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小琴,徐清富
(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牟家坝镇农业综合服务站 723104)
猪蛔虫病是由蛔虫感染而引发的猪的一种线虫性寄生虫病,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感染猪表现生长发育缓慢,料肉比上升,出栏周期延长,给养殖场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1]。
蛔虫属于大型线虫类寄生虫,成虫个体很大,眼观如一根粗线,呈粉红色或黄白色,两端细,中间粗,常寄生在宿主的肺和肠道中,肺中主要寄生幼虫,而肠道中以成虫寄生为主,雌虫长度可达30~40cm,雄虫稍短,长度在10~25cm,雌雄虫体在肠道内完成交配过程,之后产卵,卵随粪便排出体外,在适宜的环境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发育成熟,同时也具备感染性。 虫卵通过污染饲料、饮水,或直接被健康猪采食后可进入新宿主的肠道中,之后卵壳破裂,幼虫被释放并钻入肠壁血管内,随血液流动经肝门静脉到达肝脏,再通过肝静脉到达心脏的右心室,再经心室的泵血作用到达肺部,在肺内可进行蜕化式的生长,从肺毛细血管中逸出并钻入肺泡,此时感染猪会表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气喘等,幼虫和肺组织液混合在一起,经过咳嗽等行为被推动到咽喉部,再经吞咽动作进入食道,最终再次到达肠道而进行下一步的有性生殖。
蛔虫感染后对猪的危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蛔虫自身的繁殖需要消耗猪机体的营养, 而这些营养最终来源于饲料,导致猪料肉比升高,饲养价值降低,猪场隐性经济损失较大[2]。 其次,蛔虫幼虫钻入肠壁和肺泡过程中,可对肠道黏膜和肺组织造成物理性的损伤,严重的还会导致出血,黏膜损伤后其分泌消化酶的能力降低,营养成分吸收率下降,容易出现饲料消化不良的病症。 再次,黏膜被虫体破坏后,伤口为致病性病毒、细菌、真菌以及其他寄生虫提供侵染机会, 这也是很多猪后期出现并发感染的重要原因。 最后,蛔虫成虫体积较大,在肠道中除了消耗营养外,还能对肠道造成物理性堵塞,食物无法下行,造成采食量下降,机体营养缺乏,进一步加重病情。
感染猪主要表现采食量下降,皮肤干燥,毛色无光泽,可视黏膜苍白,生长发育受阻,料肉比显著升高,出栏体重不达标。 幼虫在肺部发育过程中可对肺泡造成刺激,引发蛔虫性肺炎,病猪体温上升,不断咳嗽,呼吸困难,全身缺氧。 成虫体积大,且能聚集成团,对肠道造成堵塞,病猪食欲废绝,腹痛,独卧一角哀叫。幼虫对肠壁的不断侵染能造成肠壁黏膜的损伤, 引发呕吐和下痢。有些虫体可进入胆管,导致胆囊出现阻塞,引发黄疸症状。 少数病猪有荨麻疹表现,死亡率一般在10%以下,大多猪因长期营养不良,最终衰竭而死。 对病死猪进行剖检,可见肺有小叶性肺炎的病变,肺组织内有幼虫存在,小肠黏膜表现卡他性炎症,肠腔中能见到大量蛔虫体[3]。
预防本病必须加强猪场的环境卫生管理, 本病多发于中小型猪场最重要原因就是猪场管理水平低下,环境卫生条件差,为蛔虫的发育提供条件。 病猪粪便中含有大量虫卵,清粪时最好采用干清粪的方式,不建议水冲式清理,防止虫卵扩散。 清理的粪便需要在远离猪舍的地方集中堆肥发酵处理, 堆肥过程中会自然产生生物热,对虫卵有杀灭作用。 一线饲养员、兽医、清粪工人等在工作过程中,要多留意粪便情况,如果见到有白色的线状虫体出现,第一时间上报,并采取紧急防控措施。 病死猪尸体要无害化销毁,特别是肺和内脏组织,一定要严格按流程进行焚烧或深埋,以彻底杀灭其中的虫体。
病猪可采用中西药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 对蛔虫有强烈杀灭作用的药物有伊维菌素、左旋咪唑、阿苯达唑等。 伊维菌素以0.3mg/kg 体重的剂量用药,左旋咪唑临床使用剂量为10mg/kg体重, 阿苯达唑每公斤体重建议用药15mg, 首次治疗后, 间隔10~15d 再强化给药一次,以便彻底治疗本病。
由于感染猪除了肠道外,还有很多幼虫分布在血液和肺中,故临床治疗时, 建议采用注射给药配合口服给药的方式进行用药,治疗效果会更好。 目前,伊维菌素、左旋咪唑都有注射剂型,药物注射后可以直接进入血液, 对存在于血液和组织中的虫体进行杀灭,药物生物利用度高,某些兽药厂家还将药物制成了缓释制剂,注射后可在注射部位形成一个局部“药库”,通过缓慢释放药物从而达到长效作用,临床使用效果更好。 阿苯达唑目前没有注射剂型,只能口服使用,多用于和伊维菌素或左旋咪唑配合使用,对肠道内寄生的蛔虫驱杀作用非常强。
除了西药外,中药苦楝、槟榔、百部等对本病也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每头50kg 左右的猪按照苦楝树二层皮10g、百部10g 的配方剂量煎汤,候温灌服,连用3~5d 即可。 中药和西药相比,具有安全无药残的特点,特别适合临出栏的育肥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