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涉水古庙闲谈

2020-02-19 12:03乔焕玉
文史月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神庙戏台

乔焕玉

崇尚水神修庙宇,乡民期盼有丰年。介休市域内古庙很多,其中涉水性质的古庙宇建筑不在少数。参与编纂水利志书三年来,因工作之需查阅典籍、造访古庙、抄录古碑刻是编辑者的基础工作。我们走访了许多古庙宇,发现涉水古庙宇可有以下几种分类:

一是从庙宇性质上,可分为佛教性质和道教性质;

二是从奉祀对象上,可分为:

1.崇尚热爱,对介邑范围内汾河、龙凤河、水库、水井、泉水等都十分崇尚热爱,人们将这些有限的水资源地加以利用而外还加以神化,立庙来求拜它,奉祀它。这类庙宇很多,例如上城南村水神庙、南桥头村河神庙、板峪村水神庙、西段屯村河神庙、文家庄龙王庙、宋安村三官庙等。

2.崇尚祭祀华夏始祖先贤尧、舜、禹和有功于洪山泉水的管理利用的先贤文彦博、王一魁,以及在中华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建设中颇有建树的四位功臣英雄孙叔敖、李冰、西门豹、郑国(即源神爷)的洪山村源神庙、石屯村源神庙。

3.崇尚祭祀誓死捍卫社稷、宁死不屈守城、爱民如子的晋太安二年介休县令贾浑夫妇(即龙天爷)的西北里村龙天庙、兴地村龙天庙等。

4.崇尚祭祀北魏世祖时的西平侯、加龙骧将军源贺(即源公爷)的河村润济侯庙。

介休洪山村源神泉源神庙全图

三是从寺庙现存世状况来看(我在众多的涉水寺庙中选择了十处寺庙)可分为三类:一类属修葺维护良好者,设有专人管理的,如洪山村源神庙、兴地村龙天庙、板峪村水神庙、西段屯村河神庙等,约占十分之四比例。二類属寺庙基础现还存世,但都是断壁残垣、破砖烂瓦、蒿草遍地,如河村润济侯庙、宋安村三官庙、石屯村源神庙等,约占十分之三比例。三类属该寺庙已夷为平地,荡然无存了,仅能在历史、碑刻中找到记载曾经的辉煌。如上城南村水神庙、南桥头村河神庙、文家庄龙王庙,约占十分之三比例。某种程度上从这里也可以看到一个地方文物管理工作的水平。

下面详细地谈谈我所了解的介休地区这十处涉水寺庙的一些情况。

洪山村源神庙

洪山源神庙因有洪山泉源而建,故名源神庙。它座落在洪山镇洪山村东南狐岐山下。《尚书·禹贡》有“治梁及岐”之说,故有大禹治水曾经于此,有“千年禹迹人皆仰,功德于今胜水流”的诗句。为纪念大禹治水和尧、舜之功德,庙内祠唐尧、虞舜、夏禹。该庙创建年代不详,远在宋代之前已建有源神庙,因年久失修塌毁,北宋至道三年(997)重新建造,此后又经元至大二年(1309)重建,明洪武十八年(1385)再修,到明万历十九年(1591)知县王一魁重建于此,《新建源神庙记》,碑载:“顷之,见南山麓有平阜焉,喜而登其上,则连互诸峰,嶐嶐南负,左右盘礴,崛起若双阙,逶迤北下,益蜿蜒映带,不知其几里,豁然大观而飞泉数道,泻出于平阜下,两峰之间,如万斛珠随地而涌,又如鸥如鹭,腾骞于烟汀沙诸。其声冷冷然,锵锵然,若理丝桐,鸣环佩也。”

庙宇依山而建,势若阶梯,层层升级,步步登高,视角一步一变,景观随步变幻,可谓一步一景。庙前拱石为挢,上建牌坊,正面书“有本者如是”五个大字。背面书“溥博渊泉”,为王一魁手书。过桥抬头石阶三十登缭垣是龙虎殿,原塑哼哈二将守门。

