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医疗应用走向及相关问题思考*

2020-02-16 00:28:01马德章
医学与哲学 2020年20期
关键词:远程医疗医院

冯 永 马德章 陈 霏

5G医疗的发展给传统医疗行业赋能,现存医疗体系的痛点被期待因新技术的不断完善而全面解决,但是这种期待的本身就成了解决问题的枷锁,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不能脱离现实社会的实际情况,同时它的发展走向也将影响未来。5G医疗尽管出现了许多革命性的突破,但还没有进入深水区,同时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是不能被轻易忽视的。

1 当前我国医疗体系的痛点

1.1 老龄化加剧医疗体系负担

65岁(含)以上人数占比超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14%则意味着深度老龄化[1]。根据各地公开数据,2019年开始,我国已有川、鲁、辽、苏、浙等多省份进入“深度老龄化”,另有黑、吉、冀、皖、湘5省份数据已达到13%,临近深度老龄化[2]。我国重点经济地区长三角的江浙沪均已跨入深度老龄化社会,上海最为严重。据上海市统计局和老龄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上海拥有518万60岁(含)以上户籍人口,占总户籍人口35%,同比提高了0.8%[3]。2015年,我国老年人卫生费用占到医疗卫生总费用约一半(超过20亿元,相当于当时GDP的3%),并预计2020年翻番[4]。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将推动老年群体医疗保健需求的急速增长,极大地加重整个医疗体系的负担。

1.2 慢性病流行加剧健康风险

现代生活和工作的巨大压力、缺乏体力劳动和不当饮食习惯,导致人群亚健康。国际自我保健基金会曾报告,截至2013年,我国慢性病患病率十年间翻了一番,从123%上升到245%[4]。2017年权威抽样调查显示,我国超大城市中高血压病上班族,比4年前年轻0.8岁,慢性病开始趋向于低龄化[5]。2018年的数据显示,76%的白领处于亚健康状态,15%的人群患有慢性病[6]。

1.3 医疗资源匮乏且分配不均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缺口巨大,全球1/5的人口却仅占有2%的医疗资源[7]。不仅如此,有限的医疗资源和技术人才还存在分配失衡的问题。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占有绝大部分的医疗资源,尤其是核心城市“虹吸”了大量优秀专家和高端医疗设备;对乡镇卫生院投入严重不足,其医疗服务水平低,设备和人才少[7]。集中在城市的医疗资源也基本局限在全国1 442家三甲医院之内,导致大医院“门庭若市”,小医院“顾影自怜”的现象屡见不鲜[8]。限于惯用医疗手段,全球医疗系统都存在着诊疗方案“一刀切”和过度依赖医生经验等共性问题[9]。这些问题对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和创新提出了迫切要求。

2 5G医疗的技术基础与现实意义

2019年(“中国5G商用元年”)以来,随着5G逐渐走进生活和工作,各行各业正在快速迈进数字经济的时代。作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5G技术推动着医疗健康迎来新技术时代。

2.1 5G的特性与应用

相比于4G,5G分别加密、降时和提速了1个~2个数量级,速率峰值20Gbps、时延谷值1ms、密度最高10Mbps/平方米和100万个/平方公里,可应对500km/h的超高速度运动[10-11],能效和成本等方面亦有10倍以上的提升[12]。

基于5G技术的“三超”特性(超高速率+超低时延+超密连接),全球权威通信技术组织(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将5G应用归类为三大基础性能场景[13]:(1)增强移动带宽,即高网速通信,适用于2K/4K高清视频以及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应用等高网速领域;(2)海量机器类通信,即高密度连接,适用于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和环境参数监测等高密度、低功耗传感器相关行业;(3)超高可靠低时延通信,即低时延特性,尤其适合工业监控、车联网通信、金融竞价系统以及远程医疗等高实时性要求的应用。

2.2 5G医疗的应用与优势

5G医疗作为全新的医疗应用集合,可以充分地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为健康、亚健康和病患人士的身体监护和疾病诊疗提供数字化、便携化、移动化的健康服务,从而在整体上降低个人健康支出、医疗机构运营成本以及国家医保负担;同时还可以提升个人健康状态、提升医疗效率(优质医疗资源可以下沉到基层医院),有助于缓解前述诸多医疗系统问题[14]。

