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 长沙 410006
提要 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是一部极其重要的佛经音义类书,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该书言及“又音”3129次,这中间大部分反映的是一字多音的问题,但也有“又音”反映的不是一字多音,而是一形多音,这一形实际上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字,与辨析同形字有关。论文对该书30条辨析同形字的“又音”进行了辨析。
可洪,五代后晋僧人,出生在汉中一带。宋·志盘《佛祖统纪》卷43:“四年,敕国忌宰臣百僚,诣寺行香饭僧,永以为式。汉中沙门可洪,进《大藏经音义》四百八十卷。”(T49,p0391c)(1)〔1〕“T”指《大正新修大藏经》,新文丰公司影印。“49”表示册数,“p”表示页码,a、b、c表栏数,以下皆同,不再出注。可洪所撰《大藏经音义》全名《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通称《可洪音义》,可见于《高丽大藏经》(线装书局影印版)第62、63册、《中华大藏经》第59、60册。可洪撰写此书前后花了十年时间,先撰写草本,然后修改并誊写定稿,随后将之入藏。该书将汉文佛典出现的难字逐一辑录,然后辨析形体,标注读音,阐释意义,从性质上来说,其与玄应《一切经音义》、慧琳《一切经音义》一样都属于佛经音义类书。《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内容极其丰富,于文字、音韵、训诂、古籍整理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
《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一书言及“又音”3129次,这中间大部分反映的是一字多音的问题,如《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11:“漏泄,私列反,又音曳。”(K62,p632a)(2)〔2〕“K”指《高丽大藏经》,线装书局影印。“62”指册数,“p”表示页码,a、b、c表栏数,以下皆同,不再出注。“泄”本有“私列反”“音曳”两音。但也有“又音”反映的不是一字多音,而是一形多音,这一形体实际上代表了两个不同的字,与辨析同形字有关。(3)〔3〕《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同形字问题,学界早已有过探讨,郑贤章(2007:54-60)、韩小荆(2009:163-190)都曾专章研究,前者考释了40来个同形字,后者考释了80多个同形字,可参。如《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29:“枯杇,许久反,正作朽也,又音乌,悮。”(K63,p660c)“杇”本只有“乌”一音,又音“许久反”,乃“朽”字之讹。“杇”实际上代表了“朽”“杇”两字。本文选取该书30条这样的“又音”进行辨析。
关于“同形字”,裘锡圭(1988:208)最早明确定义这一概念,他认为:“不同的字如果字形相同,就是同形字。”此后,有关同形字的内涵、范围与类型,众说纷纭,意见不尽相同。有广义的同形字,有狭义的同形字。有造字层的同形字,有用字层面的同形字。本文辨析的同形字都属于用字层面的,大部分因书写形体讹误所致,也有因书写时发生构件更换、构件增减或形体类化所致。陈伟武(1999:158):“同形字是文字体系中以形体为纽带的类聚,文字的形体演变、书写方式和书写错误都会造成异字同形的现象。”
[窴]《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4:“窴者,上莫瓶反,暗也,正作冥也,又音填,非。”(K62,p372c)《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1:“窈窴,下音冥,又音田,悮。”(K62,p247c)
按:“窴者”“窈窴”之“窴”,即“冥”字,可洪音“莫瓶反“或“冥”。《放光般若经》卷1:“十方恒边沙诸佛世界有窈冥之处,日月所不照。”(T08,p4a)《佛教难字字典·冖部》(1988:25):“冥,俗作窴。”B001(4)“B”指北图敦煌写经,北京图书馆影印。“001”指册数,以下皆同,不再出注。《大方广佛华严经》卷17:“或缚或打,闭在幽窴,杻械枷锁,拷掠流血,饥渴难忍,裸形羸瘦,被发覆身,受无量苦,无能救者。”“幽窴”即“幽冥”,其中“窴”即“冥”字之讹。《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6:“诸窴,莫瓶反,悮。”(K62,p446c)“窴”音“莫瓶反”,亦“冥”字。