出殿向上是山门,匾额原为王一魁所书之“源神庙”(现为李刚书),入拱门,正殿为卷棚悬山顶,三层斗拱,下配透雕空花雀替,工精艺巧,殿前有石雕石狮栏杆,雕刻十分精美。匾额为已故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邑人张颔老先生所书“胜水灵源”,楹联为“开门见山收不尽烟云景色,居心似水乐无边花鸟文章。”殿内神坛主位供奉有尧、舜、禹,两侧为有功于洪山泉的地方历史人物文彦博和王一魁,将文彦博与王一魁的塑像置于与尧、舜、禹并重的主神位置。神坛下的两侧,站立着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建设中颇有建树的四位功臣——孙叔敖、李冰、西门豹、郑国的彩绘塑像。两侧墙壁上绘有尧、舜禅让与大禹治水的壁画。

北边配殿原是阎罗殿,现已改为周易知识馆,门匾额“礼授尼山”。周易朴素的唯物主义,也是历代治水的哲学思想。

南边配殿为窑神殿,供奉太上老君,门匾额为“善上若水”。是当地群众为祭祀陶器之祖修建的,已经塌毁,现已修复。

东南方偏院正殿建有娘娘殿,祭的是后土娘娘,现为女娲娘娘及娥皇、女英。娘娘殿的改造凸显了水文化的主题,又兼顾了民众求子的需求。院下方建有轩室三间,门上悬匾额,书以“趋稼”。原为历代洪山泉水老人,渠长办公之所。

与正殿遥遥相对的是建在五孔窑洞之上的戏台及两旁的钟鼓二楼。戏台名“鸣玉楼”,五孔中为通道,左右为“云房”各二孔,为居士、山人、道士的居室,现有清乾隆介休文苑名士宋廷魁号竹溪山人的亲书“云卧”,实为难得的真迹。戏楼建筑精美悬山顶,悬鱼博风板上浮雕花纹、雕梁画栋,重檐转角屋顶有华美的琉璃饰件及楼阁吻兽,黄绿相间,金碧辉煌,气魄雄伟,雍荣华贵,富丽堂皇。

庙内碑碣27通,记载着我市五千年的水利文明史,从大禹治水一直到当今的水利变迁,所有记载与典故均可在中华古籍中找到答案。范围所及有歌颂自然造化,名人治水、水利兴修,水事纠纷的解决,水利规章的制定,从乡规民约到水利法规,从水源保护到节约用水、防止污染、以至水利规划、管理,是中华民族治水管水发展水利的一个缩影。现存最早的是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的《源神碑记》,其中记载当时的水利和风土人情,三月三的盛况。因有洪山泉水,当地的陶瓷生产发展水平,是全国现存完好的。《源神碑记》是关于陶瓷生产的三通古碑中历史最长的一通。同时还有歌颂中华古代四大水利工程的“忆昔孙叔敖芍陂而楚受其惠;文翁穿腴口而蜀以富饶(四川都江堰);史起凿漳,魏则邺有稻梁之咏(关中水利);郑国导泾水于秦则谷口始有禾黍之谣,后世称水利必归焉”的记载。

洪山村源神庙戏台——鸣玉楼

另有水利条规碑,记载了明清的介休水利法规。介休水利碑有水利分布图,标明了山水,泉、河流及主要受益村庄,是当今考查古代水利水源分布状况难得的实物资料。碑中记载有:“狐岐胜水,宋文潞公始开三河。东曰龙眼洞河,中曰天鉴明河,西曰沿山虎尾河。水池迤北于三河分水处设木闸三区,号为水平。计地立程挨次轮转,设水老人,渠长,给予印信簿籍,开渠于三月三日,终于八月初一。”“每岁三月上巳,县尹偕寅率士人诣庙,具一羊一豕,祭祀神开渠报本也。惟时田有顷亩,粮有额,设水有程限。地获利而民易足,刑不繁而赋易完。”水利纠纷时有发生,只有解决了矛盾,水利才能发展,记载处理水利纠纷的也不少。有“……奸巧之徒改立契券,任意兼并,初为民间美利,今为民之大害矣。纷争聚讼簿牒盈几。”还有打架的记载:“俗悍少年轻狂狡乘隙,恣横毁碑、败碑,伤三河渠长……”有平讼后立的判决书条文,如“一被毁碑匾责成洪山村众照旧赔修,遵照原式,不得增减字句……一池泉分流各照向章以水上铁板为度……”还有保护水源防止污染的“掩造草纸,放毒下流,八村受害者于此有痛心焉。……自示之后,各应痛改前非……倘有不遵示谕公耆乡保等立即扭禀到案,按法究治。各宜禀遵毋违。”的记载。还有文学价值很高的诗篇、游记等。

