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GF-β1、PDGF、VEGF评估吡非尼酮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疗效观察

2020-02-19 03:10肖伟利王海超裴复阳孙伟
临床肺科杂志 2020年2期
关键词:肺纤维化特发性纤维细胞

肖伟利 王海超 裴复阳 孙伟

特发性肺纤维化(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是间质性肺疾病中常见的病理类型,目前因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造成诊断后平均生存时间不足5年[1-2]。IPF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的病理表现为肺泡结构的破坏及细胞外基质的沉积,最终形成“蜂窝样”结构,促使肺间质向纤维化方向发展[3-4]。

肺间质中、肌成纤维细胞的聚集活化是发生特发性肺纤维化病理表现的重要执行者[5]。新近研究表明,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TGF-β1) 、血小板衍生细胞因子(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启动的多条信号通路的过度激活是肌成纤维细胞在肺间质中聚集活化的重要原因,也是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病情进展的重要分子机制[6-8]。上述细胞因子启动多信号通路的活化,致肌成纤维细胞聚集后会对IPF患者的呼吸系统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可出现限制性通气功能、弥散功能障碍及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症[9-10]。

在本项目的研究中首先观察吡非尼酮组与激素组治疗前后TGF-β1、PDGF、VEGF之间的差异性表达;进一步观察吡非尼酮对肺功能、血氧分压及复发率的影响;最后明确吡非尼酮治疗IPF患者前后血清中TGF-β1、PDGF、VEGF表达水平与肺功能之间的相关性。为TGF-β1、PDGF、VEGF在临床中准确有效地评估吡非尼酮治疗IPF效果奠定理论基础。

资料与方法

一、 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9年2月住院治疗的72例IPF患者作为观察组。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及中华医学会制定的IPF诊断标准;无其他肝、肾功能病变;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精神异常者;随访资料不完整者。整个研究过程均经患者知情并同意下进行,经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实施。将患者随机数分为对照组、观察组。

二、治疗方法

观察组患者口服吡非尼酮(生产厂家:北京康蒂尼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133375)200mg,口服,每日三次,治疗时间为四个月。对照组患者予以糖皮质激素治疗,泼尼松(生产厂家:天津力生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2020123) 0.5 mg/Kg,口服,治疗四周后调整剂量,用药减半,治疗周期为8周。

三、观察指标

1 ElISA测定血清中TGF-β1、PDGF、VEGF的表达变化 静脉采血5 mL。血液于4℃,3000r/min离心10 min,取上清液。将上清液注入5mL冻存管。样本放置-80℃冰箱保存。1/10体积样本用于本项目实验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法测定血清TGF-β1、PDGF、VEGF水平( 上海信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实验步骤严格按照人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试剂盒说明书步骤操作。

在实施过程中,“课程套餐”的内容可以根据学生的发展诉求以及阶段性的培养目标灵活调整,做到因需组合、因势调整。

2 肺功能测定 采用意大利MIR米尔Ⅲ型肺功能仪,记录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 FEV1%) 、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 FVC%) 、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 DLCO%) 。

四、统计学方法

结 果

一、一般资料的比较

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激素组)、观察组(吡非尼酮)。统计分析发现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符合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学会及中华医学会制定的特发性肺纤维化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中无明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比较

二、经ELISA技术测定两组患者血清中TGF-β1、PDGF、VEGF表达水平。结果发现:对照组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清中TGF-β1、PDGF、VEGF表达水平明显降低,且观察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异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TGF-β1、PDGF、VEGF表达水平变化

三、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血氧分压的差异性变化

两组患者分别经甲强龙及吡非尼酮相应治疗后,结果发现: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FEV1%、FVC%、DLCO%及血氧分压的改善情况不明显,P>0.05。而观察组经吡非尼酮治疗后,上述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治疗后肺功能、血压分压的改善情况更好,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血氧分压之间的变化

四、比较两组患者间的复发率

两组患者分别经治疗半年后进行随访,随访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复发率为8.33%,对照组患者复发率为33.33%,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存在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之间复发率比较