现有医院内部信息系统主要使用WiFi和有线网络,其中WiFi对于安全性和实时性要求高一些的医疗应用难以支持,而有线网络在医疗器械实现泛在连接、远程控制的便利性方面又有很大限制[15]。医院里众多监护或图像系统等信息设备都需要快速稳定的数据通信支持,大量设备汇聚互联对网络连接密度和流量要求非常高。相比现有通信手段,5G的高通量特性和海量连接能力在上述医疗场景下会更加实用。5G的高通量特点可支撑超高清视频以及混合现实(mix reality,MR)/VR/AR等医疗应用,低时延功能则完美匹配远程手术中的触觉即时反馈操作,海量连接还可以组网巨量医疗仪器,满足应用设备与外界信息的互通需求。另外,5G还可为医疗系统分配多个专用网络切片,确保业务相互独立,保障业务安全性、实时性和可靠性[16]。

3 5G医疗的实践应用

下面就5G医疗几类典型应用加以简单介绍,按照就医流程,主要包括诊断、检查和治疗(控制)、监护以及其他类应用。

3.1 指导诊断类应用

指导诊断类应用通过5G网络,传输医学监护参数和影像资料等医疗数据,应用于合作医院之间远程教学、诊断、手术直播以及医护和患者的AR本地教学等场景,可以有效促进大型医院资源流入到基层医疗机构,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难题以及提高教学认知效果。

3.1.1 5G远程会诊

远程诊断服务是医院间通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展的分级诊疗、医疗援助等活动,包括远程会诊、心电/肌电/脑电/医学影像检查等。其中,5G远程会诊是指使用5G网络传输医学信息(含视频)的临床应用,如此,基层医生在对患者进行检查和诊断时,可获得远程端专家的实时指导[17]。例如,2019年3月,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与安徽金寨人民医院成功完成了一例危重患者的试验性5G远程会诊[18]。

3.1.2 5G远程示教

5G远程示教最常见的应用是手术视频直播,其中或可高达4K级超高清视频高质量移动流畅传输需要目前仅有5G网络可以保证。此外,利用AR进行本地或远程手术指导也非常热门[19]。AR本地教学教师可预先将手术视频或人体解剖动画等素材制作成VR/AR场景学习材料,导入VR/AR装置后,学习者就可以直观感受3D视角下的人体组织器官,了解其相关构成特征并掌握手术操作方法,提高学习体验和效果。在远程AR手术指导中,专家医生可将人体特定部位的标记或测量等操作信息,通过5G传输给基层医生的VR/AR终端,并结合从云端服务器下载的相关文档进行学习[7]。2019年7月,上海瑞金医院通过5G技术,将腹腔镜手术画面VR直播给医学生观摩学习,属于国内首次[20]。

3.2 远程控制类应用

远程操控类应用结合视频流、人工智能、VR和触觉反馈等技术,传输医疗影像、音视频和力反馈等信息,实现远程检查和手术等应用,使得远在天边的“白衣天使”可以突破空间距离检视治疗“近在咫尺”的患者。

3.2.1 5G远程超声

超声是受众最广泛的医学检查技术之一,但是其检查结果往往依赖于医生的操作习惯和经验。而基层医院常由于缺乏手法高超的检验师和高端超声设备,而使结果有所偏差。若给基层配备远程超声系统,则可以充分发挥大型医院高级检验师和专家的检查和诊断能力,实现跨区域、跨医院之间的业务指导。

5G远程超声结合机器人技术,可远程控制超声仪器的机械臂和探头[17]。医生端利用高清视频与远端患者实时沟通之余,还可以通过移动本地操控杆控制远程机械臂对患者进行超声检查。5G远程超声相当于一个“空中超声室”,可将三甲医院的优质超声资源共享到低级别医院,甚至是社区和农村医疗室,并可以拓展到急救车远程初步诊断等场景。2019年5月,广州第一人民医院越秀院区应用5G技术对南沙院区患者进行了实时超声检查,为广东省首例[21]。