石屯村源神庙正殿

每年三月三日为源神泉古庙会,昔日县令要率官吏来祭祀源神。把祭品抛入池内、叫做“抛池”,并点牌上水,唱戏酬神,盛况非凡。查《辞海》三月三日为“上巳节”《后汉书·礼仪志上》有:“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日洗涤祓除,去宿垢病。”三月三日到水边嬉游,以清除不祥,叫修禊。清乾隆中吕公滋有:“胜水澄清修禊好,风流千载想兰亭。”北宋古碑有:“佳人游玩,骈阗车马,画毂雕鞍,诗伯道仙,玩水看山,钓叟樵翁,寻溪远涧。”“沃万户以滋荣,灌一川之秀丽”。清竹溪山人有:“半亩新波涨碧池,轻风送暖谷放迟。年年两岸春如画,杨柳旗开上巳时。”

1987年12月,续忠元同志主持洪山水利管理处工作,锐意改革,文化复兴,弘扬水文化修复源神庙,1989年对洪山源神庙进行了一次全面维护修葺,一直到1993年金妆彩绘全部完工,并辟为介休市水利博物馆。多年心血和汗水,换来一个流量保浇10万亩地,年水费收入超百万元,人均利润收入超万元,社会效益超千万元,相当于当时灌区的固定资产。1992年10月,洪山水利管理处荣获全省水利管理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石屯村源神庙

石屯村源神庙,坐落在洪山镇石屯村郭家街西头,坐北面南。据庙碑记载:于明正德五年(1510)重修。又见正殿中梁上记:“清康熙四十年(1701)四月初十日午时上梁大吉。”而创建年代已不可考。临街有影壁一座,突出的门檐下为窑洞式山门,原来两旁有泥塑哼、哈二将,门前一对旗杆,现已不存,山门窑洞上为戏台,戏台为灰瓦灰脊硬山顶,正脊中间安装着中额,上写“国泰民安”四字,中额上安放狮象宝瓶及三层吉星楼。在屋顶的博风上有精致的砖雕,在一道花边下有一飞龙,接着为四道花边,中为两只鹿,又有四道花纹,两面对称。戏台的两侧有灰瓦灰脊四角攒尖宝顶的钟鼓二楼。戏台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正面无斗拱,在耍头两边安装有空雕耳子装饰,檐下有一扇形牌匾,蓝底金字上书“惊梦醒”三个行体大字,最精美的是栏下的木质透雕挂落,明间当中雕着二龙戏珠,两角雕着横龙竖凤,次间中各雕二狮捧鼎,两面是古鼎瓶炉博古物和琴棋书画四雅品立体图案,两间对称。在出将入相中间,前后台隔扇上人字形棂格组成。当中镶着直径七十厘米透雕木质圆形图案,中为福禄寿三星,周围雕有鹿鹤同春之镂空花,工艺十分精湛。这在介休戏楼建筑中也属罕见。

戏台对面为源神正殿,这里实际上是洪山源神的行祠,殿中原塑源神泥像,现已不存。正殿为灰瓦琉璃脊甍、琉璃剪边,悬山顶,正脊当中有狮象宝瓶吉星楼,还存在仙人走兽三件。正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为五檩四椽袱,檐下两铺作斗拱,从四方形金柱和中间斗拱的圆形斗造型和直头昂咀看,其建筑艺术表现了明代手法。在拱眼中以立砖实表,各悬塑龙一条。殿前原有抱厦献亭,惜于“文革”期拆毁,东西配殿早已拆除。殿内有立于明正德五年“重修源神行祠碑”,院内尚存古柏两棵,现为介休市文物保护单位。

