认同,尤其被善于接受新事物的中产阶层人士所广泛使用。很多人在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但是也促使一些人无节制地消费或透支消费,有的进行炫耀式消费。人们的消费,“在作为使用价值的物品面前人人平等,但在作为符号和差异的那些深刻等级化了的物品面前没有丝毫平等可言” 〔16〕。透支消费,对于收入高且稳定,并且消费理性的中产阶层人士来说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便捷作用;但对于收入不是很丰厚的初级中产阶层人士来说,超前消费的便利更容易使人陷入 “消费—透支—欠款—贷款”的恶性消费循环之中。由于过度透支信用卡、抵押贷款等,个人和家庭负债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在累积性地增加债务,最终失去偿还能力,身陷困境。

(二)中产阶层的欲求心理符号消费之困

在消费主义价值观的支配下,中产阶层的欲求消费心理膨胀。消费主义价值观催生出了欲求消费风尚,这意味着有些消费不是用于满足人的生存和发展需要,而是满足人的欲求心理需要。

1.消费满足更多意义上的欲求

贝尔在揭示社会的消费文化心理时指出:“欲求超过生活的本能,进入心理层次,它因而是无限的要求。” 〔17〕人的消费欲望一旦被刺激起来,很可能失去理性,丧失消费底线。

不断增长的欲求心理刺激着消费。一是住房欲求。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国外,人们对住房的欲求都较高,尤以中国为盛。中国人信奉安居乐业,安居的欲求导致中产阶层的房子越买越多、越买越大,装修也越来越豪华。二是对家用小汽车的欲求。小汽车的功能是代步,如今已经成为人们的欲求心理消费符号。于是,认为开豪车才能显示出车主的身份地位,才有成就感。三是教育欲求。当前人们对子女的教育空前重视,不管家庭收支、人力成本等状况如何,人们都高度重视子女教育,各种兴趣班、文化课补习、出国留学都不在话下,斥资甚巨。四是生活品位的欲求。越来越讲究精致,以追求高档、名牌、潮流为旨趣。五是健康欲求,不惜花大量时间、精力和金钱维系健康的身体和理想的身材。六是休闲旅游欲求。中产阶层有时间和能力去国外旅游、购物和娱乐。七是审美和高雅艺术的欲求。有欣赏经典音乐、高雅艺术的喜好。

2.欲求促使中产阶层成为消费奴隶

为追求符号消费,一些人透支实力,成为消费的奴隶。以房产为例,无论中国还是国外的中产阶层都渴望拥有理想的房产。在国外,“房产是大多数美国人渴望拥有的一种身份状态,对几乎每一个人、每个家庭而言都是最重要的资产。除了在睡梦中看到的矗立在淹没膝盖的洪水中的房产之外,在整个美国社会,房产作为人的身份地位的象征,几乎在任何时代都被认为是渴望拥有的”〔18〕。在中国的文化中,有房才有家,安居才会乐业。房产很早就是人们的社会身份地位的重要标志,随之成为典型的满足欲求心理消费的符号。以中产阶层为代表的社会群体拉动对房产的欲求。房产在人们的欲求消费之下,一方面具有居住价值,另一方面变成了投资性资产。房地产市场也在不断给人们提供选择的机会,哪样的房产需求旺盛,市场就偏向哪方。

欲求心理使一些中产阶层成为消费奴隶。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 《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9)》显示,到2018年底,中国住户部门的贷款余额为47.9亿元,其中个人房地产贷款余额为25.8亿元。在一个新一线城市,有一对年轻的中产夫妇,他们的年收入合计不到30万元,在该城市买了一套140多平方米的大平层商品房,房款380万元,家里的储蓄和双方家庭的支持共计120万元作为首付,贷款260万元,分20年期限还清,那么,他们每月就要偿还1.7万元左右的房贷,这让他们支付家庭月平均收入的2/3或以上。〔19〕住房欲求得到了满足,但同时也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加上装修费用,他们很可能变成了名副其实的 “房奴”。

四、结语

在现代社会中,中产阶层的壮大和对社会文化、消费的引领既是社会走向文明和富裕的标志,也是社会结构变迁与心理冲突的反映。理论上讲,一个社会的中产阶层符号越鲜明,社会越文明和进步;一个社会的中产阶层越能引领社会的时尚与风尚,就越能展现出现代社会的格调与活力。然而,在中产阶层光鲜的符号与时尚的背后,存在着突出的心理焦虑和困扰,这既是现代社会阶层挤压和社会压力使然,也是推动社会不断进步的动力和源泉。中产阶层所具备的 “可替换的零件”的社会属性,更能刺激这个阶层不断努力与进取。在消费社会里,中产阶层更能刺激社会符号、时尚与欲求消费,这些消费符号越突出,引领社会的消费能力越强,就越能促进消费社会的发展,越能拉动整个社会的消费。同时,符号、时尚与欲求消费能刺激整个社会的创新与活力,推动社会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的更新换代,从而促进经济与社会更快发展。

猜你喜欢
欲求中产阶层阶层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清华与古厚
清华与古厚
清华与古厚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
中国中产阶层成长中的烦恼与压力
全新皇冠:为中国中产阶层而造
“饮食男女”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