五、血清TGF-β1、PDGF、VEGF表达水平可作为评估吡非尼酮治疗效果的有效指标

本研究拟通过方便、易行、无创性检查方法精准评估吡非尼酮的治疗效果。因此,本项目分析了IPF患者经吡非尼酮治疗前后血清中TGF-β1、PDGF、VEGF表达水平与FEV1%、FVC% 、DLCO%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上述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与肺功能检查结果成负相关,P<0.05(见表5)。这说明IPF患者经吡非尼酮治疗后肺功能改善的同时,TGF-β1、PDGF、VEGF表达也下调。

讨 论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特发性间质性肺炎中最常见的类型,病情呈进行性、不可逆性进展[14]。IPF的发病机制目前不明,已有的研究表明肺间质中肌成纤维细胞的聚集是IPF病情进展的重要原因[15]。阻断肺间质中肌成纤维细胞的聚集活化是未来防治IPF可能的新方法。

表5 观察组治疗前后TGF-β1、PDGF、VEGF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临床上治疗特发性间质性肺炎常应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及细胞毒性等药物[15]。但大量的临床性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药物仅在特发性肺纤维化早期有一定效果,但作为特发性肺纤维化的长期治疗用药效果并不理想[16]。伴随新药的不断研发,吡非尼酮是一种新型的抗纤维化药物,动物研究已经证实吡非尼酮可抑制肌成纤维细胞增殖、胶原蛋白沉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症状[17]。本研究为验证吡非尼酮的治疗效果,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吡非尼酮)及对照组(激素组)。吡非尼酮(200mg,口服,每日三次,);糖皮质激素(0.5mg/Kg,口服,治疗四周后调整剂量,用药减半,治疗周期为八周)。研究发现经吡非尼酮治疗后FEV1%、FVC%、DLCO%指标明显改善,而糖皮质激素治疗后上述指标变化没有统计学意义。同样,血氧分压的改善情况在吡非尼酮治疗后的效果也要优异于糖皮质激素治疗组(见表3)。这说明吡非尼酮可作为选择治疗IPF的首选药物且与国外文献报道是一致的[17]。

IPF病情的进展是一个漫长的病理过程[18]。在这一过程中,IPF经治疗后常因感染或疾病本身的加重存在复发情况,因此吡非尼酮治疗后的长期随访,也纳入了本项目的研究中。结果发现:吡非尼酮及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均存在复发的情况,但吡非尼酮治疗后的复发几率要明显低于糖皮质激素组(见表4)。

明确了吡非尼酮可作为治疗IPF患者的有效药物后,如何评估其治疗效果呢?新近研究发现:TGF-β1、PDGF、VEGF激活多条致纤维化信号通路是肌成纤维细胞出现的重要分子机制[6-8]。为进一步明确TGF-β1、PDGF、VEGF作为评估吡非尼酮的有效评价指标,本项目采集的IPF患者临床样本中发现TGF-β1、PDGF、VEGF存在高表达(见表2)。这一结果为我们推测上述细胞因子作为评估吡非尼酮的治疗效果奠定理论基础。

为验证我们的设想,我们对IPF患者经吡非尼酮治疗前后的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与肺功能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治疗前TGF-β1、PDGF、VEGF表达上调,肺功能(FEV1%,FVC%、DLCO%)明显下降,吡非尼酮治疗后上述细胞因子表达下降,而肺功能相关指标明显改善,两者呈负相关。这也说明了TGF-β1、PDGF、VEGF与IPF病情进展成正比,与肺功能检查结果成反比。

综上所述,TGF-β1、PDGF、VEGF在特发性肺纤维化中表达上调,经吡非尼酮治疗后上述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下降,提示上述细胞因子可作为评价吡非尼酮治疗效果的新的监测指标,但具体机制有望日后有待进一步探索。

猜你喜欢
肺纤维化特发性纤维细胞
我国研究人员探索肺纤维化治疗新策略
遗传性T淋巴细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维生素D联合GnRHa在特发性性早熟患儿中的应用
Tiger17促进口腔黏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滇龙胆草对肺纤维化小鼠肺组织NF-κB和CTGF表达的影响
滇南小耳猪胆道成纤维细胞的培养鉴定
特发性腹痛一例
胃癌组织中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4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沙利度胺治疗肺纤维化新进展
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