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与预防、干预策略

2020-02-20 04:01萌,孟
阴山学刊 2020年6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班级儿童

龚 萌 萌,孟 维 杰

(鲁东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0)

一、幼儿攻击行为

Brain在1994年提出:攻击是指故意对他人造成伤害的行为或倾向,包括身体伤害和心理伤害。本研究基于攻击的概念,结合幼儿发展的特点,将幼儿攻击行为定义为:幼儿故意伤害他人、争夺或破坏他人物品的行为或倾向。

(一)幼儿攻击行为的表现形式

研究人员把幼儿攻击行为分为工具性攻击和敌对性攻击,工具性攻击主要为了争夺同伴的玩具,敌对性攻击就是以伤害他人为目的。[1]336

一些研究人员将幼儿攻击行为划分为躯体攻击、言语攻击、财物攻击和关系攻击四个类别。躯体攻击就是指利用肢体动作对别人造成伤害;言语攻击是指利用言语对别人造成伤害,女孩与男孩相比采用更多的言语攻击;财物攻击是指争夺同伴的物品;关系攻击是指制造谣言挑拨别人之间的关系。

(二)幼儿攻击行为的发展特点

研究发现:幼儿攻击行为存在性别差异,6个月大的女孩抢夺他人玩具的可能性更小;在攻击方式上,男孩多使用直接攻击,女孩多使用间接攻击。[2]488

幼儿攻击行为在年龄上存在显著差异及稳定的变化趋势。学龄前儿童的攻击性最强;幼儿发生攻击行为主要是为了争夺别人的物品,如玩具、零食等;年龄较小的儿童主要采用工具性攻击,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工具性攻击减少,而敌对和报复性攻击增多。[3]49

(三)研究意义

由于幼儿群体的认知能力有限,很难使用问卷法,与眼动、erp等相结合的实验法,这导致了其数据收集困难、很难寻找被试及结果的有效性和推广性受到质疑。许多研究者都把研究对象集中在青少年,很少有研究幼儿的,但幼儿时期的攻击行为能够很好地预测青少年攻击行为。有研究证明,3岁攻击行为多的孩子到4岁时攻击行为仍然很多。[3]526到10岁孩子的攻击水平可以预测10到14岁时的嘲笑、讥讽与争斗的倾向,男孩女孩都具有预测性。Cummings研究发现,攻击行为的个体差异在2岁时保持稳定,可以一直延续到儿童期。四五岁幼儿的攻击水平稳定[4]。一项追踪研究表明,幼儿攻击行为如果得不到预防和干预,将一直持续到青少年、成年,甚至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5]899

二、影响因素

目前,学者们对幼儿攻击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幼儿的个体因素这四个大方面。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父母冲突、亲子关系、父母教养方式、身体虐待和关系虐待等,学校因素主要有师幼关系、班级环境、同伴关系等,社会因素主要有大众传媒、经济发展等,个体因素主要是幼儿个体的基因、气质、自我控制能力等方面。

(一)家庭因素

1.父母冲突

父母冲突(interparental conflict, IPC),是由于分歧或其他原因产生的言语争吵或身体攻击。[6]331父母冲突对青少年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7]217研究表明,这可能是因为儿童通过观察家庭冲突学到了一种糟糕的人际交往模式,以及攻击这一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更有可能将其付诸实践。[8]4此外,较高的父母冲突更有可能导致青少年选择暴力游戏、并更容易沉迷上瘾。[9]10一项追踪研究表明,父母在幼儿时期对幼儿实施的身体攻击、心理攻击与幼儿青少年时期的心理健康、身体健康高度相关。[10]128母子冲突可以正向预测幼儿的外部攻击行为。[11]总之,孩子会从父母冲突中学到一种不良交往方式和道德认知倾向,父母攻击对儿童心理健康及青春期的健康状况存在潜在长期影响。

许多研究证实了父母冲突对青少年攻击行为产生的影响,却不清楚这个影响背后的具体作用机制,因此有研究人员展开这方面的研究。研究表明,青少年的道德推脱水平在父母冲突与攻击行为之间起不完全中介作用。[12]1075目前关于道德推脱和攻击行为的研究采用的方法均是问卷法,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小学高年级、青少年、大学生。

