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手语服务的理论与实践

2020-02-20 11:27上海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上海大学中国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
语言政策与规划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聋人手语上海市

上海大学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上海大学中国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 倪 兰

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研究中心/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张日培

提要:语言服务的内涵和外延在现代国家治理体系中被不断延展,语言服务不仅体现国家宏观的语言规划,也是保障和发展个体语言权利的路径。语言服务包括政府作为供给主体的“公共语言服务”,也包含企业作为供给主体的“市场语言服务”。为信息弱势群体的听障人士提供语言服务是国际通行做法,也是保障其语言文字权益,促进其融入社会的重要举措。本文以上海市手语服务为案例,探讨如何建立手语服务体系来积极应对特殊人群的语言服务需求。

1 引言

语言服务通常指语言翻译服务,但广义的语言服务可以指所有以语言作为工具或项目内容而开展的服务,具体可以分成语言翻译服务、语言教育服务、语言支持服务、特定行业领域中的语言服务等四大类型(屈哨兵,2007)。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上海市听力残疾人口约为25.9万,截至2018年底,持有残疾证的听力及言语障碍者为72,848人①数据来自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发布的《2018年上海市残疾人事业基本数据情况》。。因为听力障碍,聋人在教育、就业、就医、法律事务、社会生活等领域都面临挑战和困境。为听障人群提供手语语言服务是保障他们的语言文字权益、促进其融入社会的重要举措。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进行了一系列手语的规范化工作,效果显著。尤其是2015年10月四部门联合发布《国家手语和盲文规范化行动计划(2015—2020年)》,成为手语、盲文规范化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国家语言文字“十三五”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应 “服务特殊人群语言文字需求”,“培育和发展手语、盲文社会服务机构”,“加快手语和盲文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语言文字方针政策,上海市相继发布了《上海市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和《上海市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十三五”规划》,都提出要大力“推广和使用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上海市残疾人联合会及上海市聋人协会在手语无障碍服务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从手语规范化到服务特殊人群语言文字需求,这种表述变化,正是现代国家治理理念在语言规划领域的反映,体现了服务和权利导向的国家语言规划理念。语言服务是语言规划理论和语言文字事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现代社会条件下,自上而下的语言规划需要以服务的姿态、友好的界面,而不是以管治、灌输的方式介入社会语言生活。与此同时,语言服务在语言规划的政策框架下展开,语言服务需要服务于国家的语言政策框架。

2 手语规范化进程中的通用手语推广策略

国家语言文字推广,是国家宏观层面的语言规划,但从其功能上看也是语言服务的重要内容,因为通用语言文字的推广促进了不同区域人们之间的交往,为沟通扫除了障碍。对于听障人群来说,国家通用手语的推广无疑将大大增加群体的流动性,增加他们沟通的深度和广度,为他们在教育、经济活动、社会生活中提供便利。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手语将增进聋健之间、地区之间的交流,是促进其教育、文化、信息等各项事业发展的前提条件。2018年3月9日,教育部、国家语委、中国残联联合发布语言文字规范《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和《国家通用盲文方案》;6月18日,中宣部、中国残联、教育部、国家语委、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印发《关于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的通知》,提出具体推广方案。

2.1 政府机构主导的国家通用手语推广实施方案

2019年7月31日,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残联、市教委、市语委、市文化旅游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推广工作的通知》(沪残联〔2019〕119号),决定成立上海市规范推广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领导小组,加强对规范推广工作的组织协调,协商决定重大事项,集体决议对重大问题的处理,联合开展规范推广工作督导检查;要求相关部门和残联组织要密切合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共同做好国家通用手语和国家通用盲文推广工作,提出了上海市国家通用手语和通用盲文推广实施方案。其中《上海市国家通用手语推广实施方案》指出:“到2020年,国家通用手语的社会认知度提高,在上海市公共服务领域、特殊教育学校(院)、电视和网络媒体、图书出版、公共服务、信息处理中使用国家通用手语的氛围初步形成;基本完成特殊教育学校(院)全体相关人员、各级残联和聋人协会组织中重点人员的国家通用手语培训,熟练掌握和运用国家通用手语的骨干队伍初具规模;推进国家通用手语的信息化建设;加强国家通用手语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基本形成国家通用手语规范化工作机制,建立国家通用手语等级考核机制。”该方案还从加强对国家通用手语推广骨干队伍的培训、强化重点领域关键人员使用国家通用手语的能力、提高国家通用手语的社会关注度三个方面,提出了11项具体措施。

