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机《石山医案》痰证误治纠正医案赏析

2020-02-14 14:30王睿淏齐亚军
江苏中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汪氏丹溪参芪

王睿淏 齐亚军 苏 悦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230012)

汪机(1463-1539)为明代温补学派医家,他主张固本培元,治病擅用参芪,奠定了温补理论根基,是明代中期新安医学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1]。著作颇丰,有《石山医案》《医学原理》《针灸问对》等医书。临床水平高深,《祁门县志》记载汪机“行医数十年,活人数万计”。

痰证泛指痰浊之邪滞留于体内的病证,可达皮里膜外、诸脏器等,《医学入门》言:“暴病多火,怪病多痰”,故湿邪怪病多由痰证入手,但若不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变特点,盲目以痰证论治,便有误治之虞。汪机在行医中,发现时医屡有误诊痰证之患,可见辨证论治之重,准确把握病机,探求疾病的发展规律之重要。现择汪机3则典型的医案,总结他医误治之教训,以警后人。

1 好酒老者食入不化他医误诊痰证案

一人年六十逾,色紫。平素过劳,好酒。病膈,食至膈不下,则就化为脓痰吐出,食肉过宿,吐出尚不化也。初卧则气壅不安,稍久则定。……或用二陈加耗散之剂,罔有效者。来就予治。脉皆浮洪弦虚。予曰:此大虚证也……若以为痰为气,而用二陈香燥之剂,则愈耗其气,而伤其胃,是以病益甚也。况此病得之酒与劳也。酒性酷烈,耗血耗气,莫此为甚。又加以劳伤其胃,且年逾六十,血气已衰脉见浮洪弦虚,非吉兆也。宜以人参三钱,白术、归身、麦门冬各一钱,白芍药八分,黄连三分,干姜四分,黄芩五分,陈皮七分,香附六分,煎服五帖。脉敛而膈颇宽,食亦进矣。

评析:(1)巧辨虚证,厘清谬误。《丹溪心法》有云:“痰之为物,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凡痰之为患,为喘为咳,为呕为利,为眩为晕,心嘈杂、怔忡、惊悸,为寒热肿痛,为痞膈,为壅塞。”时医根据病人“脓痰吐出”、“初卧则气动不安”等表现便以痰证论治,未辨症状与证联系,张景岳曰:“痰必因病而生,非病之因痰而致”,强调治痰当寻源,伏其所主,先其所因[2]。只知行气化痰,却不追本溯源寻求病因,自然治病无果。

汪机抓住辨证之要,以人为本,病人耳顺之龄,形气不充,又为好酒多劳,“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素问·厥论》)。老者好酒过劳,耗其气血,亦伤其形体,气血亏虚导致津液不能得气输布之能,凝而成痰。痰者阻碍中焦气机,致使病患表现出食至膈不下等诸痰症状。汪机故将此病归于虚证,以补益为主,气血得养则病自去。

(2)补阴清热,效法丹溪。在此病中,汪氏诊为虚证,“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内经·素问》),遂以人参、白术、当归尾活血补气,而脉诊中浮洪弦虚的虚火征象,便用麦冬、芍药滋阴除虚热,然究其症状,脓痰以生,躺卧不安,稍稍歇息才安定,热邪较为明显,单纯滋阴恐难以达之,故此处汪机妙用黄柏,清热降火,与丹溪滋阴为本,认为“滋阴有利于降火,同时,也不吝泻火药的应用,而泻火的目的也是滋阴,亦即‘泻火有补阴之功’”[3]不谋而合,为的是补其阴液,制其相火,“相火者,龙火也,不可以湿折之,从其性而伏之,唯黄柏之属,可以降之”(《金匮勾玄》)。从滋阴降火药选用看,汪机可谓集丹溪要义[4],汪氏所施方,融汇温补滋阴,终使他医误治、耗血耗气之病躯,仅五帖便胃气得复,饮食已进,“脉敛而膈颇宽”。

