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蟾皮、硇砂、三七治疗胃癌经验
——仝小林三味小方撷萃

2020-02-14 01:22徐坤元周毅德
吉林中医药 2020年8期
关键词:胃癌肿瘤患者

徐坤元,王 佳,周毅德

(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 100053;2.山东淄博万杰肿瘤医院,山东 淄博 255213)

胃癌是发生于胃粘膜上皮的恶性肿瘤,中医古代文献无胃癌这一病名,医籍中所描述的“伏梁”“噎膈”“翻胃”等古代病名与胃癌的临床表现相似。现代医学对胃癌的疾病机制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西医从最初的手术、放疗、化疗发展到如今的微创手术、生物靶向药、基因治疗、免疫疗法等。同样,现代中医必须借助科技的力量,将传统中医理论发展创新,提高中药的靶向性、实现精准治疗。在此背景下,仝小林院士提出中医“靶药”的概念,其中干蟾皮、硇砂、三七正是治疗胃癌的三味靶药,现介绍如下。

1 中医治疗胃癌的靶药

仝小林院士将传统中医四诊与西医诊断相结合,提出中药靶药的3层含义:一是针对疾病的病靶,二是针对“显症”的症靶,三是针对“隐症”的标靶。对于肿瘤疾病而言,组织学检查发现异型癌细胞是肿瘤疾病诊断的金标准,癌细胞即是病靶,中医认为癌毒产生于此。癌细胞不断增殖,形成癌块,向周边组织侵润,占位体内空腔脏器,患者开始出现胃脘胀闷、食欲下降、乏力、上腹部疼痛进行性加重,中医学认为肿瘤属于有形实邪,瘤体的生长影响机体的正常气机运行,形成气郁、痰凝、瘀结的局面,此阶段相当于胃癌的“显症”阶段。肿瘤患者血清学检查可出现血红蛋白减少,提示患者存在潜在胃出血,凝血指标改变提示凝血功能异常,以上属于胃癌相关的“隐症”。蟾皮、硇砂、三七组成的三味小方正是针对胃癌的病靶、症靶、标靶,其中蟾皮攻毒抗癌,清扫无形之癌毒;硇砂软坚消积,消除有形之癌块;三七化瘀止血,兼有温补之性。

2 干蟾皮、硇砂、三七的功效作用

蟾皮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或黑眶蟾蜍等的皮。其味苦,性凉,有毒,归心、肺、脾、大肠经。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胀、化瘀溃坚的功效,用于治疗痈疽,肿毒,瘰疬,肿瘤,疳积腹胀等病症。Yang等[1]对蟾蜍药理作用的综述表明,蟾蜍的毒液和皮肤具有相同的化学成分,蟾蜍毒液能通过不同信号通路发挥抗肿瘤作用,对胃癌、肺癌、肝癌、胰腺癌等多种人源性肿瘤细胞有较强杀伤活性。Wang等[2]选择MKN28和AGS细胞作为细胞模型来研究蟾皮二烯内酯的抗癌作用,通过同位素相对标记与绝对定量技术(iTRAQ)分析,发现蟾皮二烯内酯能通过下调PIM3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显示出抗癌活性。

硇砂有紫硇砂和白硇砂2种。紫硇砂来源于卤化物类矿物石盐中的紫色晶体石盐,白硇砂系氯化物类卤砂族矿物卤砂(硇砂)的晶体或人工制成品。硇砂味咸、苦、辛,性温,有毒,可消积软坚,化腐生肌,祛痰,利尿,主治癓瘕积聚,噎膈反胃等。临床以紫硇砂效果更好。硇砂对瘤体具有腐蚀作用,可作用于瘤体表面使瘤体体积缩小[3]。

三七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干燥根。其性温,味甘、微苦;归肝、胃经。可散瘀止血、消肿定痛、补虚强壮,用于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剌痛,跌扑肿痛等瘀血和出血病症。三七具有“止血不留瘀,活血不伤正”的特点。Li等[4]研究证实三七提取物对胃癌前病变细胞增殖抑制及促凋亡有显著作用。

