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画境及文化内涵分析

2020-02-19 12:04戚娜
参花(上) 2020年2期
关键词:画境哪吒之魔童降世文化内涵

摘要:电影艺术通过画面、音响效果、拍摄技法来营造意境,欣赏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再造审美想象空间。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将画境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给人以无尽的审美愉悦。本文从透视之美、留白之美两方面来分析其画面意境,通过象征性符号与对立统一观念来探讨影片中的文化内涵,从而展现出独特的东方神韵。

关键词:《哪吒之魔童降世》 画境 文化内涵

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化用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哪吒形象,根据民间传说《哪吒闹海》改编而成。该片讲述了哪吒被阴差阳错地从灵珠换成了魔丸,投胎降世,成了大家口中的妖怪、魔王,但他最终自己选择了善,“是魔是仙,我自己说了才算。”这样的呐喊给大家留下意味深长之感。影片在主题、情节等方面都赋予了新的内容,尤其是画面的营造,体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之美,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一、画境之美

《山河社稷图》中的世外桃源,天界的仙气缭绕,陈塘关的景象,大门窗棂上的装饰纹样,构成一幅气韵生动、意境深远的画卷。

中国传统繪画艺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更多的是表现内在精神,强调画家“以意造境”,将画家无限的情感注入有限的景物中,在画面形象之外,给人留下审美想象和回味的余地。

(一)留白之美

中国画绘画艺术受到《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影响,虚实结合,明暗相交。电影在画面构图中融入“设虚”“留白”等表现手法。

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有”和“无”这两个概念是既矛盾对立,又相互依附的。而“无”的作用更大,老子非常重视“无”。“无”是“大美”“至美”“全美”,它强调了“无”之美是存在于想象中的无限之美。绘画艺术中,笔墨所到之处是实,是“有”,而没有笔墨处,就是虚,虚实结合,才能引发观赏者的想象,使整幅画作韵味无穷。“须明虚实。实者,各段中用笔之详略也。有详处必要有略处,实虚互用……画自奇矣。”(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画诀》)

宗白华说,“虚灵的空间,是构成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里的空间感和空间表现的共同特征。”苏东坡也在诗里说:“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要“留白”,要“水中看月”,让虚处比实处更富韵味,更有空灵之美。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留白之美表现在虚空的镜头设置。《山河社稷图》本就是一幅山水画,内部空间更是显示出空灵之美,湛蓝的天空,碧绿的青草地,清澈的河水,巨大的莲叶托起层峦叠嶂的山峰,山间雾气缭绕,红色的枫叶与紫色的无名花树相映。哪吒与太乙真人坐在莲花中间,在清澈的水中漂流,此种美景,如梦幻般,引人无限遐想,仿佛畅游在真正的仙境一般。

(二)透视之美

中国古典绘画,尤其是山水画,多采用透视法,与西洋油画的透视不同,它是将不同方位、不同立足点上可见的东西,都描绘在画面中。《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场景设计时,用写意的手法描绘了一个远、深、平的空间。影片中《山河社稷图》里的仙境、龙族所在的龙宫、陈塘关李靖的府邸等场景的设计,运用了宋代高远、深远、平远的山水画透视法则,宋代郭熙的《林泉高致》中有:“山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

中国山水画中有“高远”,让你体会山峰的雄健,感到山势逼人,如身临其境;有“深远”,让你感到山重水复,深邃莫测;有“平远”,让你视野开阔,心旷神怡。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就要用仰视、俯视和平视等散点透视来描绘画中的景物。《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与娘亲踢毽子后,哪吒坐在墙头上,画面用的就是长镜头,先是俯瞰远景,逐渐将镜头推进,大门打开,哪吒娘亲走出家门。再比如哪吒刚进入《山河社稷图》的时候,镜头拉远,他所坐的地方是一座建在荷叶上的山。在用指点江山笔画出的水流上游览仙境的时候,也是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用多个角度来处理空间效果,体现了写意的特点。