2 少年久虚发痫他医误诊痰证案

一人年十五,色黄悴。十二月间,忽呕瘀血一二碗,随止。当请小儿科丁氏调治,肌体尚弱,常觉头晕。近乎三月间,天热行路出汗,逾日又少费力,颇倦,日昃顿然昏晕,不省人事,手足扰乱……发时自下焦热上至胸,壅塞则昏晕,良久方甦。始疑是疟和痫。医云:火动。又云:痰症。用牛黄丸,以竹沥姜汁磨服,二次共四丸。又与煎药,多清痰火之剂……予脉之,皆浮虚洪数,不任寻按,坐起则觉略小,亦不甚数。脉书曰数。脉所主为热,其症为虚。三日后再诊,左脉小而滑,右脉大而滑,独肺部浮软,按之似蛰蛰有声。与昨脉不同者,虚之故也……况五藏皆赖胃气以培养,胃受火邪,则五藏皆无所禀,而所藏之神,亦无所依。故肺之魄,心之神,肝之魂,脾之意,肾之志,安得不随之溃乱躁扰而昏瞀耶……医用牛黄、朱砂、琥珀、南星、半夏等而复燥之,是愈益其燥,故暂止而复发,不能拔去其病根也,因取参、芪各二钱半,远志、山楂、川芎、黄芩各七分,天麻、茯神、麦门冬各一钱,甘草、陈皮各五分,归身八分,白术一钱半,煎服十余帖而病不复发矣。

评析:(1)病于脾胃,固本培元。汪氏本于《内经》,又学于丹溪之书[5],援经引义,于《石山医案》屡引《内经》《丹溪治法心要》。《石山医案》格体为夹叙夹议,此病例虽是论叙颇多,却取效于寥寥数语之中,又每每契合病机,通篇论述语言凝练,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纵观本病患年少,平时气色黄悴,虽有呕血、昏厥,当时医生诊断为痰证火动,但治后仍每日发作,止则汗多,可见痰火源头未去,仅是清凉之药压制热邪。中医之本,乃以证为纲,逢病必辨,究其源头。因而汪机查其源,其晕眩、发痫者,乃脾胃素虚,不耐劳力寒暑,以致清阳化火,扰乱中焦、髓海,故病机本于脾胃。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素问·生气通天论》)。病人于三月天热就医,虽然于平人是稍稍活动,但是他素来“色黄悴”,此时已是过繁劳作,阳气鸱张亢盛,化为热邪,扰动脾阳。脾为一身气机枢纽,中阳受扰,上则沸腾于头面,故患者“日昃顿然昏晕”;中则气机受阻,热邪与胸膈处壅塞,汇聚而发;五脏则平时受脾胃输养,反之则脾胃受邪,他脏无受养之本,其神无禀持之源,如肺之魄、心之神等,必因此而昏乱躁扰,使病患“不省人事,手足扰乱”。

此病论治正合“固本培元”之法,汪机“固本培元”的“本”,侧重于“后天之本”—脾胃,《病用参芪论》曰:“是以诸病亦多生于脾胃,此东垣所以拳拳于脾胃也。”他认为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损伤必然会导致营卫失常,以致元气亏虚[6]。故治疗应重在固护中焦,施以温补,然急则治标,补法虽切合病机,但补当以缓图其效,缓不济急,所以应用远志、茯神以宁心,麦冬、山楂以养阴,川芎以行气,天麻以息风,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2)病用参芪,温补为先。此病中,汪氏主用参芪,不仅因其患者证为虚,也是其参芪双补说的运用,因误用燥湿之味,病人兼有阴血亏虚,气无纳摄之象,故“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汪机在治病中擅长使用参芪,《石山医案》记载203个医案,据统计,人参有156次,黄芪有85次[7],频率颇高。参芪双用,正合经义。人参性甘、微苦、微温,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8]8。黄芪性甘、微温,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8]302。故汪机《营卫论》中言:“参芪味甘,甘能生血,非补阴而何。”说明二者不但可以补气功效,更可以通过气血同源,在补气基础上达到补血。

同时,二味参芪的使用,是汪机温补学派的发挥,体现出他重视固护脾胃的思想,人参、黄芪能补气,又是补脾胃的圣药,善用其补益脾胃,健生气血,防止病邪入侵[9]。时医用清热化痰之方,虽然可退表象痰火,但是病之根本未去,脾胃伏热邪,清热效力衰退则又会复发,故汪氏言“暂止而复发,不能拔去其病根也”。在诊治疾病中注重保护脾胃功能,才能生化有源,五脏得水谷精微,中阳得以平复,神魄不复受扰,病人再无眩晕等痰火之患。

(3)精研脉诊,察其病机。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正气与邪气的力量转换,因此脉诊在推断病情方面有重要的意义[10]。汪机熟稔脉象,精研脉理,在疾病错综复杂的表现中,没有在疾病表象徘徊,而是始终根据脉象的变化来指导其临床辨证治疗。《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补泻勿失,与天地如一,得一之情,以知死生。”本案患者虽有痰邪火热之表象,但实质是已伤根本,察其两手脉象浮而洪数,“若见洪数脉,男则为虚”(《医学研悦》),汪机亦说:“脉所主为热,其症为虚”,与本病中焦虚损一致,因此在治疗中当首先解决主要矛盾。汪氏运用固护补益之法,病情好转,终获痊愈。

