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探究

2020-02-16 20:42魏娟辉
贵州民族研究 2020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育人政治

魏娟辉

(西安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西安 71006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大力度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根据新的实践对经济、政治、法治等各方面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些论述着重强调了新时代少数民族工作的重要性,也为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为了使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保持青春活力、焕发生机,关键在于保持时代感,适应时代的进步,并且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成长与改革开放大步向前的时代,为了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就要洞穿其背后蕴含的时代内涵[1]。

一、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重要性

(一) 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新时代,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发展需要大学生端正思想态度,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而少数民族大学生也不例外,也应该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肩负起建设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事业。少数民族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学习,具备较高的政治觉悟、雄厚的知识储备、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和民族团结进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社会成员实施符合其所需理念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特定的阶级、政党或者社会集合体,在思想理念及道德习惯指引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或组织成员进行的一种思想教育。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特定的对象,新时代中,当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高校之后,对社会现象、人生产生了迷茫,价值选择的多元化带来的信仰弱化,促使他们渴望一种思想的引领、帮助他们作出正确选择和判断是非,需要一种正确、积极、向上的思想作为主心骨,这是与普通思想政治教育最大的不同。另外,经济与文化向来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文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指引,思想政治教育是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但能够促使他们摒弃对市场经济的偏见,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具备全新开放的市场经济价值观,增强竞争意识,从而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健康发展与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力量,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 确保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有利于大学生全面发展

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自我意识和民族意识均呈现出比较激切的状态,主体性较强,进入高校学习生活之后,在一个崭新、广阔的世界中,他们民族意识和自我意识、世界观、民族观等显示出或激烈、或微妙的变化。在思想和政治上,少数民族大学生应该呈现出积极、阳光和向上的状态。但当进入大学之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原本所熟悉的生活环境和文化环境都发生了改变。面对广袤、新鲜的外部世界,他们亟需通过一个方式来引导他们,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保证他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健全。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主力军。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地区要想长久发展,就需要大批的人才支撑。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内地高校学习的人数日益增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人才支撑,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中的特殊群体,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尤其是在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就业前景等方面都面临着很多压力。只有拥有全面发展的优秀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才能实现国家的富强与民族的复兴目标。而如何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了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需面对的问题。因此,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但能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认同,还能够帮助他们实现全面发展,从而增强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效果,增强他们更强的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三) 因势利导地化解互联网的影响,强化思政教育实践育人效果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作为青年大学生中的一分子,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受网络的影响极大。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多来自于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地区,这些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多分布在自然环境复杂的边疆地区,经济滞后,导致教育落后,设施不健全,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当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他们逐渐喜欢上了信息化的学习渠道,网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行为发展变化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网络,少数民族大学生接触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对互联网所构建的虚拟世界表现出了极高的认同度和参与热情。再加上“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方式,促使思想未成熟和独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开拓了视野,为他们的学习插上了信息化翅膀,能够更加有效和广泛地促使他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情感和了解社会。但同时利用高新的网络技术,网上一些低级、色情、暴力、反动等消极负面信息,也难免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了迷惑。因此必须要将信息化教学的弊端转化成有利的条件,掌握学生的上网情况,因势利导地化解互联网对教学秩序的影响,引导他们合理正确地使用网络资源。由此可见,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强化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效果,为社会各行各业带来了很多便利和先进的发展理念[2]。

二、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路径

(一) 转变教育观念,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首先,应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现代教养,通过第二课堂、志愿服务、社会公益等社会实践,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体验,建立完善的实践体系。如将礼节礼仪教育列入教学计划中,不断丰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礼节礼仪知识,通过开设礼节礼仪课程,结合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需要,促使礼节礼仪成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并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资源,促使教学活动的每个环节变得更加精致和富有质感,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成为大学生自觉遵循和行为规范,形成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的良性互动,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其次,应整合完善的课程体系,紧密围绕大学生的思想多元化、生活个性化、行为多样化等实际,通过理论讲授、观点渗透,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理论认同、专业教育、思维认同,建立完善的行为体系和感知体系,构建其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应为”和“禁为”规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观融入现代大学精神、制度和生活的塑造之中,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内心产生自觉践行的情感共鸣,真切感知践行核心价值观的鲜活场景。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少数民族大学生头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促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他们认识事物的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加强对各重要思想的学习,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水平,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思想;另一方面,为了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刻认识到新时代的正义性、必然性和艰巨性,还应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增强他们对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深刻认识,促使他们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心;加强党的基本路线教育,通过举例对比、社会实践、参观学习等途径,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献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中,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将远大的理想和现阶段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懂得党的基本路线正在变理想为现实,引导他们认识体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生命力。