兴地村龙天庙山门

以上是1991年6月时的状况,到2017年2月28日因工作之需,春寒料峭时节,我们《介休水利志》编辑部同仁一行又走访了距洪山村仅2公里处的石屯村源神庙。该庙在1991年时庙宇建筑虽说破损,但大的建筑构件基本存世,如山门、戏台、钟鼓楼、正殿、月门、偏院、明正德五年(1510)“重修源神行祠碑”及院内两棵古柏都还存在。“文革”时拆毁了门前影壁、旗杆、正殿中的源神泥塑像、正殿怀前的抱厦献亭,以及东西配殿等。到我们走访时,又是28年过去了,也没修葺,该源神庙已是正殿戏台断壁残垣、橡檩露明、山门堵塞、钟鼓楼仅留骨架,各种的石、木、砖雕件均已丢失、损坏,院内院外瓦砾遍地杂草丛生,就连“重修源神行祠碑”也不见踪迹了。

兴地村龙天庙

介休市域內遗存古庙宇繁多,而其称龙天庙者更为甚之,每三村五社便有一处龙天庙。究其原因,阅存立于西北里村龙天庙清乾隆十六年(1751)由王彦柱撰文的碑刻《新北里村龙天庙记》以及原存立于常乐村龙天庙(祖庙)、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由当时介休知县王谋文撰文的碑刻《晋邑令贾公墓碑记》,便可了然。

兴地村龙天庙西配殿

兴地村龙天庙戏台钟鼓楼

贾公讳浑,晋太安二年(303)为介休县令。当时五胡乱华之首刘渊(元海)起兵离石,遣其将乔晞入侵西河介休,公侯帅众兵登城死守,历旬日,终因寡不敌众,城被攻破,公侯抗节不屈曰:“吾为大晋守令,不能保全城池,已失臣道,若再苟且求活,屈事贼虏,还有什么面目得见世人?要杀便杀,断不降汝!”唏遂杀之。夫人宗氏年二十余,唏艳其色,夫人骂曰:“屠贩奴,岂有害人之夫,而欲加无礼,于心安乎?何不速杀我。”因仰天大哭,唏又杀之。刘渊闻知后而怒曰:“使天道有知,乔晞岂有后乎?”追令唏还,收公侯夫妇尸,厚葬而祭之。介休人民既怀其德,复悯其忠,怀念这位立国为民、死守疆土、不朽大节的好县令,便在城南郊长乐村建祖坟、祖庙,庙曰“龙天”,在县内人们便自发性地建立龙天庙以祀之。百姓们一遇灾难、水旱、疾疫等必到龙天庙祭祷之,且祷之必应,天旱时祈雨尤灵。“祭法以死勤事者则祀之,能御大灾难者则祀之,二者贾侯俱有焉。宜乎俎豆千秋,遍介邑中皆祝祷也。顾庙号‘龙天,祀典未之记载,古碑复剥落不可考,不知始于何朝代。间尝思之,龙能兴云致雨,泽及万物,百姓得以生息。贾侯之岁被阴膏,其灵昭昭,祷必有应,而百姓无不爱戴之如天,义或取诸理念也。”龙天爷在科技较落后的封建社会还是在人们的心目中占据一定位置的,所以介邑一地龙天庙较普遍,代代相传维修重建,香火不断,延续至今。人们认为:生前贾侯令我邑时,爱民若子,既而以死捍卫社稷,无非心为我民。至千百载后,其魂灵仍在调雨旸介黍稷,护卫着介邑人民。下面着重谈谈兴地村龙天庙。

兴地龙天庙是我市域内规模最大,保护维修最好的一处龙天庙。建于村北端高坡上,坐北面南,该庙曾于2014年以来做过全面修葺,现看去完整有序。上9级阶达龙天庙山门高台,山门同戏台为同一座建筑,面阔三间,两侧一层为砖拱券门洞,二层为钟鼓楼各一间,庙院宽计五间。山门为两层建筑,一层为三眼窑洞,中间为山门通道三洞门都上有门合,门额砌刻石书“龙天庙”,两侧内部封闭,里面留有透光窗户。二层为里向北开面的歇山顶戏台,两侧砌筑有上戏台及钟鼓楼的转角台阶。北正殿为五间,中三间为龙天庙正殿:前出檐金柱、檐柱、大尺寸斗拱、灰瓦、琉璃脊、琉璃剪边硬山式屋顶,殿内神坛供奉有贾浑夫妇塑像及诸龙王爷等神像,殿内置一顶可抬起移动的小轿子,轿内设三位神像。正殿两侧各三小间,东偏为牛王殿,供奉有牛王爷,西偏为圣母殿,原供奉有圣母娘娘。院内东西配殿各五间,维修完好。