干蟾皮属于虫类药,中医认为虫类药乃血肉有情之品,运用虫类药治疗恶性肿瘤疾病达到“以毒攻毒”的目的,运用得当可收取速效。硇砂属于矿物药,对消化道肿瘤具有腐蚀作用,通过消化道粘膜局部给药方式,直接作用于瘤体,具有剂量小减轻毒副作用,靶向明确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等优点。三七属于植物药,散瘀止血,补虚强壮,既能防止胃部潜在出血,也能调机体血瘀态,改善机体血液高凝状态。干蟾皮、硇砂、三七分别通过不同药理机制针对胃癌的病靶、症靶、标靶发挥抗肿瘤作用,体现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干预的中医治疗特色。

3 临床使用注意事项

仝小林院士临床上常用干蟾皮3~9 g,硇砂1.5~6 g,三七15~30 g。硇砂腐蚀作用较强,对消化道粘膜有较强刺激。干蟾皮和硇砂均有一定毒性,服用期间应严密监视肝肾功能,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同时注意煎煮和服用方法:硇砂不入煎剂,与他药分冲服用,干蟾皮可配合蜂蜜内服,减轻对胃壁的刺激。干蟾皮、硇砂、三七作为治疗消化道癌的抗癌攻毒靶方,临床必须与补虚扶正之品联合使用,患者正气充足方能耐受攻毒祛邪之品。

4 病案举例

患者,女,56岁,身高 158 cm,体质量53.5 kg,BMI 21.4 kg/m2。初诊日期:2015年10月20日。主诉:食道癌术后3个月,放疗化疗后10天。现病史:3个月前因进食吞咽困难在外院诊断为食道癌,予以手术切除,术中发现胃左侧淋巴结肿大转移,术后病理“中分化鳞状细胞癌”,术后放疗8次,化疗5个疗程。刻下症:咳嗽,咯白痰,乏力,怕冷,气短,汗出,食欲不振,多食则恶心欲吐,眠差,易醒,舌暗淡,苔白腻,底瘀,脉沉弱。辅助检查:白细胞3.0×109/L;肝脏超声示轻度脂肪肝。现用药:生血宝合剂、香菇多糖胶囊、金薯叶合剂。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西医诊断:转移性胃癌。中医诊断:胃癌,气虚血瘀证。治法:益气温阳,健脾和胃,化瘀散结。处方:红参15 g,黄芪30 g,炒白术9 g,清半夏9 g,干姜15 g,茯苓15 g,莪术30 g,三七9 g,淫羊藿30 g,硇砂(分冲)1.5 g,怀山药15 g,冬凌草15 g,大枣15 g,生姜9 g,28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次。并嘱患者每日灸关元、气海、神阙。

2015年11月24日二诊。刻下症;食欲、体力增加,睡眠略有好转,仍咳嗽,咯少许白痰,夜尿1次,大便1次/日,便质稀溏,舌暗淡,苔积粉,底瘀,脉沉弱。辅助检查:WBC 3.68×109/L,NEUT%37.4%,LYMPH 46.2%,GGT 170 U/L,CK 204 U/L,LDL 3.61 mmol/L,β2球蛋白3.4 mg/L,IgG 19.16 g/L。胸腹部CT:右侧胸腔及心包少量积液;腹膜后可见多发小淋巴结,脾周少量积液。处方:上方茯苓增至30 g,淫羊藿增至45 g,加巴戟天15 g,化橘红15 g,川贝粉3 g,28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次。中成药已停服。

2016年1月4日三诊。坚持服用上方,刻下症:眠浅易醒,醒后难以入睡,大便仍不成形,余症状同前,舌胖,苔白厚腻,底瘀,脉尺肤凉,沉弱。处方:上方干姜增至30 g,硇砂增至6 g,加黑顺片(先煎2 h)15 g,青黛(包煎)9 g,28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次。

