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增强云南文化自信的思考

2020-02-16 05:46史晓宇
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云南民族文化

史晓宇,诸 芳

(1.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云南 昆明650092;2.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云南 昆明650031)

文化自信是指,作为中华民族的整体以及其中的每一个体,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核心价值的坚定信仰,对自己民族文化的历史传统、当代价值及其未来走向,以及在世界文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都有充分的价值认同和精神归属,敢于并乐于进行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1]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可见,文化自信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性。对于云南来说,增强文化自信问题尤为重要,意义尤其重大。这既是对十九大坚定文化自信的深化和贯彻,更是把党的十九大关于文化自信的理论与云南实际相结合,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基础性、根本性和持久性的系统工程。

一、新时代增强云南文化自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实现十九大确定的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云南要切实把握住国家新的历史方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共十九大报告精神,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和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要通过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和全国人民一起奔小康,实现云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文化必须担当使命与责任,文化优势必须彰显。

(一)文化自信是云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新时代云南的最强音,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云南的现实基础较为薄弱,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巨大:发展不平衡,发展差距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生产力布局、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化水平、市场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城镇化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教育、卫生、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低;生态环境敏感脆弱,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还有薄弱环节;一些干部群众法治意识淡薄,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提高;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突出,一些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够;一些干部思想观念、开拓创新能力与新的发展形势不适应,担当务实精神、干事创业激情与肩负的使命责任不相称。一些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纪律规矩意识淡薄,违纪违法问题屡禁不止,重点领域腐败问题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3]对此,中共云南省委有深刻认识,特别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下大力气破解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和薄弱环节。”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形成云南跨越式发展的磅礴力量,前提就是要形成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氛围,以云南文化为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的同心圆,凝心聚力,聚焦到云南的改革发展中去。

(二)文化自信是巩固云南民族团结的深层纽带

文化传统对一个社会的和平、稳定、发展与否有着重大影响。自秦汉时期以来,云南就一直是中国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云南是真正的多民族省份,共有26个民族,其中世居少数民族25个。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而且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对中华文化宝库有积极贡献,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在多元一体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汉族与云南本土民族不断融合,形成了云南各民族传统文化互相交融的民族文化传统。在和谐共存的生存实践和互相交融的文化传统基础上,构建起了云南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和谐共处的整体民族关系,为云南各民族共同创造精神家园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社会和历史基础。云南各族人民在日常的生产、生活和团结斗争中的合作和交流,各民族间兄弟般的相互依存关系,建构起了云南人团结和谐、以邻为善的、真正“和而不同”的民族精神。新时期,党和国家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政策与工作,进一步强化了云南各民族团结奋斗创造共同价值和精神家园意识的共识。通过构建与培育文化自信,让更多的云南人认识云南,认识自己,认识传统,将进一步促进云南人对云南文化、云南精神和中华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自觉,有利于建设各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

(三)文化自信是云南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现实需要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云南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地区和印度洋周边经济圈的关键枢纽和节点地区,区位优势明显。“一带一路”为云南的跨越式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使云南由对外开放的末梢变为新高地,对外开放条件优越。

对内,云南作为与南亚和东南亚国家相邻的省份,具有天然的文化和地域优势,有望成为国内其他省区和直辖市参与“一带一路”的重要代理人和中介枢纽。对外,云南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文化辐射中心,有助于云南搭上国家政策的快车,以大开放实现政治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当前,多数南亚和东南亚的国家地区普遍以充满矛盾的心态看待中国的开放。总体上他们期待并肯定中国的扩大开放。一方面,这些国家希望得到更多中国的资金、技术、无偿援助等,希望能将本国的产品出口到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中;另一方面这些国家又担心顾虑本国的进一步开放会造成对中国的更大依赖。相比其他工作而言,通过文化交流来打消他们的疑虑,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是更为重要、更为紧迫的工作。正是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发展民间交往,实现“民心相通”,增强互信和传统友谊。

