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霞,彭玉玲(通信作者)
天津市环湖医院十病区 (天津 300350)
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因具有留置时间长、输液药物安全等优势而广泛应用于晚期肿瘤患者的静脉化疗给药中,但PICC时若导管尖端置入深度及位置不正确,不但会缩短PICC导管的使用寿命,同时还会增加血栓、异位、静脉炎等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严重影响治疗效果[1]。有研究证实,PICC导管尖端位置不正确将会导致置管后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10%~50%[2]。PICC后行X线摄片是临床上用来判断导管尖端位置是否正确的金标准,但X线摄片无法实时监测PICC时的导管位置变化,当导管位置不正确或发生异位时需反复调管并多次给予X线摄片确认,操作较烦琐,且辐射较大[3]。相较于X线摄片定位,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辐射更小,检查费用更低,且能够通过P波的特征性改变实时监测PICC导管尖端位置[4]。本研究探讨腔内心电图技术在晚期肿瘤患者行PICC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我院行 PICC的300例晚期肿瘤患者,根据随机单盲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0例。对照组男84例,女66例;年龄31~72岁,平均(45.68±2.87)岁;疾病类型,胶质瘤36例、颅内淋巴瘤34例、生殖细胞瘤33例、肺癌27例、鼻咽癌20例。观察组男82例,女68例;年龄34~73岁,平均(46.67±2.59)岁;疾病类型,胶质瘤37例、颅内淋巴瘤34例、生殖细胞瘤34例、肺癌25例、鼻咽癌20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年龄>18岁;病理组织确诊为晚期恶性肿瘤;行PICC;上肢活动良好,穿刺处皮肤无破损;意识清楚;自愿参与本研究,并已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存在PICC禁忌证的患者;安装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既往有静脉血栓形成史的患者;伴有心律异常的患者;置管前心电图无法正常辨认的患者。
所有患者均由已取得PICC资格证的医务人员进行置管操作,采用4 Fr单腔三向瓣膜式PICC导管,置管前告知患者置管目的及意义,取得患者配合。
对照组在彩色超声系统(NanoMaxx System P16037-02)引导下进行PICC:置管后行X线摄片对导管尖端位置进行明确,若导管尖端位置不正确,过浅、过深或异位,则重新进行PICC再行X线摄片定位,直至位置正确。
观察组在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引导下进行PICC: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并连接好心电监护仪(迈瑞mindray ipm8),调节监护仪的心电图状态,使P波清晰可见,记录置管前体表心电图;严格根据PICC操作标准进行操作,选取静脉血管,测量置入长度,当导管送至预测量长度5 cm时,摆正头部,RA导线用75%乙醇棉签与导管导丝相连,根据P波变化调整导管置入深度,当导管置入至右心房时,P波持续上升,停止置入,并将导管后退直至P波稳定后再继续后退2~3 cm,使导管尖端位置位于上腔静脉中下段的1/3处,再撤出支撑导丝,与正压接头连接,注射器抽吸回血,给予脉冲式正压封管,再次消毒穿刺点,采用透明敷贴固定导管,最后行X线摄片明确导管尖端位置。
(1)比较两组一次性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率:若PICC导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中下1/3处,X线摄片提示位于胸6~8水平则表示导管尖端位置正确[3]。(2)比较两组PICC期间局部感染、导管堵塞、静脉炎、血栓等并发症发生率。(3)比较两组定位耗时、定位成本。
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率高于对照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PICC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率及置管并发症发生率比较[例(%)]
观察组定位耗时短于对照组,定位成本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定位耗时及定位成本比较()
表2 两组定位耗时及定位成本比较()
组别 例数 定位耗时(min) 定位成本(元)观察组 150 28.21±7.12 42.09±9.52对照组 150 42.18±15.61 76.25±12.34 t 8.015 9.412 P 0.005 0.002
晚期肿瘤患者行PICC时若导管尖端位置过浅或位于外周静脉、上腔静脉的中上段,容易因静脉压力过大而导致管腔回血、堵塞,进而损伤血管内膜,甚至发生静脉穿孔;当导管尖端位置位于腔径较小的非中心静脉部位,容易增加感染、静脉炎、血栓等的发生风险;当导管尖端位置过深,容易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威胁患者生命安全[4]。因此,精准定位PICC导管尖端位置至关重要。以往一般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机引导下进行PICC,并采用X线摄片明确导管尖端位置,一次性定位正确率并不高,且费时费力,严重耽误患者的治疗时间[2]。随着PICC技术的发展,腔内心电图技术因其定位耗时短、正确率高、对患者伤害小、医疗成本低等优势而逐渐引起临床的关注。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率高于对照组,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定位耗时短于对照组,定位成本低于对照组,与秦毅等[5]研究结果相似。通过研究发现,采用腔内心电图技术进行PICC导管定位,能够实时观察导管尖端位置,可以根据P波变化适时调整导管置入位置,最终使导管尖端固定在上腔静脉中下1/3处,有效弥补了以往传统PICC的缺陷,提高了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率,降低了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且腔内心电图技术可以在置管室或者床旁实施,简便易行,降低定位成本。
总之,晚期肿瘤患者行PICC时采用腔内心电图技术进行导管定位,能够有效提高导管尖端位置正确率,降低置管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定位耗时和定位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