2016年2月23日四诊。服上方28剂,因小腹坠胀,烧心,干呕,夜间便次增多,自行改服二诊方10剂。刻下症:乏力、气短较前减轻,大便成形,每日1次,余症状同前。辅助检查:WBC 3.68×109/L,NEU 44%,NEUT 1.62×109/L,AST 47 U/L,GGT 106 U/L,TG 1.81 mmol/L,HDL 1.11 mmol/L,CK 197 U/L。处方:上方去硇砂、冬凌草、生姜,黄芪、茯苓增至45 g,大枣减至9 g,加生薏苡仁60 g,干蟾皮6 g,28剂。水煎服,2日1剂,服药时可加蜂蜜1勺。

2016年5月31日五诊。服上方2个月,停药1个月,中途因肝功能异常和腹泻停服干蟾皮、青黛,现肝功能基本正常,无腹泻。刻下症:睡眠质量基本改善,偶有烧心,舌嫩淡,苔黄腻,底瘀,脉弦细。辅助检查:GGT 109 U/L,CK 177 U/L,LDL 3.48 mmol/L,IgG 17.7 g/L。处方:生黄芪30 g,红参9 g,炒白术9 g,清半夏9 g,绵茵陈15 g,红曲1.5 g,生薏苡仁60 g,猪苓30 g,炙淫羊藿30 g,三七6 g,陈皮9 g,生姜9 g。28剂,水煎服,2日1剂。

2016年8月10日六诊。服上方2个月。刻下症:烧心、乏力、短气减少70%,食量增加,大便成形通畅,余无明显不适,脉沉弦细弱,偏数。辅助检查:WBC 4.11×109/L,NEU% 46%。患者继续坚持来门诊复诊2年,体质量保持稳定,症状体征都恢复正常,化验生化指标及肿瘤标志物指标保持正常,复查CT未发现异常。

按语:初诊时患者乏力、气短、汗出、怕冷,食欲不振,多食则恶心欲吐,眠差,咳嗽,吐白粘痰,此为中焦阳虚,治以温中补虚、健脾和胃,用黄芪、红参大补元气、益气生血,淫羊藿温补肾阳,消散阴邪,茯苓、半夏、白术、干姜健脾化湿、温运中焦,莪术破血消瘀,三七化瘀止血,硇砂软坚消积(其性峻猛,初始用量宜小,为1.5 g),冬凌草清热解毒,具有抗肿瘤作用。二诊用淫羊藿、巴戟天加强温阳散寒的力度。三诊用黑顺片振奋元阳,硇砂增至6 g,配合青黛散结。四诊用干蟾皮攻毒抗癌,薏苡仁健脾渗湿、散结抑癌,并将服药时间间隔调整为2日1剂,嘱患者配合蜂蜜送服,同时监测肝肾功能。患者持续来门诊复诊2年,病情稳定,疗效满意。

5 小结

干蟾皮、硇砂、三七的组合体现了运用中医“靶药”治疗胃癌的基本策略,干蟾皮、硇砂的应用体现了中医“以毒攻毒”的基本思想,分别针对无形之癌毒和有形之癌体打靶,三七化瘀止血,既能防止胃潜在出血,又能防止血瘀,促进血液-淋巴液循环,同时具有补虚强壮的作用。此三味小方与整体扶正之品联合使用,攻补兼施,根据患者体质和病情随时调整扶正和攻邪的关系。

猜你喜欢
胃癌肿瘤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与肿瘤“和平相处”——带瘤生存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廖美琳:肿瘤治疗没有百分百
滚蛋吧!肿瘤君
P53及Ki67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医改如何切实降低患者负担
胃癌组织中LKB1和VEGF-C的表达及其意义
胃癌组织中VEGF和ILK的表达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