“窴”,可洪言“又音填”或“又音田”,此“窴”本有读音。《广韵·先部》徒年切:“填,塞也,加也,满也,又陟陈切。窴,上同。《字统》云:窴颜府,在北州。”
“窴”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窴”“冥”两个不同的字。
[祜]《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29:“同祜,苦乎反,干也,朽也,正作枯、二形,又音户,非也。”(K63,p647c)
按:“同祜”之“祜”,即“枯”字,可洪音“苦乎反”。《弘明集》卷5:“岂得与七尺同枯户牖俱尽者哉!”(T52,p28a)“同祜”即“同枯”,其中“祜”即“枯”字。构件“礻”与“木”俗写常混。《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10:“众礼,侧八反,正作札。”(K62,p612c)“札”作“礼”,可资比勘。
“祜”,可洪言“又音户”,此“祜”本有读音。《龙龛手镜·礻部》:“祜,胡古反,福也。”“祜”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枯”“祜”两个不同的字。
[暧]《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12:“若暧,奴管反,正作暖也,又音爱,悮。”(K62,p701c)
按:“若暧”之“暧”,即“暖”字,可洪音“奴管反”。《杂阿含经》卷2:“若手,若石,若杖,若刀,若冷,若暖,若渴,若饥,若蚊虻、诸毒虫、风雨触,是名触阂。”(T02,p11b)“若暧”即“若暖”,其中“暧”即“暖”字。构件“爱”与“爰”近似。
“暧”,可洪言“又音爱”,此“暧”本有读音。慧琳《一切经音义》卷85:“临暧,下音爱,日景光也,从日,爱声。”(T54,p858b)“暧”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暧”“暖”两个不同的字。
[建]《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6:“王建,徒爱反,及也,正作逮,又居建反,非也。”(K62,p462b)
按:“王建”之“建”,即“逮”字,可洪音“徒爱反”。《六度集经》卷1:“王逮臣民,相率受戒,子孝臣忠,天神荣卫,国丰民康,四境服德,靡不称善。”(T03,p4a) “王建”即“王逮”,其中“建”即“逮”字。构件“隶”与“聿”近似。
“建”,可洪言“居建反”,此“建”本有读音。《广韵·愿韵》居万切:“建,立也,树也,至也。”“建”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建”“逮”两个不同的字。
[鴗]《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2:“昙无鴗,上徒南反,下其列反,下又音立,悮。”(K62,p262a)
按:“昙无鴗”之“鴗”,即“竭”字,可洪音“其列反”。《道行般若经》卷9:“是时世有佛,名昙无竭阿祝竭罗佛,般泥洹以来甚久,亦不闻经,亦不见比丘僧。”(T08,p471a)“昙无鴗”即“昙无竭”,其中“鴗”即“竭”之讹。构件“鳥”与“曷”近似易混。《佛教难字字典·曰部》(1988:141):“曷”或作“”。“鳥”與“”近似。
“鴗”,可洪言“又音立”,此“鴗”本有读音。《广韵·缉韵》力入切:“鴗,水狗。《尔雅》谓之天狗。”“鴗”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鴗”“竭”两个不同的字。
[疧]《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13:“令疧,丁礼反,又音祇,误。”(K63,p38b)《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2:“无疧,丁礼反,又音祇,悮。”(K62,p282c)
按:“令疧”“无疧”之“疧”,即“底”字,可洪音“丁礼反”。《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4:“世尊!般若波罗蜜甚深无量无底。”(T08,p554a)“无疧”即“无底”,其中“疧”即“底”之讹。构件“广”与“疒”、“氏”与“氐”俗写常混。