3.2.2 5G远程手术

随着5G、VR和先进医疗技术的发展,通过远程手术,医生可以“指挥”远程机器人进行一些手术操作,相关应用包含远程示教、指导及操控等。

影响远程手术特别是其操控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数据传输的效果,包括质量和时延两方面,因此远程手术对传输技术的要求非常之高[17]。(1)超低延迟,因为远端要求力反馈及视频信息等“实时”传输到医生端,以保证整个手术操作的安全;(2)超高速率,因为手术过程需要传输现场超高清视频和VR触觉感应信息,数据量极大。5G技术高速率低时延的特点,可以突破4G网络难以开展高精度远程操控的障碍,为远程手术的应用奠定技术基础。除了服务于基层医疗机构,5G远程手术还可以在急救和救灾等特殊场景下发挥重要作用。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海南医院完成国内首次5G远程手术试验,为总院(北京)的患者植入了脑起搏器[22]。

3.3 监测护理类应用

3.3.1 5G远程监护

利用5G通讯,可对患者的健康状态进行实时检测,并将获取的数据远程传送给医护人员[7]。低时延和准定位的性能,允许5G穿戴式监护设备在采集和处理生命体征信息之后,连同位置等辅助信息实时传输到远端监控中心,医生则可以根据患者当前状态,及时进行病情判断并开展健康干预。

随着5G商用的到来和可穿戴监控设备小型化、精准化发展,远程健康监护设备已经可以对人体生理电(如心电、脉搏波等)和非电参数(如血压、血糖、血氧等)进行监测,并将处理后的数据通过5G网络传输到监控中心,以便医生监测患者健康状态和治疗效果,并及时调整治疗预案。5G远程监护类应用可以改善人们的健康生活质量,尤其是老年病、慢性病和亚健康人士,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医疗系统整体效率[23]。

3.3.2 5G查房机器人

利用5G技术,查房机器人可以和患者远程视频交互,以及进行医嘱和送药等一系列操作,远程查房可以提升住院医生工作效率;此外,减少传染或辐射病房出入次数,可以保障医护人员和病患的生命健康。机器人对于移动性、定位精准性要求较高。相较于传统的WiFi网络,在部署上5G网络更为灵活,5G网络对移动的支撑性更好,定位精度更高,更为稳定。

3.4 其他应用场景

除了以上三大类应用,5G还可用于院前急救、智能导诊、康复管理、医疗边缘云、影像云、智慧院区以及VR探病等诸多细分场景中,以下以5G院前急救为例说明。

在最短时间内对威胁生命安全的疾病、伤害或事故采取紧急措施是医学急救科的主要任务,这就不得不考虑到现场交通和通讯的问题。

通常来说,院前急救争分夺秒,如心脏方面疾病的抢救时间极短(5分钟左右)。配备5G通讯的救护车可以对危/急/重症患者进行“院前急救”,可大大提高急救速度。甫一接触患者,救援人员即将患者数据(病情和生理参数等)经5G实时送达急诊控制中心,院内医生立即进行病情初步诊断,预先制定最优急救方案,缓解急救压力,提高急救效率[23]。结合我国当前医学急救城乡地区发展不平衡、急救人员结构不合理、急救装备配置不足等情况,配置5G救护车可在现场没有专科医生的情况下,将患者的生命体征等救治关键信息传输至控制中心,及时获得远程指导,这对于要紧关头挽救农村和其他交通不便地区患者的生命尤为重要[24]。目前,已有部分市售救护车开始试验性配备5G设备[25]。