“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在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中,难免磕磕碰碰,碰到一些抵制和障碍,究其根本,文化层面的原因不可小觑。而要防患于未然,最大限度地从源头降低摩擦概率、化解已经发生的摩擦,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具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所以,迫切需要以文化自信为支撑去冰释疑虑误解,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民心相通,夯实“一带一路”的民意基础;扩大文化交流,推进沿线各国共享文明成果。云南集聚了26个世居民族多彩的文化,各民族社会审美意识各个不同,观念和心理结构也不尽相同。除此之外,云南与中原先进文化的交流、吸收东南亚的文化,且长期处于华夏文化和印度文化的接触区域,使得云南文化呈现多元杂糅的特征。又由于与周边国家山水相连,许多同一民族跨界而居,云南要建成面向南亚、东南亚的文化辐射中心,实现民心相通,具有相对地缘文化优势。例如,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这个有10多个少数民族聚居、户籍人口70%是少数民族的县份,不仅普通话全面、深入地普及,而且早在10年前就在本地学校开办对外汉语教育专业班,面向对面邻国老挝招生,培养了成千上万掌握汉语的老挝人才。

总之,文化自信是云南承担新时代使命不可或缺的精神引擎和文化软实力,它有利于云南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凝聚人心,激励斗志,攻坚克难,和谐社会;有利于推动“云南文化+”的新经济增长模式,推动经济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云南的地缘和文化优势,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促进民意相通,推动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

二、云南的文化自信有待进一步培育

(一)云南位列欠发达省份的现实限制了云南文化的拓展空间和想象力

作为西南边陲省份的云南,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基本省情突出,属于欠发达省份。2019年发展有所提速,但总体来看,近十年来经济社会各方面建设发展相对缓慢,近年来在全国各省份GDP排名中位置明显落后,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长期处于全国倒数。2017年GDP仅为1.65万亿,不及广东省的1/5。全省129个县市区中有110个需要财政转移支付。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中,云南占据4席。

云南的山区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94%,高山峡谷给了云南人民质朴的精神和坚毅的情怀,也衍生出“坝子意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从某种程度上加强了云南的“坝子意识”:等、靠、要的依赖思想突出,守成守旧、固步自封、缺乏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甚至自甘落后、“贫而不苦”、“贫而不寒”,导致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正像近代以来的中国面对落后和挨打的局面,令许多人对中华文化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一样,云南落后欠发达的现实确实也导致文化空间推拓受限和文化想象力不足,导致云南人对自身特有的文化价值认识不清晰,文化交流的积极性不强,渠道不多,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显示度和价值链尚未形成,往往陷于消极自卑或封闭式的自娱自乐,抑或倾向于孤芳自赏式的“夜郎自大”,缺乏应有的、科学正确的文化自信。

(二)全球化、网络化的冲击弱化了云南文化的认同感和价值取向

一是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伴随物质载体的诱惑一同进入,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云南人,从而部分消解云南人对云南文化的认同。特别是西方敌对势力长期以来在中国西南边疆进行宗教文化渗透。在云南沿边的一些民族地区,西方的文化和宗教已经对当地传统的民族信仰和价值观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改变,从而影响了当地人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二是伴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大众快餐文化、网络碎片化文化对云南文化的冲击更加猛烈。借助于现代传播手段,各地各民族特别是与汉族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民族文化特征日益模糊,文化趋同性日益突出。由于大众文化与经济利益、社会地位存在更大相关性,各少数民族年轻人对于继承本民族文化缺乏兴趣、动力和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云南民族文化价值取向不突出,后继乏人。这也严重影响到对云南文化的认同与自信。

