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从振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了“立德树人,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理念。为了充分体现这个理念,我认为在小说的鉴赏中,要做到三个回归。
一、回归人物性格
我们学习任何的文艺作品,终极目的就是立德树人。而小说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最为接近。它所写的每一个故事,故事中的每个主人公,多多少少就是我们身边的人物,是他、是你,也可能是我。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也多多少少体现在我们身边的人或者自己的身上。一个人命运的发展变化,是我们关心的。但我们更关心的是,是什么造就了这一种命运的结局。从对小说中人物命运的探究中,我们在解读别人,也在解读自己。在认识别人,也在反观自己。可以说,小说中的人物,就是芸芸众生的一面镜子,我们透过这面镜子,不仅要看到众生相,更要看到自己相。因此,在解读小说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人物的性格,可以说人物的性格是一个人命运发展变化的核心推动力。因此只有把握一个人物的性格,才能解读这个人物命运变化的密码。但往往一个人物的性格是复杂的,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看到人物性格的复杂性,还应该看到人物性格的主要方面。也就是说,不仅要看到使我们“哀其不幸”的一面,还应该看到让我们“怒其不争”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既全面的把握人物,又重点的把握了人物。只有把握了促使他们命运发生关键转折的因素以及主导他们命运进程的关键部分的性格,才能给学生以心灵的震撼和启迪。只有学生在阅读小说之后,扎扎实实的体会到了一种有缺陷的性格的可怕之处,感悟到了一种健全性格的美丽之处,并且回归到对自己性格的认识之中,要引以为警戒,要引以为榜样,能够不断的修养自身,才能说,对这篇小说的学习,真正的达到了立德树人的要求。
比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别里科夫的死因是什么?他不是死于谋杀,如果说是谋杀,那也是他自己谋杀了自己。也许爱情的破灭是直接原因,但是他死亡的根本原因是“他有缺陷的人物性格”。也就是他极其封闭保守、胆小多疑、性情孤僻、人格卑鄙,这些缺陷的性格,就是把他自己“勒死的套子”。他这些缺陷的性格,给自己以及给别人带来的问题,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令人匪夷所思的生活习惯——着装打扮和居住习惯;比如糟糕透顶的社会交际问题——同事关系、师生关系、恋爱关系;比如极其守旧的思想——歌颂过去、遵从专制政府充当爪牙。通过对别里科夫死亡原因的探讨,最终回归到人物本身的性格上,这样可以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从而反观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二、回归学生的体验
学完了一篇文章,评价这堂课好坏的最重要的评价标准,不应是教师的教学过程完整或者不完整,不应该是教师的讲述全面或者不全面,而应该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他们自己沉浸式的体验是什么,收获了什么,淺薄也好,片面也罢,这才是他们真正的体验。教师应该尊重他的体验,更不应该要求他们把握每一篇文章所有的知识点。事实上,没有任何同学能做到,尤其是在教师满堂主导讲解的模式下,更是不可能,看似教师讲解的多么如痴如醉,多么深刻感人,那都是教师自己的感悟。而学生,基本上停留在识记的阶段,甚至连动脑思考,动嘴表达的劳动都省略了。沉默的语文课堂,主要是教师以自己的讲解完全剥夺了学生最真实的体验而导致的。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在知识层面,在于由课内拓到课外,达到一种横向联想,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或者针对文章,在学生理解的过程中,深化他们的理解,使他们达到更高的人生境界,从而进行纵向的挖掘。在情感态度方面,其实在于引导和纠偏,比如纠正他们偏激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是在尊重学生的体验的同时进行引导和纠偏,而不是代替他们理解和体验,然后强加给他们。学生从一篇文章中,只要能获得哪怕一个三观正确的深刻体验,那即是属于他的收获。
比如:让学生充分的评价别里科夫。学生有的会注重评价他的奇怪可笑之处,比如他的着装打扮,居住环境。有的评价他的不可理喻之处,比如把华连卡骑自行车的行为看作是洪水猛兽。有的评价他的人际关系糟糕透顶,不管是同事关系、师生关系还是恋人关系。有的会评价他的人格卑劣,把偷偷告状的卑劣行为说的那么正大光明,理所当然。有的评价他的胆小多疑,他经常把“可千万别出什么事”的口头禅挂在嘴上,把专制政府的一切规定记在心上,遵照执行。有的评价他的封闭保守,他憎恶现实,恐惧未来,总是歌颂过去,歌颂那些从来没有存在过的东西。甚至把教学的古代语言科目都看作是逃避现实的手段。有的评价他的可恨可恶之处,比如因为它的严密监督和偷偷告状,辖制了一个学校,甚至是一座城十五年,让所有的人都生活在压抑和恐惧之中,失去了自由。有的评价他的可怜之处,他并没有无恶不作,作奸犯科,滥杀无辜,其实他只是一个从事教职工作的有着性格缺陷的普通人,最后被自己“思想上的套子”勒死了。从更广阔的人道主义意义上看,其实他也不想这样,就比如一个具有狂躁症、抑郁症的人一样,他们也是痛苦的,只是他们无法自救,只能越陷越深。从对别里科夫的评价中,达到了净化学生内心的效果,给了学生以反观自我的视角,从而塑造完整的个性。
三、回归社会责任
优秀的现实主义小说都是源于对人的关怀,对社会的关怀。阅读这种小说不仅要探究对个人的意义,还要探究对社会的意义。我们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生存,不可能活在书籍堆积的象牙塔中。它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对读者有所启发,即面对这样的情况、对待这样的人,我们该怎么办才能使这个糟糕的情况得以改变,而不是面对这种糟糕的情况徒呼奈何,摇摇头,一笑而过。
比如:面对别里科夫这样的人,我们该怎么办?让同学们一起讨论,充分发言。有的会说,我们等着他多行不义必自毙,明哲保身,保持沉默就好,免得以卵击石,自取灭亡。有的会说,要勇敢的和他斗争,即使失败了,那也是我以我血荐轩辕,唤醒那些麻木糊涂的人,反抗起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有的说我们要偷偷地团结起来,联合一切可以联合起来的人,建立一个组织,推翻他背后的政府……总之,这种开放式的讨论符合青春期学生的性格,他们有着比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有着比较大胆激进的想法,有着表达自己内心的愿望。这种讨论,可以增强他们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总之,在小说的鉴赏中,只有真正的做到这三个回归,才能真正的体现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
[作者通联:安徽固镇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