3 邑庠司训痈肿他医误诊痰证案

邑庠司训余先生,年几六十,长瘦色苍,赴福建考试官回,病背腿痈肿。一肿愈,一肿作,小者如盏,大者如盅,继续不已。俗曰:流注是也。医皆欲用十宣散、五香汤、托里散。予为诊之,脉皆濡弱。曰:此非前药所宜也。夫以血气既衰之年,冒暑远步热瘴之地,劳伤形,热伤气矣。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理宜滋补,使气运血行,肿不作矣。遂用大补汤减桂,倍加参、芪、归、术,佐以黄柏、黄芩、红花,服至二三十帖,视肿稍软者,用砭决去其脓,未成者果皆消释。仍服二三十帖,以防后患。

评析:(1)治病求本,流注责虚。《慎斋遗书·辨证施治》言:“见病医病,医家大忌。盖病有标本,有本病不见而标病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症)即医一证(症),必然有失。”只有把握疾病的病机才能采用正确的治疗方法,本病中当地医只见两腿痈肿,小者似盏、大者似蛊,绵绵不绝,便认为“多是湿痰流注,做核不散”,用十宣、五香论治。汪机脉诊濡弱,“脉濡而弱……阳气遂微,诸府无所依,阴脉凝聚”(《脉经》),脉诊示阳气弱而阴脉凝。病案中,余司训年老体弱又远赴福建,舟车劳顿、日夜操劳下,必有阳气亏虚,阳气虚弱体内津液不能输布四旁,无循环往复之效,则积聚于双腿,脉诊与病机相合,所以本病治则应补益气血,气机调达,血行得畅。

(2)随证易方,补偏救弊。在救治病人时,应注意方剂与实际病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做到化方裁减,汪氏诊疗着眼于疾病的整体趋势,随证易方,保证临床疗效,体现其高超的诊疗技术。本案患者本为亏虚之证,因而汪机取十全大补汤,此方出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治气血不足,随证加减中,“减桂,倍加参、芪、归、术,佐以黄柏、黄芩、红花”去肉桂,因其虽有补阳之功,但其性味辛燥,恐伤阴,《局方发挥》有云:“彼燥悍香窜之剂,固可以劫滞气,果可以治血而补虚乎。”

现代医家认为,可以稍稍入肉桂,起到鼓舞气血作用。人参、黄芪补气行气,佐以黄柏、黄芩以制方中温热,“且参、芪性虽温,而用芩以监之,则温亦从而轻减矣”(《病用参芪论》),当归活血补血,白术补中健脾,使水湿得以运化,故“服至二三十帖,视肿稍软者”,再用针砭排其脓,便“果皆消逝”。

4 讨论

新安医学发源于新安江流域,是文化底蕴深厚、徽学特色明显的综合性中医学术流派,于北宋形成,继发“医博”黄孝通,至明清时期,医家著书不可胜数。汪机为温补学派代表,其深研内经,求索诸家,满腹经纶,以此著《医学原理》。上述三则医案集中体现了汪氏的学术特色,其治病求本,精研脉诊,固本培元。并且不囿成见,既不死守温补之法,又合理采用丹溪补阴思想。去伪存真,妙用参芪,对症下药。

痰证的广泛性,意味着人体诸病皆可能由痰所致,即怪病多由痰生,但要注意辨证的精准,四诊合参有利于减少误诊。不应该将水液代谢障碍、气机阻滞、湿热等贸然冠以痰证,要考虑其病理病机。现代医师要探索痰证的标准化,学习掌握痰证的特异性表现,如体态肥胖、纳呆、苔腻、脉濡滑[11]等。由此3则病案,可窥得《石山医案》选案得当,论证详细,理、法、方、药清晰,可读性强。因此,系统研究汪氏诊疗思路,不仅为解决中医临床出现的疑似痰证疾病提供方法,更有利于防止误诊他证为痰证从而延误病机。

猜你喜欢
汪氏丹溪参芪
基于“丹溪学派”学术传承的中医住院医师规培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八三感怀
浅谈丹溪学派传承悠久之因*
UPLC-Q-TOFMS/MS法分析参芪降糖颗粒化学成分
汪氏蜂蜜产品包装设计
理学、商业与宗族——祁门韩楚二溪汪氏研究
元代巩昌汪氏家族研究综述
参芪苓口服液的薄层色谱鉴别
参芪血痹方联合西医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60例
参芪养髓方治疗多发性硬化39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