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平
在阅读层面,理解是欣赏的基础,欣赏是比理解更高层次的认知;但二者往往没有明确分界。在阅读教学中,叶圣陶非常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理解、欣赏能力,并形成操作性很强的系列方法。
一、揣摩自悟,培养理解力
在叶圣陶阅读教学方法观中,就培养学生理解能力而言,以下两点较为突出:
1.重视揣摩,入境得意
叶圣陶说过:“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要透彻了解语言文字,进入作者营造的意境而“得意”,须认真揣摩。不仅感知语言显在信息,更要开掘隐含信息。这是阅读主体力图触及作者旨趣的有效途径。
该如何指导学生揣摩,他提供了三种方法:
一则反复体会。他提倡初读细琢细磨,逐句循诵,利用工具书释疑解难。再复读原文,明了全篇大意。最后细读,择要记忆,体会精要。他说,阅读方法“最紧要的还在多比较,多归纳,多揣摩,多体会,一字一语都不轻轻放过,务必发现它的特性”。从解词、析句到分段、理篇,反复体会,达于对作品的透彻理解。二则细理思路。其诗云:“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准确把握思路是领会主旨的关键。他认为好文章情思流畅、有序,各部分密合无间,细理思路不仅能迅速把握文章内容,还能培养清晰表达能力。因此,“看一篇文章,要看它怎樣开头的,怎样写下去的,跟着它走,并且要理解它为什么这样走”。三则知人论世。特别是古书,要得到真切了解,须明了古人所处环境与所怀抱负。他借陈寅恪的话进行强调:“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而对于其持论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诣,表一种之同情,始能批评其学说之是非得失,而无隔阂肤廓之论。”指导学生阅读古书,尽浅不妨,但趋向要正确,能知人论世。以《孟子·许行》章“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例,他批评了盲从此句而说现代民权思想与民主政治要不得的糊涂头脑,及妄批此句为孟子阶级论遗毒的偏激之论,并结合语境阐明:孟子旨在反驳许行的君臣并耕说,劳力者与劳心者各有专长,分任工作,社会才得治。
2.自读自悟,积累强化
学生不可专等教师讲解,实在没法解决,才去请教。而教师,“径直讲课不如布置预习,径直说明不如提出适当的问题,安排适当的练习,让他们自求得之。”比如指导预习,建议用没分段落、没加标点的油印教材,让学生划分段落,加标点;即便用现成教本,也让其“对分段标点作一番考核的工夫”。教师可提示些问题,让学生尝试自行解决,并精心笔记。上课如胡适所言,课堂“只有质疑问难,大家讨论两项事可做”。
为便于学生自读自悟,编写教材时,尤须以学生为本位,巧譬善喻,深入浅出,注而明之。他说:“凡教课之际宜令学生明晓者,注之务期简要明确。所注虽为一词一语一句,而必涉想及于通篇,乃于学生读书为文之修习真有助益。”要心怀学生,精心作注,力求教材精致完善,咸为学生营养之资。
提高理解力还须广泛阅读,训练强化。在他看来,学语言文字“除了辛苦工作,日积月累以外,没有简便的办法”。因此,精、略读教学之外,他建议学生广阅课外读物。现代阐释学告诉我们,对一部作品的理解程度,主要决定于读者本身的“先结构”。而在广阅中积累语言、训练强化,自可丰富学养,增益理解。学生须勤加研求,“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朱熹),才能逐渐提高理解力。
二、三法并用,培养欣赏力
如何培植学生欣赏文学的能力,他认为主要有以下方法:
1.指导吟诵
吟诵是在以意逆志、体味作者情感的基础上,以声音形态传达文字生命动感。在他看来,吟诵不但可于不知不觉间将文章内容、理法化为己有,对培养欣赏能力更具显著意义。通过吟诵能“亲切地体味”,从而与作者心灵相通;而欣赏正是通过文字这道桥梁与作者心情相契的过程,它要求把捉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接近作者旨趣。文章情感有“喜、怒、哀、乐、恐怖,崇高、幽美、滑稽、悲壮”等,它们会或隐或显、或强或弱流布文中。通过吟诵,披文入情,“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在切己体验中逐步培养欣赏能力。