2.2 学术机构与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通用手语教育培训

2019年6月—11月,在上海市语委办、市残联的指导下,上海大学中国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上海市聋协联合举办了上海市首次国家通用手语培训班。各区残联、残疾人服务单位、公共服务领域、公益组织和企业的人员,以及来自市第一聋哑学校、市第四聋校、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闵行区启音学校、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徐汇区业余大学特教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教师共计两百多人接受培训。培训内容主要为《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表》,涉及听障人士语言生活和教育教学中使用频率较高、比较稳定的手语常用词;同时还包括手语基础知识、手语翻译技巧、手语使用及聋人文化等内容。

2019年8月,市聋协连续举办了3期各区聋人骨干国家通用手语培训班,共计培训90多人。此外,市聋协还从2018年5月19日起在其微信公众号上推出了“吾声手语课堂”,由聋人教授手语词汇和日常沟通的手语句子,目前已上线55期。

2.3 学术研究支撑的通用手语推广路径

2018年上海市语委委托上海大学中国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实施的“国家通用手语比对语料库建设及监督测查工作”项目正式启动。项目旨在通过国家通用手语和上海手语的比对,加强手语语料库的建设,为后续的国家通用手语推广和规范化工作、网络课程平台建设、通用手语水平等级测试、手语翻译职业资格测试、聋人语言服务信息平台建设等提供数据支持。截至2018年年底,已建成总量达48,000条的手语常用词比对语料库。2019年,在比对语料库的基础上进一步建成国内首个国家通用手语学习平台,并已正式上线。

语言服务是语言规划的重要治理手段。语言规划的治理手段有法律的、行政的和教育的,方式有推广、建设、管理、服务等。在现代多元社会,服务的手段可以在满足需求的过程中获得并促进社会认同,有利于预期治理效果的实现。就语言本体规划而言,一方面“规范就是服务”,另一方面语言服务是宣传贯彻语言文字规范标准的有效手段。就问题导向而言,语言服务是解决语言沟通问题的重要补充。政府、社会组织和学术机构共同参与的通用手语推广,在语言规划的中观层面体现了公共语言服务属性以及政府机构提供语言服务的主导性和规约性,是城市语言服务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语言习得规划视野下的聋人语言教育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保障残疾人享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残疾人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统一规划,加强领导,为残疾人接受教育创造条件。”

从历史发展看,聋校的出现促进了聋人社群的形成和自然手语的发展,现代手语也正是在聋人社群和聋校兴起的背景下诞生的。上海聋人教育始于1892年开办的上海天主教圣母会聋哑学校,1920年中国人自己开办的上海群学会聋哑学校开始招生,并编印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套聋人教材《聋哑教本》。上海市曾经在每个区县都设有聋人学校,20世纪90年代起,国家聋人教育政策倡导“随班就读”,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工耳蜗等医疗康复技术的普及,康复较好的聋生进入普通学校就读,上海市的聋校因此纷纷合并。

目前上海在义务教育阶段有4所聋校,分别是上海市第一聋哑学校、上海市第四聋校、闵行区启喑学校和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手语是特殊教育学校教师的必备技能,随着2016年12月教育部发布实施《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特殊教育学校的手语教育受到更多的重视,课程标准中提出语言能力是沟通交往能力发展的基础,专门增加了手语学习的内容。如市第一聋哑学校为不同年级聋生开设手语和沟通课程,各特殊教育学校都设置了聋人教师岗位,为聋生提供手语学习和生活指导。

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是上海市唯一招收聋生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聘有聋人教师及手语翻译员,以保障听人教师和聋生间的无障碍交流。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和徐汇区业余大学是上海市主要招收聋生的高校,开设有针对聋生的视觉传达设计、摄影摄像、动漫等专业。为保障专业授课效果及聋生与听人教师在课堂上的沟通,专门设置了手语翻译岗位,并招收有手语特长的青年教师长期担任聋人大学生辅导员及班主任。

