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智超 宋占春 张 迪 张思媛 林 小
辽宁省抚顺市中心医院心内一科,辽宁抚顺 113006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atheroscrotic heart disease,CHD)是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常被称为“冠心病”。引起冠状动脉血管腔狭窄或阻塞的原因很多,慢性进展性炎症被认为是CHD 发生的主要机制,其特征是大量的脂质沉积及血管内壁炎症细胞的浸润[1]。研究表明炎症因子、氧化应激和脂代谢紊乱等是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始动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可引起急性心肌缺血事件的发生,严重危害人们的生命健康[2]。他汀类药物除有调节血脂作用外,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早期应用能抑制血管内皮的炎症反应,稳定粥样斑块,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抗炎、和抗血栓等作用,并且有效降低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还有研究指出,炎症细胞的激活和炎症因子的大量分泌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整个发展进程中起到了促进作用。本研究探讨瑞舒伐他汀对UAP 患者炎症因子及短期预后的影响,目的在于为临床治疗CHD 提供一种最佳的治疗方案。
选取2018年11月~2019年4月我院确诊的UAP患者80 例,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 例。实验组中,男25 例,女15 例;年龄41~80 岁,平均(57.78±4.61)岁;病程1.5~5年,平均(2.90±0.70)年。对照组中,男30 例,女10 例;年龄40~78岁,平均(55.98±4.24)岁;病程1~6年,平均(2.78±0.60)年。两组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CHD 纳入及分型标准均符合WHO 诊断标准;②临床资料完备;③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院医学伦理学的要求。排除标准:①近3 个月内有感染性疾病史患者;②风湿免疫性疾病患者;③血液系统疾病患者;④治疗前3 个月内服用过降脂类药物,具有药物过敏史。
实验组使用瑞舒伐他汀(商品名:瑞旨,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48181211,规格:5 mg/片)10 mg,每晚睡前口服,疗程4 周;对照组使用阿托伐他汀(商品名:立普妥,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X80821,规格:20 mg/片)20 mg,每晚睡前服用,疗程4 周。治疗期均衡膳食,保持规律的作息习惯。
患者均于入院第2 天及治疗后4 周清晨采空腹静脉血,分离血清后采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测定血脂各项指标,包括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采用散射速率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检测白介素-12(IL-12)、白介素-23(IL-23)的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TC、TG、LDL-C、HDL-C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TC、TG、LDL-C 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治疗后HDL-C 水平高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TC、TG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各指标的比较(mmol/L,±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各指标的比较(mmol/L,±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TC TG LDL-C HDL-C实验组(n=40)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40)治疗前治疗后6.13±1.42 4.95±0.92*▲2.76±0.52 1.97±0.34*▲5.00±1.34 3.76±0.56*1.01±0.42 1.30±0.32 6.21±1.30 5.24±0.86*2.82±0.61 2.46±0.43*5.23±1.23 3.98±0.76*0.97±0.44 1.20±0.03*
治疗前两组血清hs-CRP、IL-12、IL-23 水平比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的血清hs-CRP、IL-12、IL-23 水平低于本组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治疗后的hs-CRP 和IL-12 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s-CRP、IL-12、IL-23 水平的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s-CRP、IL-12、IL-23 水平的比较(±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hs-CRP(mg/L) IL-12(ng/L) IL-23(ng/L)实验组(n=40)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n=40)治疗前治疗后15.5±3.92 4.2±0.90*▲123.42±37.47 96.43±23.19*▲69.00±34.13 43.46±20.12*14.3±3.70 8.4±2.21*124.45±29.32 102.35±12.13*68.23±23.36 50.23±22.33*
CHD 是一种常见的临床心血管疾病。UAP 是最常见的CHD 类型。UAP 继发于冠脉阻塞的急性加重。其发病机制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的斑块破裂,血小板粘附、聚集,血小板因子释放和凝血系统激活,冠脉血管内活动性血栓形成,血管张力的改变,导致形成进行性冠状动脉狭窄;而炎症反应贯穿不稳定型心绞痛UAP 整个发病过程中[3],且炎症反应是引起UAP 的一个尤为重要的致病因素[4]。近些年国内外研究表明CHD 患者血清IL-12 水平显著高于正常水平,并已成为CHD 的炎症标志物之一[5]。目前研究表明IL-12 的炎症机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起始、进展和终末阶段,可能在斑块的形成、生长到不稳定破裂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作用[6]。IL-23 是IL-12 家族的新成员,IL-23 是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分泌的炎症细胞因子。近年研究表明在动脉硬化的患者中,血清IL-23 水平与斑块稳定性有关,斑块越不稳定,则血清IL-23 水平越高,提示血浆IL-23 水平升高,可能促进了疾病的炎症反应。他汀类药物,即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降脂药物,能强效地降低TC和LDL-C。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有多方面非降脂作用,其中包括抑制动脉粥样硬化与血栓形成,抑制血管平滑肌增殖、改善血管内皮、抗炎、抗氧化、稳定斑块的作用,能有效降低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炎性反应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中白介素、肿瘤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等炎性细胞因子均会促进病情的恶化。他汀类药物能增加巨噬细胞的活性和数量,导致炎症细胞的分泌减少,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减弱,从而达到抗炎作用[7]。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能有效调节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的活性和表达,抑制炎性细胞因子的浓度,从而减少炎性反应[8-9]。同时一些体外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对人肝细胞中炎症因子诱导的hs-CRP 表达有直接影响[10-12]。
本研究结果显示,UAP 患者经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血脂水平均得到有效改善,而且瑞舒伐他汀在降低血清TC 及TG 的效果方面较阿托伐他汀更好,提示其有更为显著的促TC 及TG 降低的效果且瑞舒伐他汀有较长的半衰期,相对于阿托伐他汀,其血药浓度可维持更久,故药效发挥得更好,有更显著的降脂效果。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符合[14-13]。刘瑞等[15]研究认为瑞舒伐他汀可对单核细胞所具有的过氧化物酶活性产生刺激,增强相应的受体表达,进而发挥理想的抗炎作用,有效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有利于稳定粥样斑块。本研究也证实了瑞舒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后IL-12、IL-23、hs-CRP 炎症指标水平均明显降低,提示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均能抑制CHD 患者的炎症反应,本研究还证实了瑞舒伐他汀抑制CHD 炎症反应的效果更佳。
综上所述,瑞舒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UAP效果相当,但本研究认为瑞舒伐他汀在改善患者血脂及炎性因子水平方面有更显著的效果,瑞舒伐他汀在降低血清TC 及TG 方面效果更好,并且能更好的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起到抗炎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