上述应用仅是5G医疗的直接应用,尽管从新近案例中可以看出,目前大多还处于试验性验证阶段,但预计很快就会进入临床。需要说明的是,5G医疗真正的“杀手锏”级应用(间接或催生的应用)乃是其作为前所未有的信息通道(“三超”特性可将5G比喻为“超高速、超多车道和超高密度路网”),结合大数据(“路上的人/车/货”)、云计算(“交通站点和枢纽”)等信息技术训练和逐步完善的医疗人工智能,它可以为患者和健康人士提供广度上更加普及和深度上更加“高明”的医疗技术和服务(路网等基建带动的“经济发展新动能”)。所以,5G医疗应用的全面铺开将是一个新医疗技术时代的开场。

4 5G医疗发展中不得忽视的问题

当前,随着5G商用的逐步展开,其医疗应用涉及领域越来越广。然而,5G在健康医疗领域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目前仅有试验性案例探索,大规模铺开还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大致可分为:(1)经济和技术相关的投资成本、技术标准和技术可靠性和安全性等问题;(2)制度和管理相关的政策监管、法律规章和管理标准问题;(3)参与人员相关的认知、情感和隐私保护等问题。

4.1 5G医疗的成本核算

巨大的资金投入可能是5G医疗应用推广首个也是最大的“拦路虎”。5G医疗的直接成本主要包括运营商的5G通信网络建设成本,医疗机构5G医疗信息系统和相关医疗设备采购、维护和人员培训成本,以及用户方面购买医疗保健设备和服务成本等方面。

5G信号室外覆盖需要5G基站和配套设备,这部分一般由运营商负责建设。根据公开报道,中国移动2019年花费240亿建成2万个5G独立(standalone,SA)网络基站,根据业内流传基站成本占比40%计算,推算5G建设初期,每个SA基站成本约50万元(4G基站仅需要10万左右)[26]。此外,5G短波长的特性要求基站具有更高密度(是4G的5倍~10倍),且更加耗电(有商业报告称一个标准5G基站年电费可达2万元~3万元[27])。由此带来的巨大投资让运营商们叫苦不迭,不仅进度不及预期,基于4G核心网的5G非独立(non standalone,NSA)网络模式依赖度仍然很高(便宜但性能降低)[28]。总之,5G医疗的通讯网络建设前期成本巨大。

5G在医院中应用还需要室内基站布置,以及配套软件和升级改造机房等,这部分费用需要医院承担。公开报道显示,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19年建设一套仅覆盖3个科室的5G配套设备花费高达15万元[29]。然而,该花费仅是医院5G应用系统成本这座“冰山”的一角,医疗信息系统和医疗设备软硬件需要全面5G化,如5G救护车、病房和医疗仪器建设,需要改造或采购、认证和培训等,成本巨大。5G医疗信息系统和设备服务人员升级对于医改之后资金日益紧张的公立医院[30]而言,压力可想而知。

除此之外,用户使用成本方面,5G就医费用可能降低或提高(如5G远程医学可以减少交通和场地费用,但患者更倾向于要求更高级专家会诊而增加费用;家庭医生普及可能提高部分费用但降低总医疗费用等),具体受到市场成本、政策规范和期限长短等多方因素影响;5G保健费用也可能降低或提高(如5G家用检测和监护仪器的丰富和互联网保健的普及,可能降低购买保健品的需求和费用,但设备重新采购和增值服务购买费用也会增加),具体也与设备服务成本和厂商营销策略有关,例如,5G家庭保健的长期服务收入远高于设备销售,厂商更倾向于采取卖服务而不卖设备(免费送或低价卖)的方式降低用户前期成本。综上,预计5G医疗时代,用户平均成本至少短期内不会显著升高,长期必会随着健康生活品质的提升而稳步增加。

由于5G医疗涉及到医疗体系和架构的变革,其成本不应从医院、企业或用户的个体短期角度来看,需要放在一个更高和更长远的视角观察。先期建设烧钱自然不可避免,可以通过院企和院院(甚至地区间)合作共建、政府政策大力度补贴,甚至尝试对高端5G医疗服务加大收费等各种形式筹集资金逐步推进。但是,长期来看,5G远程医疗时代,未来医疗仪器必然云端发展(如云超声机在患者端只保留探头,云监护仪只有贴片电极等)[31],这可以节省大笔采购和养护费用;整体来看,5G远程医疗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进“基层首诊”模式[32]和“家庭医生”制度[33]发展,可以有效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和节约老百姓的“看病钱”以及医保负担,整体效益突出。未来,随着整个医疗生态的变革,5G医疗成本预计会逐步下降,而社会效益会愈加显著(间接成本降低)。