聋校的语言教育服务和语言支持服务是聋人语言习得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手语习得规划得以实现的方式和路径,包括对聋生的手语语言教育和为聋生教育提供手语翻译服务。尽管我国的聋人教育旨在提高聋生的汉语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但作为聋人的优势语言,掌握手语能力,通过手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术的能力也逐渐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当下国际聋人教育倡导双语教育的背景之下。

4 多元化的手语服务生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逐步完善无障碍设施,推进信息交流无障碍,为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无障碍环境。”《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就“无障碍信息交流”专列一章,对如何为听力、视力残疾人提供信息交流无障碍环境做出具体规定。通过提供手语翻译消除聋人在社会生活各领域中的交际障碍,是手语服务的核心内容。上海市的手语服务呈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多元化语言服务生态。

4.1 媒体语言服务

《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的电视台应当创造条件,在播出电视节目时配备字幕,每周播放至少一次配播手语的新闻节目。”

早在1978年,上海电视台(二台)在市盲人聋哑人协会的协助下,曾录制了一套《学一点手语》电视小品在电视台播出,这是电视手语推广节目的最早雏形。截至2018年底,上海市建有市级电视手语栏目1个,区级电视手语栏目14个。

2000年3月26日,上海电视台开播手语新闻节目《时事传真》,在双休日播放的新闻集锦中,增设了手语主持人。主要内容为一周新闻集锦,将每周重大时政新闻、与聋人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新闻等剪辑为15分钟的新闻片进行手语播报,每周六录制,每周日中午播出。多年来,这档节目已成为上海品牌手语节目,深受广大聋人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2015年3月1日,上海市残联、上海广播电视台在新闻综合频道共同推出午间新闻手语直播节目,为广大聋人每天看懂直播的电视新闻扫清了障碍。此档节目开创了上海市电视新闻类节目手语直播的先河,上海广播电视台也成为继央视《共同关注》节目后,全国少数开设电视新闻节目手语直播的地方台之一,为进一步推动信息无障碍环境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2013年上海在全国率先尝试在两会开幕式电视直播中使用手语翻译以来,两会直播已经连续8年使用手语翻译,场合也不断增加。

2020年初爆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上海市防控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系列发布会增加手语翻译进行现场直播,通过手机客户端“看看新闻”将手语翻译的屏幕放大到三分之一,让听障人士及时准确地获得疫情的信息,避免了信息障碍造成的恐慌和误解。

4.2 医疗救助语言服务

针对听障人群医疗语言服务,各国都有相关法律规定,如《美国患者保护和平价医疗法案》(the Patient Protection and Affordable Care Act)第1557条规定①《美国患者保护和平价医疗法案》第1557条https://www.hhs.gov/civil-rights/for-individuals/section-1557/index.html(2020年1月10日读取)。:为确保与残障人士沟通如健听人一样顺利,医疗等机构在必要时,提供适当的辅助设备和服务,例如手语翻译或其他形式的翻译服务。《美国残疾人法案》(Americans with Disabilities Act)也规定医院必须为有听力障碍的患者、家庭成员、来访人员提供翻译服务,此项规定适用于任何医疗机构。简单的沟通可通过书写传递信息,但涉及医疗诊断、治疗方案、保险方面等较复杂的沟通时必须为患者或其家人提供专业的手语翻译员,以保障沟通顺利。医院提供翻译服务的方式有:手语翻译员、口语翻译员(通过口译员的帮助读唇语,适用于手语不熟练的听力障碍者)、速录投屏显示书面文字、视频远程翻译(Video Remote Interpreting,简称VRI)①《美国残疾人法案》https://www.ada.gov/hospcombr.htm(2020年1月10日读取)。。在中国大陆地区听障人群就医主要通过“助聋门诊”方式解决,由聋协负责提供手语翻译志愿者,医院负责提供助聋义工。2012年,东方医院在上海市首设“无声有爱”助聋门诊,由聋协负责提供手语翻译人员,东方医院负责提供助聋义工。截至2019年8月底,共开诊340次,累计服务时间近1,360小时,接诊门诊聋人8,000人次、住院聋人80人次。

