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技能化的口译教学创新模式研究

2020-02-14 05:48王亦兵隋丹妮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口译教学认知

王亦兵 隋丹妮

内容摘要: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语言交际能力,而口译教学是利用已经获得的语言交际能力学习培养口译技能。本论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和理论推演法,分析了口译能力的本质和技能化口译教学发展,并强调与认知过程相结合的技能化口译教学,尤其是技能的分解训练符合口译教学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口译教学 认知 技能化

1.引言

中外国际交流在经济、政治、外交、文化、教育等各方面蓬勃发展使得口译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现。针对国内口译市场的巨大需求,国家教育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快口译人才的培养。如,自2000年开始,教育部高教委已正式将口译课列为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必修课。2006年—2008年,教育部先后三次批准在13所高校设立本科翻译专业。2007年教育部又批准在15所高校设立“翻译硕士”学位(包括口译和笔译两个方向)。目前全国已基本形成包括本科、硕士、博士在内的完整的翻译专业教学体系。此外,各种口译证书考试和口译培训更是全面铺开、快速发展。目前国内的口译证书考试包括“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CATTI)、“全国外语翻译证书考试”(NAETI)、“上海外语口译证书考试”(SIA)、“厦门大学英语口译资格证书考试(EIC)”等等。无疑,口译学习在国内正呈方兴未艾之势。

由于本科口译课程起步较晚,基础较弱,课程设置尚未形成规模等因素导致了口译教学理论和方法的研究相对滞后。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许多院校仍沿袭传统的语言学派教学模式。重语言训练,轻逻辑思维训练[1,2]。在授课内容上,未能将口译与笔译严格区分,“笔译内容口译化”[3,4]。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仍将口译课教学作为英语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本科口译课程一般都是在第三学年的下学期或第四学年的上学期开设。大多数院校的课程设置为一个学期,18周,36学时。但也有少部分院校设置2个学期。由于本科口译课程的时数较少,并且学生接受口译训练的语言能力有限,因此,在本科口译课程性质的定位上,国内口译界一直存在着争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发现本科口译教学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教学实践上,均处在一个探索性阶段,研究相对滞后,存在问题很多。因此,本研究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尝试通过对“技能化口译教学”的实证研究,来探索口译教学的本質特点,寻找口译教学的规律,探讨本科口译教学的创新模式及实践。

2.口译能力的本质

2.1口译能力的构成

研究表明,口译技能的构成主要包含三个模块,即:双语能力、言外知识、口译技巧。这种划分方式与翻译研究中关于翻译能力构成的观点是基本一致的[5]。

“双语能力”指译员两种工作语言的水平和能力,口译员的源语听辨理解能力和目标语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其双语能力的主要标志。“言外知识”包括百科知识和专业主题知识。“口译技巧”包括听辨理解、逻辑分析和整合、口译记忆、口译笔记、口译转换、口译表达等方面的技巧,如图1。

2.2口译能力的认知发展

口译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口译能力是一种复杂的认知技能。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专业技能的学习和进步过程通常会经历三个阶段:

3.技能化口译教学的发展

“技能化口译教学”的概念首次在1994年提出[6]。“技能化口译教学”是指根据口译职业技能,口译心理思维过程,口译方法论的特点及规律,以技能训练为主,语言训练为辅,旨在培养学生的口译技能意识及自觉运用口译理论、技能规范与原则指导实践的能力。刘和平认为,口译教学目标是掌握双语思维和转换技能。因此,口译教学绝不是语言教学的继续,而是在大量口译训练实践中认识翻译的性质、对象、程序、原则、方法,并初步掌握翻译技能。

对于技能化口译教学,国内口译界有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认同和接受这一观点,并认为口译教学要以技能训练为主线,不应该以课文内容的主题来组织课堂教学。口译技能是根本,如果掌握了技能,可以应用于任何主题的翻译。如果缺乏基本的训练,就是语言水平高,实践时间长也难以有效地弥补技能技巧的不足[7]。

