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玫
(贵州农业职业学院 551400)
非洲猪瘟是由非洲猪瘟病毒引起的猪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发病率高,发病后死亡率达100%,目前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防范,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非洲猪瘟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至2018年8 月1 日我国确诊了首例非洲猪瘟后, 非洲猪瘟在我国相继蔓延开来,对我国的养猪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养猪企业也面临着最严峻的考验, 也进一步让我们认识到猪场生物安全建设的重要性。
猪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就是围绕消灭传染源、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和保护易感动物来进行的一系列疫病综合防护措施,即:阻断场外病原微生物进入场内、 防止病原微生物在场内或场间进行传播,提高场内动物抵抗疫病的能力。
猪场的生物安全主要包括外部因素、 场内因素和生产管理。 外部因素主要是防止病原微生物通过一切可能的途径进入到场区,如:车辆、物品、人员等;内部因素是当病原体已经在养殖场内存在时,防止病原体在场内进行传播、感染猪群或向其他养殖场散布的措施; 生产管理即是防止病原体通过人员及物资的流动进出场区或在场区内散布。 除此外,猪场的选址、建设、布局均需符合卫生防疫要求, 且为猪群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和全面的营养是猪群健康生长的基本保障。
猪场场址决定了猪场的整体生物安全水平, 不仅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畜牧法》的规定,而且要始终遵循远离“传染源”的原则,如:远离屠宰场。 同时,还应考虑选址在地势平坦干燥、水源充足、电力和交通便利场地。
猪场建设应布局合理,以便于生产管理及防疫,需注意以下几点:场区需跟外界有明显的界限,各个区域可按全年主风向从上风向至下风向进行排列,依次为:生活区、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遵循“以人为先、以污为后”的原则。 生产区与场内其他区域之间应有严格的隔离,严禁外来人员参观。 场区内区分净道和污道,遵循“净污分离,绝不交叉”的原则。 猪舍之间的排列应符合生产工艺流程设计,且符合采光、通风、防疫和防火等要求,一般为猪舍高度的3~5 倍。 隔离区应处于场区的下风向,与生产区保持足够的防疫距离。
猪场小气候主要指畜舍空气的温度、湿度、光照、气流、空气质量等状况,合理的饲养密度、通风换气、温度、湿度和光照是保障猪群健康的必要条件,相关指标应参照《标准化规模养猪场建设规范》和《规模猪场环境参数与环境管理》[1]。
猪场应建立科学的引种制度,国外引进种猪、精液应有国务院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签发的审批意见及出入境检疫系统出具的检疫报告,国内引进种猪应具有种畜禽合格证、动物检疫合证明、种猪系普证。 引用种猪进场后需隔离饲养1~2 个月,且引种隔离区应距离生产区至少500m,做好检疫、免疫、驱虫和疫病监测后,确定为健康种猪后才可正常饲养[2]。
遵循“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自繁自养,避免猪场疫情的交叉感染,保证猪场的稳定生产。 全进全出是整批猪同时进入猪舍, 又同时出栏的养殖方式, 便于猪舍的消毒及空置,是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和控制疫病的有效措施。
对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应饲喂对应阶段的优质全价饲料,提供全面均衡的营养, 满足猪的生长和繁殖需求, 需注意以下几点:分阶段饲养,不同生长阶段饲喂对应的优质全价饲料;定期检测饲料,避免饲料发霉、变质产生有害物质;禁止饲喂泔水和同源产品(如:血浆)作为饲料;可在饲料中适当补充维生素,提高猪体抵抗力,减少猪群应激。
消毒是消灭传染源、切断病原传播途径的主要手段,在猪场管理中,应将消毒工作制度化,定期对猪舍、生猪、工具和饲养场地等进行消毒。 猪场需要根据猪场实际情况,制定全面规范的免疫程序,有针对性地进行免疫接种,提高猪场防疫疾病的能力,始终贯穿“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3]。 同时,还应建立疫病应急体系,在出现疫情时,能及时有效进行合理处理。
猪场是一个既与外界相通,又相对隔离的特殊环境。在猪场的管理中,一切应以猪场生物安全为首,制定符合防疫要求的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才能预防疫病的发生与传播。
尽管非洲猪瘟的蔓延给养猪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但是警示了动物疫病防控的重要性, 让我们意识到猪场生物安全建设的迫切性。 只有加强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实现科学饲养和防疫,才能保证养猪业的健康、稳定和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