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瑞琴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非常重视农村的教育,晋中地区农村的初小、高小教师都很了不起,大都是省里正牌国民师范毕业生任教,他们无论是学识还是为人处事等方面都堪称上等,当然也有个别是上过私塾,读过“四书、五经”的老教员,这种教员在当时那个年代算术方面比较年轻教员要稍显劣势。
那时候对教员的要求很严格也很全面,所有要讲的课程,都要精通。为了不断提高教员素质,保证教学质量,各县教育部门都会每三年组织教员进行一次会考,根据考试的结果重新划分甲、乙、丙三个等级教员,并重新聘用,而教员的等级是跟收入直接挂钩的,所以教员们在教学过程中都会认真自学,不断努力提高自己。
民国时期教育是紧紧围绕发展国民的民族精神、自治精神、国民道德、健全体格、科学及生活智能等方面而进行的。即便是晋中农村的小学教育也是如此。当时学校课程很多,很丰富,学生毕业以后就可以立足社会,做买卖或去做工养家糊口,成就事业。
民国二十二年五月出版,二十四年三月第三次印刷,由春江书局三民图书公司出版的最近中小学《算数升学试题详解》,当时定价大洋四角
课本使用的是新学制教科书,初小的课程主要有:国语、算术、常识、党义、修身、音乐、体育、图画、手工。
民国时期学生写的仿
高小的课程主要有,国语、算术、历史、地理、自然(包括天文、物理、化学等)、卫生(即医学)、商业(学做买卖的)、党义(孙总理的三民主义即民族、民权、民生)、公民(学好做人),农业(如何当好农民)、上孟子(古文)、鹧鸪活页文选(作文教科书),其次是体育、音乐、图画手工。
学校还要求每位学生,每天用毛笔写一张仿,并在仿上嵌上小楷毛笔字,每天还要写一篇日记,必须完成,完不成会打板子。每天值日生会把作业收起,送到教员室老师的办公桌上,晚上老师会批改作业,写的好的字,老师会拿红毛笔画个圈,老师还要在仿的下方盖上自己的图章,以示自己已经认真仔细阅过。学生们放学回家时有的学生会把老师判过的仿经过精心折叠,把带红圈的部分折叠朝外拿着,一路排着队炫耀着回家给父母看。
那时候的晋中农村学校也讲究寓教育于乐,有能力的任课老师会根据国语课文里的内容分配给学生角色,创编一些儿童歌剧,舞蹈等组织学生来表演,加强对课文的熟悉和理解。
民国时期也讲究德智体全面发展,尽管是农村里的学校,音乐体育等方面的设施及活动用品仍然很齐全。音乐方面配备有笙、箫、笛、管等乐器,据那个年代过来的老人们讲,在那个年代还学五线谱。
体育方面有足球、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等,学校会利用下午自由活动时间举办各种球类比赛。
为陶冶情操,开阔学生眼界,春秋两季学校还会定期组织学生旅行,旅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搭了篷子的马车,可以防雨防晒。每经过一个村子,穿着校服的学生们都会下车,排起整齐的队伍,打上学校名号的横幅,吹起洋号,打起洋鼓,唱起歌儿,在村民们的赞叹声中,穿村而过。
当时的徐沟县王答村两级小学校就曾经组织学生到过太原五天旅行,参观过造纸厂,印刷厂、电灯公司、国民师范幼儿园等地,想参观阎锡山的兵工厂,但军工重地不让参观,他们只好作罢。
他们还到晋祠游玩过三天,还进到关帝庙住宿,进行野餐,在一个窑洞里支着七英锅,煮着揪片子,谈笑风生,从生活方面锻炼着每个学生的动手能力。
