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贴敷诱发接触性皮炎对支气管哮喘复发及血中转录因子T-bet/GATA-3 的影响

2020-03-25 02:56:20罗志琴刘兰英吴嘉龄
江苏中医药 2020年3期
关键词:性皮炎比值气道

罗志琴 刘兰英 吴嘉龄 乔 明

(1.南京市江宁医院,江苏南京211100;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29;3.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苏州215600)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比值失衡是其发病的主要机制[1],而T-bet、GATA-3 mRNA分 别 是Th1和Th2上游特异性调节基因。研究发现哮喘发病与转录因子T-bet、GATA-3失衡密切相关,患者外周血中转录因子T-bet表达降低,GATA-3表达升高[2]。哮喘具有易复发、难以控制的特点,临床研究表明中医穴位贴敷预防哮喘复发疗效确切[3-4]。我们前期研究发现穴位贴敷诱发的皮肤反应为接触性皮炎,出现皮炎者疗效优于无皮炎者[5]。然而穴位贴敷诱发接触性皮炎的作用机制是否与调节哮喘患者血中T-bet、GATA-3的失衡有关,目前尚无相关研究,故本研究探讨了穴位贴敷诱发接触性皮炎对哮喘患者复发及血中T-bet/GATA-3比值的影响。因哮喘患者在气温相对较低的秋冬时期发病率较高[6],遂选取秋冬时期进行疗效评价,并与未出现接触性皮炎患者做对照,现将相关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8月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科采用穴位贴敷治疗的哮喘患者37例,根据贴敷后是否出现接触性皮炎,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出现接触性皮炎)18例:男10例,女8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50.33±15.45)岁;病程7~30年,平均病程(16.61±6.51)年。对照组(无接触性皮炎)19例:男10例,女9例;年龄26~71岁,平均年龄(47.42±14.23)岁;病程6~30年,平均病程(16.21±5.96)年。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哮喘缓解期诊断标准参照2016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7]拟定;接触性皮炎诊断标准参照《中国临床皮肤病学》[8]拟定。

1.3 纳入标准 符合哮喘缓解期的诊断标准者;有贴敷治疗前1年的哮喘相关评估指标等数据资料者;年龄18~80岁,性别不限者;有固定联系方式,同意后期病情随访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4 排除标准 合并心、脑、肝、肾、肺功能严重损害者;瘢痕体质者;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者;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者;多种感染性疾病急性发热期者;妊娠期及哺乳期妇女;近1年内行穴位贴敷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采用穴位贴敷治疗,穴位贴敷组方源自江苏省中医院针灸康复医学科经验方,药物组成:甘遂250 g、细辛250 g、麻黄250 g、肉桂250 g、葶苈子250 g、丁香250 g、牙皂250 g、白芥子500 g、延胡索500 g。药物经打粉混匀后,药粉中加入适量的生姜汁及液态凡士林,制成直径1cm左右的药丸,置于5 cm×5 cm大小的胶布上备用。贴敷部位:双侧定喘、肺俞、心俞、脾俞、肾俞穴。每次贴敷4~8 h可自行取下,如果贴敷期间痒感明显,可提前去除,共贴敷4次,每间隔7天以上可行贴敷治疗1次。4次贴敷治疗时间选择:2016年6月21日~7月16日、7月17日~7 月26 日、7 月27~8 月15日及8月16日~8月25日。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3.1.1 哮喘控制测试(ACT)评分 分别于2组患者治疗结束后3个 月(2016年11月)和6个月(2017年2月)评估、电话随访哮喘发作情况,评估记录ACT量表评分,并与患者1年前同时期(2015年11月及2016年2月)ACT评分进行比较。因秋冬季节为哮喘患者的发病高峰期,故本研究选取1年中的2月、11月进行疗效评价,并与前一年2月、11月同期进行比较。参照中华医学会2016年《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7]678,根据哮喘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ACT评分,总得分25分,25分定义为哮喘完全控制,20~24分定义为部分控制,<20分定义为未控制。

3.1.2 血 中T-bet、GATA-3 mRNA表 达 和T-bet/GATA-3比值 因哮喘患者外周血中转录因子T-bet、GATA-3表达变化使T-bet/GATA-3比值升高,与降低哮喘发病率有关,遂取患者治疗前后的外周血标本,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按照Trizol试剂说明书提取各组细胞总RNA,按照RTPCR试剂盒说明书进行逆转录合成cDNA。逆转录条 件:65 ℃,10 min;42 ℃、60 min,70 ℃、15min;按照试剂盒步骤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反应条件:95 ℃、30 s,40个PCR循 环(95 ℃、5 s,60 ℃、34 s)。目的基因引物序列:GAPDH上游引物:5’-TGCACCACCAACTGCTTAGC-3’,下 游 引 物:5’-TCTTCTGGGTGGCAGTGATG-3’;T-bet上游引物:5’-GTTGAGGTGAACGACGGAGAG-3’,下游引物:5’-CGGCATTCTGGTAGGCAGTC-3’;GATA-3上 游 引 物:5’-GACCACCACAACCACACTCT-3’,下游引物:5’-GATGCCTTCCTTCTTCATAGTCAG-3’。最后以GAPDH作为内参,用2-△CT法表示目的基因表达相对变化。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3 治疗结果

