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玲 胡天燕 陈洁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江苏 苏州 215006)
恶心、呕吐和便秘作为临床肿瘤化疗患者常见的副反应,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5-HT3拮抗剂的应用使得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明显下降,但导致便秘的发生率却明显提高[1]。主要表现为排便困难、粪便干结、量少,排便不尽感明显,间或与短期腹泻交替等[2]。便秘症状若持续得不到缓解,会导致患者出现食欲不振、腹胀腹痛、情绪焦躁等情况发生,给患者造成机体和精神上的极大痛苦。针对便秘,临床上多采用乳果糖、聚乙二醇等药物缓解症状,虽可取得较好的短期疗效,但长期应用会导致部分患者产生药物依赖,影响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甚则造成直肠黑变病。穴位贴敷这一中医护理技术因其成本低廉、操作简便、疗效确切、安全无副反应等优势广泛用于临床辅助治疗,本研究将穴位贴敷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所致的便秘,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住院并接受化疗且有便秘的肿瘤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纳入标准:(1)符合国家卫计委医政司编写的《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中诊断标准,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恶性肿瘤。(2)年龄40~80岁。(3)患者一般情况卡氏评分>60分。(4)符合便秘罗马III诊断标准[3]。(5)已完成1次或多次化疗疗程,且既往化疗后引起便秘的患者。(6)认知及沟通无障碍,依从性好,可配合本实验观察,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结肠癌、直肠癌患者。(2)经检查证实直肠、结肠器质性病变(如肿瘤、克罗恩病、结肠息肉等)。(3)在化疗前即患有功能性便秘者。(4)合并严重的肿瘤并发症,如肠梗阻、肠穿孔等。(5)合并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异常、凝血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传染性皮肤病或皮肤对胶布过敏者等。(6)局部病变(如膈肌麻痹、大量腹水等)导致的便秘。(7)患者及其家属对本实验不能良好配合,难以沟通与解释。剔除标准:(1)不能配合治疗或未按照规定完成治疗者。(2)资料不全影响疗效评估者。(3)治疗过程中发生皮肤过敏及其他意外情况无法坚持治疗者。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注:*为t值。
1.2方法
1.2.1对照组 采用常规护理方法。(1)情志护理:做好心理疏导,减轻患者及其家属的紧张、焦虑心理。(2)加强对患者及家属便秘防治知识的宣教:指导患者在化疗期间宜进食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增加食物中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以刺激肠蠕动;鼓励患者多饮水,每日2 000~3 000 mL;适当增加运动量;养成每日定时排便的习惯,若有便意,应即刻排便;顺时针按摩腹部,1~2次/d,每次10 min左右。
1.2.2观察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实施穴位贴敷。穴位贴敷疗程共计5 d,自化疗前1天实行,每次贴敷24 h后更换治疗贴。穴位贴敷操作步骤: (1)在第1次进行穴位贴敷之前,向患者介绍穴位贴敷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项等,了解患者接受本疗法的意愿,解答患者的疑虑,并评估其选穴部位的皮肤情况等。(2)备齐物品,携至床旁,选择合适的体位,以患者自觉舒适、操作者便于操作为原则。(3)松解衣着,暴露贴敷部位,避免受凉。(4)选取双侧天枢、上巨虚、足三里、支沟穴,清洁皮肤,揭掉穴位贴敷治疗贴(云南省普洱市金利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由治疗膏、医用胶布及保护膜组成)上的保护膜,贴敷在穴位上,做好记录并签名。(5)在治疗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皮肤状况,如出现皮肤过敏,立即停止治疗,并对症处理。
1.3观察指标 各组于便秘患者护理方案开始前1天进行第1次评估,在护理方案完成后的第2天进行第2次评估。
1.3.1便秘症状 采用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肛肠外科学组2005年编制的《便秘症状及疗效评估问卷》[4]观测患者便秘症状:包括排便间隔时间、排便困难或排便用力程度、排便不尽感或坠胀感、粪便性状(Bristol分型)、腹胀程度5项,每项根据严重程度由轻到重分为0~3分4级,分数越高,便秘症状越严重。1.3.2焦虑评分 采用由William W.K.Zung[5]于1971年编制的SAS(Self-rating anxiety scale)量表测量患者焦虑状态轻重程度及其治疗过程中的变化情况。评定采用1~4分制计分,将自测表中20题的得分相加得粗分,粗分乘以1.25,4舍5入取整数,即得标准分。焦虑评定的分界值为5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为重度焦虑。分值越高,焦虑倾向越明显。
1.3.3疗效评价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6]制定,分为:痊愈(2 d内排便1次或多次,便质转软,便时通畅);好转(2~3 d内排便,便质好转,便后排不尽感好转);无效(症状无改善)。总有效率=(痊愈+好转)÷总例数×100%。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便秘症状积分及SAS得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便秘症状积分及SAS得分比较 分
2.2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例
注:χ2=15.152,P<0.001。
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便秘的发生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个原因[7]:饮食因素、缺乏锻炼、药物、精神心理因素及忽略排便信号。由于化疗药物一般都有恶心、呕吐等消化道副反应,我科化疗前常规应用止吐剂,如格拉司琼,以减轻消化道症状。格拉司琼是一种高选择性的5-HT3拮抗剂,通过拮抗中枢化学感受区及外周迷走神经末梢等5-HT3受体抑制恶心、呕吐[8],但其往往会导致便秘的发生。除了药物相关因素,各种负性情绪也是导致肿瘤化疗患者发生便秘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化疗副反应的焦虑,对家庭、经济负担的担忧,都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精神负担。有研究[9]表明,焦虑、抑郁可能加重便秘患者临床症状,并影响患者的疾病和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中医学认为,便秘的发生不仅与大肠相关,还涉及肺、脾、肾、肝等脏腑,尤其肿瘤患者,久病往往导致肝、脾、肾等脏腑的虚损。本研究所选天枢、足三里、上巨虚三穴皆属足阳明胃经穴,《灵枢·本输》曰:“大肠小肠皆属于胃”,大肠小肠禀脾胃之气而能分清泌浊、排泄糟粕,故肠腑之病便秘选取胃经的穴位治疗。天枢穴是治疗便秘的首选穴位,通过穴位敷贴的透皮吸收技术,可直达肠腑,促进肠管的收缩舒张,使肠蠕动增强, 达到导滞通便的作用[10]。足三里具有调理脾胃、补中益气的作用,尤其对肿瘤患者兼顾扶正祛邪之功效,可以促使胃肠蠕动有力而规律,改善便秘的症状。上巨虚为大肠之下合穴,可用于调理大肠之腑病。同时,上巨虚又为足阳明胃经上的穴位,可共奏通调之功效。支沟穴可以宣通三焦气机,通调肠腑[11],起到补气润肠通便的作用,也是临床治疗便秘经常选用的经验效穴。本研究通过穴位贴敷,调节机体达到阴平阳秘、气血运行通畅、脏腑功能正常的状态,从而缓解便秘的症状,在选穴的过程中也兼顾全身各个脏腑。穴位贴敷治疗膏含有远红外发射物质,能发射出8~15 μm的波,作用于人体穴位时,通过远红外效应及经络穴位效应,共奏通便导滞的作用。
便秘是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期间常见的临床症状,若持续得不到缓解,会导致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情绪焦躁等不良反应。因此,及时改善便秘症状是护理人员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穴位贴敷可以明显改善便秘症状,进而降低患者的焦虑程度,且具有成本低廉、操作简便、作用直接、疗效确切、安全无毒副反应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