正殿檐下存立有《重修好妨庙碑记》碑、明崇祯三年(1630)等6通碑刻,当时全在庙中存立,现不见踪影。

正殿内东西山墙上保留有明崇祯三年(1630)维修时的壁画,内容为四海龙王治水、玉皇大帝降雨救民的场景,保存基本完好。过去,每逢六月六日这一天,近邻灵石旌介村赶会,当地村民们都要敲锣打鼓到兴地村龙天庙敬请龙王爷到旌介祭祀祈雨唱戏酬神。会散后再把供奉有龙王爷的小轿子抬回复原。这一习俗一直坚持到抗日战争胜利时期。这说明了人们都把贾侯公当作了能兴云致雨的龙王爷来崇拜,世世代代不忘奉祀。

光阴荏苒,龙天庙年久失修断壁残垣损坏严重。兴地村委会应广大村民要求,于2014年春至2016年春季筹措资金,请古建专业施工队伍,对龙天庙进行了全面翻修,尽可能恢复原貌。工程进展顺利,两年内全部完工。寺庙格局完整,环境清幽,原正殿出檐柱梁斗拱等部件、彩塑、装饰、油漆、壁画修补、刻石等均保留了明末时期建筑风貌。该庙为介休县人民政府1988年12月15日公布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河村润济侯庙

该庙创建年代不详,据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冯钰所撰文碑刻《河村新润济侯庙记》记载:绵山镇河村原建有一座润济侯庙,这是专为纪念北魏时期的源贺将军而修建的庙宇。

兴地村龙天庙正殿殿内神坛设置

源贺侯原为河西王秃发傉檀之子。傉檀为气伏炽磐所灭,侯自乐都奔北魏,魏世祖爱其勇,赐爵西平侯,加龙骧将军。并对侯讲:“卿与朕同源,今可为源氏”。赐名贺。累立战功,封平西王,攻陇西王。卒赠侍中太尉,谥曰宣。《魏书》中可考。初,侯从世祖,击西河叛党白龙,至白彪山下,马忽堕足,跃地出泉,后人遂名其泉曰“马跑泉”,又名“源公池”。疏流浚源,溉田数十顷,立庙以祀。北宋崇宁中(崇宁二年1103年)镇将许某祈雨,立沛,因榜为“永泽庙”。北宋宣和元年(1119)宋徽宗赵佶在开封营造宫室,遣使取河东大木,这时天大旱,汾流既涸,当时知汾州军周炜惧违诏命,在永泽庙诚祷于侯,大雨夹旬,河水涛涛,木筏得顺流以达。于是河东经略安抚使李某请于朝廷,封润济侯。介邑密迩西河,维雨维呖,泽被孔厚,春秋祈报,俎豆维虔,河村润济侯庙所以建也。岁久欲圮,当地父老虞无以妥侯之神,醵金更新之。