3.3.1 2组患者不同时期ACT评分比较 见表1。

3.3.2 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bet、GATA-3 mRNA表达及其比值比较 见表2。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不同时间ACT 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不同时间ACT 评分比较(±s) 单位:分

注:与本组1 年前同期比较,*P<0.05。

组别 例数 2015年11月 2016年2月 2016年11月 2017年2月治疗组 18 21.17±1.72 21.83±2.31 22.33±1.94* 22.72±2.27*对照组 19 21.16±2.27 22.21±1.75 22.53±2.17* 22.58±2.91

表2 治疗组与对照治疗前后组血清T-bet、GATA-3 mRNA 表达及其比值比较(±s)

表2 治疗组与对照治疗前后组血清T-bet、GATA-3 mRNA 表达及其比值比较(±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

组别 例数 T-bet mRNA GATA-3 mRNA T-bet/GATA-3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18 0.09±0.04 0.15±0.08** 0.07±0.03 0.07±0.04 1.61±1.01 2.41±1.55*对照组 19 0.10±0.04 0.16±0.09* 0.07±0.03 0.09±0.05 1.74±0.78 1.99±1.30

4 讨论

支气管哮喘归属于中医学“哮病”范畴,病因主要以宿痰内伏于肺为主,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内伤等诱因而触发,以致痰阻气道,肺失肃降,肺气上逆,痰气搏击而发出痰鸣气喘声。本病反复发作,损耗肺气,日久导致肺脾肾三脏亏虚,产生宿痰,且易复感外邪,致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丹溪心法·喘十五》曰:“凡久喘之症,未发宜扶正气为主,已发用攻邪为主。”体现了哮喘的治疗原则,表明哮喘缓解期需扶正气以预防其复发。

哮喘缓解期的治疗方法多样,穴位贴敷是一种疗效确切、简便易行且安全的外治法[9]。穴位贴敷疗法古称“天灸”,其根据中医“冬病夏治”“内病外治”等理论,在阳气最盛的“三伏”时节,以借助自然之阳、辛散温通功效的中药,选择特定的穴位来祛除体内的寒邪,扶助体内阳气,从而达到治病防病的目的。穴位贴敷组方含有的甘遂、白芥子、姜汁对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性,可引起局部皮肤红痒甚至发疱[10]。本研究所选穴位中,背俞穴是五脏六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可以治疗相应脏腑疾病,遂选取相应的背俞穴,如肺俞宣肺化痰、脾俞健脾化痰、心俞宽胸理气化痰、肾俞温补肾阳且纳气平喘,而定喘是止咳平喘的经验效穴。穴位贴敷治疗哮喘多源于张璐的《张氏医通》[11],记载:“冷哮,夏月三伏中……方用白芥子净末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共为细末……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表明穴位贴敷过程中强调皮肤反应。有文献报道,哮喘患者贴敷后出现皮肤反应者在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上均优于无皮肤反应者[12]。本研究中,穴位贴敷治疗后3个月,2组患者ACT评分均较去年同期明显增加,但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表明哮喘患者穴位贴敷后是否出现皮肤反应均可有效控制哮喘复发;穴位贴敷治疗后6个月,治疗组ACT评分较去年同期明显增加,而对照组ACT评分无统计学差异,表明贴敷诱发接触性皮炎的哮喘患者疗效控制持续时间更长,推测可能与穴位贴敷诱发的接触性皮炎有关。

哮喘患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比值失衡,而研究发现转录因子T-bet/GATA-3比值可作为衡量Th1/Th2比值平衡的新指标[13]。T-bet mRNA可调节Th1细胞分泌的抑炎因子,抑制气道炎症反应。GATA-3 mRNA能促使Th2优势应答,进而调控释放促炎因子,可加重气道炎症反应[14]。研究证实,穴位敷贴治疗哮喘小鼠后增加Th1相关T-bet mRNA的表达,降低Th2相关GATA-3 mRNA的表达来调节Th1/Th2比值的失衡,从而起到改善慢性气道炎症的作用[15]。本研究中,2组患者治疗后Th1相关T-bet mRNA表达均明显增高,且治疗组增高更显著,同时治疗组T-bet/GATA-3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对照组治疗前后T-bet/GATA-3比值无统计学差异。表明穴位贴敷能抑制哮喘患者气道炎症,而贴敷出现接触性皮炎能促使Th1/Th2的比值向Th1方向偏移,故推测穴位贴敷出现接触性皮炎有助于调节气道免疫失衡。

综上,穴位贴敷可能通过增加T-bet/GATA-3比值,从而有效纠正辅助性T淋巴细胞Th1/Th2 水平,达到预防哮喘复发的目的,而贴敷诱发接触性皮炎可能有助于调节机体免疫失衡,较无皮炎患者临床疗效维持时间更长。下一步拟深入探讨穴位贴敷诱发接触性皮炎对患者免疫调节作用的维持时间。

猜你喜欢
性皮炎比值气道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保健医苑(2022年5期)2022-06-10 07:46:06
空气污染与特应性皮炎的相关性研究进展
慢性光化性皮炎发病机制及治疗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急诊气道管理》已出版
比值遥感蚀变信息提取及阈值确定(插图)
河北遥感(2017年2期)2017-08-07 14:49:00
痒,痒,痒——说说异位性皮炎
不同应变率比值计算方法在甲状腺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