2014年,市文明办、市卫生系统文明委、市残联和市志愿者协会联合推出《上海市医院志愿者(窗口人员)手语培训手册》,同步启动面向医院志愿者(窗口人员)的手语培训,培训对象覆盖了全市33家市级志愿者服务基地(医疗机构)的便民中心志愿者。通过这些志愿者,上海市聋人到医院就诊时得到了基本的手语翻译服务。

2018年,上海市残联和团市委在区级医院启动问诊手语翻译服务试点工作。9月11日,普陀区人民医院助聋门诊正式成立,来自该院13个部门和职能科室的40余名医护工作者接受了手语考核。此外,市北医院、华东医院以及市第八人民医院等也开始定期为聋人提供手语窗口服务。

医疗、法律语言援助服务需要通过法律、法规得以确立才能够形成长效的保障机制,目前国内的相关法律中也涉及到针对听障人群的语言援助服务,如2017年公安部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公开征求意见稿)》,2017年司法部发布《关于“十三五”加强残疾人公共法律服务的意见》,2018年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发布《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关于在审判执行工作中切实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的意见》(法发[2018]15号),2018年公安部发布《公安部关于修改<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的决定(2018)》(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令第149号)都规定了针对聋人的法律事务必须提供手语翻译服务,但针对医疗领域的手语翻译服务还未能进入相关法律条文,此外专业领域手语服务的质量监管也存在空白点。

4.3 公共事务语言服务

上海市“12345热线”提供的手语视频服务于2017年9月24日上线试运行,2019年5月13日正式投入运行。聋人市民可以通过下载“新视通”视频终端发起视频,向“12345热线”反映诉求,提交对上海公共管理服务的咨询、投诉、意见和建议,由“12345热线”专设的手语视频客服人员用手语与聋人市民进行交流。该项目由上海市残联负责协调落实。

4.4 企业手语服务项目

2019年5月19日,建设银行上海市分行发布了多项智慧助残服务项目,除了“善融商务”助残项目、“金智惠民”残疾人子女成长关爱计划,还包括“云翻译”助聋服务项目。该项目采用服务订阅模式为聋人客户提供视频手语翻译服务,目前已在全市100家建行网点上推广使用。

4.5 社会生活手语服务项目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广大听障人群也有着日益增长的文化和精神追求,希望从各种文化活动中得到启迪、智慧和教育。

上海书展以“我爱读书,我爱生活”为主题,秉承“立足上海,服务全国,服务读者”的理念,成为一个全国性的重要文化盛会,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和全民阅读活动示范平台。自2018年开始,上海书展的“国学讲堂”为听障读者提供讲座手语翻译服务,为听障人群参与全民阅读活动,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提供了平台。

2018年7月,夏季大型百老汇原版音乐剧《长靴皇后》(Kinky Boots)在上海市首演,演出方首次安排了配有手语翻译的无障碍专场演出。12月2日,壹戏逸格剧组在锦辉·可当代艺术中心剧场演出了后三国历史喜剧《国破》手语翻译专场。

为丰富聋人精神文化生活,推动聋人平等参与社会,唤起社会对聋人的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上海市于2018年创办了“上海国际聋人电影艺术展”。首届展会于当年9月21—23日举行,展会内容包括聋人题材影片展、聋人艺术摄影展、电影制作工作坊、聋人联谊晚会等,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聋人导演、演员、电影艺术展组织者以及国内外聋人艺术爱好者参加。首届展会展示了国内外50余部聋人文化影片,国外影片来自奥地利、德国、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参展作品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有聋人参与的影片,比如聋人担当制片人、导演、编剧、演员或剪辑师等;第二类是探讨聋人和听障主题的影片。首届展会特意选在9月23日国际手语日当晚举办了闭幕式及颁奖晚会。

语言服务除了具有利他属性,还具有开放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既包含公共语言服务,也包括市场语言服务。目前上海市的手语服务既有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也有企业参与的多元化手语服务供给主体。“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融合的手语服务生态系统伴随城市语言服务能力建设过程而逐渐构建起来。

5 提升手语服务质量的资源建设

加强手语服务,提升手语服务的质量,需要包括手语翻译人才、手语翻译机构、手语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等各方面的资源支持。近年来,上海市手语服务的人才资源、社会资源、学术资源建设取得了明显进步。

