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莉梅(内蒙古商贸职业学院)
2019年,财政部、国家发改委、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部署启动“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X”证书制度下,会计专业应积极践行“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转变人才培养模式,由传统的核算型逐步转变为智能化管理会计。
“1+X”证书即“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中,兼容了学历认证、职业技能认证。根据学生的“1+X”证书,用人机构便可以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进行评价。可以说,“1+X”证书可以全面反映学生是否有胜任职业岗位的专业能力与技能。对“1+X”证书制度进行分析、研究的过程中,应注意区分其与以往双证制度的不同。以往的双证制度,固定于某一专业的能力强化,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已经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新要求。“1+X”证书制度强调职业发展能力,是一种动态的证书体系。学生必须掌握更多本专业的技术技能,才能考取职业技能证书。
“1+X”证书背景下,根据颁发部门的不同,可将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分为不同类型。首先,证书颁发部门为财务部。我国财政部具有颁发会计领域职称认定证书的权利。根据级别的不同,财政部颁发的会计证书包括初级会计师证书、中级会计师证书、高级会计师证书三种类型。职称证书级别与证书持有者的专业能力、经验成正比。其次,证书颁发部门为注册会计师协会。注册会计师协会颁发的证书,为注册会计师协会,其是现阶段考试难度最大、社会认可度最高的会计类证书之一。再次,证书颁发部门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其颁发的证书,为特殊领域的资格认定证书,如与会计工作相关的评估师证书、税务师证书等。最后,证书颁发部门为国际认证机构。如国际特许公认会计师公会颁发的ACCA证书,被多个国家认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下,国际间的经济交流日益增加,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也要加大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以更好地适应国际经济贸易的需求。
“1+X”证书背景下,证书的认定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首先,政府认定方式。“1+X”证书中,政府认定的证书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职业院校会计专业所获取的相关证书,如毕业证书、学位证书、会计职称等级证书等,是被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所认定的证书。这种证书的公信力、社会认可度非常高,是学生证明自身职业能力的主要依据。其次,校企共建认定方式。目前,我国很多职业院校设立了校企共建教育模式,并与长期合作的知名企业联合设立、共同承认相关职业证书。目前,这种认定方式多存在于为企业提供定向培养人才服务的院校。最后,自主制定认定方式。其指的是,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的实训课程及考核结果,授予学生相应证书。
1.缺乏对智能财税的正确认识
当前,智能财税在企业会计工作中已经得到了实际应用。如在2009年中国移动公司便已开始实现省级公司财务集中化的管理目标,并应用经营分析系统、MIS系统、BOSS系统等,实现智能财务。现阶段智能财务系统虽然仅在大型企业得到了应用,并未在中小企业中得到普及应用,但在智能时代背景下,智能财务已经是必然发展趋势。会计专业教学中,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习智能财务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2.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通过对多个职业院校及教育机构会计专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其课程设置中,是以税法、出纳、成本会计、基础会计、中级会计等作为核心课程,同时设置了一些操作类课程为辅,如会计电算化、综合实训、商业社会环境模拟实务等。其操作类课程依然局限于以往的手工做账,或采取金蝶、用友等软件进行电子化做账,并未朝着管理型、智能化的财务方向发展。这样导致其培养的学生,无法适应市场的实际需求。
3.缺乏数字化办公能力的培养
智能财税要求会计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电子数据处理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例如,当前电子发票已经得到了普遍应用,但却有一些会计人员依然不熟悉电子发票开具、电子发票审核、电子发票识别等,不了解智能财税系统的自动制单功能,无法对相关电子数据流程进行有效处理,从而给企业财务管理增加了诸多风险。而在当前的会计专业教学体系中,师生均缺乏有关方面的训练,数字化办公能力、信息化程度不高。而“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背景下,必须注重对数字化办公能力的培养。
4.教师缺乏智能财税方面的经验
目前,会计专业的教师,虽然多数是高学历的财税相关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甚至是硕士、博士毕业生,但通常是直接从学生到讲台,接受的是传统教育,相关理论知识丰富、精通基础会计核算技能,但并未参与到企业会计工作中去,缺乏实践经验,特别是智能财务、财务管理方面的经验,缺乏对智能财税的了解,未与智能财务实现接轨,从而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重复上一代教师的理论体系教学,不利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1.引导师生树立终生学习意识
在财税政策改革不断加快的当下,新的财税政策不断出现,且更新速度非常快,如新金融工具准则、新收入准则、个人所得税的专项附加扣除、增值税的税率下调、新冠肺炎疫情下对小微企业的税收优惠等。同时,企业财务管理实践中,对智能财税的应用越来越多,在税收征管中信息化技术逐渐得到普及。鉴于此,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均要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了解最新财税政策,有目的、有意识地不断学习前沿知识与技能。教师应积极参与智能财税方面的培训活动,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应积极学习智能财税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为自身未来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加快课程改革
智能财税“1+X”证书背景下,为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必须积极优化会计专业的课程,深入分析智能财税改革的新要求,在精简传统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方面的专业课程。例如,某教育机构,便开展了“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设置了社会共享企业管家、社会共享外包服务、社会共享代理实务等方面的内容,主要目的是对接智能财税主办会计、专业服务机构、共享机构等岗位群,与传统会计、出纳、税务、成本等岗位区别开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管理决策技能、数字化办公能力。
3.优化教学手段
会计专业教学中,应采取多样化的信息教学手段,如蓝墨云班课、学习通、职教云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度。同时,信息化教学中,除线上点名、考勤之外,也可以线上布置作业、线上指导考核,从而实现教学效率的提高,确保学生掌握会计专业技能,提高学生的信息化能力。此外,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引进智能财税领域的最新实训教学软件,开展智能财税的相关技能培训,并由企业导师负责教学,将真实案例引入到教学中去,使学生亲身体验实际工作,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4.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
会计专业的在职教师,应充分利用寒暑假、节假日等时间,到企业中去进行挂职锻炼,以提升实践经验。有条件的情况下,学校可以鼓励教师脱产。通过进入到具有财务共享平台或者是智能财务的企业,教师可以进一步深入认识、了解智能财税,并提高智能财税方面的实践能力,从而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为后续教学的改进与优化提供有效支持。同时,教师也要掌握国家最新财税政策,并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活动,或者是浏览相关论坛,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前沿知识、最新资讯,把握最新会计导向。
综上,会计专业践行“1+X”智能财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试点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缺乏对智能财税的正确认识、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缺乏数字化办公能力的培养、教师缺乏智能财税方面的经验等问题。面对这样的情况,会计专业应从引导师生树立终生学习意识、加快课程改革、优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等方面入手,优化人才培养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