(三)误读与偏见遮蔽了对云南文化的科学认知

云南文化既是指存在于云南这块土地上的文化,也是指云南2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云南文化是中原文化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不断融合发展而成的文化,是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中的一元。因此,云南文化既具有中华文化的总体特征和基本精神内核,也具有自己鲜明文化的多样性、乡土性、边缘性的个性特征。云南集合了26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建筑艺术、音乐舞蹈、宗教信仰、生活环境,是我国多民族文化的浓缩画卷。云南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多样璀璨。“元谋人牙齿”证明从远古时期的旧石器时代,云南人就是中华民族的文明进程的重要成员,同时也是原生态文化的最好脚注。古滇王国的青铜器文化在世界青铜器文化中享有重要地位。云南也是稻作文化和茶文化发源地之一。世界上茶科植物23属380多种,云南就有260多种,且至今境内有成片的野生大茶树分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爨龙颜碑》和《爨宝子碑》打破了传统汉字书法法度,是中华书法演变史和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南诏大理国文化更是绵亘五百多年,巧夺天工的剑川石钟山石窟造像可媲美敦煌,《张胜温画卷》与《清明上河图》齐名。[4]此外,云南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神话及创世史诗、服饰、歌舞、建筑、雕刻等,都是中华文化中独特的瑰宝。回顾中国近代以来的革命史,无论是在辛亥革命、北伐战争还是抗日战争中,云南人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敢于斗争,勇于担当,敢为天下先的爱国主义精神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不同民族如何实现文化的相互尊重和共同繁荣,以文化促进社会和谐,这是世界性的难题。长期以来,国际上因为不同国家和民族包括思想观念、信仰、习俗、生活习惯等的差异而导致的冲突和纷争很多,而云南却实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民族团结景象。面对云南如此绚烂多姿、洋溢着生机与活力的丰富的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云南人有什么理由不自信呢?然而,由于当前对于云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的认识还远远不够,人们体验不到云南文化的生命力和活力,感受不到文化的震撼力和冲击力,而多数只停留于其外在的文化形式,用来“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也有人因为它的乡土性,本土文化不够现代,不能与现代社会合拍,而产生偏见,藐视其存在的巨大价值和意义,转而把眼光投向云南文化之外的其它文化,这是对云南文化的误读和偏见。有识之士谑称这种怪现象为“守着金饭碗当乞丐”。

三、云南文化自信的活力源泉: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

云岭大地上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具特色的多元民族文化、革命历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及其文化精神,是文化自信的坚实基础,是支撑和推动云南发展的宝贵财富。

与中华文化中的其他地域文化相比,云南民族文化有它自己的显著特点。一是云南民族文化具有稀有性。云南由于特殊的历史、地理条件,直到20世纪50年代,还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之中,因此许多极为原始、古朴的民族文化资源,得以在各个民族中保留。历史学家认为云南是保存社会文化形态“活化石”最丰富的地方。此外,在云南的许多少数民族中,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人与人相处的人际关系和民族心理,也是一种少有的原始遗存。比如公平无私的分配制度;尊老爱幼的民风民俗;我为大家、大家为我的道德风尚;心心相印、质朴诚信的交往习惯;夜不闭户的山野客栈,来者都是客的农家竹楼;不计较价值的无人交换等奇风异俗,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具有令人神往的吸引力。这些文化资源,在中华文化中独树一帜,以其稀有而显得更加珍贵。二是云南民族文化的包容性。26个民族共同生活繁衍在这块红土地上,多民族和睦共处,文化共容,云南是多民族生活的摇篮;包容同时意味着兼容,云南自公元前4世纪始,就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开始了对外文化交流,因此云南是中国边缘文化交汇区,不仅汇聚着儒家文化,而且也汇聚了印度文化、东南亚文化,它们在彼此融合中交相辉映,不断发展。云南各民族的文化源流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各民族有着不同的族源族系及其形成过程,生产和生活方式多种多样,但每个民族及部落基本上都能和谐相处,很少发生为争夺领地和人口而展开殊死斗争,形成了朴实厚道的民族关系。这种民族间的和谐宽容关系,同样表现在宗教信仰自由选择上。三是云南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云南各民族都有悠久的历史。他们在开发和建设云南边疆的过程中,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由于云南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多山多森林,多大河深谷,加之过去交通闭塞,各个民族形成了多种社会形态、经济形态、劳动形态和文化形态,使云南天然地蕴含着、呈现出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这种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以及边疆多民族的基本特点,形成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造就了包括云南宗教文化资源、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民族的风俗习惯、民族技艺、民族服饰、民族音乐舞蹈等文化类型众多,各具特色,是所有其他省区不可比拟的。

