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惠子,杨宜虎
(江苏东海老淮猪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222300)
我国是一个养猪大国, 在世界养猪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中国猪基本形成了以杜洛克、 长白和大白的洋三元杂种为主体、土洋杂等为辅的生产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优质种猪资源却一直依赖进口,重引种、轻育种的局面导致我国种猪产业一直处于“引种→维持→退化→再引种”的不良循环,导致整个繁育体系受制于其他养猪先进国家, 在引种过程中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还会导致一些疾病的引入(圆环、蓝耳),给我国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对我国这样的养猪大国来说是非常不利的。
淮猪2000 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品种,其猪肉色泽鲜红,脂肪洁白,大理石纹明显,肌内脂肪3.5%~5%,嫩度≤3.5kg.F。 东海(老)淮猪肉已列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为了进一步开发利用优秀地方猪东海老淮猪资源,本项目在江苏东海老淮猪的基础上,通过杂交,导入杜洛克基因,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优质肉猪新品种,为我国地方猪优质资源创新利用和优质肉猪生产提供特色品种和技术。
苏晶猪2~5 世代核选育,达到育种目标要求。
2.1.1 采用阶段选种法, 选择符合育种目标的优秀个体留种。第一阶段:35 日龄断乳时进行。根据仔猪的发育状况,选留优秀个体。 每窝中选留1 头公猪和3 头母猪。 第二阶段:体重20~25kg 时进行。 根据仔猪的生长发育状况,每一个公猪血统选留3头小公猪,每窝母猪选留2 头小母猪。 第三阶段:4 月龄时进行。根据选留仔猪的发育和体型外貌,选留优秀个体。 每一个公猪血统选留2 头后备公猪,从全部小母猪中选留2/3。 第四阶段:6 月龄时进行。 根据日增重、背膘厚和产活仔数等性状制订的选择指数选留优秀个体。每一个公猪血统选留2 头公猪(1 头使用,另一头备用),母猪选留200 头组成新的世代群,进行配种。
2.1.2 利用综合选择指数进行选种。主选性状:主选h2(遗传力)高的活体背膘厚(胸腰结合部距背中线4cm 处,超声波背膘仪(A 超)测量和h2 中等的平均日增重,同时兼顾外形选择。产仔数:从断奶窝仔数大于11 头以上的窝中进行选择,开展性能测定。 肌肉品质:公猪参考其半、全同胞肉质,母猪参考其全同胞肉质。
2.1.3 充分利用分子辅助选择育种技术,加速育种进程。 针对生长(如:增加体长的HMGA1 基因和增加胸椎数的VRTN 基因)、繁殖(增加产仔数的ESR 基因和FSHβ 基因)、肉质(增加瘦肉率的IGF2 基因、 避免产生酸肉的PHKG1 基因和增加肌内脂肪含量的MYH4 基因)和抗病(抗仔猪腹泻的muc13 基因)性状,开展分子标记的基因分型检测。 根据上述标记的基因分型结果,计算每头猪的gEBV。 结合常规测定的表型数据,挑选排序靠前的个体补充至核心种猪群,进入下一世代的选育。 通过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加速苏晶猪的选育进程。
通过建立育种群、扩繁群的扩繁体系,将种群扩大;通过构建产、加、销链条,将培育的种猪实现产业化。
3.1.1 公猪血统增加。 研究如何增加公猪血统数量,由目前的6 个增加到10 个。
3.1.2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常规育种的有机结合,提高选种效率。 将目前能够在育种中应用的因果关系较强的基因应用于苏晶猪选种,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早期选种的优势,提高选种效率。
3.2.1 持续选育目标。 苏晶猪育种目标如下:产仔数12 头,日增重550g,料重比3.3∶1,瘦肉率51%~53%左右,肌内脂肪含量3.5%左右。