2.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是指教养者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所持有的知识、情感、观念、行为目的以及在养育过程中表现出的行为活动。许多研究表明,如果婴儿和母亲不能形成安全的依恋方式,则在后期表现出更高的攻击性。在小时候孩子会将父母看作榜样,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放任型父母对儿童的攻击行为不进行及时纠正的话,实际上强化了孩子的攻击行为。权威型父母通常用简单、粗暴的方式严格控制儿童的行为,这种方式也增加了幼儿的攻击行为。总之,消极的教养方式增加了幼儿的攻击行为,增加了发展成攻击型人格的风险,并破坏了亲子关系。

有研究表明,父母的不良教育方式(如溺爱型、放任型、不一致型)与幼儿攻击行为的发生呈正相关,幼儿自尊在其中起中介作用,该研究采用问卷法。具体来说,幼儿自尊中的重要感、自我胜任感在溺爱型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放任型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不一致型对攻击行为的预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13]

另外,幼儿的攻击行为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月收入显著相关,[14]即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月收入越高,共同养育关系质量越积极,幼儿的问题行为就越少,这可能是由于父母收入越高,相对就有更多的时间、精力、耐心与孩子相处,当父母为了生活焦头烂额,工作已经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就只有相当少的精力留给孩子了。

3.亲子依恋

依恋是孩子与母亲之间的情感联系,为幼儿探索和认识周围世界提供了一个安全保障。安全依恋的缺乏容易导致孩子没有安全感,引起情绪的过度反应,进而导致攻击行为的发生。Kim等人的研究表明,混乱型依恋的孩子更有可能将压力和紧张视为危险情境,存在更多的攻击行为。张晓等人的研究表明,母子关系只对女孩入园一年的攻击行为具有预测作用。[15]418韩丕国等人的研究也表明,早期母子关系的亲密性对幼儿攻击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16]1156

4.儿童期心理虐待

心理虐待与忽视会影响幼儿的攻击行为[17]694[18]473[19]129。研究表明,儿童期心理虐待与青少年攻击行为正相关,在儿童期受到心理虐待的青少年因长期被监护人排斥、忽视、恐吓和拒绝,与监护人建立不安全的依恋,这种不安全的依恋将被儿童内化为人际关系的处理模式,他们更倾向于认为别人是存在威胁的,不值得信任的,增加个体的不安全感,从而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同时,遭受儿童期心理虐待的孩子更容易在同伴中孤立自己,表现出更多的退缩行为,更容易遭受同伴拒绝,增加了个体的孤独感。童年中期身体侵害、关系侵害可以正向预测儿童的情绪适应不良,其中关系侵害更能预测儿童的情绪适应不良,同伴侵害与孤独感、抑郁的关系性别差异不显著。[20]1479

(二)学校因素

除了家庭,学校是第二个孩子长期停留的场所。学校环境主要包括班级环境,班级环境是由班级成员即学生、教师共同感知的一种心理氛围,包含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等内容对个体的攻击行为存在显著影响。有研究表明,师幼关系在亲子关系和幼儿攻击行为间起中介作用;[11]师生关系可以预测幼儿入园一年时的退缩和违纪问题;[15]418班级环境、道德推脱与暴力行为相关显著,班级环境的道德推脱可以显著预测暴力行为。[21]85个体在表现出问题行为后,会调整自己的认知,进而影响后续的攻击行为。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参与班级建设,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为学生学习提供良好的班级氛围;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为学生发展提供系统、专业的引导。

(三)社会因素

1.大众传媒

如今传媒的种类和形式都很丰富,信息的传播速度非常迅猛。许多电视、电影、报纸、杂志,甚至动漫都带有暴力等不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内容,给儿童提供了一种侵犯性榜样,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对攻击行为的容忍度会变高,从而攻击行为会变多,并且会诱发儿童使用暴力解决问题、达到目的的冲动。