“疧”,可洪言“又音祇”,此“疧”本有读音。《广韵·支韵》巨支切:“疧,病也。”“疧”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疧”“底”两个不同的字。
[淃]《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13:“遘淃,上古豆反,下古项反,正作港,预流果别名也,又音倦,非。”(K63,p47a)《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2:“溝淃,同上(港)也,又音倦,悮。”(K62,p284a)
按:“遘淃”“溝淃”之“淃”,即“港”字,可洪音“古项反”。《佛说义足经》卷1:“梵志意解,便得第一溝港道。”(T04,p174c)“遘淃”即“溝港”,其中“淃”即“港”之讹。构件“卷”与“巷”近似易讹。
“淃”,可洪言“又音倦”,此“淃”本有读音。《广韵·线韵》渠卷切:“淃,水名。”“淃”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淃”“港”两个不同的字。
[淴]《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3:“枯淴,所立反,又音忽,悮。”(K62,p329b)
按:“枯淴”之“淴”,即“涩”字,可洪音“所立反”。《大方等大集经》卷35:“能除外贼、恶风、恶雨、恶兽、瀑水、非时寒热、枯涩、苦辛、恶草等物,能令法母常住不断,能建三宝。”(T13,p240a)“枯淴”即“枯涩”,其中“淴”即“涩”之讹。构件“歮”与“忽”草写易讹。B116《大般涅盘经》:“弊恶众生,所受中阴,如世间中麁淴氀褐。”“麁淴”之“淴”亦“涩”。
“淴”,可洪言“又音忽”,此“淴”本有读音。《广韵·没韵》乌没切:“淴,水出声。”“淴”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淴”“涩”两个不同的字。
[惚]《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3:“苦惚,奴老反,又音忽,悮。”(K62,p337a)
按:“苦惚”之“惚”,即“恼”字,可洪音“奴老反”。《大方广十轮经》卷2:“度三恶趣诸苦恼,为礼世尊而来此。”(T13,p686b)“苦惚”即“苦恼”,其中“惚”即“恼”之讹。《龙龛手镜·心部》:“惚,奴老反,烦恼也,有所恨也。”
“惚”,可洪言“又音忽”,此“惚”本有读音。《广韵·没韵》呼骨切:“惚,恍惚,亦作忽。”“惚”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惚”“恼”两个不同的字。
[訷]《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3:“訷谄,上羊朱反,又音申,悮。”(K62,p345b)《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5:“谄訷,羊朱反,又音申,非也。”(K62,p430b)
按:“訷谄”“谄訷”之“訷”,即“谀”字,可洪音“羊朱反”。《等集众德三昧经》卷3:“所言至诚,无有忿讼,所说如实,无有谗谀。”(T12,p986a)“谄訷”即“谗谀”,其中“訷”即“谀”之讹。构件“臾”与“申”形体近似易讹。《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7:“湏申,羊朱反,正作臾。”(K62,p477b)
“訷”,可洪言“又音申”,此“訷”本有读音。《广韵·真韵》失人切:“訷,訷说,信也。”“訷”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訷”“谀”两个不同的字。
[涃]《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4:“枯涃,户各反,水竭也,正作涸也,又音困,非。”(K62,p365c)
按:“枯涃”之“涃”,即“涸”字,可洪音“户各反”。《大方广佛华严经》卷72:“大王未兴世,津池悉枯涸,园苑多骸骨,望之如旷野。”(T10,p394b)“枯涃”即“枯涸”,其中“涃”即“涸”之讹。构件“固”与“困”形体近似易讹。
“涃”,可洪言“又音困”,此“涃”本有读音。《广韵·慁韵》苦闷切:“涃,水名。”“涃”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涸”“涃”两个不同的字。