5.1 人才资源

手语翻译是服务聋人语言文字需求的重要内容,加强高素质、专业化手语翻译和手语主持人才培养,建立手语翻译的职业化机制保障,关乎听力残疾人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需求。为此,市残联正逐步建立手语翻译培训、认证、派遣服务制度。2006年9月,上海市产生了全国首批50名通过专业培训和认证的手语翻译员;2007年1月12日,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将手语翻译人员列入我国统一规范的新职业。2008年3月18日,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发布手语翻译员(X4-07-99-16)的职业标准①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网http://www.mohrss.gov.cn(2020年1月15日读取)。。自2005年手语翻译员资格认证考试开考,到2017年9月停考②2017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未将“手语翻译员”职业资格列入其中,因而上海市暂停了手语翻译员的培训和认证考试。,上海市共有3,245人获得手语翻译员职业资格证书,其中初级2,589人、中级524人、高级132人。

2016年,市政府印发《上海市残疾人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将“手语服务千人计划”培训作为重点项目。市残疾人就业服务中心制订工作计划,落实项目实施机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与培训机构联系,跟进培训工作进度,确保重点项目顺利推进。三年来,为银行、医院等行业培训窗口服务工作人员共计1,535人。

5.2 社会资源

近年来,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手语服务,出现了专司手语翻译的社会服务机构。有的提供线下手语服务,主要为政府部门、法院、医院、企业,以及包括迪士尼等在内的大型公共游乐场等提供现场手语翻译。有的提供线上手语服务,通过相关手机应用,在手语翻译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建立信息沟通平台,提供远程视频手语翻译服务,扫除聋人在各类生活场景中与听人的沟通障碍(如日常出行、各类窗口事务办理、就医等);同时,细分不同领域需求,根据供给方服务经验和需求方客户评价建立手语翻译推荐体系,通过在线实时服务较好地协助聋人与听人之间的无障碍沟通。手语翻译服务机构的市场化为聋人群体的社会生活提供了便利,未来也将成为手语服务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

5.3 学术资源

中国大陆的手语语言学研究始于2003年,上海是我国手语语言学研究和学术人才培养的重镇。

复旦大学中文系自2003年开始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下开设“手语语言学”研究方向,可授予硕士及博士学位;为汉语言专业的本科生和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开设“手语语言学”专业选修课程,选修该课程人数累计达1,000多人次。龚群虎教授及其研究团队从事手语语言学研究17年,培养了一批手语语言学的专业人才,承担了一系列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等手语研究项目,代表性成果如《聋教育中的手语和汉语问题的语言学分析》、Variation in East Asian Sign Language Structures和Marked Handshapes in Asian Sign Languages等。

华东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自2008年起在“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下设“手语音系”方向,培养硕、博士研究生。张吉生教授及其研究团队在手语音系学研究领域独树一帜,代表性成果如《上海手语音系》等。

上海大学文学院自2017年起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通识课程“中国手语文化”,选课人数已达600多人次。2017年5月该校成立“中国手语及聋人研究中心”,2019年成为“上海市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开展手语语言学研究及社会应用,主要以手语语料库、中国手语语法、手语语言政策为研究方向,代表性成果如《中国手语动词研究》等。2018年在“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设立“手语语言学”方向,招收硕士研究生。

此外,上海外国语大学自2017年起将“手语语言学”纳入语言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并开始招收手语语言学方向研究生,同时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手语与手语语言学”通识选修课。

高等院校的手语研究及学科建设,在提高手语研究在学术界认可度的同时,也促进了公众对手语语言地位的认可。同时,相关研究成果对国家通用手语的研制起到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还将继续为国家通用手语的推广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6 结语与建议

残疾人无障碍生活是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上海市在构建国际化现代文明大都市的过程中,不断推进针对听障人群的手语服务,在理念、举措等方面都走在全国的前列。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瓶颈,未来还需要进行整体规划和资源整合。

6.1 加强手语基础研究,重视手语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研究机构建设

我国的手语语言学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基础相对薄弱。上海高校的手语研究力量相对较强,但研究人员较为分散,未能形成优势学科,也未能建立相关专业培养手语应用型人才。

