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佳妮,冯卫星,李 沛
(1.陕西中医药大学,陕西 咸阳 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陕西 咸阳 712000)
脑卒中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和吞咽障碍,其中吞咽障碍是脑卒中后常见并且严重的并发症,不仅影响患者日常进食、饮水,阻碍营养吸收,还可导致误吸、肺炎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为了提高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查阅整理近年来相关文献和临床报道,现综述如下。
1.1 “醒脑开窍”针法 石学敏院士开创的以调神、治神、开窍启闭为立法的“醒脑开窍”法是独具特色的针刺疗法(主穴:水沟、内关、三阴交;配穴:极泉、尺泽、委中等)。张曼等[1]将醒脑开窍针刺法与特制用来刺激咽部敏感性的冰棉棒结合,疗效较好。郝有志等[2]将点刺舌下金津、玉液放血疗法与醒脑开窍针法联合,取水沟、内关、风池、完骨等穴,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郑春燕[3]将醒脑开窍针法联合摄食训练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疗效较好。
1.2 “通关利窍”针法 石学敏院士在“醒脑开窍”针法上延伸出“通关利窍”法,王琪[4]采用通关利窍针刺法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取水沟、内关、三阴交、风池、完骨、翳风、廉泉,点刺咽后壁,金津、玉液刺络放血等,治疗后用洼田饮水试验评估后发现通关利窍针刺法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吞咽功能,还能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
1.3 “调神益咽”针法 雷行华等[5]选用“调神益咽”针刺法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针刺主穴(神庭、百会、上廉泉、印堂、天柱、风池、完骨),配穴(玉液、金津、照海、列缺及咽后壁),主穴留针行补泻手法,可辨证加减穴位,其余配穴则点刺放血。调神益咽针刺法针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发病机制进行治疗,疗效可靠。调神益咽针法针刺的穴位分布在舌咽区和迷走神经感觉纤维分布区,对这些穴位进行针刺能够恢复正常皮质下纤维投射,使吞咽障碍患者的吞咽运动和反射恢复重建,起到通咽利窍,醒神调气的治疗效果。
1.4 “益肾通窍”针法 中医理论认为中风后吞咽障碍的病机多为肝肾亏虚,肺气不足,痰壅气道,咽窍闭阻,足少阴肾经循行入肺,循喉咙,上夹舌本,故申斌等[6]选取足少阴肾经的涌泉和太溪穴,刺激这两穴可激发肾气功能,上通咽喉,促进吞咽功能恢复,减少肺部感染并发症的发生。
1.5 “通督调神”针法 督脉上行头面,与大脑关系密切,可醒神调气,张立志等[7]采用“通督调神”针法来治疗吞咽障碍,取穴百会、大椎、风府、廉泉等,治疗14 d后总有效率为93.3%,表明在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肢体功能和语言能力方面,通督调神针刺法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选取针刺穴位非常关键,王舒环等[8]、艾潇等[9]、杨圣洁[10]查阅大量文献,对选穴规律进行研究,发现位于颈部和舌咽部的廉泉、风池、金津、玉液和翳风穴使用频率最高。
2.1 廉泉针法 吞咽障碍产生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为参与吞咽的相关肌肉瘫痪,故可选取就近的局部穴位进行局部刺激。程富香等[11]对180例患者中的60例患者仅针刺廉泉穴治疗,向舌根方向刺入40~45 mm,使舌根有强烈酸胀针感,治疗4周后,疗效优于针刺内关、合谷组和康复组,肯定了廉泉穴的作用。王承惠等[12]等研究发现深刺廉泉穴达60~70 mm产生局部刺激并配合点刺舌下金津,玉液疗效更佳。