[欥]《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4:“欥信,上音伏,敬也,正作服也,又音逸,非。”(K62,p374b)
按:“欥信”之“欥”,即“服”字,可洪音“伏”。《等目菩萨所问三昧经》卷2:“以天最乐,以天服信,以天最自在,以天上意。”(T10,p582b)“欥信”即“服信”,其中“欥”即“服”之讹。《佛教难字字典·月部》(1988:142):“服”或作“肷”。“欥”与“肷”近似。
“欥”,可洪言“又音逸”,此“欥”本有读音。《广韵·质韵》夷质切:“欥,辝也。”“欥”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欥”“服”两个不同的字。
[谕]《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5:“谕谄,上羊朱反,又音喻,非。”(K62,p397a)
按:“谕谄”之“谕”,即“谀”字,可洪音“羊朱反”。《普曜经》卷1:“斯意质直,而无谀谄怨结他念。”(T03,p484a)“谕谄”即“谀谄”,其中“谕”即“谀”字。“谕”乃“谀”换声旁所致。
“谕”,可洪言“又音喻”,此“谕”本有读音。《广韵·遇韵》羊戍切:“諭,譬谕也,谏也。”“谕”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谕”“谀”两个不同的字。
[瑀]《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11:“琉瑀,上力由反,下力支反,下又音禹,非。”(K62,p667b)《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5:“琉瑀,力支反,又音禹,非。”(K62,p417a)
按:“琉瑀”之“瑀”,即“璃”字,可洪音“力支反”。《悲华经》卷5:“五十二号善见佛,五十三号毘琉璃幢佛。”(T03,p197c)“琉瑀”即“琉璃”,其中“瑀”即“璃”之俗。构件“离”与“禹”易混。《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3:“由,力义反,正作離。”“離”作“”,可资比勘。
“瑀”,可洪言“又音禹”,此“瑀”本有读音。《广韵·麌韵》王矩切:“瑀,石似玉也。”“瑀”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瑀”“璃”两个不同的字。
[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3:“长梪,音短,又音豆,悮。”(K62,p348a)《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5:“梪少,上都管反,不长也,正作短也,又音豆,非。”(K62,p427a)
按:“长梪”“梪少”之“梪”,即“短”字,可洪音“短”或“都管反”。《宝云经》卷7:“我衣服短少,我钵器减少,汤药、卧具减少。”(T16,p237b)“梪少”即“短少”,其中“梪”即“短”之俗。“短”或作“”。“梪”乃“”之讹。构件“扌”与“木”草写相混。
“梪”,可洪言“又音豆”,此“梪”本有读音。《广韵·候韵》徒候切:“梪,籩豆,或作,古食肉器也。”“梪”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梪”“短”两个不同的字。
[逯]《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5:“逯得,上徒碍反,及也,又音录,非。”(K62,p430c)
按:“逯得”之“逯”,即“逮”字,可洪音“徒碍反”。《持心梵天所问经》卷1:“神通已达,逮得总持,辩才无阂,三昧已定。”(T15,p1a)“逯得”即“逮得”,其中“逯”即“逮”之讹。《龙龛手镜·辵部》:“逯,俗,徒爱反,及也,行及前也。”构件“隶”與“录”形体近似易讹。
“逯”,可洪言“又音录”,此“逯”本有读音。《广韵·烛韵》力玉切:“逯,谨也,又姓。”“逯”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逯”“逮”两个不同的字。
[邽]《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5:“大邽,博江反,国也,正作邦,又音圭,非也,悮。”(K62,p407a)《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6:“大邽,博江反,又音圭,非也。”(K62,p460b)
