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宁,庞宇舟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200)
壮医临床思维是指在临床中按照壮医学认知生命的方式与方法思考、揭示生命现象,把握疾病本质与规律,指导临床治疗,建立、形成一种经常性的思维习惯与方式。也就是在壮医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壮医学的方法与技术分析、解决临床问题,包括疾病的诊断、治法、处方、用药、技法以及调护等一系列过程。
壮医学专业是新生的民族医药专业,具有“三个基础、一个临床”的特点。“三个基础”即壮医学基础、中医学基础、西医学基础,“一个临床”即壮医临床。众所周知,壮医、中医和西医具有不同的理论体系,学生要掌握三种医学并融会贯通,是非常困难的。尤其是壮医与中医,两者既有相似、相通的一面,又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如果不厘清这些联系和区别,以胜任能力为导向,强化本专业的临证思维,就可能适得其反,不壮不中,更谈不上融会贯通,那么壮医教育就很难培养出具有专业特色的高层次人才。因此,壮医本科教育只有培养学生坚实的壮医临床思维,临证时才会有的放矢,既能充分发挥专业的特色与优势,又能兼顾中医与现代医学基础。
壮医本科教育起步较晚。壮医教育最初是以培训班等非学历教育的形式出现,随着壮医药的兴起和传播,20世纪80年代开始招收中医学专业(壮医方向)研究生,培养出来的毕业生颇受青睐。直到21世纪,壮医本科教育条件具备,2002年广西中医药大学在全国率先开展中医专业(壮医方向)本科教育,使培养的中医专业毕业生具有鲜明的壮医药特色,成为我校中医本科办学的一大亮点。经过10多年的发展,壮医本科教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夯实了壮医专业办学的基础。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壮医学专业正式设立,并被纳入国家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从此壮医学专业成为继藏医学、蒙医学之后又一个新兴的民族医学专业,千百年来以师徒授受、口耳相传为传承方式的壮医人才培养得到了彻底改变,走上了现代化人才培养之路。
壮医本科专业发展至今,已初具规模,本科教育日臻完善,专业特色和优势日益凸显。但是,纵观壮医本科教育历程,其作为独立专业设置时间尚很短、基础薄弱,而且壮医教育不同于中医教育,并不能照抄照搬中医教育的那套方案,教育教学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培养的学生不会协调壮医、中医、西医三套基础,不会用壮医思维诊治疾病,临床动手操作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及临床诊疗思维不强,甚至各自独立,无法有效指导临床实践,很难胜任岗位工作,难以突出壮医的诊疗特色与优势,严重制约了壮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如何协调、融汇壮医、中医、西医三套医学思维,合理分配学时,使所学知识、所培养的思维多而不乱,培养坚实的壮医临床思维,突出壮医的特色与优势,成了当前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根据民族地区医药需求及壮医高等教育特点,同时参照国家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大纲(壮医),壮医学本科专业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需要,具备较为扎实的壮医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相关的中医学、现代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具备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壮族历史文化知识,能够在各级医疗、教学、科研机构从事壮医药临床、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工作,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富有创新意识的壮医药应用型人才。为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学生需要学习壮医、中医、西医三套医学知识,那么先学中医还是先学壮医?壮医、中医、西医三种医学的教学时数、学分比例如何设置?这些均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修正。由于中医与壮医是两套不同的理论体系,但二者在理论与临床方面,又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而先中医还是先壮医,将对壮医临床思维培养产生重大影响,因此,采取“先入为主”策略,宜先学习壮医相关课程,再学习中医内容,这样学生从一开始就接触壮医知识,能使学生的潜意识一开始就接受壮医,使壮医在头脑中占据主导地位,对于学好壮医、塑造壮医临床思维、培养具有鲜明壮医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打造一支壮医素质较高的专任教师队伍是强化壮医临床思维、促进壮医药教育发展的关键。依据壮医临床岗位职责,应强化壮医专业学习和培训,尽快组建一支专业素养高、老中青结构合理的专任教师队伍。要培养学生的壮医临床思维,专任教师就应首先掌握壮医、精通壮医,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当前,从事壮医药教育的专任教师多为年轻人,大多刚刚毕业,其中不少教师来自不同的学科专业,对壮医药的接触、了解甚少,尚未形成有序的梯队,因此应加强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及临床技能培训力度。而具备壮医、中医执业医师资格的专任教师,尤其是从事壮医临床教学的教师,还应秉承“临床为教学服务”的理念,坚持每周抽一定时间到临床一线参加临床实践锻炼,如分批、轮流前往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坐诊,坚持运用壮医思维指导并开展医疗服务,积累壮医临床经验,提升自身壮医临床素养,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也为教好壮医临床课程、培养学生壮医临床思维、适应壮医岗位需要打下坚实基础。