云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历史文化同样璀璨夺目。距今170万年的元谋人是中国最早的人类。公元前279年,庄蹻入滇后,“以其众王滇。变服,从其俗,以长之”。纵观云南历史中取得的辉煌灿烂的文明和文化成就,反映出古代先民们虔心好学、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善于创新的精神,反映出云南人对外面世界的向往与开拓精神;回顾云南在辛亥革命和抗日战争中的担当与贡献,反映出云南各民族人民和谐包容、坚毅务实、为国家敢于奉献、勇于牺牲、无私无畏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考察云南重要讲话中指出的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等故事是云南故事中的重要篇章,启发我们必须要树立历史思维,培养深远的历史眼光,以史鉴今,不忘初心使命,坚定云南文化自信。

精神价值是文化系统的本质体现并居于其核心地位,文化自信从本质上讲是对文化所蕴含的精神价值的自信。[5]云南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蕴涵了爱国主义传统、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观、团结和睦、勤劳勇敢、淳朴热情、诚实守信等优秀精神价值。云南文化蕴涵的丰富精神价值不仅对维系云南社会的发展起着纽带桥梁重要作用,而且在促进民族团结、推动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增强文化感召力、凝聚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云南文化自信的活力源泉。

四、在高质量跨越发展中增强云南文化自信

云南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底色和多元的文化样态,是文化的沃野和富矿,要在高质量的跨越发展中增强云南文化自信,充分挖掘云南文化的历史底蕴、增强大众对云南文化的认知,加强继承保护与创新,全力彰显云南文化的优势,积极探索云南文化实践的新途径,不断提升云南文化服务大众的能力。

(一)提高云南文化内涵、价值的传播力,增强大众对云南文化的认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2]云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要素和动力构成,是两千多年来云南各民族文化的集合,既有共同的价值和精神,也有26个民族独有的文化,包括历史文化、宗教信仰、语言、节庆、建筑、服饰、音乐、习俗等。广袤的云南大地是一片生机盎然的沃野,植根红土高原成长的英雄辈出、先进典型众多,三迤热土上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俯拾皆是。云南陆军讲武堂、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国殇墓园、中共云南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旧址、中共云南地下党支部旧址、扎西会议会址、寻甸红军长征纪念馆……从大山邮递员尼玛拉姆到索道医生邓前堆,从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优秀干部龚曲此里到缉毒英雄罗金勇及其妻子罗映珍,基层宣传干部的楷模郑垧靖、优秀纪检监察干部刀会祥,……老山精神、西畴精神、杨善洲精神、高德荣精神……久久回荡在云岭大地,影响着一代代的云南人。回望历史,正是依托于这样的文化土壤的滋养,云南长期保持了民族团结和谐,创造了许多文明成果。展望将来,正是因为具有这样丰富多元的文化,为云南的跨越式发展和实现三大战略提供了坚实的文化软实力,这是我们云南文化自信的底气。

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悄然兴起并迅速壮大,日益成为社交媒介的主导力量,为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巨大机遇。自媒体交互性、大众性、便捷型、开放性的特点,让大众可以灵活利用零碎的时间,通过关注、评论、回复、点赞等方式开展立体的、实时的、平等的互动,从而最大化的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教化。[6]所以,必须在现有传统传播手段之外,以网络媒体和新媒体等资讯手段,例如抖音、快手等提高对云南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内涵和价值的传播力,让云南人在日常生活中了解云南文化,提升对云南文化认知水平,改善文化认知结构,感受云南文化的精神价值,提升文化自觉,切实为自身拥有的文化感到愉悦、骄傲和自豪,增强云南文化自信。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云南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7]要用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来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丰富的云南民族文化也既要传承保护,又要推陈出新,在继承中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对云南文化传统进行保护、传承、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深入明晰其中蕴含的思想渊源,汲取传统文化的精髓,守护其精神实质,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现形式,使之与当代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完成以文化人的时代使命。例如,云南各民族都有着丰富的道德伦理观念和传统,在当今的家风和家教中融入民族传统伦理和道德,既有利于传承,也有利于发展。同时,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引领、规范,对其落后、腐朽的因素加以抵制,对其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合理因素加以挖掘、转化。

