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仲山从肝脾肾论治带下病经验

2020-02-13 12:09王梓楠
吉林中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肾阳水液经脉

王梓楠,李 磊

(长春中医药大学,长春 130117)

高仲山先生出生于吉林省吉林市,祖上三代行医且均为吉林省名医,家学渊博,是我国近代著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学家,为黑龙江省“四大名医”之首;一生从事医疗、教学、科研领域,治学严谨,学验俱丰,注重经典,崇尚岐黄之道,深谙仲景之法;提倡未病先防,已病防传[1],注重食疗对养生保健[2]的作用,辨证论治癌瘤疗效显著[3];在内、外、妇、儿科皆有造诣,尤其擅长治疗妇科疾病,著有《妇科学》一书。关于带下病的论述最早见于《素问·骨空论》,“任脉为病,男子内结七沛,女子带下瘕聚。”带下病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泛指经、带、胎、产、杂等妇科疾病。狭义带下又分为生理性带下与病理性带下两种:生理性带下指的是阴道分泌的少量白色无臭的津液,有润泽、净化之用,出现在月经前期或间期,其量不多,妊娠早期量增多,但无色泽、气味之异常[4];若经脉损伤,脏腑功能失调,使得水液代谢失常,湿邪下注,导致带下量明显增多,色泽、质地、气味发生异常,并伴随全身、局部症状者[5],此为病理性带下。古有“十女九带”之说,是妇科临床较为多发的疾病,多以湿邪为患,病程缠绵,日久难愈,影响生活质量,且容易引发他证,如闭经、不孕症、癥瘕等,是仅次于月经病的妇科疾病,应该予以重视。

1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女子以肝为先天,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生长发育依赖肾精的充盈,女子生理上有经、孕、产、乳,病理上有经、带、胎、产之疾,全赖肝脾肾三脏功能的相互协调、制约、资生,反之,则妇科疾病屡起。《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带下为湿。”[6]《傅青主女科》曰:“夫带下俱是湿症”,指出带下病皆因湿邪引发[7]。水液的输布代谢与肝脾肾关系密切,三脏功能失调,运化不利,均可导致湿邪产生。湿邪日久化热,湿热互结,影响经脉运行,下注发为带下病。若妇人脾胃虚弱,无力化生气血,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成湿浊,水谷精微失于固摄,湿邪下注为带下。肾为一身阳气之根本,肾阳资助脾胃,脾胃以后天补先天,若脾阳虚衰,不能化生水谷精微以充肾阳,或水湿内停,影响肾阳蒸化水液功能,日久导致肾阳不足,最终而成脾肾阳虚型带下。女子以肝为先天,脾为后天,若肝郁气滞,失于疏泄,气机失调,肝强而脾弱,伤及脾土,脾脏运化失职,水湿停聚,郁久化热,湿热互结,引发肝郁脾虚型湿热带下的发生。肝藏血,肾藏精,精血互藏,肾内寓有真阴真阳,当肾气不足时,可使体内阴阳失衡,即肾阳虚衰或肾阴不足,致肝木失于涵养,相火亢盛,阴阳失衡,气血不足,发为带下。故带下病病因以湿邪为主,以脏腑功能失常以及经脉损伤为病机。

2 辨治经验

带下病以湿邪为患,高仲山先生在治疗时围绕湿邪的性状,结合脏腑进行辨证分型。临床上因脾胃功能失常,气血运化不利,湿邪内蕴而致带下绵绵者,治疗多以调理脾胃、补养气血为主;见脾阳不足以致肾阳衰微失于温养者,治疗多以温养脾肾、补益精血为主;因肝失疏泄,肝郁乘脾而致湿热下注发为带下者,治疗以疏肝解郁、理气健脾为主;因肾虚而使肝失涵养导致阴阳失衡,气血不足者,治疗以肝肾同补为主,同时注重气血阴阳的调和。高仲山先生受《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的学术思想影响,结合《妇人良方》《景岳全书·妇人规》以及《傅青主女科》的理论经验[8],在临床治疗带下病时以祛湿为根本,同时注重顾护肝脾肾三脏功能。

2.1 调理脾胃,以养气血 脾胃居中焦,是气机升降之枢纽,气血生化之源。《医学心悟》曰:“脾气壮旺,则饮食之精华生气血而不生带;脾气虚弱则五味之实秀,生带而不生气血。”[9]脾胃功能正常,则水谷精微化生气血,若脾气虚弱,导致饮食之精华无法化生气血,影响体内气机、水液的正常运转,气机失调,运化功能失职,水液内停,聚为湿邪,下注导致带下病发生,此为脾虚湿盛型带下。临床多表现为带下量多,色白或微黄,质稀薄,无臭气,腹胀纳呆,神疲乏力,肢体倦怠,大便稀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10]。高仲山先生在临床治疗上以健脾养气血,升阳除湿邪为法,以完带汤加减进行治疗,临床疗效满意。