板峪村水神廟山门

上城南村水神庙

据明万历八年(1580)乡贤刘荩臣所撰文碑刻《新城南上堡水神庙记》记载:绵山镇上城南村原建有一座水神庙,创建年代不详,这是因该村原有灰南、东柳两股泉水,滋溉上城南村、下城南村、常乐村三堡农田,“实赖灵长之德,有以利济无涯,岁时报享之宜也。考虑到所奉之神无主名,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意水为天下之至柔,有母德焉,故以母道事之欤。建庙祀水神,曰水神庙。维庙宇日久倾颓,百姓惧无以妥神也。故乡绅百姓商量相约重新整修庙宇,众人解囊不吝积资,众志维勤。凡开支费用白金百两,施工不足一月,水神庙焕然一新,增美于前。于是全村父老百姓毕集,既焚香奠神,又酬神唱戏。”乡贤刘荩臣乃遍告众乡亲曰:“兹水赖神之灵,吾三堡三分其利,每分三日,周而复始,次第轮流,向无争夺。诚恐日久弊生,致水泽有不均之患,非但人起讼端,而神其馨此黍稷乎?”佥曰:“愿子孙世世守此旧规,若有违者,唯神殛之。”因记该水神庙再次复修并勒诸石,以垂后世。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灰南、东柳二泉水除浇灌当地三村田亩外,还是介休火车站的供水水源地。水神庙还存在。到了七八十年代,随着城市用水量的骤增,地下水位逐年下降,城区地下水位漏斗的形成和加剧,灰南、东柳二泉水便逐渐干涸了。水神庙也颓废不堪,风雨飘摇,大约在二十一世纪初期便消失了。

南桥头村河神庙

南桥头河神庙及戏台原建于村南边,创建年代不详,因该村驻于汾河岸边,历年来洪水患泛滥无穷,故人们祖辈崇拜河神爷,建庙祀之。后来村里建房扩大规划范围,才把河神庙包围在村中了。传说在清末年间有一条汾河支岔经过村边不远处,当时村民为了交通便利,就在这一支流上修建了一座小桥,把村庄隔在了支流南岸,故取村名为“南桥头”。后来遇连年干旱汾河水量减少,支流断流,后随之消失,桥也就逐步消亡了,但村庄和村名一代一代沿续下来了。

这座河神庙坐北朝南,中轴线布局为山门、钟鼓楼、戏台、大院东西建有配殿,然后向北建有十级阶上到月台,月台上建有三开间正殿,砖砌前墙、后墙、山墙、前门面檐柱、金柱、木隔扇、四檩三椽袱、灰瓦卷棚硬山顶无斗拱。戏台坐南向北三开间,整座建筑十分规范气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庙和戏台先后由村公所和生产大队占用,1969年“文革”中河神庙被拆除。

板峪村水神庙四开台戏台

板峪村水神庙

距市区25公里的张兰镇板峪村为丘陵山地,在村中西沟边有一长条状较平缓地面,这里遗存有一片明清古建筑。这是一处寺院性质的坐北朝南三进院落二层狭长形古建筑群。中轴线上的建筑主要有山门、水神庙(二层)、三开台乐楼(二层)、关帝庙(二层)等,每院都筑有东西配殿。水神庙创建年代不详,一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为砖拱圈窑洞,前后两面都筑有屋顶歇厦。水神庙内供奉有晋永安元年(304)介休县令贾浑及其夫人宗氏夫妇塑像。他们夫妇为保卫介休人民而英勇献身,介休人民世世代代在纪念他们。每年过节祈雨庆丰年都要在此唱戏酬神。又一进院的建筑为一造型别致,功能多用十分奇特的建筑,叫三开台乐楼。因为空间有限,三处庙共用一处戏台看戏。利用东、南、北空间场地,最大限度地容纳观众。乐楼向北开台,面向关帝庙大殿,第三进院落可为戏场容纳观众。水神庙东配殿窑背顶设有砖砌台阶及护栏供人上下,这里也是一处很好的看台。向东开台面向东坡高处的噤师庙,大道和东坡地上可容纳大量观众。三面开台酬神唱戏,实为一举数得。三开台乐楼,一层是台基础,为面阔、进深均三间的砖砌拱圈窑洞,在台前面东南角砌筑有台阶可以上下,中洞为通道。台上整个乐楼由4根金柱、12根檐柱支撑,面阔8.7米、进深7.5米,均为三间,为灰瓦卷棚歇山屋顶,斗拱单翘、单昂,台口四面装设有可开启的木隔扇。整个建筑设计精巧,人性化构思,施工缜密,在行有度。2009年板峪村委筹措资金,在历史文化名村进行规划建设中,全面系统地对遗存古建筑进行了保护性的修复。是一处很有特色的寺庙建筑,1962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段屯村河神庙