如何指导吟诵,他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方法。第一,求其合于规律。合着文字的意义与情感,注意语调的高低、强弱、缓急。要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第二,求其通体纯熟。唯有熟读成诵,方能深切体会文章情思并内化。此外,要使学生视吟诵为一种享受而非负担。教师可范读,因声情并茂的吟诵能让学生直观感知鲜活的语言形式,体情入境。学生要仿读,自修时尤应低声吟诵,耳与心谋,声入心通。
叶圣陶如此注重吟诵教学,乃因他深知声音节奏乃文章精妙所系。其实,汉字的音、义本不能强分,古人作诗文,对声音节奏颇有讲究。朱子说:“韩退之、苏明允作文,只是学古人声响,尽一生死力为之。”辞以情发,文学作品是声与情的文字记录,是作者情感、神思伴着吟诵自然涌出的产物;声音节奏是文学作品一个重要成分,姚鼐甚至说:“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因此,要鉴赏文学作品,非吟咏不能得其味。
2.训练语感
他认为欣赏还须凭借敏锐的语感。因为文学语言含蓄蕴藉,无此语感,将“如入宝山空手归”,当然称不上欣赏。在他看来,训练语感是欣赏文艺的基本准备。
何谓语感?按他的界定,即对语言文字的“灵敏感觉”。具体而言,能透彻了解语言文字本身所有的意义和情味,并能结合生活经验体会,以接近作者旨趣。他引夏丏尊的话说,语感敏锐的人,见“落叶”二字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意味。这种对语感的界定明显启示着来者,如李海林认为“语感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深刻直觉”,李珊林认为语感是一种“带有浓重经验色彩的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领会语言文字的能力”。概言之,语感是直接从整体上准确把握事物内涵的高级认知,能迅速透过语言文字符号洞悉其内涵,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悟性,也是文学欣赏能力高低的尺度。
如何训练语感?要相机指导一定的语法、修辞知识,使学生明了语言运用的重要规律。让学生在初通文意的基础上,熟读涵泳,体会文章情味和用词造语之妙。此外,学生须结合生活经验切己体味,感受人情物理。教学时要设法唤起学生的情感经历和情绪记忆,调动其生活感受,才能培养敏锐的语感。
3.指导参读
他认为,欣赏文艺不妨参读他人评论。《文心》中说:“诗话文话是前人鉴赏所得的记录,它会告诉我们某几句诗某几句文的好处所在。我们可由它间接地得到鉴赏的指示。”其实,参读他人评论或相关文章,都能开阔视野,启发思维。如何指导参读?他提出如下设想:
(1)辐射式阅读。以精、略读教材为出发点,向四面八方展开来读。如读陶潜的《桃花源记》,想知道晋代文的情形,可去翻中国文学史;想了解乌托邦思想,可参读《理想乡的消息》;想明白记叙文的格式,可翻看记叙文的作法;想熟悉陶潜为人,可翻阅《晋书·陶潜传》或陶集。也可以文本为出发点,参看各式批评文字。学生博采兼收,形成良好的认知背景,自益于提高其欣赏水平。
(2)运用比较思维。他说:“必须多多比较,方能进一步领会优劣得失的所以然。”通过比较,可提高辨析、欣赏能力。具体而言,若阅读古书,要比较古今情势,做到知人论世;有时可参照相类文章,如读《泷冈阡表》,可与归有光《先妣事略》相较,二者取材立意之异同;阅读诗歌总集,可比较各代取材异同,风格演变,各家各派意境的浅深等。他还建议鉴赏本体自问“如果叫我来写将怎样”以体味写法的优劣。当然,需提醒学生不能只读评论而不切己体会作品本身,满足于获得“豪放”“蕴藉”等形容词;也不能限于一家之言。
新课标明确提出:“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阅读不仅为写作提供“技术”养料,更为积淀人文底蕴,丰富情感,增加审美体验,提升精神品位,一句话,为人的精神生命成长奠基。阅读教学应“淡化技术”,服务于人的存在性主题,重吟悟积累,少肢解分析;重精髓神韵的品味,少抽筋剥骨的阅读训练。师生宜在广泛阅读中张扬自由心灵,体会文化的博大精深,修身养气,明理悟道,达于共同成长。
[作者通联:福建罗源一中(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