另外,爱国主义历来都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少数民族大学生蕴藏着巨大的爱国热情,因此,应不断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引导他们将个人利益同祖国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将繁荣祖国强盛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感,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创新精神培养。并且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应通过弘扬马克思主义的战斗精神和批判精神,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用马克思主义的是非观念,引领多元思想道德价值观,让他们时刻把握思想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动权,摒弃民族意识中的消极因素,时刻警惕各种腐朽思想意识、价值观念的侵袭,促使正确的理想信念在思想交锋中进一步明晰起来,真正将他们培养成为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及时防止和击退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想的进攻,使其具备坚定的立场、爱憎分明、知荣耻、明辨是非[3]。

(二) 立足历史唯物主义根基,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首先,应构筑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物理空间,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生态,构建一个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大系统,并以“学习、生活、师生、文化、学术互嵌”为主要内容,置于各方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展以爱国主义、民族团结进步、理想信仰、校史校训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思想教育,最大限度地自由流动、实现共享,创建互嵌型校园;应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怀,促进其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求同存异、守望互助、手足相亲,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学生的交往交流交融,促进他们与汉族学生互帮互助互学、共居共进共融。同时,应丰富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精神家园,深入开展辅导员边疆行、“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演讲等民族团结教育活动,从而最终形成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系统[4]。

其次,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已经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格局,中华民族成了一个民族实体,不是一个架空在56个民族之上的虚词。但历史与现实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离开了“一体”,“多元”就没有保障,不见“多元”,“一体”就没有活力。因此,我们应建构中华民族的关键符号,以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为目标,将“多元一体”的逻辑关系符号化象征化,并通过博物馆、雕塑等物质象征资源和纪念日类的非物质象征资源,将象征资源的表征及意义传播到少数民族大学生中,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另外,教育因责而生,尽责而兴。深化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因此,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应做到以树人为核心、立德为根本,充分考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特点、发展阶段,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遵循高等教育发展的普遍规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特殊规律出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制定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举措,真正打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育人大通道,推动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构建符合中国国情、民族地区特点的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将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建设、管理各个领域等方面和环节中,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特色和优势有效转化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能力,从而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重大课题。

(三)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宏观思维,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效果

首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般都是以教师在课堂讲解为主,教师与学生缺少有效的情感交流,教育形式单一枯燥,一般以课堂讲解为基础,无法真正满足大学生的个性需要。而新时代中,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不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网络负面思潮时刻涌现。这就迫切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一定方式去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应以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为重点,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现代治理体系,通过微信、QQ等工具,以育人为旨归、以学生成长为中心,不断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价值引领精准、业务流程精简,构建“大学工”新格局,增强师生之间的信任感,时刻与少数民族大学生保持学习生活情感交流,增强其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推进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服务质量精致、教育管理精细,实现实体一站式网上一键式服务相互促进[5]。