未来上海高校的研究机构可以建立跨校、跨地区的合作平台。在语言学及跨学科研究方面,尤其是在语言信息技术处理、神经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领域要有所突破。在专业设置上,需要综合考虑和规划,并建立一支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翻译学背景的专业教师队伍,编写一批有影响力的专业教材。

6.2 鼓励基础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学校开设手语课程

进入特殊教育学校的听障学生,往往因为听力康复效果不好,较难获得完整的口语能力,需要通过手语获得沟通交际能力,使其借助多元的语言能力获取知识、技能,融入社会,获得身份认同。即使进入普校选择随班就读的听障学生,也需要部分借助手语获得教育支持。因此,特殊教育学校(院)和普校的资源教师应将国家通用手语的掌握及使用作为教师在职培训内容和岗位要求,列入继续教育学分和年度考核。特殊教育学校(院)专任教师应熟练掌握国家通用手语常用词,并了解手语自身特点,根据其特点进行表达。推进《聋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在特殊教育学校的贯彻实施,结合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改革,增加手语学习课程,并在语文、数学、信息技术、科学、美术等课程中,进行课程渗透,鼓励教师在课堂使用国家通用手语进行教学,适当增加聋人教师的占比。

6.3 探索建立国家通用手语水平等级考试、手语翻译考试和资格认证制度

手语翻译是听障人群和健听人群沟通的重要桥梁,也是手语服务的主要内容。目前从事手语翻译的人员大多数为手语爱好者、聋校退休教师、听力残疾程度较低的聋人、聋人的家属等,大多数未接受过系统、专业的手语翻译训练,并且手语翻译的数量也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2017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未将“手语翻译员”职业资格列入其中,因而上海市暂停了手语翻译员的培训和认证考试。缺少专业的手语翻译人员成为制约手语服务的主要瓶颈,原因有三个方面:首先国内缺乏培养高端手语翻译人才的专业设置和理论研究;其次缺乏手语翻译的认证和培训机构;最后是法律没有强制规定需要提供手语翻译的场合和部门,鲜有单位设立手语翻译专职岗位。

未来我们应着手推动手语翻译纳入翻译行业协会的管理范围,建立相关的培训、认证、派遣机制,改善手语翻译的社会地位和工作待遇;鼓励高校设立手语翻译相关专业,从青少年开始培养相关人才,建立国家通用手语等级考核机制,储备从事手语翻译的后备力量。

6.4 培育和发展手语社会服务机构

目前上海市可以提供手语服务的社会组织相对较少,并且缺乏专业指导和有效监管,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手语翻译服务需求。此外,手语翻译服务对象通常为较低收入的听障人群,手语社会服务机构较难获得发展空间。因此,手语社会服务机构在目前阶段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扶持,尤其是政策上的倾斜。听障人群只有通过专业而及时的手语服务,才能更好地获得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6.5 提高国家通用手语的社会认知度,营造无障碍的社会氛围

由于听障人群的社会隐形属性,以及长期以来形成的社会偏见,手语不为一般公众所熟识。各级政府部门应鼓励公务活动、公共服务领域、电视和网络媒体、图书出版、信息处理中使用国家通用手语,各级教育部门应鼓励高校和中小学开设相关通识课程,兴趣课程、语言课程供学生选择。通过广播、电视、网络和新媒体等多种形式加强宣传,引导全社会加强重视和关注,营造更加包容和无障碍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积极发挥助残志愿服务组织作用,形式多样开展群众性普及推广活动。

手语服务是为满足听障人群日益增长的语言文字、教育文化、社会经济生活需求而产生的特殊语言服务,是国家语言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在为特殊人群提供多样化的语言服务实践中,我们要思考如何处理语言政策与语言服务的关系,做好语言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专业化、市场化,使其成为构建国际化大都市多元语言生活、提升城市语言服务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猜你喜欢
聋人手语上海市
中日聋人大学生体育参与比较研究——基于社会支持视角
上海市风华初级中学
聋人文化身份认同的类型及影响因素刍议
上海市房地产学校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无声的世界里,怎样唱一首歌?
腾势400 用在上海市区的来回穿梭克服里程焦虑
探析聋人就业问题及对策
美国聋人文化略观
上海市制冷学会四专“双·阳”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