按:“大邽”之“邽”,即“邦”字,可洪音“博江反”。《顺权方便经》卷1:“其大正士,如是所至到处,常能独步,沙门梵志诸天人民,郡国县邑州域大邦利益众生,菩萨常行四恩之业,救摄一切,修若干敬。”(T14,p924b)“大邽”即“大邦”,其中“邽”即“邦”之讹。构件“圭”与“丰”形体近似。
“邽”,可洪言“又音圭”,此“邽”本有读音。《广韵·齐韵》古携切:“邽,下邽县,在冯翊。上邽县,在陇西。”“邽”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邽”“邦”两个不同的字。
[苔]《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6:“棘苔,上居力反,下丑持反,下又音台,悮。”(K62,p463b)
按:“棘苔”之“苔”,即“笞”字,可洪音“丑持反”。《六度集经》卷4:“即收相国及嬖妾,以棘笞之。”(T03,p18b)“棘苔”即“棘笞”,其中“苔”即“笞”。《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3:“榜苔,上步盲反,下丑之反,正作笞也。”(K62,p357a)构件“竹”与“艸”俗写常相混。《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5:“信,上冬沃反。” “信”即“篤信”,“篤”作“”,可资比勘。
“苔”,可洪言“又音台”,此“苔”本有读音。《广韵·咍韵》徒哀切:“菭,鱼衣湿者曰濡菭,亦作苔。《说文》曰:菭,水衣。苔,上同,又藓也。”“苔”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苔”“笞”两个不同的字。
[禂]《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10:“禂林,上直由反,又音,悮。”(K62,p612b)
按:“禂林”之“禂”,即“稠”字,可洪音“直由反”。《大智度论》卷35:“譬如稠林曳木,曲者难出。”(T25,p316a)“禂林”即“稠林”,其中“禂”即“稠”。《龙龛手镜·礻部》:“禂,都老反,牲马祭也。又俗音紬。”“禂”,《龙龛手镜》音“紬”,亦“稠”字。构件“禾”与“礻”俗写易相混。《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9:“藁,上古老反,下古罕反。”“藁”即“藁稈”,“稈”作“”,可资比勘。
“胀”,可洪言“又音帐”,此“胀”本有读音。《广韵·漾韵》知亮切:“胀,胀满。”“胀”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胀”“肠”两个不同的字。
[探]《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9:“探水,上居六反,正作掬,又音贪,悮。”(K62,p572b)
按:“探水”之“探”,即“掬”字,可洪音“居六反”。《苏悉地羯罗经》卷1:“澡浴既了,应以两手掬水一掬。”(T18,p607a)“探水”即“掬水”,其中“探”即“掬”。《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21:“探水,上居六反,正作掬。”(K63,p304b)
“探”,可洪言“又音贪”,此“探”本有读音。《广韵·覃韵》他含切:“探,取也。”“探”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探”“掬”两个不同的字。
[垔]《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12:“垔洒,上与垩同,乌各反,又音因,塞也,非也。”(K62,p682b)
按:“垔洒”之“垔”,即“垩”字,可洪音“乌各反”。《中阿含经》卷1:“若从剎利、梵志、居士、工师受信施房舍,泥治垩洒,窻户牢密,炉火温暖,何者为乐?”(T01,p426c)“垔洒”即“垩洒”,其中“垔”即“垩”之讹。
“垔”,可洪言“又音因”,此“垔”本有读音。《广韵·真韵》於真切:“垔,塞也。”“垔”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垔”“垩”两个不同的字。
[鋋]《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12:“针鋋囊,上之林反,中相箭反,下乃郎反,中又音禅,悮。”(K62,p684b)
按:“针鋋囊”之“鋋”,即“綖”字,可洪音“相箭反”。《中阿含经》卷8:“未曾用针缝衣,未曾持针綖(宋、元、明本)囊。”(T01,p475b)“针鋋囊”即“针綖囊”,其中“鋋”即“綖”。“綖”盖受上字“针”的影响类化换旁而作“鋋”。