3.2.2 2~5 世代选育。 选育群规模:从选育群100 头母猪规模扩繁到200 头母猪规模,公猪血统从6 个血统扩大到10 个公猪血统。
群体继代选育:每个世代实行系群闭锁,只允许这个群体以内的公母猪互相配种繁殖, 前期不能从这个群体以外再引入新的个体,以加速品系群基因的分散过程和固定过程,后期可引入新的个体。
研究建立基于育种重要性的综合选择指数选种方法: 遗传力低的性状,如繁殖性状,以窝选为主。 遗传力高的性状,如瘦肉率,以个体表型选择为主结合窝选。
世代间隔:当下一个世代公、母参加繁殖时,上一个世代的公、母猪全部更替,即选育群内完全是同一世代。
控制近交系数上升; 选育群平均近交系数以10%~15%为宜。
3.3.1 选育群采样:采集2~5 世代的所有后代仔猪个体耳组织样品,提取DNA。
3.3.2 分子标记的选择及检测:针对生长(如:增加体长的HMGA1 基因和增加胸椎数的VRTN 基因)、繁殖(增加产仔数的ESR 基因和FSHβ 基因)、肉质(增加瘦肉率的IGF2 基因、避免产生酸肉的PHKG1 基因和增加肌内脂肪含量的MYH4 基因)和抗病(抗仔猪腹泻的muc13 基因)性状,开展分子标记的基因分型检测。
3.3.3 遗传评估:根据上述标记的基因分型结果,计算每头猪的gEBV。 结合常规测定的表型数据,挑选排序靠前的个体补充至核心种猪群,进入下一世代的选育。
苏晶猪不仅生长速度快,料重比低,而且瘦肉率会得到大幅提高,从而增加商品猪的生产价值。 同时较好地保持了淮猪优良性状和风味特点。
本研究从“传统育种+分子辅助选择”二者结合的角度探索了淮猪新品系的培育,能够更好地提高育种效率。
已建立产加销一条龙老淮猪保种和繁育生产体系, 苏晶猪的推广可借助该产业化体系,加速培育品种的产业化速度。
提供优质特色淮猪新品系1 个, 丰富和壮大优秀地方猪种质资源库。 优质淮猪新品系核心群构建后,育种群规模达到母猪200 头左右,公猪6 个家系。通过已建立的淮猪产业化开发模式,对培育的优质淮猪新品系进行产业化开发, 建立优秀地方猪种资源保护与开发模式;同时向市场提供更多的优质猪肉新产品。
5.2.1 经济效益。 实施期内效益:淮猪新品系育成过程中将会, 有200 头母猪育种群规模, 每头母猪年提供商品猪数约23头, 养成商品猪后每头利润约600 元,200 头育种群母猪年生产利润约为276 万元。 育成后产业化预期效益:新品系育成后,经种群扩繁,技术示范与推广,在东海县养猪重点乡镇建立6 个左右特色商品猪养殖基地,形成年出栏10 万头养殖规模,年可创销售收入2 亿元,利润0.5 亿元,带动100~200 户农民增收致富。
5.2.2 社会效益。 利用中国优秀本地猪种改善猪肉品质:通过杂交培育特色优质猪新品种过程中, 将会产出许多有淮猪血液的商品猪,其肉质相较于洋三元商品猪,肉色红润,纹理清晰,口感和味道俱佳。 本项目结合地方优质肉猪生产,为开发我国地方猪种资源,开拓优质猪肉产业打开了一个新的渠道。
探索生猪产业链建设:从建设健康示范猪场、品种繁育场,到自行生产预混料、全价料等专用饲料,直至最终的生猪屠宰、分割包装、 连锁销售, 中间各个环节都有着极为严格的质量检测,且整个过程实行可追溯制度,形成一条从养殖至餐桌的完整生猪产业链体系。
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长期以来,苏北地区工业及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与南京市区、苏南地区相比明显滞后,致使两地区农民收入对比悬殊,是江苏省长期以来难以解决的三农问题。 本项目的实施可带动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同时将带动种植业、食品加工业、包装业、物流业等相关产业发展。
5.2.3 环境效益。 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本项目实施猪场已建立粪污处理系统(异味生物发酵床),符合“资源节约、质量安全、环境友好”标准,可有效得保护生态环境。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加之我国人民的烹饪习惯,决定了肉质鲜美、风味独特的猪肉产品更受市场青睐。 外来猪种的肉质风味不及我国大多数地方猪,而以地方猪种为母本,导入外来猪种血统培育的新品种或杂交商品猪, 更符合国人的消费方向,市场前景更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