二、文化内涵

画面形象与文化意蕴是不可分割的,在影片中,中国传统文化有一部分是以象征性的符号从细节上来凸显,还有一部分是从贯穿整部影片中的阴阳对立统一观念中呈现出来的。

(一)象征性符号

影片中反复出现的祥云、太极图等寓意纹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哪吒和敖丙最后一起对抗天雷,二人的灵魂融为一体时是太极图,呈现了中国最深奥的阴阳文化。

在《山河社稷图》里,太乙真人与哪吒坐在一树槎形的小舟上,在水柱中穿行,这个场景借用了仙人乘槎这一题材。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中有记载:“人有奇志,立飞阁于槎上,多赍粮,乘槎而去。”有人乘槎而去,发现牛郎与织女生活的地方是仙境,就像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太乙真人和哪吒所在的地方正是《山河社稷图》中的世外桃源。

李靖向敖丙敬酒所持的觚,是商代中期常见的饮酒器具。根据《封神演义》的时间线,哪吒的故事发生在商末,影片中所呈现出于商朝文化有关的历史物件。比如在影片中,为了不让哪吒出去闯祸,李靖府邸设下结界,门口有两个结界兽,这两个结界兽也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取材于三星堆文化,是金面罩青铜人头像和青铜兽面具的结合,宽颐广额,眼、眉、鼻、颧骨皆突出于面部,眉毛粗长。这是对商文化中青铜文化的传承。

(二)对立统一观念

敖丙和哪吒两个人物形象是对立的,但又互相依存。哪吒是魔丸,敖丙是灵珠,哪吒的性格狂躁激进,敖丙沉静内敛。哪吒是火,敖丙如冰,哪吒的技能是一团烈火喷涌而出,敖丙则可将万物冻结成冰。看似水火不容,实则是一体两面,因为魔丸和灵珠本是一体的,后来两个人成为彼此唯一的朋友,也是照应了他们的“互相依存”。

这种对立统一在电影中还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来表现,比如哪吒身上的主色是红色,而敖丙则采用蓝色,显示出两个人在性格方面的差异,在技能方面的对立关系。红色属于暖色,能够使欣赏者感受到温暖之意,蓝色属于冷色,能够传递出平静、空灵之感。一红一蓝的色调,形成强烈的对比,格格不入,仿佛永不调和,这种矛盾在二人的打斗中彻底激化,但在最后一起对抗天雷时,二人灵魂融为一体,出现了阴阳八卦图,红蓝融合后的混沌之色,象征着圆融统一。老子的《道德经》里面记载:“道生一,一生二。”从道这个宇宙本源衍化出混沌为一,再由混沌衍化出阴阳为二,天地万物都有阴阳两面,究其本源,即为道。而灵珠和魔丸本是混元珠一分为二,最后也要合二为一。

中国哲学所推崇的是对立的因素,能保持一种平衡。哪吒虽生为魔童,却出生在正义的家庭,父母亲都是正义的人,师父是象征正义一方的太乙真人;而敖丙是龙族的后裔,它是妖族出身,他的师父也是象征着妖的申公豹,这些是矛盾的。故事情节发展也是矛盾的,哪吒化身为魔,却最终压制住了魔性的一面,而敖丙虽是灵珠转世,却难以压抑住内心的邪念。最后,却是一个平衡的结局,以两个人的合体结束了一切。哪吒和敖丙是有着很多矛盾的集合,最终要归于一个平衡,这正是中国哲学思想精髓的体现。

总之,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通过绚丽的画面,展现了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之美,传承着中国传统文化,更使观赏者回味无穷。

参考文献:

[1]曹冬栋.《白蛇:缘起》的审美意境与文化蕴涵[J].电影文学,2019(11).

[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宗白华.宗白华全集:第二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4]楼宇烈,校,王弼,注.老子道德经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1.

(作者简介:戚娜,女,长春光华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责任编辑 刘月娇)

猜你喜欢
画境哪吒之魔童降世文化内涵
《哪吒之魔童降世》: 映射当代家庭关系
《哪吒之魔童降世》夺冠
李可染《杏花春雨江南》画境
再谈“画境之制”
仙乡画境桂花香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莫言小说的绘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