4.认知技能化口译教学模式的提出

随着技能化口译教学推广,“技能教学模式”在国内得到了发展,并衍生出一些其它较有影响力的教学模式,如“厦大模式”。该模式是厦门大学林郁如教授与英国伦敦西敏斯特大学罗能根教授合作提出的。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以技巧与职业准则为训练核心,强调口译过程中对语言及言外知识的理解、语篇与跨文化交际因素的分析及语言信息及知识的重组。”复旦大学康志峰根据脑神经科学理论设计出的“双脑口译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通过“模式流动原则”和“模式中心原则”来展开各项口译技能训练。仲伟合(2001)在对吉尔模式研究基础上,还提出了一套详细的口译技能训练内容,包括口译短期记忆、口译笔记、口译笔记阅读、连续传译理解原则、言语类型分析、主题思想识别、目的语信息重组、口译应对策略、译前准备技巧、演说技巧、跨文化交际技巧等[8]。

以上模式的共同特点是均“以技能训练”为导向,突出认知过程的核心地位。虽然有些模式还缺乏确凿的实证数据来验证其合理性和适用性,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国内不同层次院校的学者们都正在积极探索和研究技能化口译教学,努力改变口译教学现状,提高口译教学质量。

5.认知技能化口译教学创新模式策略

根据吉尔的“认知负荷模式”,口译任务能否有效而圆满地完成,除了外部条件以外,译员在口译工作过程中能否实现有效的精力分配显得十分关键。然而,要做到很好地协调处理各项任务的精力分配,首先要提高各个单项口译任务的处理能力,以便尽量降低单项任务所占用的精力量。“技能分解训练法”正是从处理各个单项口译任务的策略出发,通过每项技能的分解训练,提高单项技能水平,降低单项任务的精力量,并使之最小化,以便更好地实现注意力的有效分配,即根据口译的复杂认知过程和信息加工的方式,将口译技能再分解。

在教学设计上,把口译教学分为“三步骤”,即“课前主题准备”、“课堂技能强化训练”和“课后自主学习”。该方法强调“课堂技能训练”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练”相配合,课本的“训练材料”和网络的“口译资源”相互补,所有这些主要是针对学生语言能力不足和教学课时有限等突出问题而设计的。

首先,做好“课前主题准备”,即在每堂课之前老师把下一单元训练材料的主题、术语和语言难点提前告知学生,并要求学生做好课前准备。这样做目的是为了缓解学生语言知识的不足给课堂技能训练带来的压力,提高课堂技能训练的效果,努力把语言知识对口译的影响降到最低。例如,在每次训练之前,把下一单元要训练材料中的一些疑难词汇、专业术语、表达方式和句式结构等语言知识难点提前告知学生,要求学生做好译前准备。对于大四学生而言,由于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所以他们完全能力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主学习来解决语言知识点不足的问题。

其次,倡导“课后自主练习”。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正确引导好学生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外自主学习活动,可在某种程度上缓解口译课时不足而影响学生训练量的问题。口译课程是一门实践课,口译教学需要大量的技能训练和口译实践。从认知科学和心理语言学的观点分析,技能的熟巧掌握,主要依赖大量有针对性的训练。

6.结语

本研究尝试探索口译教学的本质特点,寻找口译教学的规律,探讨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问题,期待在更大范围内,有更多的同行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口译教学展开进一步研究,以使“技能化口译教学”得到进一步验证,并在此基础上把它推广应用,提高我国大学英语专业方向的口译教学质量。

參考文献

[1]卢信朝.中国口译教学:现状、问题及对策[J].山东外语教学,2006.(3).

[2]刘和平.口译理论研究成果与趋势浅析[J].中国翻译,2005(4).

[3]卞建华.探讨新世纪的口译教学迎接全球化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翻译,2004(5).

[4]陈振东.口译课程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翻译,2008(4).

[5]刘和平.口译理论与教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6]刘和平.鲍刚.技能化口译教学法原则——兼论高校口译教学的问题[J].中国翻译,1994(6).

[7]蔡小红.交替传译过程及能力发展——中国法语译员和学生的交替传译活动实证研究[J].现代外语,2001b(3).

[8]仲伟合.口译训练:模式、内容、方法[J].中国翻译,2001(2).

基金项目:2019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名称:基于口译过程中的创新思维促发顿悟体验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项目编号:L19BYY014

(作者介绍:王亦兵,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隋丹妮,沈阳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口译教学认知
地方本科院校口译教学现状与应对方法
诗性与个性:艾略特认知世界的建构
《红楼梦》隐喻认知研究综述
运用学生译员口译语料库进行口译教学的可行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