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少玥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临床医学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病症,发病率高,伴随患者的疼痛时间较长,在西药治疗方面,主要应用神经营养剂、止痛剂、免疫增强剂等药物。但西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并不理想,且难以达到根治的目的。对此,如何应用中医疗法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医学问题。在中医理论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被称为“痹证”,主要是患者体内湿热邪毒瘀塞引起,这种湿热之气长期堆积在患者肝脾等内脏器官中,很容易导致患者机体气血不畅,瘀血不通,进而导致患者免疫力减弱。伴随中医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已有不少研究证明,可采用中医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对于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病情有显著疗效。基于此,本研究通过分组研究方式,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10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着重探讨中医针灸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及痛疼评分,具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以我院2017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10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半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所有患者年龄35~75岁,平均年龄为(41.2±2.4)岁。其中包括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46例。所有患者在发病史、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方面具有可比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纳入标准本研究所涉及的患者均符合《临床疼痛治疗技术》诊断标准,患者无沟通和智力障碍,且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3 方法为对照组患者给予西药治疗,具体方法为:为患者口服维生素B130 mg,维生素E 50 mg,消炎止痛药25 mg,1日3次。为观察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具体方法包括:(1)针灸治疗:为患者治疗区域的皮肤进行酒精消毒,采用远处循经为主、局部取穴的方式为患者进行穴位针刺。对于不同病变位置的患者,在针刺时针对的穴位也应有所差异。胸肋背部为病变位置的患者,应取患者肋间同侧脊穴、太冲、阳陵泉、阿是穴及患侧支沟进行针刺;腰腹背部为病变位置的患者,应取患者治疗区域进行局部消毒,主要以循经远取为主,辅以局部取穴,针对患者三阴交、血海、足三里、阿是穴进行针刺。在针刺过程中,患者应以侧卧体位为主,针刺前需要为患者穴位进行常规消毒,使用针刺型号主要为1.5寸与30号毫针,针刺手法为2~3 min捻转入针,为夹脊穴、阿是穴针刺时,为针柄上方套艾条1.5 cm,并将其点燃,待其燃烬。每次为患者针灸30 min,2日1次,持续2个疗程,1个疗程为5 d,待患者结束第1个疗程后休息1周,然后继续第2个疗程。(2)瓜蒌红花饮:早晚为患者水煎服用瓜蒌红花饮,汤药主要成分包括炙甘草、红花、瓜蒌,其中瓜蒌20 g,红花与炙甘草各6 g。可按照中医辨证理论,为患者适当添加汤药,例如针对肝经郁热患者,可增加蒲公英15 g,为患者煎煮服用,针对脾虚患者,可增加茯苓10 g,神曲15 g以缓解患者体内脾虚湿蕴。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持续治疗15 d后对2组临床效果、VSA评分进行观察与对比。
1.4 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后将2组患者临床疗效分为以下几个等级:(1)显效:患者疼痛感明显缓解,睡眠时偶有疼痛发生;(2)有效:患者疼痛感明显缓解,睡眠亦有所改善,治疗结束后无复发;(3)无效:患者疼痛感仍明显,且影响睡眠。为治疗前后,采用VAS评分方法评估2组患者的疼痛情况,通过绘制一条1 cm长线,左端0刻度表示0分,右端10刻度表示10分,从左到右表示疼痛评分从低到高,并由此得出2组患者的VAS分值。
1.5 观察指标(1)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按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和我国《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判定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按照以下计算方式得出2组患者的治疗总体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观察对比2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治疗前后15 d,为2组患者分别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方法(VAS)评估疼痛程度,总分为10分,分值与疼痛程度呈正比关系。
2.1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经对比可知,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显效22(44%),有效27(54%),总体有效率为98%;对照组患者治疗后显效15(30%),有效28(56%),总体有效率为86%。由此可见,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例,%)