2.经济发展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低代表社会支持较少,这会给家庭成员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更有可能导致家庭成员间矛盾冲突增多,使家庭氛围紧张,导致幼儿产生攻击行为。我国留守儿童的存在就体现了这一点。在我国农村,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叫留守儿童。父母常年不在孩子身边,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外出打工,孩子只能交由爷爷奶奶抚养。当然父母的出发点是好的,这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是一个普遍现象,但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心理问题也是真实存在的,许多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例都发生在留守家庭,爷爷奶奶年迈管教不了,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同时留守儿童难以和父母建立亲密关系,童年关爱的缺失或将伴随他们的一生。[22]

(四)个体因素

个体因素主要包括遗传、气质、情绪调节、社会认知发展等。研究表明,COMT基因和rs4680多态性与女孩攻击行为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23]南晓薇等人的研究表明,移情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对个体攻击行为具有特定的影响。[24]339此外,自我控制可以减少攻击行为。[25]1193

三、研究方法

由于幼儿这一研究群体的特殊性,绝大多数的研究都采用自然观察法、同伴提名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中观察法直接,但是麻烦、耗时耗力,研究者通过观察可以直接得出幼儿攻击行为发生的频率、特征等;同伴提名法效率较高,可以从同龄人那里得到相关讯息;问卷调查法效率高,可以间接从父母、老师那里得到幼儿攻击行为的频率、特征等。研究者可以将这三种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一)自然观察法

观察者可以是孩子所在班级的老师或研究人员,观察者在实验前要经过严格的培训,根据幼儿攻击行为的操作性定义编制出观察记录表。在室内、室外两种情境进行观察,儿童可以自由活动,为了使结果保持最真实,也可以采用监控记录的方法。

(二)同伴提名法

要求学生从班级中提名3位攻击性最强的儿童。具体提名标准:

身体攻击:某人喜欢打架、争吵,总是爱捣乱,扰乱课堂纪律,攻击别的孩子;间接攻击:某人喜欢在背后说别人的坏话,让同学们都不跟他/她玩。

统计每个儿童被提名的次数,转换为标准分,取直接攻击和间接攻击的平均分作为儿童的攻击水平。

(三)问卷调查法

选取儿童行为量表中关于攻击行为的5个题目,由于幼儿的理解能力有限,由幼儿园老师根据儿童的日常表现进行评定。题目1:与其他孩子打架;题目2:损坏自己或别人的东西;题目3:欺负别的孩子;题目4:打别人、踢别人或咬人;题目5:攻击别人。

父母根据孩子日常表现填写问卷。具体题目M1:毁坏家里的东西或别人的东西;M2:在幼儿园里不听话;M3:爱打架;M4:爱打人;M5:发脾气,急躁。[26]69

也有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让父母评定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攻击行为,如“是否会对孩子大声斥责?一周几次?”“是否会打孩子?一周几次?”等,通过这些问题可以了解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攻击行为,研究父母攻击行为对儿童攻击行为的影响。

四、预防策略

(一)家庭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被反复研究的。有研究表明,父母冲突会提高青少年的攻击行为,所以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争吵等较大的冲突,在婴儿时期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亲密关系,采用民主型的教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教导孩子正确的表达方式,与同伴相处的方式,及调整情绪的方式等。Kokko认为,以儿童为中心进行养育,父母给儿童足够的关注、爱和照顾,有助于儿童产生更多的亲社会行为。[27]485

一项最新的关于父母严厉养育方式和青少年攻击行为的研究表明,道德辩护和委婉标签两个道德推脱机制在父母严厉养育方式和青少年攻击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28]24作者最后还解释了为什么只有这两个机制起中介作用,大概是中国父母试图证明他们对儿童的严厉纪律策略是正当的,特别是当这种行为会导致儿童痛苦和受伤时。例如,父母倾向于将他们的有害行为归咎于孩子或让孩子相信父母严厉对待他们只是为了帮助他们纠正错误或改善自己。无论父母如何试图证明其严厉的养育行为是为孩子好或使用委婉标签来修饰其伤害行为,这种道德推脱的态度和行为只会增加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当然,对于父母自身的情绪来说,道德推脱有一定的合理性,但这却不利于孩子的长久发展。因此,假如父母不得已采用了暴力行为,不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推脱和掩饰,直接向孩子道歉、尽量避免暴力行为才是正确的解决方法。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收入问题对幼儿行为存在很大影响,但受教育水平、收入问题大多难以改变。父母要意识到其对幼儿行为造成负面影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足够的关注、耐心,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尽量弥补这一点,对塑造幼儿行为就有很大的帮助。