2.2 温养脾肾,补养精气 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中医学认为,精与血均是人体重要的物质基础。脾肾二脏存在互促互助的关系,脾胃化生水谷精微以填肾精,所藏之精化为肾气,肾阳充足进而促进脾胃运化之功能;脾主运化水液,肾为主水之脏,脾肾在水液代谢上也相互影响。若妇人因脏腑精气不足,或惊恐过度,导致肾气不足,肾主开阖能力下降,则会导致带下病发生。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胞宫为肾气所养,而冲任二脉起于胞中,故当肾精不足时,胞宫失养,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可引起带下过多[11],此为肾阳虚损所致。肾阳虚衰导致脾阳不足,脾失健运,水液不得输布,水湿停滞胞宫,经脉受损,致使带下异常,绵绵不断[12]。症见:带下多清冷稀薄如水样,量多,甚至淋漓不断,或质黏稠,味腥臭,腰膝酸软,大便溏薄,夜尿频繁,小腹冷痛,肢冷,舌淡苔薄白,脉沉迟或细迟。《景岳全书·妇人规》认为,治疗妇科疾病最重要的是补脾肾以滋补气血,补益肾气以安血室。高仲山先生受此学术思想影响,在临床治疗带下病时尤重养护脾肾精血,养肾以养精,补脾以补血,同时顾护冲任。临床上以甘温益气之品补脾,温养之品补肾,填精益髓,温养血脉。

2.3 疏肝解郁,清热祛湿 肝者,将军之官,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之疏泄使脾胃运化功能正常,脾胃化生水谷精微滋养于肝,两者相互促进,关系密切。《傅青主女科》云:“湿热留于肝经,因肝气之郁也”,强调调肝在带下病治疗中的重要性[13]。《灵枢·经脉》云:“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与督脉会于巅。”指出邪气伤肝后循经脉而行[14],可使经脉气机运行不畅,肝气郁滞。仲景云:“见肝之病,知肝传脾。”“怒气伤肝,则肝木之气必侵脾土,致胃气受伤。”木强乘土,致脾气受损,发为脾虚肝郁型带下,症见:带下量时多时少,色白或黄,质黏,胁肋胀痛,疲乏无力,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肝郁乘脾日久不愈,脾伤运化能力下降,水湿停聚,郁而化热,湿热互结下趋发为带下,此为肝脾两伤所致湿热下注型带下。临床常见带下颜色以青带、黄带与赤带居多,带下量多、质黏稠,甚至带下如脓,有臭味,口干,口苦,胸胁胀满,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弦数。叶天士提出“热自湿中而出,当以治湿为本”“热从湿中而起,湿不去则热不除也”之观点,高仲山先生吸取前人经验,治以健脾疏肝、清热除湿法,尤其注重祛除湿热。又因妇人易情志过极[15],临床多见此类带下,需同时注意情志调节,从调理肝脾治疗带下病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前者选用清肝止淋汤加减进行治疗,后者以加减逍遥散治之。

2.4 乙癸同源,肝肾同治 “乙癸同源”源于《黄帝内经》,又称“肝肾同源”。肝肾两脏关系密切[16],肝藏血,肾藏精,肾精可化肝血,肝血能够滋养肾精。肾为水火宅,肝体阴而用阳,肾阴涵养肝木,肝阴资助肾阴再生,两者阴阳互补。肝主疏泄,肾主封藏,肝之疏泄使肾气开阖有度,肾气封藏又可以制约肝之疏泄的太过与不及。妇人以血为用,肾精亏损可导致肝血不足。肝失疏泄,肾失开阖,致水液不化,湿浊内蓄,冲任损伤,带脉失约,发为带下[17],此为肝肾精血虚损所致。临床表现为带下或量少,清稀如水,淋漓不尽,或赤白带下,舌质淡,苔薄白而润,脉沉细等症状,治疗以填精益髓、补养气血为主。若肾阴亏虚,不能涵养肝木,阴虚火旺,损伤血络,肝藏血,血不足则气血俱损,此为肝肾阴虚所致。临床表现为质地清稀、绵绵不绝,严重者带下色黑、甚如黑豆汁,味腥,伴腰膝酸软,头晕健忘,耳鸣等阴虚临床表现。治疗多以欲养肝木,须从滋肾水入手。高仲山先生在临床治疗因肝肾功能失常导致带下异常时,依据临床证型,辨别气血阴阳,以确定补肾、治肝、从气、从血治疗法则。

3 小结

带下病的病因虽为湿邪,但病理表现并不相同,高仲山先生师古不泥古,从整体观出发,结合带下病临床表现进行辨证论治,结合数十载临床经验,对带下病进行系统的分类并治疗,临床上以祛湿为主,注重调肝、健脾、补肾,湿邪祛除,脏腑协调,带下自除。

猜你喜欢
肾阳水液经脉
背后七颠百病消
肾阳不足的药膳疗法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由“三焦气化”浅议“治下焦如权”之法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基于气化论浅述水气病辨治
饮水
OntheapplicationofAntConcinpre—translationofmachine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