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向卫
广东省阳春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二区,广东阳春 529600
高血压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类慢性病,临床发病率较高,据调查,我国高血压的发病率已经达到50%,且患病人群逐渐趋于年轻化的发展趋势,尤其是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发生改变,高血压的患病比例也越来越高[1]。但机体长时间处于高血压状态时,机体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会发生变化,同时也会影响血管内皮的舒张功能,这也是造成心脑血管和其他相关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1-3]。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临床上要选择一种安全、有效的用药方案,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98 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4月我院收治的98例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49 例。观察组中,男28例,女21 例;年龄45~78 岁,平均(62.13±2.33)岁;病程1~12年,平均(6.23±1.41)年。对照组中,男29 例,女20例;年龄46~79 岁,平均(62.18±2.42)岁;病程1.5~12.0年,平均(6.25±1.44)年。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①患者均明确诊断为高血压,舒张压95~120 mmHg,收缩压140~185 mmHg[4-5];②治疗依从性良好,可配合完成治疗,中途未退出,且无擅自更改剂量或停药等情况者;③知情同意并自愿参与本研究者。
排除标准[6-7]:①合并严重肝肾、心肺功能障碍者;②近半个月内服用过其他降压药物者;③用药依从性差,无法配合完成治疗者;④合并恶性肿瘤者;⑤意识不清晰者;⑥对氨氯地平、缬沙坦有用药禁忌或过敏史者。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指导患者饮食上以低脂、低盐、高蛋白为主,叮嘱患者要充分休息、适量运动,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睡眠。
对照组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增加氨氯地平(西安力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36190404,规格:5 mg)进行治疗,1 次/d,每次5 mg,连续用药3个月。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对症的治疗基础上增加氨氯地平口服,1 次/d,每次5 mg;缬沙坦(海南皇隆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号:AF3401,规格:80 mg)口服,1 次/d,每次80 mg,连续用药3 个月。
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于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进行测定和比较,并统计患者恶心、心悸、头晕的发生率。
疗效判定标准[8-9]:治疗后舒张压下降≥20 mmHg,收缩压下降≥30 mmHg,或降至正常水平为显效;治疗后舒张压下降10~<20 mmHg,收缩压下降<30 mmHg为有效;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为无效。治疗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的比较[n(%)]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的比较(mmHg,±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的比较(mmHg,±s)
组别 收缩压 舒张压观察组(n=49)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对照组(n=49)治疗前治疗后t 值P 值167.52±6.56 118.63±5.47 40.067 0.000 118.74±6.23 88.25±5.45 25.785 0.000 t 治疗前组间比较值P 治疗前组间比较值t 治疗后组间比较值P 治疗后组间比较值166.85±7.48 134.56±7.52 21.310 0.000 0.471 0.638 11.992 0.000 118.47±6.25 95.78±5.46 19.138 0.000 0.214 0.831 6.833 0.000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比较[n(%)]
高血压是临床上的常见、多发病,患者病程长,且伴有心脑血管等多种并发症,危及患者的生存质量。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发生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发展趋势,中老年人是主要患病人群。患者的血压波动较大,在治疗过程中要选择安全性和有效性较高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方案[10-12]。本次研究比较了单用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两种方案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氨氯地平,联合用药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且治疗后舒张压和收缩压均恢复至正常范围内,提示缬沙坦与氨氯地平联合的用药方案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能够充分发挥两种药物各自的优势和协同作用,降压效果颇为显著。安全性方面,单用氨氯地平与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两种用药方案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提示联合用药并不会增加用药期间的不良反应,用药更加安全、更加可靠。分析原因:氨氯地平是第三代钙通道阻滞剂,有较强的血管选择性,作用于冠状血管,使其扩张,以达到降压的作用。同时,氨氯地平可对心肌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外的钙离子内流形成阻滞,可降低细胞内的钙离子浓度,降低心肌的收缩力,起到舒张血管平滑肌的作用,以获得持续、平稳降压的理想治疗效果[13-14]。口服氨氯地平后有较强的吸收性和利用率,半衰期相对较长,在体内长时间作用,可以积极预防血压骤降对心脏、大脑和肾脏等器官造成的损害。但氨氯地平与靶细胞受体结合的速度慢,显效时间短,但药效的维持时间较长[15]。缬沙坦是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患者用药后药物可直接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产生相互作用,可阻断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控制的相关性生理反应,最终达到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的治疗目的。缬沙坦在体内的半衰期会超过24 h,用药后作用缓慢,尤其是对于年龄偏大的肝肾功能不全患者,用药安全性更高,提示缬沙坦的临床用药人群较为广泛。在高血压的临床治疗上,将缬沙坦与氨氯地平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可充分发挥两种药物的协同作用,从而降低心脑血管的发生率,长期用药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减轻靶器官的受损程度,兼具有效性和安全性[16-17]。此外,在给予用药治疗的同时,还需要对患者的饮食、运动、行为、生活习惯等进行科学的指导,保障患者合理饮食、合理运动,适量的运动和科学的饮食可以保障其血压平稳,从而有效控制病情,以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缬沙坦联合氨氯地平治疗高血压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在短时间内稳定血压,达到平稳降压的治疗效果,且用药安全性高,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