(二)学校

学校对儿童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研究表明,班级环境好的班级,学生道德推脱水平较低,攻击行为较少;相反,班级环境较差的班级学生道德推脱水平较高,攻击行为较多。[21]85因此,学校应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环境、校园环境,为儿童提供足够的空间,丰富的娱乐器材,优秀的书籍等,为儿童创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以满足儿童的需求;开展完善的心理健康课程,教学生创造良好人际关系的方法和技巧,学会正确地表达情绪、调节情绪等。

(三)社会

现代传媒非常发达,Anderson Dill最近的研究表明,暴力电子游戏是一种刺激的、需要互动的、及时做出反应的活动,对攻击行为有显著的不良影响。因此,暴力色彩的电影、游戏等应远离儿童。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向孩子们展现真实、善良、美好的一面,让他们远离暴力与攻击,用正确的方式解决问题。

五、干预策略

目前,针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干预策略主要有移情训练、家庭行为疗法(Behavioral Family Therapy)、游戏疗法、艺术疗法、绘本阅读治疗、团体辅导等。

移情是指个体理解、体会他人情绪的能力。[29]缺乏移情能力的个体攻击行为较多,针对攻击行为较多的幼儿,家长、幼儿园老师可以通过移情训练来增强幼儿的移情能力,通常采用的方法是角色互换,让产生攻击行为的幼儿站在受害人的角度感受攻击行为带来的后果。

家庭行为疗法(Behavioral Family Therapy)是源于美国、针对2-7岁存在攻击行为的幼儿、需要抚养者参与的疗法。该疗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家长对于孩子表现出的亲社会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忽视孩子的攻击行为;第二阶段,为了增强孩子的行为标准和服从性,家长要对孩子提出明确的行为标准,并对孩子的行为及时做出反馈,赏罚分明。国内有研究采用家庭行为疗法针对幼儿攻击行为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矫正,研究结果表明,幼儿的攻击行为都得到了稳定减少。[30]184

研究表明,幼儿产生攻击行为的主要原因是情绪表达能力不足,游戏疗法可以使儿童以游戏为媒介表达情绪,学习与人交往的能力。有研究采用游戏疗法对两名小学生进行矫正,结果两名学生的攻击行为均减少。[31]

艺术疗法是将艺术与心理学结合起来,解决心理困扰、情绪问题等,主要包括音乐疗法、绘画疗法等。有研究采用绘画疗法对2名具有攻击行为的幼儿进行矫正,减少了幼儿的攻击行为。[32]

阅读治疗是指通过指导性阅读辅助精神病学治疗、解决个人问题。国外及我国台湾地区有大量研究证明了阅读治疗在辅助治疗抑郁症、酒精成瘾等方面的有效性,阅读治疗也可以减少儿童攻击行为、缓解儿童学习障碍等。[33]绘本阅读疗法结合了幼儿阅读理解能力有限的特点,以绘本阅读为媒介,干预幼儿的行为问题。国内有研究采用绘本阅读疗法矫正2名幼儿的攻击行为,经过12周的干预,2名幼儿的攻击行为均得到明显减少。[33]

这些干预幼儿攻击行为方法的有效性都得到了一定的研究验证,但不足的是,研究较少,而且大多都是个案研究,样本只有一两个,所以还需要大量研究不断丰富、完善。

六、结 语

目前研究幼儿攻击行为的最直接的方法是观察法。对于攻击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有许多,首先在于预防,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幼儿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当攻击行为已经产生就要根据幼儿情况选择合适的干预方法进行干预。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班级儿童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班级“四小怪”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高职生共情、宽恕、攻击行为的关系研究
班级被扣分后
关于运动攻击行为的理论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