該村位于汾河北岸,河神庙位于村北部,被村民住宅所包围,现庙仅存正殿一座3开间,单独一小院,大门位于西侧和正殿后墙齐,位于右侧迎街。该庙创建年代不详,从仅有的一通碑中得知,清同治十一年(1872)和民国年间做过两次维修。2002年6月村委会主持又做了一次全面维修。庙3间,砖砌前、后山墙、前门面,檐柱2根,金柱2根,木隔扇,四檩三椽袱,灰瓦灰脊硬山顶,山墙墀头砖雕部分十分精致。檐柱上对联为:“勤政为民扬正气,重视三农驱邪巫。”殿内神龛中供奉有河神爷,白脸,着明代服饰,左右塑2侍者。东山墙绘有清代壁画,颜色鲜艳,像是大禹治水内容。东山墙下立有一通清同治十一年(1872)壬申年古碑,碑阳碑头刻有“积厚流光”,碑正面为一幅西段屯地理图,碑阴为该村土地四至及和邻村交界叙述。碑头额刻有:“阡陌指掌”。碑名:“合村交界碑”。这块石碑很重要,它是清代同治年间当地人民农业、土地、水利认真合理管理的有力佐证。他就和我们现在的遥感地图中的小班区域号一样,从碑阴所说的某村民的土地方位、四至中所叙述,可在碑阳地理图中找到某村民的地块,并可明了是水地、旱地、坡地,面积及灌溉渠系等。壁画及建筑物保存完好。1988年12月15日,由介休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村民们对水与人们生存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他们敬水、爱水、靠水、护水,他们把汾河之水当作神一样地崇敬爱护,并建庙奉之。

文家庄龙王庙

文家庄龙王庙原在城内文家庄正街与港道街的交汇处的东北方位(即原塑料木器厂大院范围内,现在的崇仁园小区内),其创建年代不详。坐北向南,在文家庄正街北侧建有一座砖砌琉璃屋顶、壁心影壁。影壁正对应的是庙院大戏台一层门洞,兼山门入口。大戏台两层三间,面北敞口,一层为砖拱圈三间窑洞,正中为门洞,二层为三间灰瓦琉璃脊,琉璃剪边硬山式屋顶建筑。这是专门酬谢龙王爷的戏台,也是文家庄人民及文氏后人看戏的地方。在大戏台的东侧连接着还建有一座小戏台(规模很小),这是酬谢观音娘娘的戏台。在戏台院北面的两侧,对称地建有两座6柱6角灰瓦琉璃攒尖宝顶式木亭。其东侧为白龙神石亭,亭下筑有水池,水池内供奉有白龙神石;西侧为土地爷亭,亭下供奉有许多土地爷。双亭北侧建有一座三间16柱、四面通透灰瓦、琉璃剪边卷棚式屋顶的献殿。该殿是专门用作在祭祀活动中供献祭拜龙王爷的地方(如祈雨祭拜活动)。献殿再往北不远便是该庙的主体建筑——正殿(龙王殿)。正殿坐北向南,面阔5间,进深2间,砖砌山墙,后墙4檩5椽袱,灰瓦琉璃脊,琉璃剪边悬山式屋顶。正殿神坛原供奉有三尊神像。正殿东西两侧还搭建有高架,高架上建有钟鼓二楼。这一轴线上的建筑四周部建有围墙。东围墙外还有一处小院,小院内建有一座三间的娘娘殿,供奉有送子观音娘娘。西围墙西侧也还有一处小院,小院也建有一座三间的天地殿,殿里供奉有许许多多不足半米来高的天上地下诸神像。主轴线大院及两侧小院布有松柏槐柳,一片碧色,四周均围筑有围墙。所以说,过去的文家庄龙王庙还是一座具有一定规模的古寺庙建筑。

民国22年(1933)2月由当时介休县知县张赓麟督修的《介休县志》中还明载城内东关文家庄正街路北建有龙王庙,就是说1933年时此龙王庙还存世。每年的六月初六日为白龙神王的社祭日,十里八乡的村民都来此祭祀祈祷,期冀来年风调雨顺,稼禾丰盈。尤其是天旱时节,来龙王庙祈雨的邑人更是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文家庄龙王庙约毁于解放初期的1950年,现在这一区域已开发建设成了一个居民小区,即崇仁园小区。小区的开发建设者顺应当地居民的呼声要求,于2011年8月在园内修建石亭、水池,将保存多年的从白牛泓漂来的白色牛状巨石择日安置于亭下水池内,因为它原本就是文家庄龙王庙内白龙神,巨石是能够行雷闪电呼风唤雨的白龙王的化身。善良的人们对它充满希望,因此崇拜它、奉祀它,希望它能给人们带来祥和福音。就此事并撰文立《圣迹龙神石碑》以志纪事。