4.2 5G医疗安全性风险和患者安全

目前,5G技术还是新生事物。全国的主干网还不很成熟,跨区域间传输的稳定性还不能保证,而且,实际速率和时延与预期还有一定的差距。此外,还有5G标准确立不久,产业链方面还相对滞后[34]。医疗行业专业性要求高,手术之类操作容错率非常低。现阶段进行远程监护和控制类操作还存在较大安全性风险,特别是远程手术,若因通讯故障而中断,或因系统被入侵而发出错误指令,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7]。

5G医疗的安全性问题涉及5G安全和患者安全两方面,即不仅与通讯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有关,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医疗设备的无故障水平以及患者的配合程度等对此都有影响。所以,假使5G医疗技术成熟,安全问题的关注依然非常必要。以5G远程手术为例,患者端必须配置手术机器人,当今技术水平最高的医疗机器人乃是美国Intuitive Surgical公司生产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几乎垄断了全球外科手术机器人市场。然而有统计显示,该机器人自2000年起14年内在全球进行手术60万次,致死144人,烧伤193人,操作疏忽、设备短路走火、零件掉落和视频故障等问题不断[35]。

安全问题影响5G医疗应用的推广普及。还以对安全性要求性最高的5G远程手术为例,基于技术和操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问题,手术操作技术和效果必将低于(最多接近于)同等条件下的现场手术(长期来看亦是如此);而由于目前远程可操作设备限制以及患者安全忧虑,部分手术(特别是大型或复杂手术)技术上无法开展,另有部分手术没有意愿使用5G技术(如一些小型和微创手术),导致5G手术的受用范围可能窄于传统手术(短期内)。不过,由于5G远程手术突破距离、设备和人员限制,汇集优质医疗资源的优势(如医疗落后地区使用医疗发达地区支援的远程手术可获得高于当地现场手术的效果),预计未来5G远程手术在安全性、适用范围和操作质量等方面会不断提升。

此外,5G人体健康风险也对5G医疗安全造成影响。长久以来,国际上关于电磁波场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安全性问题存在广泛争议[36-37],这也是国内外民众对于通信基站(尤其是5G基站)抵制情绪不断见诸报端的内在原因之一。各国政府部门一般遵从权威机构国际非电离辐射防护委员会建议,后者仅从热效应角度考虑,坚称符合规定暴露值(如5G辐射要求小于40 W/m2)的电磁辐射对人和环境无害[38];科学团体则担忧电磁波生物效应的不良后果,它对人体健康(如遗传[39]、血脑屏障[40]、认知功能[41]以及细胞钙通道、神经元自噬[36]等方面)和生态环境(如鸟类昆虫活动[42-43]和分布[44]、哺乳动物生殖[45]和植物代谢[46]等方面)存在潜在危害,呼吁谨慎决策和重新制定防辐射标准,对此,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署则中立地认定电磁辐射为2B类致癌物(可能致癌)[47]。而5G使用了更高频率的毫米波频段,在同等不超标强度下,被学术界认为可能具有更严重的潜在后果[48-50],但此观点同样被产业和政府机构否认[50-52],不过也有国家因此暂停5G部署[53]。以上争议超出本文范围,但是鉴于5G医疗部分适用场景可能涉及老幼病伤等免疫力低下群体以及长时间连续和/或使用5G发射设备,对人体健康的安全要求更苛刻,未来需要更多的研究、更加公正的标准以及更加透明的科普宣传。