2.2 2组患者VAS评分对比经结果对比发现,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VAS评分下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2组患者VAS评分对比 (例,
在临床皮肤科,带状疱疹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身体局部一侧分布有大量簇集性水疱和淋巴结肿大现象,根据临床患者自述,此病带有持续的机体疼痛感。老年人是带状疱疹发病的主要患者群体,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带状疱疹发病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少临床医学家认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是其主要发病原因,在临床治疗中,带状疱疹一般好转后会留下持续性的神经疼痛症状,这种慢性的神经痛综合征被中医学称为“蛇丹愈后痛”。同时,有研究表明,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与患者年龄存在正相比的关系,伴随年龄的增长,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症状将更加突出,疼痛感增加。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患者发病时间少则几个月,多则数年,临床症状主要为麻痹和疼痛感,严重情况下对患者身心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采取彻底的治疗对策显得至关重要。
对于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的临床诊疗研究,中医与西医持有不同的理论与看法。西医认为,引发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的主要原因为带状疱疹病毒,该病毒一旦存在于患者脊髓后根神经节神经元,被激活后,将导致患者免疫能力下降,甚至神经元发炎、坏死,给患者的神经节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由此出现神经痛症状。中医则认为,人体内部湿热邪毒、肝脾内蕴是引发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的主要原因,进而促使患者体内经络受损、瘀血不通,不通则痛,该病在中医理论中被归类为“蛇串疮”“缠腰火丹”等范畴。
由于中医与西医对于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的发病机理研究存在一定差异,在治疗方法上也表现出差异。在西医临床用药上,主要以止痛剂、免疫增强剂和神经营养剂等药物为主,尽管能起到一定的疼痛缓解作用,但伴有刺激肠道黏膜、溃疡出血等不良反应,未能达到清除病根的目的。
在中医临床治疗中,针灸为一种典型的调节气血、通络止痛、补虚驱邪的治疗方法,能有效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中医理论研究中,例如赵氏等医学家认为,针灸用于治疗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可解痉止痛,疏通经脉、活血化瘀,进而实现“祛邪不伤正”的治疗目的。另外,在现代医学研究中,也有不少临床试验证实,为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患者实施针灸诊疗,可明显提升体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含量,在细胞的生物应答作用下提升患者的免疫能力,有效消除神经元炎症,进而达到去痛的效果。同时有现代医学研究指出,在人体夹脊穴周围分布有脊神经、交通支,人体脊神经、腰神经、胸神经、骼神经的后支都由神经纤维支配。根据神经解剖学理论,人体的交感神经纤维的重要联系通道为脊神经后支与交通支。在针灸的针刺传导作用下,可实现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患者神经体液的调节,进而有效调控患者交感神经末梢所释放的介质,疏通经络,达到镇痛与止痛疗效。
故笔者认为,本研究以中医针灸的治疗办法,能通过针刺夹脊穴等神经穴位,能实现养神、柔筋目的。其中,人体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重迭处为夹脊穴所在位置,可通过针刺穴位,通过发散、引气的作用刺激机体,有效联络二脉,进而实现对二脉的调控,还可调理患者脏腑,疏通内部经脉,祛除患者体内湿热、邪毒。
本研究除了使用针灸的治疗办法,还为患者温服瓜蒌红花饮。汤剂中的瓜蒌、红花能有效促使驱散患者体内湿热,具有活血通脉、清热散结的疗效;而汤剂中的炙甘草具有显著的补血活气和通阳复脉效果。3种中药对于患者神经痛顽固病症起到了良好的治疗作用,是在针灸治疗基础上的一种有效协助办法。
为分析中医针灸在带状疱疹遗留神经痛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以分组研究的办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3月收治的100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半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为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为观察组采用中医针灸治疗。经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治疗后对照组VAS评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症状较观察组严重。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中医针灸在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方面的应用,与西药资料相比,更能有效减轻患者疼痛,利于病情恢复。
综上所述,中药针灸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减轻患者疼痛,实用价值高,值得在今后临床实践中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