其次,进入新时代以来,网络和媒体平台成了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阵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都离不开互联网。与此同时,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和共享性,促使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网络负面信息的困扰。因此,应不断推进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为抓手、以数据化为辅助,为学生成长“画像”;构建“智慧学工”新模式,增强学生成长过程管理,提高风险管控的有效性和学生行为管理的精准性,科学解构一系列传统难题,不断推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和现代化,破解学生成长的“黑匣子”。同时,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应利用互联网积极因素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掌握网络带来的正能量信息,努力加强自身对网络技术的甄别和运用能力,通过新媒体网络技术平台的应用,扩宽思想政治教育相关渠道。如为了时刻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动态,通过建立微信公众号、微信、QQ群等,不断弘扬正能量的思想文化,增强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沟通,引导学生不断提升思想境界,从而真正实现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目标。同时,学校可以通过组织校园微文化等方式,增进少数民族学生的参与感和实践感,通过校园公众号不定期宣导学校的正能量思想政治实践活动,如微电影、微访谈、采访少数民族风情、爱心活动、技能比拼等,多角度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意义。

另外,应进一步完善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八项职能和学院八项职能,前者包括“趋势把握、资源调配、政策制定、过程监控、重点督办”等;后者包括“事务统筹、管理主体、协同创新、服务学生”,构建“两级学工”新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学院两个积极性,遵循两级管理指导思想,即“学校主导、学院主体、学生中心、全面发展”,推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创新、科学发展。应统筹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学生活“五堂”协同联动,即专业教育、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学生寝室、网络空间,构建“服务学工”新业态,不断促进学生成长全方位、育人全领域、奠基全生涯指导引领新机制的构筑;应根据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新特征,有效应对共性与个性互融共生新特点,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构建“个性学工”新形态,不断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效果,创新应用“个性定制、项目推送、清单管理”新方法,如个性化、个体化、差异化等新特征。

(四) 多维度创新合力机制,增强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

首先,应通过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学校与社区融合等方式,不断丰富、强化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系方式,为学生提供各种校外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将校外社会力量引入校内。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校企合作、校政合作、学校与社区融合是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因此,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学校党委为统领,多主体全员协调形成合力,突破以往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局限性,通过多为全员协调合力提供各种思政平台,将各院系领导、教师、学生代表、企业代表等吸纳到工作团队中,如课堂、讲座、校园活动、社团活动等,并且,为了弥补本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之缺,应建立校校思想政治教育联盟,与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人文素质基地形成资源共同体,充分发挥不同学校之间的资源优势,实现强强联合、互通有无[6]。

其次,为了推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持续改进,需要培养政治过硬、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与少数民族大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对少数民族学生一生具有很大的影响,是离少数民族大学生最近的人。因此,应增强高素质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责任,自觉按照总书记要求,努力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做少数民族学生学习知识、锤炼品格、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努力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一方面,应制定具有少数民族特色、契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工作实际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实施办法,贯彻执行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管理规定》,形成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制度体系。同时采用分类培养的方式,通过组建辅导员专业团队,构建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有效路径。如教育指导型、成长服务型、理论研究型等;另一方面,为了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职业能力,应以专职思想政治工作者为主体,成立职业发展中心,通过对接各种平台,不断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兼职工作人员等队伍建设,如学校教师教育发展中心、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研究中心等,构建独具特色的思想政治工作者队伍培养体系。应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者特色工作室、学生工作精品项目、实践育人特色项目等建设,培养专家型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政治理论水平、专业理论素养等能力,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经验的学理转换。

另外,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目标新使命,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应紧扣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实施全员全位全心全域全媒的“五全育人”新机制,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思想政治工作具备少数民族特色。一是为了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创新发展,应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培养工程、马克思主义理想信仰导航工程,构建文化育人体系,开展中华学子青春国学荟、“小空间大理想”等品牌活动,推进思想引领体系、“十大育人”工程、“五大品牌”建设,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意识;二是应引导学生确立绿色生活理念,营造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校园氛围,弘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优良美德,支持学生“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构建强身健心教育体系;三是提升思想政治教师实践育人实效性与吸引力,根据学生多维度、多层次、多样态成长愿景,创建学生成长指导家校共同体,通过班级专业年级QQ群、家校微信群、辅导员微博等措施,细化优良学风建设,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典型案例交流,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四是促进学生的成长,根据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的学习特征,构建学生学习支持体系,通过创建学习型校园等措施,优化学生学习空间结构,强化学生宿舍社区化成长支持功能,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育人的效果。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育人政治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