宋安村三官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介休城内文家庄至东大街三官楼巷口处,在一公里长的大街上就建有两处楼阁,且两处阁都叫三官楼。一处建于三官楼巷口、胡家园街口与东大街的交叉处,一处建于文家庄正街与南北水门街的交叉处的崇仁桥上(俗称玉皇桥)。二处均为过街楼式建筑,一层由16根檐柱通天柱支撑,二层为楼阁,屋顶灰瓦、琉璃瓦脊、琉璃剪边。二层屋檐下匾额均书以“三官楼”,楼上殿内供奉有天、地、水三官。

绵山大罗宫群体递升后座的单体建筑三层也建有三官殿,市区南端的高山区木壁村建有三官庙,汾河畔的西刘屯村建三官庙、下李侯村建有三官庙、市区北端汾河南畔的宋安村也建有三官庙。在生产和科技长期处于落后状况的封建社会,人们祈求神灵的护佑,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

宋安村三官庙位于村北口,这是一座早已颓废不堪的古庙,始建年代不详。庙院坐北朝南,正殿有上下两层,东西两侧各有配殿,西侧坍塌严重,屋顶琉璃构件斑驳,院内荒草萋萋,大门额上悬挂有一块小匾额,刻有“光明宇宙”四字,为现代人所为。大院内侧房现还居住有一户退休教师,起着看门护庙的作用,所以庙宇能够被保护下来没被拆除铲平。正殿一层为五眼无梁窑洞,两侧筑有通往二层的转角砖砌楼梯,二層三间为砖砌墙木架屋琉璃瓦顶建筑,殿名“光明殿”,门匾额已破损,置于殿内一角。殿内原供奉的三座泥塑(即三官)在“文革”时被毁,形成的三堆泥土还静静地躺在各自被供奉的神坛上,白壁墙上还保留有壁画的痕迹。殿墙内壁镶嵌有一块小型碑石,以碑石内容中可得知,该庙在清乾隆五十年四月(1785)曾重新修葺。

三官庙属道教建筑,据道家所言,三官为道教中掌管天堂、地府、海洋三界的行政长官,三官之神为之“天官、地官、水官”,由他们掌握管理天堂、地府、海洋间的一切事务。我们国家自古就有祭天、祭地、祭水的礼仪,道教所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就是说“三官”有对世人、亡魂等“赐与福分、赦免罪过、解除灾厄”的权能。每年每逢正月十五上元节即天官当令,信徒们会来这里致祭祈福,也就是祈求天官赐福。每逢七月十五中元节即地官当令,也就是祭祖普渡的日子,有故去亲人的人家,会祈求地官为死者免罪。十月十五日是下元节,即水官当令信徒们祈求水官为人消灾免难。所以这天要祭献水官。介休城外东南高于西北,历史上洪水数次进入城关,最大者洪水人户2尺多深,这就更容易使人们这天祭献水官。道教中最普遍的说法,认为天官大帝为尧,地官大帝为舜,水官大帝为禹,这是华夏大地自古以来的先祖先圣贤君,他们会给人们带来光明,所以中国人历来对之崇拜尊敬。比如民间百姓一遇灾难便到庙中拜祷,祈求神灵护佑;一遇干旱民众们便自发地到三官庙中祈雨祷告,祈求水神爷普降甘霖,解救危难中的民众出苦海,这一习俗一直沿续了二十个世纪。

猜你喜欢
神庙戏台
驻足山塘古戏台,体验繁华新风尚
一座戏台一段情
雅典卫城:希腊文明的象征
观林家嘴村萝卜坯戏台
圆明园戏台考
印度贵族抗议女性入寺庙
远去的戏台
杜潘芳格的诗(二首)
印度“神庙”:保佑美签
神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