4.3 隐私保护及数据合理使用的挑战

5G医疗数据隐私问题主要包括数据泄露和滥用两方面。

2019年的“5G+智慧健康医疗高峰论坛”指出,5G医疗数据泄露是风险关注的重点。在医疗服务信息化的过程中,医疗信息泄露等信息安全事件屡见不鲜。2017年曾有报道称国内某医疗信息系统被黑客入侵,信息泄露公开被贩卖[54];2018年,新加坡某医疗集团被黑客攻击,导致泄露约150万患者的病历信息[55]。此外,医疗设备的软件漏洞也可能被黑客渗透导致人身伤害,国外曾有黑客入侵胰岛注射机器的报道[56]。

除了黑客恶意攻击医疗系统,设备开发商和医疗机构恶意收集和滥用用户隐私的行为也应当得到关注。5G时代,智能移动终端和可穿戴设备会收集大量与患者相关的医疗健康数据,这些宝贵的数据资源可能包含用户隐私信息,并在科研和商业领域都有巨大价值。即使部分用户完全知情且同意,5G海量数据“合理使用”也可能潜在地对其他用户和社会整体造成健康主义泛滥的问题。

4.4 医疗资源的公平性及可及性

5G医疗对医疗的公平性、可及性问题是把双刃剑。众所周知的5G远程医疗可以将先进技术递送到偏远地区,让更多的患者得到医疗资源公平的惠及,当然这是从理论上来讲。然而,这种理论完全需要借助于5G技术的全面、公平落地,才可以成为现实。而目前的现实是5G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更多的技术及成本投入,如果偏远地区5G基础建设速度大幅落后于城市,相当一部分患者将不能享有医疗质量提升,医疗资源的不公平现象将会继续恶化。

5G医疗的公平性还需要相关医疗人员素质的综合提升。专科化5G医疗技术的应用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员,这种人才培养及人才全面铺开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样的问题给医疗资源的公平、可及提出了更大的难题。

4.5 需大力加强政策监管

5G医疗监管的方向目前侧重在技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可靠性三个方面。5G产业链滞后于5G通信标准,医疗行业对专业性和可靠性要求更高(更滞后),而且因为5G相关医疗应用尚处于试验试点阶段,加之应用场景繁杂,不同应用场景对于网络的需求差别较大,而且院内、院外和医院间要求也各不相同。5G智慧医疗健康在创新型医疗器械、终端设备接入方式、数据格式统一和应用数据传输等方面还存在许多规范问题,医学技术标准基本还是空白,需要结合医疗健康行业应用特点,推动面向5G医疗行业的标准体系制定、实施和应用。目前,国内正在集中相关产学研资源,加快建设5G医疗标准体系,规范智慧医疗标准、兼容、全面和安全发展[57]。

国务院、卫健委、工信部和地方政府部门多层面出台政策措施,鼓励发展5G医疗应用。例如,《“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推动5G加快发展的通知》《关于推进5G智慧医疗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各种文件不断出台;信通院也于2019年受工信部和卫健委委托成立医疗大数据中心,开展5G医疗应用研究。三大运营商联合国内各省大型医院积极开展相关应用探索和验证工作。

不过,由于发展不成熟,5G医疗相关法律法规尚属空白,医疗标准和评价体系尚在探索,伦理规范仍需讨论,监管的具体措施尚未开展。当前,监管体系建设包括逐步健全政策机制、规范医疗标准、监理智能信息系统和开展卫生监督和社会监督等方面。

4.6 5G医疗的发展引发医疗生态变革

5G医疗的全面铺开,尤其是后期医疗人工智能的流行,预计将会给当前医疗卫生体系带来重大变革,推动整个医疗生态进化,包括医疗结构布局、医院经营管理、医务人员构成、业务评价指标和患者就医方式等多方面变化。单从患者角度来看,未来享受医疗服务将更加便利。这是由于偏远和基层医院(二级及以下)获得来自大型医院的5G医疗支持,医疗功能将更加强大,吸引城市里大医院患者回流,患者可以很方便地在附近的小型医疗机构检查、诊断,甚至手术、住院和康复等;大型医院(部分三甲级)也可以减轻“客流”负担,专注重大疾病诊治、医学研究和为基层和偏远医院提供远程支持的工作;中间层(二级为主)资源未来会逐渐分流到基层(为主)和高层医院,最终可能形成一个区域内几个中心端(大型、专科医院或者其联合组建,科研攻关和远程支持)+多个边缘端(基层检诊疗、住院、药房、康复等分立或组合机构)的医疗机构扁平布局形式,这也符合政策极力倡导的基层首诊和家庭医生制度。