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着眼“特色、实用”[1],结合壮医执业医师考试临床能力要求以及壮医专业各阶段特点,遵循能力递进、整合归类、整体优化、顶层设计原则,以“模块化”的方式构建壮医特色临床技能实训课程体系。设置壮医基础技能课程模块(供大一、大二学生)、专业技能课程模块(大三 、大四学生)、综合技能课程模块(大五学生)、拓展技能课程模块(因材施教)四类。每类课程模块分别开发若干门课程,基础技能模块设置壮医诊断技能集训、壮医临床治病技法集训、壮医常用方药辨识集训等课程;专业技能模块设置壮医内、外、妇、儿各科技能集训课程;综合技能模块设置壮医临床思维训练等课程(独立完成接诊);拓展技能模块设置科研兴趣训练、职业素养训练等课程。以“项目化”的方式,又将每一门实训课程分别设计若干实训项目,抓住重点、树其亮点、塑其特色、突出实用,构建实训课程体系,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学内容的有效载体。应以岗位胜任能力为导向,顺应当代社会对壮医药人才的需求,着眼于独特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精心挑选教学内容,编写精品教材,不断优化、改革教材[2]。首先要充分展现成熟的、特色实用的壮医医疗技术,如壮医目诊、壮医甲诊、壮医针灸等壮医实用诊疗技术,制定技术规范并编入教材。其次要根据开发的壮医特色临床技能实训课程,编写相应的配套实训教材,既要注重突出壮医特色,又要兼顾实用性。像壮医腹诊、壮医三指四肢脉诊法,虽然很有特色,但太繁琐,操作性不强,学生难以学会,因此不宜纳入教材,应予以剔除。再次要不断更新教材,每隔几年就应该重新编写教材,适时补充壮医临床研究的最新优秀成果,比如壮医莲花针拔罐逐瘀疗法、壮医脐环针疗法,近年来得到了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效果显著,疗法已较为成熟,但现有教材并无相关记载,应加快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为教学服务,让学生掌握最新的研究动态和研究成果。
临床教学是培养大学生壮医临床思维的重要环节,而临床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取决于临床基地的建设。因此,必须建设高水平的壮医临床实践基地,打造一流的临床教学平台。首先要对现有的壮医临床教学基地进行深入调查,做好顶层设计、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第二要扩大基地规模,建设现有的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壮医科,建设独立的科室病房,拥有了规范的壮医病房,壮医大学生的临床教学才会形成系统;另外,应重点建设完善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广西国际壮医医院,合并民族医学特色诊疗中心、壮医综合病区、民族医药管理办公室等相关科室,扩大规模,建设并完善相关教研室、教学部,将该壮医医院建设成为全国乃至全球壮医医疗、教学、科研一体化的示范中心;第三是必须重视内涵建设,突出临床基地的壮医特色,扩大壮医在科室及整个医院的应用范围,开展壮医医技传承、壮药制剂研发、壮医理论提升等;第四是建设一支一流的壮医临床教师队伍,团队必须对壮医理论、诊疗技法非常熟练,并在临床中应用壮医思维诊治病人;五是在较完善的临床实践基地加挂壮医临床医学院牌子,完善一个挂一个,形成临床基地体系。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壮医临床思维的重要阵地。面向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适当插入图表、流程图、图片、微视频、微动画,精心制作授课课件,将苦涩难懂的教学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单调为多彩,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丰富的感性材料,便于学生认知和掌握,提高教育教学实效。课堂教学还要避免使用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尽可能引入模拟临床教学法、问题教学法(PBL)、现场教学法[3]、雨课堂等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尤其是问题教学法(PBL),可广泛应用于壮医基础理论教学、壮医诊断教学、壮医临床实践教学等壮医临床思维培养的各个环节。比如在壮医基础理论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依据教学内容及目标,将基础理论分为若干部分,每部分精心设置一定的问题。如事先设置“壮医是怎样实现天、地、人三气同步的?”等问题,将学生细分为小组,围绕问题预习教学内容、课堂听课、课后小组查阅资料、讨论分析得出结论,制作PPT并在课堂上分组展示,同学互评及教师点评,最后由教师总结。通过问题教学法,学生对壮医三气同步及壮医道路理论的认识更深刻了,这也正是壮医临床中进行病因病机分析的关键理论,可使学生的壮医临床思维得到强化,提高教学效果。
强化学生壮医临床思维还必须改革教学评价考核制度,掘弃以往单一的期末笔试考核形式,这样的考核很难全面考量学生壮医临床思维的掌握程度,这就要求在重视终结性考核的同时,也要注重课程的过程性评价,量化考核指标,制定课程形成性评价方案,将考核分值贯穿于考勤、自主学习(网络课程等)、实验操作考核、实验过程评价、PBL教学评价、诊疗视频制作、期末考试等整个教学过程,这种多元化考核测评体系,旨在全面真实检测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行为和学习成果,真实反映学生对知识技能及壮医思维的掌握应用情况,对学生的成绩给予更科学的评定。过程性评价应占总分的40%以上。
古老的壮医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为壮族人民的健康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祖国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但长期以来,随着老一辈壮医医家的离世,壮医传承日益式微,许多简、便、廉、验的壮医医疗技法纷纷失传,壮医药发展缓慢,基础薄弱,社会认同度不高,壮医执业依然面临巨大挑战。要走出这一困境,加快壮医药的传承发展,就必须塑造并突出壮医药的特色优势,培养大批具有鲜明壮医特色和优势的人才;就必须以胜任能力为导向,塑造壮医独特的临床思维,强化人才的壮医临床思维培养,探索壮医临床思维培养的方法及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壮医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使培养的毕业生更能适应岗位需要和社会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