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海杰 刘宏斌 闫凤岐
河南淇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淇县 456750
脑胶质瘤主要表现为颅内压增高、呕吐、癫痫等,具有发病率、复发率高特点[1]。全切除或次全切除术+放化疗是脑胶质瘤的主要治疗方法[2]。2016-01—2018-01间,我们选取74例脑胶质瘤患者,随机分组实施全切除或次全切除术,现对不同术式的疗效进行比较,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本组74例患者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KPS评分≥70,符合手术指征。排除肝肾器官严重病变、神经系统病变、免疫缺陷性疾病、颅脑手术史及凝血障碍患者。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经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随机分为2组,各37例。全切除组:男20例,女17例;年龄(46.05±8.24)岁。额叶13例,顶叶24例。次全切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43.66±9.09)岁。额叶15例,顶叶22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术前行CT或MR检查,确定病灶的位置和范围。甘露醇+地塞米松静滴减轻脑水肿。依照病灶位于功能区、非功能区、重要血管区,选择冠状皮瓣入路、翼点入路、扩大翼点入路等。选择病灶最前位置脑沟为切入点,切开蛛网膜,引流脑脊液(CSF)降低颅内压。分离水肿带到达病灶。全切除组显微镜下尽可能完全切除肿瘤组织,对于非功能区病灶可适当切除周围水肿组织。次全切组行显微镜下切除部分病灶。2组患者术后2~4周均行放、化疗治疗。
1.3观察指标(1)神经功能[3]:术前、术后3个月,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分别评估2组患者神经功能,包括意识、语言等共计15个项目。分值与神经功能缺陷程度呈正相关。(2)认知功能[4]: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评估2组患者认知水平。该表分值与认知水平呈正相关。
2.12组神经功能比较术后3个月,2组患者NIHSS评分均显著提升(P<0.05),且全切除组评分显著高于次全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神经功能比较
2.22组认知水平比较术后3个月,2组MMSE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且全切除组得分显著高于次全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2组认知水平比较
脑胶质瘤可发生于神经中枢任意部位,呈浸润式生长,与正常脑组织界限模糊,且易侵犯周围正常组织,常累及重要功能区,切除困难。外科手术治疗的原则是在保证不损伤正常脑组织的前提下,尽可能切除病变组织,术中如何权衡这两点的关系是临床研究的重点[5]。
显微镜下全切除术与次全切除术是治疗脑胶质瘤的主要术式,其区别在于肿瘤残留量的多少。前者切除病灶组织较多,后者切除较少。全切除术能够大面积切除病变组织,有效缓解患者症状,延缓脑胶质瘤再发时间。此外,切除较大面积肿瘤组织可提高患者后期放化疗的敏感性[6]。而次全切除术切除病变组织面积有限,切除不彻底,可能残留部分肿瘤,复发、扩散风险较大,或需要进行二次切除。患者不仅承受再次手术的痛苦、延误最佳治疗时机、增加医疗费用,而且再次手术加剧其颅脑损伤,易导致神经功能障碍。有报道[7]称,脑胶质瘤患者术后生存时间与病变组织切除完全程度密切相关。全切除术患者生存时间显著高于次全切除术患者。王占伟[8]观察全切除术与次全切除术患者的预后差异发现,全切除术患者3 a及5 a存活率均显著高于次全切除者。
我们对显微镜下全切除术和次全切除术治疗脑胶质瘤的效果进行比较,发现全切除组患者术后3个月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次全切除术,与上述研究的结果相同。其主要原因为全切除术切除肿瘤面积较大,有利于提升术后放化疗效果,因此患者预后良好,生存期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