当然,医疗行业发展受到科学技术进步、国家地方政策、商业和地方利益、市场和用户偏好等多方面因素博弈的影响,基层分流和智能医疗等大趋势容易把握,而具体“行动路线”难以确定,如三甲医院联合组建独立的互联网医院较为经济,但商业利益难分;远程+医疗人工智能发展可能会压缩中层医护人员规模,但社会就业难解;基层分流是行业大势,但怎奈患者普遍钟爱专家看病。

不过,就当前来说,未来可期但尚远。国内医院信息化发展参差不齐,甚至在设备和运营管理上还存在不少问题,遑论于其算是“锦上添花”的5G医疗应用。目前,就连世界顶级医疗机构梅奥诊所(Mayo Clinic)也在5G网络建设上犹豫不前[52]。得益于国内5G领先发展,国内也仅有极少超大型医院有意愿且有能力“入门”5G医疗,在运营商的支持下,开始试验性配置相关设备和培训人才。参照远程医学实践,短期内估计二级或以上医院才有能力承接部分高端三甲医院的5G远程医疗支持,这也是中层医院在5G和智慧医疗时代基层化猜想的依据之一。

4.7 5G医疗风险与变革共存,“过”与“不及”同在

5G医疗应用还存在医院重视不足、5G医疗设备和人才缺乏、用户预期不现实、商业概念炒作、衍生技术风险等诸多问题和难关需要探索与解决。

当前,大众对于5G医疗认知度很低,若过度宣传还可能因预期高于技术条件而加剧医患矛盾。市场上存在5G医疗概念炒作之风,部分相关产品或服务粗制滥造,影响用户体验。5G给医疗体系带来的革新还可能深刻地影响大中小医院的利益格局以及部分从业人员的岗位分工。5G医疗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培育”出更加强大的医疗智能,后者在技术安全、伦理规范和健康思潮方面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而以5G医疗、医疗大数据和物联网,以及医学智能为核心构建起来的智慧医疗面临问题必会更为严重。未来,5G医疗以及智慧健康行业必将在技术进步、政策调控、舆情偏好以及利益博弈下发展成熟。

随着5G技术的商用,人工智能+医疗的结合,即智慧医疗应运而生,涵盖人工智能辅助诊断、人工智能辅助决策以及人工智能辅助新药研发等领域。

5 展望

5G医疗拥有覆盖诊断、检查、治疗、监护、康复和急救等全流程的应用场景,但是5G技术作为一代新型信息通讯手段,并非单一技术。作为基础,其天然地与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结合发展[9]。5G应用于医疗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多了一种更快更强的联网方式,而是作为“营养管道”为云计算输送大数据,催生以医学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智慧医疗体系,后者将给人类医疗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5G医疗在发展中必然会遇到各种技术、经济、制度、利益和伦理上的问题,需要在顶层设计的基础上,政府、企业、医院和民众共同参与合作,探索和解决5G医疗时代下医疗体系的新模式和新问题,加快5G医疗覆盖全国,促进融合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的智慧医疗发展,全方位提升医疗服务效能,推动医疗行业跨越式发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早日实现。

猜你喜欢
远程医疗医院
让人胆寒的“远程杀手”:弹道导弹
军事文摘(2022年20期)2023-01-10 07:18:38
远程工作狂综合征
英语文摘(2021年11期)2021-12-31 03:25:18
远程诈骗
学生天地(2018年19期)2018-09-07 07:06:30
我不想去医院
儿童绘本(2018年10期)2018-07-04 16:39:12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1:00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11-12 13:20:58
萌萌兔医院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中国卫生(2016年1期)2016-01-24 07:00:03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中国卫生(2015年8期)2015-11-12 13:15:20
为县级医院定锚
中国卫生(2014年7期)2014-11-10 02:3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