“鋋”,可洪言“又音禅”,此“鋋”本有读音。《广韵·仙韵》市连切:“鋋,小矛。”“鋋”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鋋”“綖”两个不同的字。
[廋]《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12:“不廋,所右反,又音叟,悮。”(K62,p699c)
按:“不廋”之“廋”,即“瘦”字,可洪音“所右反”。《增壹阿含经》卷39:“复次,渡中流之牛不肥不瘦,亦不得渡,于中受其苦恼。”(T02,p761b)“不廋”即“不瘦”,其中“廋”即“瘦”。构件“疒”与“广”俗写常混。
“廋”,可洪言“又音叟”,此“廋”本有读音。《广韵·尤韵》所鸠切:“廋,匿也。”“廋”在可洪注释中为同形字,实际上代表了“廋”“瘦”两个不同的字。
由此可见,书写讹误是用字层面的同形字产生的主要原因。不过,错讹字与同形字是有区别的。所谓错讹字是指一个字错误的写成了另外的形体,但这两个形体都指同一个字。如:“印”讹作“”(《偏类碑別字·印字》引《唐新使院石幢記》),“”这个形体无其他所指,“印”“”为同一个字。同形字则不同,一个字写成了另外一个形体,而这另外一个形体恰好与另外一个字同形,这样一来这个另外的形体就表达了两个不同的字。如“逮”讹作“建”,而“建”这个形体恰好为另外一个字。在这里,“建”是“逮”的讹误字,同时又是同形字,表达了“建”“逮”两个不同的字,上面的“”则只能是“印”的讹误字,不能为同形字。
同形字的存在,如不加辨析,会影响人们对文本的阅读与理解。汉文佛典由于数量巨大、版本众多,书写差异较大。可洪利用“又音”将其所见佛经中一个形体表两个字的情况予以揭示,并通过加“悮”“非”等按语表明自己的态度,客观上起到了帮助人们正确认读佛经的目的。
同形字,要不要在大型字典收录,人们似乎还没有充分讨论过这个问题。上面论述的30个同形字反映的一形两字现象,皆未见《汉语大字典》收录。不过,同形字问题在大型字典注释中还是有体现的。《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3:“摩姤,丁故反,又音构,悮。”(K62,p329b)《广韵·候韵》古候切:“姤,卦名,遇也,又偶也。”“姤”音“构(古候切)”,训“遇也”,是其本有音义。“姤”音“丁故反”,乃“妒”字。《龙龛手镜·女部》:“妒”俗作“姤”。“姤”一形表“姤”“妒”两字。《汉语大字典·女部》(2010:1119)“姤”字条已将“姤”表“姤”“妒”两字的情况罗列出来。又如《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11:“系闬,博计反,又音翰,非。”(K62,p651a)“闬”音“博计反”,即“闭”之俗,又音“翰”,是其本音。《广韵·翰韵》侯旰切:“闬,里也,居也,垣也。”《汉语大字典·门部》(2010:4358)“闬”字条已将“闬”表“闭”“闬”两字的情况罗列出来。
目前看来,大型字典在处理同形字问题上随意性比较大。我们认为,对于书写者偶然书写讹误所致的同形现象,因其实用性不强,不必在大型字典中体现,如“”表“”“吠”,“禂”表“禂”“稠”,“探”表“探”“掬”,而某一字的形体在俗写中常表另外一个字的情况则应在大型字典中体现,如“瑀”表“瑀”“璃”,“谕”表“谕”“谀”,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字典为读者释疑解惑的工具性作用。具体到文中的30个同形字,通过我们对《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一切经音义》《龙龛手镜》《绍兴重雕大藏音》《高丽大藏经异体字字典》《佛教难字字典》用字的调查,出现频率在3次以内的,我们视为偶尔为之的同形,如(表、绥)、祜(表枯、祜)、暧(表暧、暖)、建(表建、逮)、鴗(表鴗、竭)、淃(表淃、港)、涃(表涃、涸)、欥(表欥、服)、梪(表梪、短)、逯(表逯、逮)、禂(表禂、稠)、探(表探、掬)、胀(表胀、肠)、邽(表邽、邦)、垔(表垔、垩)、(表、吠)、鋋(表鋋、綖),频率出现在3次以上的,我们视为比较通行的同形,如窴(表窴、冥)、(表、)、(表抃、挊)、疧(表疧、底)、淴(表淴、涩)、惚(表惚、恼)、訷(表訷、谀)、谕(表谕、谀)、瑀(表瑀、璃)、廋(表廋、瘦)、(表、策)、苔(表苔、笞)、(表、延)。当然,简单通过频率判断是偶尔同形还是通行的同形,也许只是权宜之计,大型字典对同形字收与不收的界限怎么把握,限于篇幅,本文难以展开,有待今后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