2.2 金津、玉液放血法 李发荣[13]对金津、玉液行隔天1次,连续3次的放血治疗假球性麻痹吞咽障碍,其总有效率为95.84%;隔日1次,7次放血治疗后的有效率可达100%,相对于用来参照的醒脑开窍针刺法88.33%的有效率,进一步说明点刺舌下金津、玉液放血疗法效果突出。
2.3 “咽三针”疗法 冯卫星等[14-15]在靳瑞教授“舌三针”的基础上,经验取穴“咽三针”(百会、四神针、定神针、四关,颊车、地仓、翳风、风池、上廉泉及左右廉泉),点刺舌尖、金津、玉液和咽后壁,同时使用Vitalstim吞咽治疗仪进行电刺激,取得满意疗效。
2.4 “咽五针”疗法 王飞等[16]在一定技术创新上用“咽五针”(由治呛穴、吞咽穴、提咽穴、发音穴、治反流穴组成)疗法,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进行治疗,治疗效果明显,说明针刺咽五针可益气活血,调节经络,促进吞咽功能恢复。
2.5 “舌三针”疗法 目前较多文献说明,舌三针(即廉泉及其左右旁开0.8寸的左右旁廉泉)可用于治疗脑卒中所致的舌蹇语涩、吞咽困难、饮水呛咳等[17]。邓永政等[18]将舌三针与美国eSWALLOW吞咽治疗仪结合进行生物电刺激治疗,运用神经肌肉电刺激能加强舌三针对舌下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的刺激,缓解神经元麻痹,促进受损的神经功能恢复,减少误吸风险,使吞咽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
项针疗法即选取颈部周围的穴位来针刺。王彦华等[19]对30例患者行项针疗法,主穴选阿呛、治呛、吞咽穴,疗效显著。刘正茂等[20]将项针与舌针结合,舌针可打通舌部的经络,舌顺则咽开,针刺可加强对局部腧穴的刺激作用。中医学认为中风后吞咽障碍是由于风、火、痰、瘀闭阻经络,使咽喉失养致咽窍不利。孙远征等[21]发现以风池穴为中心的于氏项针可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建立侧支循环,对假性延髓麻痹所致的吞咽障碍有一定疗效。
神不导气所致的咽窍不利、吞咽障碍值得关注。周天雪等[22]在常规针刺顶颞前斜线下2/5,颞前线及延髓在体表的投影区的针刺基础上联合Vocastim-Master(Germany)吞咽言语诊治仪,能够在一定治疗程序和刺激强度下,使咽喉部肌肉收缩,重建吞咽反射,改善患者吞咽功能障碍。杨春光等[23]将头针、电针与现代康复训练相结合起来。头针取顶中线,顶颞前斜线和顶颞后斜线下方1/5区域的穴位,双侧;电针治疗时配以2 Hz的低频电针仪以加强刺激,取风池(双)、翳风(双)、廉泉、夹廉泉(双)、金津、玉液、扶突(双)、天突、列缺(双)、照海(双)、足三里(双)、合谷(双),再配合康复吞咽训练,本法促进咽部肌肉肌力和神经通路的恢复,提高了临床有效率。
眼针通过改善卒中患者的血液流变性质,改善微循环状态,从而促进双侧皮质延髓束损伤修复,进而使咽喉通畅,促进吞咽功能的恢复。刘超等[24]采用眼针结合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治疗,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的吞咽功能,在洼田饮水试验分级、SSS分级及总有效率方面均有明显差异。姜润哲等[25]采用眼针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30例,明显改善其洼田饮水试验评分、Fugl-Meyer评分、Barthel评分、HAMD评分和PSQI评分,治疗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眼针能有效地改善卒中后患者的吞咽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在降低肺炎发生率和改善营养状况方面均有良好的效果。
随着临床实践经验总结的不断总结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创新,将传统疗法与现代疗法相结合,针刺治疗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方法越来越多,疗效突出。在查阅整理文献过程中,发现“舌三针”治疗言语和吞咽障碍的临床报道较多,而更有针对性的“咽三针”“咽五针”相关报道较少。在今后临床实践中应开展更加深入和系统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