2017年以来,云南认真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从政府层面实施了许多文化计划和项目。然而,我们还要看到,在云南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书院)、宗教场所开始自发、主动自觉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学和培训,他们针对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和阶层开展培训,针对性很强,很接地气,而且很多是进行免费的公益培训,受到大众的欢迎。这是一支不容忽视的民间文化力量,与政府主导的文化传承形成了相辅相成的联动互补关系。对其既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奖励,保护好他们的文化传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制度建设与沟通联系,帮助他们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做好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引领、规范工作。

在云南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乐民”、“文化富民”示范村镇建设,充分利用云南现有的良好基础,建设更多能留住各民族“美丽乡愁记忆”的乡村,[8]为文化自信提供可视化、可体验的有效载体。在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方面,坚定政府与社会共同推动的工作思路,包括政府扶持、民营企业、民间人士的自发培训、家庭传承、“不离本土”的传承与集中培训传承方式的结合等多样化的扶持培训方式。通过培养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为文化自信树立榜样,营造良好环境。

(三)以文化实践活动造福民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文化自信的价值旨归是“增进人民的福祉”。说到底,就是要让老百姓真正认识和体验到文化的价值以及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如果我们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代化趋势来看,文化资源则是云南最重要、最可宝贵的资源。一是云南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在众多的历史文化资源当中,有许多是可以直接支撑文化产业的发展的。二是云南多民族的共生共存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民族歌舞资源、民族民间工艺品资源、民族服饰文化资源、民族节庆文化资源、民族饮食文化资源对于我们发展文化产业、旅游业尤为重要。从自然环境的角度来看,云南独特的气候、地形、地貌以及生物的多样性造就了多姿多彩、万千变幻的自然风光,为影视拍摄业、旅游业等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条件。

借鉴韩国文化自信构建的经验,文化创意产业不仅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引擎作用,而且对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自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发展规模与水平,也已成为衡量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标志。云南的丽江古城、“东巴古籍”、“哈尼梯田”等先后获得了世界文化遗产称号,提升了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知名度。[9]云南民族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不断凸现,随着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互融式发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不仅成为云南的名片和品牌,而且逐步成为我省经济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云南文化产业不断繁荣发展,文化产业不断转型升级、提速发展,进一步提升云南文化的吸引力和传播力,提高了云南文化的知晓率、市场占有率,提升了云南文化的竞争力,彰显了云南文化优势,增强了云南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进而增强文化自信。

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中,要不断地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积极推动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文化形成旅游的灵魂而促进旅游,旅游的发展则反哺文化。让多样化的文化产业成为带动农民致富、发展农村经济的切入点。云南曾打造了“纳西古乐”“云南映象”“丽水金沙”“印象丽江·雪山篇”等长盛不衰并促进本地经济发展、造福民生的演艺业,[10]今后要更多挖掘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源,并随时代的发展不断补充优化,让文化成为边疆安全稳定的力量,成为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力量,更多地直接造福于民族地区各族人民,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努力实现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增进人民的现实满意度

文化分为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对文化的自信,也是一个物质和精神的杂糅。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1]。“利益是思想的基础,利益决定思想”[12]。这说明,追求利益是人们一切活动的最终目的。因此,要培育与构建云南文化自信,还必须注重现实的发展,满足人民的需要,增进人民的满意度。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非常重要的是缩小滇中与滇西北、滇东北之间的地区发展差距。要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既要做大量,变发展不充分为充分,又要调整结构,做到发展平衡。通过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决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民族文化强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坚持绿色发展,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全面从严治党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进步,让云南人民在实现云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过程中具有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各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云南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组成要素,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落地和生根。当然,增强对云南文化的自信也是云南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和具体实践。我们要在云南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继续讲好云南故事,不断挖掘深化云南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以丰富的文化想象力和包容的心态,守正创新,宣传自己,宣传中国,拥抱世界,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充分发挥其精神引擎和软实力作用。

猜你喜欢
云南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云南茶,1200年的发现
云南邀您来“吸氧”
云南是你避暑的最佳选择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一图读懂云南两新党建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