民国时期国家非常注重教育的均衡发展,推行社会教育,以此来提高一般国民的文化水平,因此而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特别是在晋中农村,为了鼓励大家上学,让穷人家的孩子跟富人家的孩子一样也能上起学,村里学校的教育经费按照地亩摊派,不足部分由国民政府教育经费补充。穷人家的孩子上学不需要交学费,只要有一张纸,有支笔就可以了,这一点让没有地、又爱上学的穷人家的孩子很受用,当然让一些有地却没孩子上学的富人也很不满意,他们常常发牢骚说:“这才不公平,我们家没孩子上学,这咋还要摊钱!”即便这样不少村民也还是不愿意让孩子上学,在他们看来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地里劳动挣吃喝才是最重要的,当然也不排除家里面孩子太多,生活依然很困难上不起学的因素。
民国时期孙中山先生讲究男女平等,在山西晋中地区大点的村子初小都开办女校,鼓励女孩子上学读书。由于那时候农村封建、不开化,大家都认为,闺女娃娃念书干啥,念出书來也是人家的人。所以,当时的徐沟县王答村民国十五年的女校,500多户人家的村子,仅有一个班7个女孩子上学,分1—4年级,在同一间教室上课。据当时在徐沟县王答村读过女校的杜亚兰老人讲,邻居有一个女孩子特别想上学,但家里硬是不让,学校下学以后或放假的时候,她总会经常到邻居家贪婪的翻阅上学孩子们的课本,后来稍大些就跟着八路军走了,据说是到解放区念书去了。
那时候学生的学籍管理不像现在那么复杂,想要入学、退学,还要经过校长批准,通过教务处履行一定手序。那时候孩子们上学来去自由,这段日子家里有事了,跟班主任老师说一声就不到校了,如果再想来上学,再打声招呼就又回来了,只要班主任老师同意即可,很是方便。
但是一旦人了学,成了学生就很严格了,老师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无论是完不成作业的也好,还是该背的课文没有背会的也好,还是调皮捣蛋的也好,教书的老师都会用板子来说话,板子有大有小,大的打屁股,小的打手心,学生的小手有时会被打的肿起老高。因此孩子们也有因为惧怕挨板子而不愿意上学的因素。
每当开学的日子,村里就是最热闹的时候,村公所的人就会绕着村子,走遍村里每一个街道,一边敲着锣一边随着“咣、咣、咣……”的锣声喊着:“男女学生上学了,不上的还要被罚了……。”听到锣声和喊叫声,家里的大人们就会给孩子们洗涮干净,背上书包去上学。尤其是女学生还会自豪的一路高歌着:“背着书包包,穿着旗裙裙,有人问,我是中国的女学生……”去上学。
据有过那个历史背景情况下读书经历的杜亚兰老人讲,由于那时候功课很多,要求学生背诵的课文五花八门,使得学生负担太重,在徐沟县王答村两级小学校就曾经出现过一次学生造老师反的事件。校长李寿春兼任高小班五年级的党义、商业、公民的代课老师,他要求大家也要把他教的三门课背会,学生们不满意了,主课国语,上孟子,鹧鸪活页文选,历史、地理还背不过来呢,更何况还每天要写仿,写作文,哪有时间背他的那几门副课,于是几个男学生嘴里发着牢骚,撸胳膊,挽袖,举着拳头,嘴里喊着:“抢手、背手,一起动手!”愣是七手八脚把校长抬出校门扔到了娘娘庙后,吓得校长调离了,从此再没有老师敢让他们再背那几门课文了,以后的班级也时不时还效仿他们的造反精神要闹事,从此王答村学校校风不好的名声也在徐沟县城广为流传。
从那种旧式教育体制下走过来的杜亚兰老人,九十多岁了,但民国时期的初小、高小课文,依然能够背诵如流,当大伙随意点背时,老人家总是摇头晃脑,前仰后合,应对如流,不能不说是当时那种教育体制和教育方式的功劳,这也正是民国时期国民教育体制的一个缩影,充分反映和诠释了在当时那种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一代是多么的不容易,产生的社会影响也是及其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